710 likes | 785 Views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637 — 2005 《 输气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 2006 年 11 月 4 日. 目 录 一、压缩机的类型 : 二、输气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一、压缩机的类型 : 压缩机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容积型压缩机 2 、动力型压缩机 3 、热力型压缩机 容积型压缩机是把一定量的气体封住在一个密闭的容积中,然后使容积减少,这样对封住的气体施加压力;然后,使被压缩的从压缩机的排除口释放出去。 容积型压缩机可分为两种类型,既往复式压缩机和旋转压缩机。
E N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637—2005 《输气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2006年11月4日
目 录 一、压缩机的类型: 二、输气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一、压缩机的类型: 压缩机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容积型压缩机 2、动力型压缩机 3、热力型压缩机 容积型压缩机是把一定量的气体封住在一个密闭的容积中,然后使容积减少,这样对封住的气体施加压力;然后,使被压缩的从压缩机的排除口释放出去。 容积型压缩机可分为两种类型,既往复式压缩机和旋转压缩机。 在往复式压缩机中,汽缸中的活塞使气体容积减少。汽缸中必须有阀门勇于控制气体流动方向。 在旋转式压缩机中,转子上装有叶片,气体封闭在叶片和外壳之间的固定容积或可变容积里。当转子转动时,气体就从进口处移向出口处。
动力压缩机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离心(径流)压缩机和轴流压缩机。动力压缩机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离心(径流)压缩机和轴流压缩机。 在离心式压缩机中,气体的流速是由旋转叶轮上的叶片加给它的,当叶轮旋转时,由于离心力作用把气体分子推向外侧,增加了气体的旋转半径,从而增加了气体分子的切向速度,速度的增加产生了加速度,后者激发施加在气体分子上的惯性力,从而对气体分子产生压缩。压力一部分在叶轮里面产生,一部分在叶轮周围的径向扩散器里产生,或者在压缩机出口端的涡壳式排气扩散器里产生
在轴流压缩机里,旋转的转子在压缩过程中,把它的能量传给气流。对于这种类型的压缩机气体的流向方向是与机轴平衡。在轴流压缩机里,旋转的转子在压缩过程中,把它的能量传给气流。对于这种类型的压缩机气体的流向方向是与机轴平衡。 喷射器的压缩原理是采用一种流体的动能去压缩另一种流体。这一类压缩机在天然气输送系统中不采用
用于选择具体类型的参数包括:排气压力(压力比),压缩机的压头,压缩机进口流量和压缩机的可靠性等,压缩机的参数覆盖范围。用于选择具体类型的参数包括:排气压力(压力比),压缩机的压头,压缩机进口流量和压缩机的可靠性等,压缩机的参数覆盖范围。
压缩机驱动器 压缩机的轴是与另一台驱动它的装置连接在一起的,最常用的压缩机驱动器: 1、燃气轮机 2、电动机 3、汽轮机 4、涡轮膨胀机 在边远地区燃气轮机是最常用的驱动机械,特别是对于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系统。一般燃气轮机最适合用于驱动离心式压缩机。
在燃气轮机中,动力透平机对管道压缩机输送轴功率,燃气轮机相对比较紧凑,具有较高的功率—重量(质量)比,它非常适合于离心式压缩机所要求的高速度。燃气轮机的工作范围很广,可与压缩机的 工作范围相匹配。其范围是压缩机额定速度的60%—105%。 用于机械驱动的燃气轮机有两部分组成: 燃气发生器 自由功率透平机
从空气吸入系统开始,燃气轮机的部件和它的辅助系统。从空气吸入系统开始,燃气轮机的部件和它的辅助系统。 1)空气吸入系统 2)压缩机段 3)扩散器 4)燃烧段 5)透平机段 6)自由动力透平 7)仪表 和控制 8)辅助系统
压缩机站的布置都是尽可能地标准化,满足CSA—Z—184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要求。压缩机站的布置都是尽可能地标准化,满足CSA—Z—184以及其他有关规范的要求。 无论是往复式压缩机或离心式压缩机站的平面布置、设备和管道,都是从进口阀门开始介绍到排气口阀门止。 1)压缩机站进气阀门将压缩机站与管道隔离 2)压缩机站排气阀门用于吹扫和管道增压 3)压缩机站除尘器用于净化气体,过滤掉液体和固体杂物以保护压缩机。
4)燃料或启动气体过滤器用于进一步净化气体。4)燃料或启动气体过滤器用于进一步净化气体。 5)进气和排气总管之间安装一条带有止回阀的旁路管线,压缩机在不工作时可以接到旁路,并可以在管道排污时将进气侧的气体放空。 6)进气阀和排气阀装置用于管段仍然充压情况下隔离压缩机装置。 7)吹扫阀装置为压缩机准备工作时进行吹扫和加压。 8)泄放阀装置用于压缩机吹扫以及压缩机停机后的减压。 9)再循环阀装置用于压缩机启动或停车过程中。
10)排放止回阀装置是为了防止压缩机在启动或停车过程中发生回流。10)排放止回阀装置是为了防止压缩机在启动或停车过程中发生回流。 11)流量测量装置,用于测量通过压缩机站的气体流量。 12)放空阀用于站内所有高压管道的放空。 13)压缩机的泄压阀用于保护压缩机站的管道或设备在保护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失效时不致遭受超压破坏。 14)压气站排气侧阀门用于将压缩机站与管道隔离。 15)主管线截止阀。
二、输气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采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637—2005 《输气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The method on energy consumption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for natural gas pipeline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长距离输气管道系统能耗的测试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气长输管道中的压缩机组效率和压气站的系统效率测试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8916 三相异步电动机负载率现场测试方法 GB/T11062 天然气发热值、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13609 天然气取样导则 GB/T13610 天然气的组分分析 气相色谱法 GB/T17747 天然气压缩因子的计算 GB/T 18605.1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醋酸铅反应速率双光路检测法 GB/T 18605.2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 第2部分:醋酸铅反应速率单光路检测法 SY/T7507 天然气中水含量的测定 电解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压气站用能 energy consumption of gas compress station 压气站用于生产和辅助生产所消耗的能源. 3.2 压气站效率 energy efficiency of gas compress station 压气站提供给输气干线的能量对该压气站用能的百分比。
4 测前准备 4.1 确定测试系统。 4.2 对测试系统进行调查,了解输气系统和压气站的输气流程,收集与测试计算及能耗分析相关的原始资料。 4.3 制定测试方案,明确测试岗位,提前十五天将测试方案提交生产运行部门审查。 4.4 配齐经检定合格的测试仪器仪表。
5 天然气输气管道系统及压缩机组的能耗测试 5.1 压气站测试 5.1.1 测试目的 通过测量天然气的流量、压力、温度和组分,以及压气站的耗电量,计算出压气站效率。 5.1.2 测试要求 5.1.2.1 正式测试应在天然气长输管道运行工况稳定至少15分钟后进行。 5.1.2.2 测试期间的输气流量波动在±5%以内,干线压力波动在±5%以内。 5.1.2.3 对于一个单元各种参数测试应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同性质点测取数据测试时间间隔应一样,间隔时间为5~15分钟,正式测试时间不少于1小时。
5.1.3 测试参数及仪器设备 5.1.3.1 输气量 流量计精度不低于2.0级;在站内不具备流量计量条件的压气站,由测试单位采用其它流量计量方式。 5.1.3.2 耗电量 采用电能表或电参数测量仪,电能表或电参数测量仪的精度不低于1.0级; 5.1.3.3 燃料气消耗量 采用精度不低于2.0级的流量计。 5.1.3.4 温度 压气站进、出站温度,燃料气计量处的温度,采用分度值不低于0.5℃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5.1.3.5压力 压气站进、出站压力,环境压力及燃料气计量处的压力,采用精度不低于1.5级压力表测量。 5.1.3.6 天然气组分的测定 天然气的组分分析执行GB/T13610;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测定执行GB/T18605.1或GB/T18605.2; 天然气中水含量的测定执行SY/T7507。 5.1.4 燃料气、工艺气取样 燃料气、工艺气取样操作应符合GB/T13609。
5.2 压缩机组系统测试 5.2.1 测试目的 通过测量天然气的流量、压力、温度和组分,以及压缩机组的耗电量,计算出压缩机组系统效率。 5.2.2 测试要求 5.2.2.1 正式测试应在压缩机组运行工况稳定至少15分钟后进行。
5.2.2.2 测试期间输气流量波动在±5%以内,干线压力波动在±5%以内。 5.2.2.3 各种参数的测试应在同一时间进行,相同性质点测取数据测试时间间隔应一致,间隔时间为5~15分钟,正式测试时间不少于1小时。 5.2.2.4 压缩机组的特性曲线的测试,应以额定的最佳效率点为基础点,两边分配工况点,以5~7个测点为宜。
5.2.3 测试参数及仪器设备 5.2.3.1 天然气流量 流量计精度不低于2.0级。 5.2.3.2 耗电量 采用电能表或电参数测量仪,电能表或电参数测量仪的精度不低于1.0级。 5.2.3.3 燃料气消耗量: 采用精度不低于2.0级的流量计。
5.2.3.4 温度 压缩机组的进、出口温度及各级的进、出口温度,燃料气计量处的温度,采用分度值不低于0.5℃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5.2.3.5 压力 压缩机组及各级的进、出口压力,环境压力及燃料气计量处的压力,采用精度不低于1.5级压力表测量。 5.2.3.6 天然气组分的测定 同5.1.3.6。
6 压气站效率计算方法 6.1 计算参数基准 基准温度:20℃,基准压力(绝对压力):101.3kPa,燃料发热值: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值;测取的各项参数以算术平均值进行计算。 6.2 计算天然气的低位发热值、密度、相对密度 根据GB/T 11062计算。 6.3 压缩因子 根据GB/T 17747计算。 6.4 天然气的定压比热容计算
6.4.1 基准压力下的定压比热容计算 ……(1) 式中: —天然气在基准压力下的定压比热容,千焦每千克每摄氏度(kJ/kg·℃); tz—天然气出站温度,摄氏度(℃)。 SG—天然气相对密度,无因次。
6.4.2 天然气视临界压力 =∑Xi·Pci…………………(2) 式中: Xi—i组分在天然气中的体积百分比; —天然气视临界压力,兆帕(MPa); Pci—天然气各组分临界压力,兆帕(MPa),从附录A查出。
6.4.3 视对比压力计算 ………………(3) 式中: —天然气视对比压力,无因次; Poutz —天然气出站压力,兆帕(MPa);
6.4.4 天然气视临界温度 =∑Xi·Tci………………(4) 式中: —天然气视临界温度,开(K); Tci —天然气各组分临界温度,开(K),从附录A查出
6.4.5 视对比温度计算 ……………………(5) 式中: Toutz—天然气出站温度,开(K); 6.4.6 天然气的定压比热容值根据计算的基准压力下的定压比热容、视对比压力和视对比温度值从真实气体比热容校正图中查出,参见附录B。
6.5 天然气绝热指数 kz=CP/CV…………………(6) 式中: kz—天然气绝热指数,无因次。 CV—天然气的定容比热容,千焦每千克每摄氏度(kJ/kg·℃),CV可从附录C中查出△C(△C =CP-CV),从而求出定容比热容CV。
6.7 单位质量天然气从压气站获得的能量 ………(8) 式中: Hdz—单位质量天然气从压气站获得的能量,千焦每千克(kJ/kg); Zz—压气站出口压力下的天然气压缩因子,无因次. Tinz—天然气的进站温度,开(K); Pinz—天然气的进站压力,兆帕(MPa)。
6.8 压气站提供给输气干线的能量 ………………(9) 式中: Qze—压气站提供给输气干线的能量,千焦每小时(kJ/h); Goutz —天然气的出站流量,标准立方米每小时(Nm3/h); ρ0—标准状态下空气的密度,千克每标准立方米(kg/Nm3)。
6.9 压气站用于生产的能量 ……………(10) 式中: Bzs—压气站用于输气生产的天然气消耗量,标准立方米每小时(Nm3 /h)。
Qydw—压气站天然气应用基低位发热值,千焦每标准立方米(kJ/ Nm3) ; Wsc—压气站直接用于输气生产的耗电量(包括辅助电机的耗电量),千瓦时每小时(kW ·h /h); R1—电能折算系数(当量热值),R1=3600kJ/(kW·h)。
6.10 压气站效率 % …………(11) 式中: ηz—压气站能源效率,%;
7 天然气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计算方法 7.1 燃气轮机离心压缩机组系统效率计算 7.1.1 天然气出口压力下的定压比热容CP的计算同6.4。 7.1.2 第j级压缩机天然气绝热指数的计算同6.5。
7.1.3 离心压缩机第j级效率(ηTj) ×100% ………(12) 式中: Tinj—第j级压缩机天然气进口温度,开(K); Toutj—第j级压缩机天然气出口温度,开(K); Pinj—第j级压缩机天然气进口压力,兆帕(MPa); Poutj—第j级压缩机天然气出口压力,兆帕(MPa);
7.1.4 离心压缩机第j级绝热能量头(Hdj) …………(13) 式中: Hdj—第j级压缩机绝热能量头,千焦每千克(kg·m/kg); Zj—第j级压缩机的天然气压缩因子,无因次。
7.1.5 离心压缩机第j级轴功率 ……………(14) 式中: HPj—第j级压缩机的轴功率,千瓦(kW); Q vj—第j级压缩机天然气流量,标准立方米每小时(Nm3/h);
7.1.6 压缩机的轴功率HP=∑HPj………………………(15) 式中: HP—压缩机的轴功率,千瓦(kW).
7.1.7 离心压缩机效率 …………………(16) 7.1.8 燃气轮机效率 ………………(17)
7.1.9 燃气轮机离心压缩机机组效率(ηrl) ηrl=ηr·ηT ………………(18) 7.1.10 燃气轮机离心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ηxrl) ηxrl=ηrl·Br·Qydw/( Br·Qydw+3600∑Wf) ……(19)
7.2 燃气发动机往复式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 计算方法同7.1。 7.3 电动机离心压缩机机组系统效率 7.3.1 电动机负载率计算参照GB/T8916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