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likes | 545 Views
第十章 呼 吸. 呼吸 (respiration) :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机体储备 O 2 ---6 分钟. 肺静脉. 左 心. 动 脉. 组织毛细血管. 组 织 细 胞. 空 气. 呼吸道. 肺 泡. O 2. 肺毛细血管. O 2. CO 2. 肺动脉. 右 心. 静 脉. CO 2. 肺通气. 肺换气. 组织换气. 外呼吸. 气体运输. ( 内呼吸 ). 呼吸道的结构: 1 、上呼吸道:鼻、咽、喉和气管上部 2 、下呼吸道:气管下部、支气管、细支气管 3 、肺泡.
E N D
第十章 呼 吸 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静脉 左 心 动 脉 组织毛细血管 组 织 细 胞 空 气 呼吸道 肺 泡 O2 肺毛细血管 O2 CO2 肺动脉 右 心 静 脉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组织换气 外呼吸 气体运输 (内呼吸)
呼吸道的结构: 1、上呼吸道:鼻、咽、喉和气管上部 2、下呼吸道:气管下部、支气管、细支气管 3、肺泡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交换把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交换把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
呼吸膜包括六层: 表面活性物质层 液体层 肺泡上皮 间质(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基膜层 毛细血管内皮层 平均厚度<1um 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膜来实现的。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通气的原理 1、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大肺扩张 肺内压< 大气压 吸气 吸气肌舒张胸廓缩小肺缩小 肺内压> 大气压 呼气
(1)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是指呼吸肌收缩、舒张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呼吸肌 辅助呼吸肌: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胸肌 背肌 吸气肌: 膈肌 肋间外肌 呼气肌: 肋间内肌 腹肌
呼气 吸气 上下 小 大 前后 小 大 左右 小 大 压力 肺内压 > 大气压 肺内压 < 大气压 气流 出肺 入肺
1. 平静呼吸: 上述吸气是主动的(吸气肌收缩) 呼气是被动的(吸气肌舒张) 2. 用力呼吸: 上述吸气是主动的(吸气肌收缩) 呼气也是主动的(呼气肌收缩) 3. 腹式呼吸:膈肌舒缩为主(婴幼儿) 4. 胸式呼吸:肋间外肌舒缩为主 呼吸形式 成人 混合
呼吸运动压力变化 吸气 肺内 < 大气压 吸气末 肺内 = 大气压 呼气 肺内 > 大气压 吸气末 肺内 = 大气压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心肺复苏 人工呼吸:正压(口对口,捏鼻;呼吸球8hs) 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下压4-5cm 正常:呼吸 = 12-18次/分 :心率 = 60~100次/分 连续动作,吹2次,压30次
胸膜腔 • 平静呼吸:总为负压 • 用力呼气:为正压 • 意义: • 正常:将肺和胸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肺随胸廓的运动而运动 • 气胸:无负压,肺 回缩塌陷,危及生命(急救!)。 肺回缩P 肺内P 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 + (– 肺回缩压)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 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容积>肺自然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胸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压 =大气压 - 肺回缩压 = -肺回缩压 呼气末:(-5~-3mmHg) 吸气末:(-10~-5mmHg)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运动。 ②利于静脉血及组织液回流
+ • 呼吸运动(原动力) • 胸膜腔的存在→肺随 • 胸廓张缩而张缩 • 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 • 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 • 肺通气
肺容积的变化(△V) 肺顺应性(CL)= 跨肺压的变化(△P) 弹性阻力(R)和顺应性(C)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变形的力。 顺 应 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C=△V/△P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关系:C=1/R 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①肺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占1/3 肺扩张↑→肺弹性纤维,胶原纤维被牵拉↑→肺的弹性回缩力↑→弹性阻力↑→肺顺应性↓ 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占2/3
根据Laplace定律: P(N/m2)=———————— 肺泡液-气界面的压强(P):与表面张力系数(T)成正比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 2T(N/m) r(m) 液-气界面表面张力的作用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b.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
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由肺泡Ⅱ型细胞产生,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临床: ●成人肺炎、肺血栓等→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 ●6~7个月胎儿才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故早产儿可因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而发生肺不张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 • 维持肺泡稳定---防膨胀破例和塌陷 • 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肺水肿 •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P大 防破裂 P小 防塌陷 表面活性物质 维持肺泡稳定
肺通气功能平价 有关容量的概念 1.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从 肺内所呼出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体量 2. 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内的用力肺活量 2中量/1中的量:之比,正常为80%,反应通气状况 。用于哮喘病等气道通气障碍性疾病的筛查。
有关通气的概念 1. 解剖无效腔:部分呼吸道 2. 肺泡无效腔:未进行交换的气体 生理无效腔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扩散: 扩散率 ∝ (分压差(肺/血管/组织), 温度,面积(炎症), 溶解度) / (扩散距离(炎症),分子量)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正常成人:4.2L/5L = 0.84 :气多,血少---无效腔增加。如肺循环不畅 :气少,血多---如出现肺不张,动-静短路 高或低均妨碍肺换气,导致缺O2和CO2过多 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两种形式存在 动脉(ml/100ml blood)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O2 0.31 20.00 CO2 2.53 46.40 意义 化学结合的前提 运输
O2的运输 肺 血液 组织
Hb与O2的结合解离特征 速度快可逆,受压力差影响 1 Hb :4O2 呈“S”形 受多种因素影响
呼吸中枢 1.基本节律中枢 -延髓 2.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 3.呼吸随意控制 -高位脑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i)肺牵张反射 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吸气→肺扩张→肺牵张 感受器→迷走神经→ 延髓呼吸中枢→吸气转 为呼气 1.肺扩张反射 2.肺缩反射 肺萎陷时引 起吸气活动的反射.
(ii)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 感受器为肌梭。当呼吸肌负荷加重时 (如,哮喘)发生本体反射-呼吸加强。 (iii)防御性呼吸反射 1.咳嗽反射Cough reflex 2.喷嚏反射Sneeze reflex
化学因素对 呼吸的调节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一)化学感受器 1.外周感受器 Peripheral receptors 2.中枢感受器(延髓腹外浅表部) Central receptors
CO2、H+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CO2的影响 CO2是调节呼吸的经常起作用的生理性 化学因素 CO2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1)直接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兴奋 2)间接作用-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兴奋
乏O2的影响 乏O2 -呼吸加深加快 1)直接作用呼吸中枢-抑制 2)间接作用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 *临床吸O2 3.H+的影响 H+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1)直接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 2)间接作用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与酸碱平衡 肺通气不足:CO2蓄积,H+↑ --呼吸性酸中毒 肺通气过度:CO2排出过多, --呼吸性碱中毒
呼吸系统疾病:与外界相通,易受影响 • 病毒(流感) • 细菌(炎症) • 过敏源(过敏性疾病) • 污染,吸烟(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