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608 Views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的图书馆 北京大学 李国新 2012 年 6 月 28 日 辽宁朝阳市.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理念、政策的形成. 国际背景: 《 经社文公约 》 在中国生效. 1966 年 12 月 16 日,第 21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 1976 年 1 月 3 日开始生效 1997 年 10 月 27 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2001 年 2 月 28 日,第 9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 经社文公约 》 规定的“文化权利”.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E N D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的图书馆 北京大学李国新 2012年6月28日辽宁朝阳市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理念、政策的形成
国际背景:《经社文公约》在中国生效 • 1966年12月16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开始生效 • 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 2001年2月28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该公约,在中国生效
《经社文公约》规定的“文化权利” • 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 • 人人有权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分享发展成果”) • 人人有权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用享受被保护的权利(知识产权保护)
《经社文公约》规定的“国家义务” • 缔约国为充分实现上述权利采取必要的步骤(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与文化) • 最大能力采取措施义务 • 合理限制和克减义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逐渐形成-1 • 十六大(2002.11):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10):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2006.9):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逐渐形成-2 • 政治局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6):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央“两办”21号文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8):全面部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逐渐形成-3 • 十七大(2007.10):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10):“十二五”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3) →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10):专题研究文化改革与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2012.2)
公共文化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及特点 • 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 •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 均等是核心 • 公益是保障 • 基本是公益的尺度 • 便利是均等的前提
怎样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怎样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提供普惠型、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和实现途径。主要包括: • 设施网络覆盖体系 • 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 • 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 • 组织支撑体系 • 评估体系 • 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与法律保障 •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保障 •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 • 造就高素质文化人才 •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证 •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 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 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保障基本、构建体系、 提升效益、建设队伍
文化建设的“四个不相适应” •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 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不相适应 • 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局面不相适应 • 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 具体表现: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基层文化生活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
保障基本:把公共文化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 “十二五”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 公共教育就业服务 •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 人口计生住房保障 •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 环境保护
“十二五”规划:公共文化的重点 • 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 • 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为农村免费提供电影放映、送书送报送戏等公益性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施“免费开放”政策 • 免费提供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经费由政府予以保障落实 • 对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外的文化服务项目,坚持公益性,降低收费标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1)合理界定“基本服务”“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1)合理界定“基本服务” • 科学、合理地界定“基本服务”的内容与边界,实际上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是赢得财政保障的前提,是免费开放政策文件的“核心” • “基本服务”内容的地域性和阶段性
“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2)建立保障经费的分担机制“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2)建立保障经费的分担机制 • 中央和地方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人员和公用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基本服务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 • 补助标准和方式的特点: • 不是补助人员和公用经费,而是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出的中央财政分担经费 • 向中西部倾斜、向基层倾斜 • 补助标准不是“封顶标准”,鼓励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
“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3)限期收回出租设施“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3)限期收回出租设施 • 严格执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维护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公益性质,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它用的限期收回
“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4)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免费开放”政策的核心要素(4)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 在“免费开放”政策落实的前提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 健全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 • 形成2个以上品牌服务项目
“免费开放”政策的走向与目标 • 政策走向:扩大范围,完善政策 • 最终目标: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 • 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的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构建体系:设施、服务、活动体系化 • 图书馆服务全覆盖,本质上是说图书馆服务覆盖所有人,不仅仅是图书馆设施向所有人敞开大门 • 全覆盖的图书馆服务需要一个服务体系而不只是一座建筑、一个活动 • 服务体系的标志:设施体系化、服务体系化、活动体系化 • 形成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规律
设施体系化 • 设施体系化:形成完全覆盖服务对象的设施群(设施网络体系) • 设施体系化的必备要素:服务半径、覆盖面积、流动服务能力 • 设施体系化的形式:由总馆、分馆、流动服务点组成 • 设施体系化的特点: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服务政策 • 设置率不等于覆盖率,改变“一级政府设置一个图书馆”、“一个城市只有一个图书馆”的状况
国外关于图书馆设施体系化模型的研究结论 • 图书馆的有效覆盖面积是一个以“生活动线”为主轴的卵形区域 • 小型图书馆:卵形短半径为800m左右,卵形长半径为1500m左右,覆盖面积约3k㎡,到馆读者最高为服务人口的25%以内 • 中型图书馆:卵形短半径为2000m,卵形长半径约3500m,覆盖面积约5k㎡,到馆读者最高为服务人口的50%以内
美国克利夫兰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面积:213.4平方公里 • 人口:39.6万 •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所总馆,一个资源保障中心,28所分馆,35辆流动服务车 • 平均1所固定图书馆覆盖面积7.4平方公里,服务半径1500米,覆盖人口1.4万人 • 平均6.1平方公里、1.1万人有一台流动服务车
日本大阪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大阪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面积:222.30平方公里 • 人口:265.46万人 •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所总馆,23所分馆,82个流动停靠点 • 1馆/点覆盖2.1平方公里,2.5万人,服务半径平均为820米,平均徒步10分钟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化 • 服务硬件:固定设施体系、流动服务体系、数字传播体系相结合 • 服务方式:阵地服务、移动服务、延伸服务、推送服务 • 服务手段:常规服务、自助服务、远程服务、24小时服务 • 服务人群:面向特殊人群的服务: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
服务能力的基础:资源规模达到“临界水平” • 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 • 在最小的行政区内,至少应为每个居民配备3册图书,这一比例随服务人口的增加而减少,普遍适用的总标准是每个居民2册书。图书的年增加量每1000人至少250册~300册。50种报刊是图书馆必备的基本收藏量,较合理的数量是每1000人10种报刊 • 日本2000年的标准 • 最低藏书规模:5万册(以出版5年之内的为主);开架藏书所占比例:85%以上;年新增资源:开架藏书的1∕7--1 ∕8 • 资源规模达不到临界水平,图书馆就形不成持续吸引力
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 外借率、到馆率、点击率、有效读者占有率、图书流通率、活动参与率、公益性活动所占比例 • 服务体系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主要责任在政府;服务效益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责任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 没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图书馆就是“形象工程”
队伍建设的四大问题 • 入口: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实现方式: • 与大学专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 • 改革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形式,使其走向适应专业岗位的专业化考试 • 队伍内的从业人员:与全员岗位聘任相结合的大规模在职培训 • 免费开放背景下的人员适当增编 • 馆长:基层领军人物选任的制度化、规范化
队伍建设的突破口:适当增编与领军人物造就 • 十七届六中全会:造就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 馆长是图书馆的舵手 • 解决馆长的选任问题,是目前阶段解决队伍建设问题的突破口之一
谢谢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 大学信息管理系 100871 电子邮件:ligx@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