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 likes | 553 Views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 2012—2020 年).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 年 8 月. 规划目的: 统筹 美好乡村建设 布局 协调 美好乡村建设 行动 规划要求: 探索创新,实在管用 做实近期: 2016 年 规划远期: 2020 年 展望远景: 2030 年 规划内容: 省域村庄 体系与布局 建设时序的 安排 和落实 美好乡村建设 指引与要求. 汇报主要内容 基本判断 核心要点 村庄体系 空间布局 建设指引 实施策略.
E N D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年8月
规划目的: 统筹美好乡村建设布局 协调美好乡村建设行动 规划要求: 探索创新,实在管用 做实近期:2016年 规划远期:2020年 展望远景:2030年 规划内容: 省域村庄体系与布局 建设时序的安排和落实 美好乡村建设指引与要求
汇报主要内容 基本判断 核心要点 村庄体系 空间布局 建设指引 实施策略
2011年: 农村人口:3330万人,占55.8%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约为620430公顷 行政村:15460个 按户籍人口:2741/村 按常住人口:2154人/村 自然村:228763个 按户籍人口:185人/村 按常住人口:145人/自然村 • 现状概况
皖北:大规模,高密度 皖中、沿江:中等规模,高密度 皖西:小规模,中等密度 皖南:小规模,低密度 • 基本判断 结论1:不均衡的分布
结论2:变化中的体系 变动总体趋势:逐年减少 行政村年均减少: 自然村年均减少: 变动原因分析 城镇化 政策性搬迁 行政区划调整
建设水平总体指数: 省际有差距,但逐年减少 九省排名由第8升至第7 结论3:非均衡的发展 省内有差距,但逐渐加大 如马鞍山与亳州: 综合评价指数差由4.9上升到8.6
结论4:待完善的服务 2006至2010年: 乡村垃圾收集和处理率水平提升最快; 集中供水水平和生活污水处理率的提升速度较快。
韩国新村运动:40%-56% 法国现代农村建设:55%-62% • 技术路径 要点一:统筹 基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规划乡村地区的村庄布局 安徽: 城镇化发展阶段: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2011年44.8%,2020年58%
要点二:差异 历史文化 皖北片区 皖中片区 自然禀赋 沿江片区 发展阶段 皖西片区 布局特征 皖南片区 村庄布局与建设方式
省域:总体规划 构建体系,落实到县(区) 县(区)域:村庄布点规划 布点中心村 明确自然村 落实到乡镇 镇(乡)域:村庄体系规划 布点自然村 明确中心村和自然村的规模 村:村庄规划 村庄空间布局及建设要求 要点三:对接 核心:上一级规划是下一级规划的依据,规划间预留接口
背景意义 建设美好安徽 生态宜居村庄美 兴业致富生活美 总体目标 非均衡的发展 文明乡风和谐美 不稳定的体系 阶段特征 具体建设指引 布局风貌 环境美化 待完善的设施 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 文化保护 有差异的分区 发展要求 建设策略 规划部署 美好乡村体系构建 三化协调 分区布局 分类引导 省域统筹 分区推进 公共服务 分步实施 行动建议 规划核心思路
村庄体系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 各片区指引 六普 统计年鉴 空间判读 各片区城镇化水平 与总人口 2016、2020年各地级市 城镇化水平与市域总人口 各地级市、各片区 现状村庄布局特征 2016、2020年 各片区乡村人口 2016、2020年各地级市 乡村人口 村庄布点 实践总结 中心村布局标准 各市县 中心村 个数 各片区 中心村个数 耦合确定 专家评审 征求市县意见
2,规模体系 2016年:乡村人口数3040万人,中心村约1.5万个,自然村不多于14万个。 2020年:乡村人口数2800万人,中心村约1.3万个,自然村不多于12万个。 2030年:乡村人口数2200万人,中心村约1万个,自然村不多于7万个。 1,功能等级体系:构建中心村、自然村两级美好乡村体系 中心村: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每行政村一个; 自然村:乡村基层单元,引导逐步减少
——公共服务体系 中心村“11+4” 11项基本公共服务:便民服务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居民健身设施、便民超市、乡村警务室等; 4项基本市政设施:公交车站、邮电点、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点 自然村“3+1” 3项基本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农技服务站; 1项基本市政设施:即垃圾收集点 9+4 9+3 服务配置关系: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市政服务 11+4 3+1 中心镇 一般镇 中心村 自然村
山体 镇区 中心村 自然村 镇区 中心村 自然村 • 空间布局 1、布局模式 分区布局模式: 2.5KM 2KM 山 山 10-20KM 山 山 2.5KM 6-12KM 6-12KM 皖南、皖西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1.8~2.5公里。 皖北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1.5~2公里。 皖中/沿江片区:中心村平均服务半径约2~2.5公里。
2、分区村庄布局 皖北片区 中心村 2016年:4640个,平均大于1000人/村 2020年:4000个,平均:约2000人/村 自然村: 2016年:28000个,平均大于400人/村 2020年:24000个,平均:约500人 主体模式:人口集聚、产业高效的新型农村 社区
皖中片区 中心村 2016年:4140个,平均大于500人/村 2020年:3450个,平均:约1000人/村 自然村: 2016年:33000个,平均大于200人/村 2020年:298000个,平均:约300人 主体模式:自然生态、产业发展、乡村肌 理共融的多元乡村
沿江片区 中心村 2016年:4160个,平均大于500人/村 2020年:3700个,平均约1000人/村 自然村: 2016年:46000个,平均大于200人/村 2020年:41500个,平均约300人 主体模式:社区建设、产业创新并重的都 市型乡村
皖西片区 中心村 2016年:1050个,平均大于200人/村 2020年:950个,平均约400人/村 自然村: 2016年:16000个,平均大于100人/村 2020年:14000个,平均约200人 主体模式:打造中国原生态乡村品牌
皖南片区 中心村 2016年:1010个,平均大于200人/村 2020年:900个,平均约400人/村 自然村: 2016年:11000个,平均大于100人/村 2020年:9800个,平均约200人 主体模式:人居舒适、生态优质、特色彰 显的旅游文化型乡村
2016 年: 中心村的50%达标 自然村的 40%达标 2020 年: 80%以上的中心村 80%以上的自然村 3、美好乡村布局 2016 年前,每年重点建成1500 个中心村,总计约7500 个;每年整治10000 个自然村,总计约5 万个。 2020 年前,重点建成1 万个左右中心村,整治约9 万个自然村庄。 规划预测 2020 年以后全省中心村个数趋于稳定, 达到全面建成美好乡村的目标。
建设指引 分区指引
现代农业 主导功能 农业型 乡村 皖北片区—现代农业型乡村建设 现代农业发展 人居水平提高 建设重点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体功能,乡村重点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舒适人居,保护生态环境 。 阜阳、亳州、宿州三市美好乡村建设以发展能力培育为首要任务,同时加强村庄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 淮北、蚌埠、淮南三市美好乡村建设以经济发展、新社区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并重。 建设目标 安居乐业的田园乡村
城镇 城市近郊圈 皖中沿江片区—都市城郊型乡村建设 纳入城镇功能一体、以多元的城镇服务为主体功能的乡村,目标是促进城乡统筹、提升乡村服务能力。以整治乡村环境,集约利用土地,发展多元产业为主要途径。 合肥市:全省都市乡村发展的示范区,打造都市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优质的都市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芜马铜地区:采取都市型乡村建设模式,借助城镇化的外部动力和乡村内在创新活力,打造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区。 城郊型乡村 城乡功能、资源、建设管理一体化 城郊型 乡村 城镇 城乡统筹、提升乡村服务能力 多元产业互哺
现代农业 主导功能 农业型 乡村 现代农业发展 人居水平提高 皖西片区—生态型旅游乡村建设 建设重点 建设目标 以生态维育为主体功能,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舒适人居建设,开发乡村特色旅游 六安市:采取生态型乡村建设模式,结合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重点是加强生态保护、推进舒适人居建设与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业。 安居乐业的田园乡村
乡村旅游业 主导功能 旅游型 乡村 合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 加强配套,提升服务能力 皖南片区—旅游文化型乡村建设 建设重点 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主体功能乡村建设的中心目标挖掘传统风貌,适度开发旅游,加强综合配套 。 宣城、黄山:的美好乡村建设主要采旅游型乡村和生态型乡村建设模式,打造中国文化乡村品牌,以保护乡村的自然、文化、社会与空间肌理,突出综合保护而不是片面的物质环境保护为重点。 中心目标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乡土社会可持续发展
2、分类建设模式 改造提升型村庄 适用村庄:重点建设的中心村 重点:配套设施建设,适时更新改造,适度扩大规模,吸引人口集聚 范例:潜山水吼镇渐水湾村
旧村整治型村庄: 适用村庄:需要整治的自 然村 重点:优化村庄布局,改造危旧农房,改善人居环境 范例:潜山水吼镇燕窝村
特色保护型村庄: 适用对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 重点:保护村庄格局,修缮历史建设,协调建筑风貌 范例:黟县芦村
拆迁新建性村庄: 适用对象:政策性搬迁建设的村庄 重点:安全选址布点,合理空间布局,满足社区标准 范例:黄山翡翠新村
3、建设要求 • 村庄建设:守住“四不底线”: • ——不破坏自然环境 • ——不破坏自然水系 • ——不破坏村庄肌理 • ——不破坏传统风貌 • 选址布局 —合理选址: 农地农用,相对集中; 结合自然,合理避让。 —完善布局 自然,灵动
建筑风貌 环境美化 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 文化保护
—规划统一,整合行动 各部门的计划安排统一到规划上来 —细化布局,逐级落实 省到县区,县区到乡镇,乡镇到村庄 建立考核机制 —明确标准,分期建设 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等级水平逐步提高 近期:中心村达标; 远期:自然村达标 —探索创新,培育特色 设立示范区 • 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