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 likes | 323 Views
2014 年苏州市初三数学 复习专题指导. 十一、初三数学专题研究综述. 复习目标:. 在经历系统梳理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数学技能的第一轮复习以后,通过第二轮复习,对数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思考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解题策略,提高思维品质;.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初中阶段的重要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 课时安排 :. 老师可以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一、发散思维,开放探索性问题.
E N D
2014年苏州市初三数学复习专题指导 十一、初三数学专题研究综述
复习目标: • 在经历系统梳理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数学技能的第一轮复习以后,通过第二轮复习,对数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思考和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解题策略,提高思维品质; •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初中阶段的重要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特殊与一般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数学建模思想(方程模型、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
课时安排 : 老师可以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一、发散思维,开放探索性问题 • 所谓开放探索性问题是指已知条件、解题依据、解题方法、问题结论这四项要素中,缺少部分解题要素,或者条件、结论有待探求、补充等.在解决开放探索问题的时候,需要经过探索确定结论或补全条件,将开放性问题转化为封闭性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解题途径完成最后的解答.这类试题已成为近年中考的热点,重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思维的发散性.
一、发散思维,开放探索性问题 这类问题是指在一定的前提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的题目.解这类题的一般思路:假设结论存在,由此出发,结合已知条件进行推理论证,得到某个结果,若合理,则假设成立,可得问题的答案;否则假设不成立,所探索的结论不存在. 这类问题没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并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具有多样性,需将已知的信息集中进行分析,探索问题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特定的条件应该有什么结论,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得出事物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和一般性. 这类问题是指所给问题中 结论明确,需要完备条件 的一类题.解这类题的一 般思路是:从结论出发, 执果索因,逆向推理,逐 步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或 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 一列出,逐个分析. (1)条件开放型 这类问题指题目中结论不确定,不唯一.解这类题的一般思路是:从剖析题意入手,充分捕捉题设信息,由因导果,顺向推理或联想类比、猜测等,从而获得所求的结论. (2)结论开放型 (3)综合开放型 (4)存在探索型
指明了方向 指明了方法 一、发散思维,开放探索性问题 例1(2009年江苏省中考试题)一辆汽车从A地驶往B地,前 路段为普通公路,其余路段为高速公路.已知汽车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6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为100km/h,汽车从A地到B地一共行驶了2.2h.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就该汽车行驶的“路程”或“时间”,提出一个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二、重视实践,解决操作型问题 • 操作型问题是指通过动手操作、作图、计算等、对某种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再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归纳概括、验证等来解决的一类问题.它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符合新课程的“做中学”的新理念.
二、重视实践,解决操作型问题 (1)折叠剪拼类操作 图形折叠问题,就是通过图形的折叠来研究它的相关结论;图形剪拼问题,就是将已知的图形分成若干个图形重新拼合成符合条件的新图形. 此类题是近几年来中考出现的新题型,它融计算、设计、作图于一体,独特新颖,是中考的热点之一,主要考查观察能力、图形的组合能力、设计能力等. 此类操作题常与轴对称、平移、旋转、相(位)似等变换有关,掌握图形变换的性质是解这类题的关键. (2)图形变换类操作 (3)方案设计类操作
二、重视实践,解决操作型问题 例2 (2013年陕西省中考试题) 问题探究: (1)请在图①中作出两条直线,使它们将圆面积四等分; (2)如图②,M是正方形ABCD内一定点,请在图②中作出两条直线(要求其中一条直线必须过点M),使它们将正方形ABCD的面积四等分,并说明理由. 问题解决: (3)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BC,点P是AD的中点.如果AB=a,CD=b,且b>a,那么在边BC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PQ所在直线将四边形ABCD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BQ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③ ① ②
三、以静制动,解决动态型问题 • 动态型问题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载体,用运动的观点来探究几何图形变化规律的问题.这类题的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些元素(如点、线段、角等)或整个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解题时,要对几何元素的运动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不管点动、线动还是形动,都要从特殊情形入手,过渡到一般情形,注意临界位置,变中求不变,动中求静,化动为静.解答这类题常常根据需要建立函数、不等式、方程等模型,考查学生的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
G C 图(3) 图(2) 图(1) D(N) E N B A F D C M C D G G E M E B A F A B F 三、以静制动,解决动态型问题 • 例3 (2013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试题)如图,在梯形ABCD中,AB∥DC,∠B=90°,且AB=10,BC=6,CD=2.点E从点B出发沿BC方向运动,过点E作EF∥AD交边AB于点F.将△BEF沿EF所在的直线折叠得到△GEF,直线FG、EG分别交AD于点M、N,当EG过点D时,点E即停止运动.设BE=x,△GEF与梯形ABCD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1)证明△AMF是等腰三角形; (2)当EG过点D时(如图(3)),求x的值 (3)将y表示成x的函数,并求y的最大值. M
四、注重理解,解决阅读型问题 • 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这类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理解题一般是提供一定的材料,或介绍一个概念,或给出一种解法等,在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途径,进而解决后面的问题.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阅读→分析→理解→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是基础,分析、理解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
四、注重理解,解决阅读型问题 • 例4(2011年广东珠海、2013年黔西南州)阅读材料:小明在学习二次根式后,发现一些含根号的式子可以写成另一个式子的平方,如 .善于思考的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索: 设 (其中a、b、m、n均为整数),则有 ∴a=m2+2n2,b=2mn. 这样小明就找到了一种把类似 的式子化为平方式的方法. 请你仿照小明的方法探索并解决下列问题: (1)当a、b、m、n均为正整数时,若 ,用含m、n的式子分别表示a、b,得:a=,b=; (2)利用所探索的结论,找一组正整数a、b、m、n 填空:+=(+ )2; (3)若 ,且a、m、n均为正整数,求a的值.
五、重视建模,应对应用性问题 • 应用性问题是指有实际背景或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时代气息和教育价值.应用性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往往将文字语言、图形、表格、图像融为一体.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 解决应用性问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常用的数学模型有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统计、几何图形等.
五、重视建模,应对应用性问题 • 例5(2013年江苏徐州) “绿色出行,低碳健身”已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某旅游景点新增了一个公共自行车停车场,6:00至18:00市民可在此借用自行车,也可将在各停车场借用的自行车还于此地.林华同学统计了周六该停车场各时段的借、还自行车数,以及停车场整点时刻的自行车总数(称为存量)情况,表格中x=1时的y值表示7:00时的存量,x=2时的y值表示8:00时的存量…依此类推.他发现存量y(辆)与x(x为整数)满足如图所示的一个二次函数关系. 根据所给图表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1)m=,解释m的实际意义:; (2)求整点时刻的自行车存量y与x之间满足的二次函数关系式; (3)已知9:00~10:00这个时段的还车数比借车数的3倍少4,求此 时段的借车数.
六、渗透思想,挑战选拔性问题 •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感悟思想方法,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类比思想是解决类似问题的捷径,如全等形和相似形、数和式、方程和不等式的类比等等;方程思想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若知道一个变化过程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则要用函数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分类讨论思想可以体现在许多问题中,它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
六、渗透思想,挑战选拔性问题 • 例6(2012江苏连云港)已知梯形ABCD,AD∥BC,AB⊥BC,AD=1,AB=2,BC=3, • 问题1:如图(1),P为AB边上的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DC的长能否相等,为什么? • 问题2:如图(2),若P为AB边上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的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问题3:若P为AB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D到E,使DE=PD,再以PE,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问题4:如图(3),若P为DC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A到E,使AE=nPA(n为常数),以PE、P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B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多渠道提高复习的效益题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多渠道提高复习的效益题 对于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课堂上仍需把握好典型例题的价值.例题的处理,除了先练后讲、讲在关键点之外,还要注重例题的价值分析,即对例题解法的提炼、策略的引导、思想的感悟,要强调方法的重要性,要给予学生多归纳、多总结、多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形成特定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只有不断总结,并适时适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例题教学, 重方法的总结 在第二轮复习时,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讲练结合型,而讲评要注重讲关键处,讲疑难点,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讲评时还是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老师的讲解重心放在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和思路的点拨上,而不是停留在就题论题教学生怎么做的层面. 中考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次考验,各层次的学生都会有点紧张情绪.而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老师不仅要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力求使他们解题完美,还要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更要关注大量的中等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需要花点时间、投点感情和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减压,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巩固性练习,教师一定要选好题,可以利用经典问题改编成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题.练习的布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不仅要考虑学习困难生的收获,更要让优等生发展得更好,题目跨度不妨适当增大一点,从而使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同时可以采用多样的问题呈现方式,因为活泼多样的题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巩固练习, 重典题的选择 (3)习题讲评, 重思路的点拨 (4)情感教育, 重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