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k likes | 3.21k Views
第七章 拖网概论 (Trawl net general). 第七章 拖网概论 (Trawl net general). 第一节 概况. 一、捕鱼原理. 拖网是目前海洋渔业生产中效益较高的渔具之一,属于过滤性的运动渔具。它依靠机器、风力或人力为动力,拖曳具有一囊两翼或仅具有袋形的网具,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囊,又不刺缠网目,达到捕捞的目的。. 二、作业的特点. 1 、拖网生产主动灵活,积极追捕鱼群,捕捞效率高,作业范围广;
E N D
第七章 拖网概论(Trawl net general) • 第一节 概况
一、捕鱼原理 • 拖网是目前海洋渔业生产中效益较高的渔具之一,属于过滤性的运动渔具。它依靠机器、风力或人力为动力,拖曳具有一囊两翼或仅具有袋形的网具,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囊,又不刺缠网目,达到捕捞的目的。
二、作业的特点 • 1、拖网生产主动灵活,积极追捕鱼群,捕捞效率高,作业范围广; • 2、拖网的捕捞对象广泛,能捕捞海洋和内陆水域中比较密集的水产经济动物;如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螺、贝类等。 • 3、拖网类渔具型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分布也比较广泛; • 4、产量高、产值大。
三、世界拖网渔业概况 • 17世纪:风帆渔船; • 19世纪后期:蒸汽机拖网渔船; • 20世纪10年代:双船有袖拖网,采用扩展形网板; • 1924年:采用V、D式网板拖网; • 1954年,英国建造了第一艘大型冷藏加工单拖船; • 目前有70多个国家从事拖网渔业生产:日本、前苏联、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等; • 拖网所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5%以上,有的国家达75%以上。
四、我国拖网渔业概况 • (一)新中国成立前 • 16世纪:浙江渔民采用“大对”作业; • 18世纪:广东用两船拖一网,拖风网渔业; • 1876年广东汕尾出现杵拖网渔业; • 1905年,从德国引进机轮单拖网; • 1925年:日本引进机轮双拖; • 特点:单一、数量少、马力小、性能差、单产低。
(二)新中国成立后 • 1950年以后:网具由四片式改为二片式; • 6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很快,发展了机帆船拖网渔业; • 80年代以后,中国拖网捕捞操作技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出现了三大革命: • 1、渔探仪的出现:把盲目捕捞转变为瞄准捕捞; • 2、合成纤维的出现:改变了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的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 • 3、动力滑车的出现:减少了渔民的劳动强度。
(三)作业水域: • 近海(东、黄、渤海)为主—→远洋:阿拉斯加、鄂霍次克、西非、新西兰、澳大利亚等。 • 带来的不利因素: • 60年代:渔船艘数平均年增长率41.7%,马力37.6%,但总捕捞量平均年增长0.6—0.8%。因此,单位产量明显下降,每马力产量不到2吨,引发了捕捞过度,资源明显衰竭。
第二节 拖网分类 • 一、按网具结构特点分:7个型 • 1、桁杆拖网型:结构特点是由桁杆或桁架撑开网口,由网身、网囊构成,属于无袖拖网型。一般是群众性捕虾类使用。 • 单船底层桁拖网示意图:书上P60页。 • 2、单片型拖网:由带状单片网衣构成。如:山东掖县的 带网,该种网型总体趋势淘汰,结构简单,形如拖曳刺网,在水库淡水渔业中尚有。 • 3、单囊型拖网:由网身和单一网囊构成。如中层拖网。
4、有翼单囊拖网型:由网翼、网身和一个网囊构成。大多数拖网属于这种结构。如:4、有翼单囊拖网型:由网翼、网身和一个网囊构成。大多数拖网属于这种结构。如: • ①、二片式拖网型:网具由上、下二大片网衣缝合起来。底拖网、虾拖网。 • ②、多片式拖网型:由网翼、网盖和四片以上的网身、网囊缝合起来,垂直高度较大。 • 5、有翼多囊拖网:由网翼、网身和若干网囊构成。在我国很少见。 • 6、多囊拖网:由网身和若干网囊构成。如:广东的百袋网。 • 7、框架型拖网:由框架、网身和网囊构成。如山东的桃花虾拖网。 • 此外,还有新型的拖网:疏目拖网、绳拖网。
二、按作业方式区分(按作业船数和作业水层分):二、按作业方式区分(按作业船数和作业水层分): • 1、单船表层拖网:利用撑杆、档杆等使网口张开。如:广东、福建的浮水缯。 • 2、单船中层拖网:应用一船渔船拖曳一顶网具,自己放网、拖曳和起网,依靠浮沉力和两块网板扩展力,使网口垂直和水平张开。在中层水平运动,捕捞中层鱼类(大型单船中层拖网)。 • 3、单船底层拖网:捕捞底层鱼类。 • 4、双船表层拖网:中上层鱼类游速快,因而要求拖速高、浮力大。(1988年—1991年在东黄海近海表层水域拖曳马鲛鱼)。
5、双船中层拖网:网具结构与单船中层拖网相似,两船作业时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无网板装置),使网具在水层的中层张开,并将各种鱼虾等驱入网内,达到捕捞的目的。如:鳀鱼拖网。5、双船中层拖网:网具结构与单船中层拖网相似,两船作业时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无网板装置),使网具在水层的中层张开,并将各种鱼虾等驱入网内,达到捕捞的目的。如:鳀鱼拖网。 • 6、双船底层拖网:捕捞底层鱼类(双拖),近海100米水深左右,比重大。 • 7、多船式:我国很少见,主要用于淡水。 • 表层:网具上缘达水面,下不触底; • 中层:网具上不触面,下不触底; • 底层:网具下缘触底。
三、典型拖网简介 (一)、双船底层拖网: • 主捕:马面鱼、带鱼、大小黄鱼、鲳鱼、鳕鱼、鲆鲽、虾等; • 分布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西班牙、波兰等。 (二)、单船底层拖网 • 1、单船底层拖网:P59,苏联、西欧、日本、我国; • 2、单船底层舷拖网:P59; • 3、单船底层双撑架拖网:P60,南美、印尼、西非; • 4、单船底层桁杆拖网:P60,江苏、浙江; (三)、单船中层拖网 • 大型单拖船:前苏联、德国、波兰、日本、中国
第八章 拖网结构原理 第一节 • 机轮双船底拖网结构原理
一、网衣部分 • 1、网翼(或称网袖、网腿)leg:分上、下网翼,上下网翼又分前后段。它是由一块或几块有规则的斜梯形网片缝合而成。 • 作用:用来扩张扫海面积,拦截、引导鱼类进入网身和网囊,保证拖网垂直扩张高度。 • 我国网翼约占网具全长的20%。 • 2、网盖(又称天井网):位于网口之上的正梯形网衣,用来保证进入网口鱼类不能向上逃走,并有助于提高网口高度。 • 我国两片式拖网网盖占全长10%,一般控制有8—12米。
3、网身: • 是拖网网衣的主要部分,其作用: • ①、用来把进入网内的鱼类引入网囊,防止鱼类外逃; • ②、保证网具稳定; • ③、当渔获物较多时,其后部也兼作网囊用。 • 网身长,网具的稳定性和导鱼性能也较好,但必将增加网具的阻力和网材料的消耗。因此,在保证稳定性导鱼性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网身长度。 • 我国两片式拖网网身约占全长的60%。 • 六片拖网网身长度约占全长35%(原因:剪裁边多,缩减快)。
4、网囊(英文codend): • 位于网具的末端,囊袋形。 • 作用:贮纳渔获物,网底或囊底侧是出鱼口,用来倒出渔获物及清除杂物。 • 特征:网线粗,网目小,常用双线,附加许多辅助力纲以加强网囊。 • 要求:网囊是全网网目最小,世界上大多数渔业国都规定了最小网目内径。我国规定海洋捕鱼最小网目长度(湿态、内径)为54mm。
5、缘网衣: • 在上下网翼内侧边。 • 作用:用来补强和防纠缠。
二、纲索部分 1、浮子纲(又称上纲) 部位:网翼和网盖上边缘的纲索,上面安装浮子。 作用:是垂直张开网口,使网具维持一定的形状。 材料: ①、软钢丝外缠网线或旧网衣,用于国内拖网; ②、钢丝与维纶制成成混合纲(国外或我国远洋)。 一般分三段,左右对称,上边纲及上中纲。
2、沉子纲(又称下纲) • 作用:利用重力使网口下缘下降,维持一定网型。 • 根据底质不同,沉子纲有五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 ①、缠绕式沉子纲:又称软纲,钢丝缠旧网衣,较粗,适用于泥、泥沙和沙泥底质。如:捕马面鱼。 • ②、滚柱式沉子纲:又称沉子纲,钢丝上穿塑胶或木制沉子,用于较粗糙底质。如:捕带鱼、鲐鱼。 • ③、橡胶片沉子纲:钢丝绳穿旧汽车轮胎冲制的橡胶片、铁球、铁链,用于粗糙、砾石海区。捕贴底鱼。 • ④、滚球式沉子纲:钢丝绳穿大铁球、大滚轮。用于礁石海区。如:大型底拖网。 • ⑤、链式沉子纲:铁链直接结缚于缘纲上,用于松软的海底,捕虾仁类和贴底鱼类。
3、空纲: • 部位:浮沉子延长部分, • 作用:取代部分网翼,用来驱赶、拦截鱼类逃走。 • 与浮子纲相连接为上空纲,与沉子纲相连接的为下空纲。 • 上空纲一般用5分钢丝,即Φ15.5mm,下空纲Φ35—45mm。丙纶绳。
4、力纲(又称网筋) • 作用:(1)沿网体纵向装配的纲索,起增强网具的作用。 • (2)腹力纲还依靠其重量使网腹贴底,稳定网具的作用。 • 装配有三种方式:即二力纲、三力纲、四力纲,前二种主要用于二片式,后一种主要用于多片式(包括四片式)拖网上。 • 二片式装配:从中纲、边纲连接处开始,沿网目对角线装配,到达侧边时,沿边缝直到网囊中端; • 二片式装四条力纲:背腹力纲分别从浮中纲和沉中纲的中央开始,沿网目对角线装配,到达侧边沿边缝至网身末端或网囊中端。 • 多片式拖网一般装四根力纲:沿侧网边缘装配,至网身末端或网囊中端。
5、翼端纲(燕尾纲或称叉纲) • 作用:起着加强翼端网衣(三角网)的作用。 • 6、网囊束纲(或称卡包纲): • 安装:在囊网后部; • 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当渔获物过多时,若一次吊不起则利用束纲把网囊鱼包分隔开来,分次吊起。
7、引扬纲: • 作用:在起大网头需分吊时,束纲通过引索牵引将网囊鱼包分隔开来,并引至船旁或船尾。 • 8、囊底纲及锁纲(袋底圈及抽带): • 部位:囊底纲是装置在网囊底部; • 作用:起加强网囊网衣边缘的强度和穿锁纲之用。 • 锁纲:是封锁网囊底口之用。
9、曳纲: • 作用:1、曳纲是船与网连接的纽带;2、在拖网作业中,两根曳纲承受整个网具的全部阻力负荷;3、拉截驱赶鱼类入网;4、调整捕捞水层。 • 我国对拖曳纲由两部分组成: • 1、与船连接用钢丝; • 2、与网连接用混合纲或缘夹棕。
三、浮沉子部分 • 浮力:浮子(如:ABS注塑浮子)、浮筒(如:泡沫浮筒)、水动力浮子(如:帆布浮子)、浮升板(如:水流冲击浮升板)等。 • 沉子:沉子、沉石、沉降器等。 • 作用:用来产生浮沉力,使网口垂直张开和调整捕捞水层。
第二节机轮单船拖网结构原理 • 网衣、纲索、浮沉子、网板、属具 • 一、网衣部分 • 二、纲索:手纲、网板叉纲、游纲。
1.曳纲 2.“G”形钩扁环 3. “G”形钩 4.网板引链 5.网板 6.网板叉纲 7.“G”形钩扁环 8. “G”形钩 9.游纲 10.网板叉纲引纲 11. “G”形钩 12. “8”形环 13“G”形钩扁环 14.手纲 15.手纲 16.上空纲 17.下空纲
1、手纲: • 作用:(1)连接网板叉纲和空纲; • (2)使网板远离拖网,提高网口垂直和水平扩张,扩大扫海面积。 • 有单手纲和双手纲之分: • 单手纲:空纲与网板用一根手纲,操作简单,一般用于底拖网。 • 双手纲:空纲与网板用两根手纲,一般用于中层网。
2、网板叉纲: • 作用:连接手纲和网板,固定网板。 • 3、游纲: • 作用:(1)防止网板外倾倒; • (2)起网解开网板时,使曳纲和手纲连接,便于直接收绞网具。
三、网板和属具 • 1、网板:V.D形、椭圆形、双层、立式等。 • 作用:(1)使网口水平张开; • (2)拦截鱼类外逃。 • 2、铁撑架 • 3、丁字铁:连接游纲和手纲,作业时使游纲不受力。 • 4、8字转环 • 5、中心钩、中心
第三节、拖网网图绘制、识别和核对 • 一、拖网网图绘制 • 根据FAO的《渔具设计图书》拖网网图绘制要求: • 1、网衣或网衣部分的宽度是按网衣拉伸的一半绘制,高度或长度则按网衣全部拉直绘制。 • 2、网线的材料规格,种类及纵向目数在图的左侧标注。虚线上有三行数字,最外一行为MAT. Rtex,表示网线材料规格、种类。 • “Rtex” 表示每100米长网线重量的克数。第二行为“mm”表示网目的大小,第三行为网衣各段的纵向目数。
3、上下网衣的一半合并绘制的网衣展开图,通常是左边表示上部网衣“↑”(背网),右边表示下部网衣“↓”(腹网),标记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上下纲的总长度。3、上下网衣的一半合并绘制的网衣展开图,通常是左边表示上部网衣“↑”(背网),右边表示下部网衣“↓”(腹网),标记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上下纲的总长度。 • 4、网具规格表示在网图的正上方,各块网衣的横向宽度目数,标明在相应的图形内,而剪裁方法标明在相应网衣的剪裁边上。
5、浮沉子纲,网腹力纲,燕尾纲(叉纲)用粗实线表示,并分别标出其材料种类、尺寸和实际长度。5、浮沉子纲,网腹力纲,燕尾纲(叉纲)用粗实线表示,并分别标出其材料种类、尺寸和实际长度。 • 如:9.75comB/PP,ø12 。表示长9.75米,材料为直径12mm的聚丙烯混合纲。 • 6、网图的右边一般标注剪裁表。
二、我国的拖网网图规格的表示法 第一种:(1959)全国海洋渔具调查报告的表示法 浮子纲长×网口网衣伸直周长/网口目数 • 如:46.7×100米/1000目 第二种:网口网目数×网口网目尺寸/结网衣部分的浮子纲长度 • 如:560目×114.3mm/31.4m 第三种:网口网衣拉直周长*网衣纵向拉直总长度 • 如:80.00m×51.03m
三、拖网网图核对 • 1、拖网网具规格是否有误:大头目数、小头目数、纵向目数。 • 2、拖网网衣纵向拉直总长度是否有误。 • 3、拖网各部分网衣剪裁斜率是否合理。 • 4、拖网各部分网衣的长度目数与该部分网衣的剪裁斜率是否相符。 • 从模型试验情况来看:拖网网身各节网衣的递减角度为3-6度之间较为合理。
举例核对: • 1、对正梯形网衣的核算 • 4-3 <||| |||<||| ||| | • 100.5 375 4-3 100.5 (24×3+3)×2=150目 225
2、斜梯形网衣的核算: • 1-1 • < | | -40目 101.5 • 1-1 41.5 • 4-3 111.5 • < |||<||| | +30目 • -40目+30目=-10目 111.5目-10目=101.5目
不等腰梯形网衣的核算: • 1-1 < | | -44目 9 • 1-1 5-4 45.5目 • 89 • 5-4 <||| |||<|||| |||| -36目 • -44目-36目=80目 89目-80目=9目
第四节、拖网渔具的装配 • 一、联合剪裁 • 条件: • 1、网高相同并带有0.5目; • 2、网衣规格相同; • 3、至少有一个相同的剪裁斜率。
(一)上下网袖四块网衣联合剪裁: • 1、用料计算:N=N1+N2 + N’1+N’2 +0.5A –0.5B • N1 N2 N’1 N’2 • M=网袖纵向高度目数 • N:所需用料横向宽度目数。 • N1 N2:上网袖上段宽窄边网目数。 N’1 N’2 • N’1 N’2:上网袖下段宽窄边网目数。 • A B:分别为剪裁次数和缝合次数。
2、剪裁前的准备工作 • (1)、选材料:M、N • (2)、是否符合要求。 • 3、剪裁方法 • 采用平移法或圆筒法
(二)网盖与下网袖下段三块网衣联合剪裁 • N=(N1+N2)/2 + N’1+N’2 +0.5A–0.5B • (三)、网身各节背腹二块网衣联合剪裁 • N=N1+N2+0.5A–0.5B • (四)、上下三角网联合剪裁 • 与(一)相同。
二、拖网网衣的缝合 • 缝合分:编缝、绕缝、绕边三种 • 1、需绕边的部分有: • ①上下网袖内侧剪裁边; • ②上下燕尾内外侧剪裁边 • ③上下口门一般不绕边,可采用补强方法。
2、需绕缝的部分有: • ①上下网袖外侧边; • ②网盖与下网袖后段外侧边; • ③网身各节背腹剪裁边; • ④网囊背腹纵边。 • 3、编缝: • 各网衣之间的缝合(一般采用吃扣缝)。
(一)、编缝注意事项: 1、下网袖前、中、后三段网衣编缝时: 1-1保持全单脚; 4-3斜率边为双边傍(即单脚牵头); 在1-1斜率边与腹网缝合后,网线的终点落在下网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