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548 Views
興趣與情感 Interest and Affect. 激勵理論與實務課堂報告 授課教師:鄭新輝 教授 報告人:盧立德 報告日期: 2013.04.19. 內容大綱. 壹、前言 貳、個人興趣 / 情境興趣 參、自我價值理論 肆、情感與教學成效 伍、考試焦慮. 壹、前言. 學習興趣是動機重要的一環 提高學習興趣將有可能提昇其認知功能. 貳、個人興趣 / 情境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皆低落的主因:缺乏興趣 類似概念:「好奇」與「態度」 興趣的三種觀點 ( 一 ) 個人興趣:屬於個人特質,是穩定持久不易改變的個人狀態。
E N D
興趣與情感Interest and Affect 激勵理論與實務課堂報告 授課教師:鄭新輝 教授 報告人:盧立德 報告日期:2013.04.19
內容大綱 壹、前言 貳、個人興趣/情境興趣 參、自我價值理論 肆、情感與教學成效 伍、考試焦慮
壹、前言 • 學習興趣是動機重要的一環 • 提高學習興趣將有可能提昇其認知功能
貳、個人興趣/情境興趣 • 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表現皆低落的主因:缺乏興趣 • 類似概念:「好奇」與「態度」 • 興趣的三種觀點 • (一)個人興趣:屬於個人特質,是穩定持久不易改變的個人狀態。 • (二)情境因素中的趣味性:屬於心理狀態,指情境的有趣性 • (三)心理狀態:是一種心理狀態,將個人興趣與情境興趣整合
個人與趣特徵: 性格 心理狀態興趣: 1.主動個人興趣 2.情境興趣 情境與趣特徵: 學習內容、工作特性、學習環境
二、興趣的測量與相關研究發現 • 除了觀察或詢問,大多使用自陳式的工具如問卷或量表 • 經驗取樣法 • Renninger(1990,1992):幼兒遊戲的四種反應 • 近代測量方式:電腦輔助 ,如線上動機問卷(OMQ) • 未來的研究方向:探究高層次的興趣 • 興趣與實際表現的關係: Hidi和Anderson(1992)認為學生有高度的興趣不一定代表會付出同樣的努力。
三、個體發展、個別差異與興趣的關係 • 興趣對幼童的影響較成人更深遠,因為年齡較大的學生或成人仍必須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或任務負責。 • 學生的學習興趣隨年紀遞減,特別是在數學及理化科目。 • 教師不必滿足所有學生的個人興趣,而是要建立符合多數學生興趣的結構化課程。 • 有意義的工作能使學生的興趣維持較久,也會使學生較投入與主動。 • Renninger(1992):小學男生對無趣的題目容易答錯,小學女生對有趣的題目容易答錯→興趣對男生的學習成就影響較大。 • Schiefele(1992):興趣與成就的關係中,男女學生的變異數分別佔12%和6%。
提高學生上課興趣的建議 1.使用相同脈絡並能引起學生情境興趣的教 2.向學生展現自己同樣對教材有高度興趣 3.製造驚喜,挑戰學生的認知失衡 4.教學活動創新多變化,避免一成不變 5.根據個人興趣提供選擇教材或作業的機會 6.根據多數學生的共通興趣來設計教學
參、自我價值理論 • 自我價值(self-worth)又稱自尊( self-esteem),是個人透過對自己的知覺或整體評價過程而產生的感受,而且自我價值包含了個人對自己的感情、情緒和感受。 • 常與自我知覺(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態度、意見和價值判斷的綜合)或自我效能(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混淆。 • 自我價值感的產生是個人對其自我特質進行評價而產生,也是個體對自己進行的一種情緒性評估。 • 自我價值是一種個人對自己的價值判斷,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及有良好形象的程度。 • 過度簡化(誤用):任何偏差行為源自於缺乏自我價值,提高自我價值能解決一切問題。
卡芬頓的自我價值論 1.自我價值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學生的自尊感源於對自己能力的肯定。 2.當學生能在學業方面獲得成功經驗或知覺自己有能力時,便會有正向的自我價值感,所表現的行為也較正向。 3.但當發現成功難以追求時,有些學生會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採取逃避或故意失敗的手段,為自己的失敗找到藉口,而不至於表現無能以維護自我價值。
在教育上的義涵 • 自我價值會隨年齡和個體發展逐漸減低,特別是在青春期。而且對女性的影響較大→可能是個體對男女價值的認同而非性別地位的差異。 • 教師容易過度重視自我價值的重要性,因而任意的讚美學生,卻易有反效果,空泛的讚賞會讓學生曲解自己的能力→成就會引發自我價值,但並非反之亦然。 • 可用來解釋部分能力夠卻不努力學習的學生之學習狀態。 • 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強調努力與學習成就之間的關係。 • 採用適當的教學方式,協助學生獲得成功經驗。並教導學生懂得做正確的歸因。
肆、情感與教學成效 • 情感的分類
任務相關情感:與學業成就有關 • 社會情感:與他人互動的社會化行為有關 • 情感是指由特定刺激所造成之短暫且強烈的感受,與學生的動機、學習成就有關。 • 在認知過程中,mood屬於獨立變項,而emotions則為非獨立變項,受個體的認知與對情境的評估有關
情感對學習與動機的影響 • Pekrun(1992):情感影響學習結果的四個解釋 (一)情感會影響個體提取記憶或儲存訊息的過程 (二)情感會影響個體使用不同的認知或思考策略 (三)情感會影響個體心理的認知負荷 (四)情感會影響個體的內在或外在動機
情感與目標 • 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指人類具有自我引導的能力,他們會根據個人所經驗到及觀察到的結果,調整自己的行為並設定可達成的目標。 •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人們評斷自己執行一連串工作的能力,不僅關於完成該工作所需的技能,尚包含自身所擁有的技能。 • Linnenbrink和Pintrich(2002, 2004):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的感受會影響上課時的目標。感受正向者會偏向完成目標,感受負向者則傾向逃避目標。
伍、考試焦慮 • 考試焦慮存在於所有學習階段 • 是個體在特定的評量情境中所產生的暫時性焦慮,一方面令人處於不愉快的情緒狀態,另一方面會伴隨著某些身理上的反應
考試焦慮的組成 1.認知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即為憂慮(worry),是個體在認知上關注自己的行為表現、評價與和別人的比較,較為穩定。 2.情緒成分(emotional component):即為情緒(emotionality),是個體在具有壓力和威脅的評量情境下引起的生理及情緒反應。 3.在相同的考試情境中,個人特質會引起個體對考試的不同反應,有人視為挑戰,有人則會引發焦慮。 4. 考試焦慮可視為一種心理的穩定度,分為特質焦慮(trait anxiety)和情境焦慮(state anxiety)兩種,前者近似一般性焦慮,是一種穩定持久的特質,後者則為暫時性的情緒狀態。
考試焦慮對學習與學業表現的影響 • 焦慮對學業成就的影響深遠,會導致成績低落、負面自尊,以及對考試的防衛及恐懼心理。 • Hill和Wigfield(1984):考試焦慮與學業成就有高達.6的負相關,推測全美有近500萬的中小學生有考試焦慮,約1000萬的學生受到考試焦慮的影響。 • Tobias(1985):焦慮干擾了學習的注意力,負面思緒會讓學生分心,因而限制了記憶的提取。 • Pekrun(1992):學生因缺乏學習或考試的技巧→考不好→高度考試焦慮 • 啟示:好的讀書技巧與考試技巧可以提高記憶力,使學生減輕負向想法與擔憂,就不會產生高度的考試焦慮。
課室中的考試焦慮 • 考試的時間壓力:降低學生的認知能力,考完試後也不會再去回想考試內容。 • 額外的內容:增加社會比較及焦慮 • 新的題型,或考試內容超出課本太多。
介入的策略 • 減輕考試壓力的作法:取消計時器、使用有創意的出題方式、減少強調考試的重要性、減低社會比較(不要公布成績)。 • 學會自我放鬆的技巧可以減低考試焦慮;強調情緒成分而非擔憂成分。 • 提供生態學上的根據:考試內容要與課程整合、重視個體的發展差異、協助學生增進考試技巧並控制焦慮。
降低考試焦慮的教學策略 • 提供充足的考試時間 • 降低考試難度,題目順序由淺入深排列 • 給學生評論考試題目的機會 • 不要有過多的社會比較,或是公布學生的成績 • 成績不是最終目的,學習的過程和對內容的精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