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549 Views
世 间 最 美 的 坟 墓 —— 记 1928 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高尔基与茨威格. 斯蒂芬 · 茨威格. 作者简介. 斯蒂芬 · 茨威格 ( 1881-1942 ) 奥地利 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列夫 · 托尔斯泰. ( 1828 -1910 ). 列夫 · 尼古拉耶维奇 · 托尔斯泰 ( 1828-1910 ).
E N D
世 间 最 美 的 坟 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高尔基与茨威格 斯蒂芬·茨威格
作者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 • 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和翻译作品。自幼喜好文学作品。早期推崇唯美主义,相信通过抽象的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他从唯美主义到人道主义到反法西斯主义,始终没有跨出资产阶级意识范畴。最终携妻在巴西自杀。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 ·托尔斯泰(1828-1910)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称他:“俄国革命的镜子”。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的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作 品 赏 析 速读全文,说出本文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记游托尔斯泰墓,抒发作者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崇敬之情。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 1、再没有比……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伟大的文学巨匠 普通平凡的坟墓 2、 圣地: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 环境 3、 羊肠小道 林间空地、灌林丛 路线 坟墓前 只是长方形的土堆 无……无……只有树 形状 4、 5——9、 由 来 树 一个新的,美好的启示? 愿 望 ? 如何分层 (幸福观)
1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3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4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5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1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3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4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5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6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7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8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9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6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7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8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9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第二段 1、过渡 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 2、 只是…… 没有…… 没有…… 没有…… 连…… 也没有 就像……(类比) 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人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比较 没有……唯有……
5、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 5、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 不容许大声说话。 俯临 和暖 嬉戏 温柔 (温情的词语) 风 树 阳光 白雪 夏天 (安睡的幸福) 冬天 6、想象不到 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反差 冲撞 无限敬意 当代最伟大人物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答案:B
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 B D E G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 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I .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7——9、 感人 扣人心弦 朴 素 敬 意 打动人心 剧烈震撼 最美
思考 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A、最美 B、感人 C、朴素 D、宏伟 答:C
朴 素 坟墓的特征 本文的文眼 主人的愿望 托老的文风 本文的风格
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1.“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 答:C
2、文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 答:这是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纪念日 (1828-1928)
分析一处局部结构 你认为第一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 如何划分?
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层: A: 1//2//3//4567//8 B: 12//34//5678 C: 1//23//45678 D: 1234//5678
YES! BACK
1、再没有比……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 圣地:远离尘嚣 孤零零地 (环境) 伟大的文学巨匠 普通平凡的坟墓 3、 羊肠小道 林间空地、灌林丛 (路线) 坟墓前 只是长方形的土堆 无……无……只有树 (形状) 4、 树 5——9、 由 来 愿望 (幸福观) • 写托尔斯泰墓给人的总体印象 • 写托尔斯泰墓的地点、环境、形状等 • 写树的由来,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
推荐名著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茨威格《麦哲伦的功绩》 《罗曼罗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