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likes | 427 Views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 主讲教师: 张 红 扬 院(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时 间: 2012 年 4 月 电子邮件: z650431@qq.com.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 中共领导的革命的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 2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E N D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 主讲教师: 张 红 扬院(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时 间: 2012年4月 电子邮件: z650431@qq.com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中共领导的革命的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 2.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1.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名字,并认为它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 ⑴当时中国经济的五种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阶级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⑵当时中国的两大基本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经济上: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国营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 政治上: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 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 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2. 开始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⑴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这些企业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陈赓、宋任穷为征粮剿匪烈士题词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⑵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当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⑶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人 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正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的性质,毛泽东认为,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1954年9月15日,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再次作出深入的论证。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 近代中国面临两项根本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二项任务即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 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建国初设想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1952年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与邓小平在一起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提出“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这种认识上的改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
工业化 主体 农业 总路线 三大改造 两翼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4.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历史表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内条件 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⑵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⑶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惟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的一个帝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中国即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年计划提要。“一五”计划的编制,历时四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基本确定下来。1955年7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个计划。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着重建设了一大批基础性的重点工程,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一)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 背景: 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展了;但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尤其是贫农、下中农由于缺少农具耕畜和资金,生产经营上的困难比较大,贫富分化逐渐开始。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基本原则和方针: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坚持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第四、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第五、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一,互助组。 第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性质 半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 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合作化形式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三)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 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里遗留了一些问题。尽管如此,农业合作化在总体上是成功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1954年底,互助组从1951年底的400多万个发展到近1000万个;初级社从1951年底的300多个增加到1953年的1.4万个。1954年秋为10万个,1954年底猛增到48万个。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四)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 方针: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组织形式: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完成: 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也基本完成了。 上海江南造船厂万吨轮下水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1.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如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仍由资本家经营,它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通过订立合同等办法,在企业外部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其形式,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原来的资本主义企业同社会主义经济的联系已经不仅限于流通领域,而是深入到了企业内部,深入到了生产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在企业中已经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了。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都走上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道路。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二)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 1.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中共中央在《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是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在资产阶级没有别的出路的条件下,这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方案。”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盛丕华向毛泽东报喜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 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俄国对“文明的资本家”采取这种做法,但俄国资产阶级不接受。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公开表示接受这样的方案。按照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家所有的资产,总数为24.2亿元人民币。在赎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资本家先后共获得人民币32.5亿元,超过了其原来所有的资产总额。资本家的所得包括:1949年至1955年间的利润13亿元,1955年至1968年的定息11亿元,高薪8.5亿元。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3.使原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 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作,许多人担负了一定的领导职务。这既有利于发挥他们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特长,又可以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条件。国家还安排他们进行学习和组织他们到各地参观访问,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形势,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许多原工商业者提高了觉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上海一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了作用。它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在搞社会主义方面,毛泽东主席的最大功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我们最成功的是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952年与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对比: 1952年: 国营经济19.1%,合作社经济1.5%,公私合营经济0.7%,个体经济71.8%,资本主义经济是6.9%。 1956年: 国营经济32.2%,合作社经济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7.1%,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1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到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取代了生产资料私的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也逐步确立。 53年7月至54年5月举行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普选; 54年9月,召开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在思想文化领域,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