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973 Views
台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專 題 學 術 演 講 通 告 講 題 : 從電磁波恐慌談起 主 講 人 : 林基興 博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研究員 時 間 : 九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 星期四 ) 下午 1:30 至 3:00 地 點 : 綜合科館地下室 第二演講廳. 林基興 博士 簡歷. 現職: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 科學月刊社理事長兼總編輯 學歷:台大化工系學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
E N D
台北科技大學 電子工程系 專 題 學 術 演 講 通 告 講 題 : 從電磁波恐慌談起 主 講 人 : 林基興 博士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研究員 時 間 : 九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下午 1:30 至 3:00 地 點 : 綜合科館地下室 第二演講廳
林基興 博士 簡歷 • 現職: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研究員 科學月刊社理事長兼總編輯 • 學歷:台大化工系學士 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 • 經歷:美國華盛頓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 博士後研究 台大化工所「高等應用數學」兼課 模糊學會理事、監事
活用所學&理性判斷林基興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科學月刊社2007活用所學&理性判斷林基興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科學月刊社2007
新境界 歷史學家的少年房龍 • 登高外望 豁然開朗 • 遙遠碧空 vs.人世熙嚷 • 油然升起歷史感 世界觀
為何他能? 隨意車Segway 靈感來自中國的指南車 Dean Kamen Mechatronics, 2006-9
批判思考 基因轉殖 電磁波恐慌 相信之力 敬業 讓我想想看
批判性思考的數學基礎 • 模糊論 • 統計
逐漸轉變 模糊思考
逐漸改變 100/0 70/30 30/70 0/100
模糊論: 凡事是「程度」問題
「毒物」是什麼? 會造成傷亡的物質。 • 「…劑量在人每公斤體重攝取50毫克以內時會致命的物質。 (美國法律) • 51毫克? 及格vs.不及格
風水輪流轉 • 致胎兒畸形的藥「沙利竇邁」 • 最近卻是治癌妙方
二分法(dichotomous)思考 • 過度簡化事實。 • 重要的問題很少能以簡單、斬釘截鐵的「是」或「否」回答。
誠實嗎?個案 1 • 某地舉辦笑話比賽,冠軍的笑話是:「我一生沒說過謊話。」
誠實嗎?個案 2 • 自然界動植物偽裝欺敵以求生。 • 對峙的兩軍,需誠實知己斤兩,但要欺敵以求勝。 • 外交官的外交辭令不惜欺騙以求勝。 • 劫機與反劫機者常不擇手段詐欺。
誠實嗎?個案 3 • 孩童時,大人教導遇到壞人要虛與委蛇,使用各種伎倆逃生。 • 小孩常率直,但實話傷人,於是大人糾正他人際間「要委婉」,他開始言不由衷;這是社會化「正確」的第一步。
誠實嗎?個案 4 • 黃崑巖院長搭計程車回台南,忘了先講定車資;司機蓬頭垢面吐檳榔,就起戒心,擔心司機無理索車資;幾次嘗試搭訕卻不受理睬;他只好盤算危機處理。 • 他跟司機說,他有事到辦公室去,要在警察局門口下車;司機陡然客氣起來,他付一般公定車資後,還聽到司機道謝呢;這是謊言化險為夷的功能。
誠實嗎?個案 5 • 心理藏秘密是自我意識的基礎,無秘密即無人己之分。隱私如免疫的排斥,若缺即呈個體不保的危機,但保密得靠謊言,因此撒謊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誠實嗎?個案 6 • 謊言可有利他功能:癌症患者中,十之八九不透露病情,尚需謊言支吾其詞;家屬還需彼此串連,集體說謊。 • 電影《美麗的謊言》 : 納粹集中營中維繫猶太人生存的希望,居然是主角無意中的一句話。
誠實嗎?個案 7 •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提到建館時,國人最需監工(不誠實),因為會偷工減料;相對地,日英等團隊實實在在。 • 不喜監考,因為在一如牢房的教室中,不斷懷疑人性的黑暗面:每一道眼神或動作,都可能隱藏著作弊的企圖。
統計學 很重要
人云亦云 (現代生活需科學素養) 相信誰呢 (公信力的權重)
電磁波恐慌 唐吉訶德 vs. 實證醫學
1992年:「要制定安全的暴露強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完全無法證明有任何危險。」1996年:「並沒有證據顯示低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有害。」1992年:「要制定安全的暴露強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完全無法證明有任何危險。」1996年:「並沒有證據顯示低頻電磁場對人體健康有害。」 1997年:「任何白血病和電線電磁場之間關聯都太微弱,無法察覺也無須擔憂」
外界電場對人體的影響千倍小於人自身產生的人體神經和肌肉活動感應電流(約1mA/m2)高壓電線的磁場約為10--30毫高斯 比地磁500毫高斯小約15--45倍 比太陽風導致的地磁變化小3--10倍。可見光的電磁波能量遠高於高壓電線的
美國物理學會聲明1995年、2005年 • 癌症和電線關係的臆測,並無科學根據。 • 無法證實的致癌宣稱,已經導致恐慌、昂貴的訴訟和更改電線和電器。 • 社會資源改用到消除「沒有科學證據的威脅」,令人遺憾;對大眾的負擔成本根本不能和其風險(若有的話)相比。 • 更嚴重的環境問題卻因缺乏經費和公眾的注意而被忽略了。
美國和加拿大均不 管制高壓電力線及變電所。 美加人命不值錢?
世界衛生組織2006-5-15 現有證據無法證實暴露在基地台電磁波下會造成任何不良的健康後果。
安全規範下,無健康效應 • IEEE:射頻健康效應研究50年 • 找不到致病機制 3 KHz到300GHz
丹麥癌症學會2001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之文〈手機與癌症〉1982--1995年,全國420,095手機使用者:「使用手機和癌症沒有關聯。」此為超大規模、最具統計效力(亦即非常可信)的研究。丹麥癌症學會2001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之文〈手機與癌症〉1982--1995年,全國420,095手機使用者:「使用手機和癌症沒有關聯。」此為超大規模、最具統計效力(亦即非常可信)的研究。
法國2001年國家衛生報告:就目前所知,使用手機的唯一風險就是駕駛中使用手機導致車禍傷亡。法國2001年國家衛生報告:就目前所知,使用手機的唯一風險就是駕駛中使用手機導致車禍傷亡。
秀才遇到兵 • 民眾患病說辭大同小異顯然「人云亦云」。 • 一般人所吸收到的基地臺的電磁波能量遠小於人體基礎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能,也遠小於人體從陽光中所吸收到的熱能。
若彭婉如用手機 • 85-11-30失蹤 • 弱勢需手機保護 • 拆台者
微波爐之父 1946年發現熱效應 *微波震盪水分子而加熱 *選2.45GHz避通訊 *太高頻不易穿透煮不均 *太低頻吸收不夠煮不好
若擔心煮食物致毒,就不要用烤的,因其高表溫方式會改變食物化學變化,導致美味和稍微毒性若擔心煮食物致毒,就不要用烤的,因其高表溫方式會改變食物化學變化,導致美味和稍微毒性 • 微波爐煮食物之所以索然無味,其一因是不發生化學變化,因此微波爐更適於再熱而非煮食物。
為何怕微波? • 爐壁金屬表面反射微波,爐門金屬網窗尺寸遠小於微波波長12公分,其效果猶如堅實金屬壁,而將微波保持在爐內。 • 各種溫度物體表面輻射不同電磁波 自然界充滿微波 人體300oK • 尖金屬火花、突沸、爆米花現象讓微波爐令人驚恐而產生各式謠言?
陽光中的A型紫外線會將皮膚曬成褐色(老化射線)。陽光中的A型紫外線會將皮膚曬成褐色(老化射線)。 • B型紫外線能讓皮膚變紅、穿透到皮膚深層,傷害DNA與免疫系統(灼曬射線)。
防曬油:防紫外線一法 • 防曬係數(SPF):擦防曬油後出現曬傷所需的時間,與沒擦而曬傷所需時間之比。 • 沒擦而在2小時後曬傷,擦過而在12小時後曬傷,則此防曬油的防曬係數等於12÷2=6 。
成本效益何在? • 一般人常誤認SPF 30的防曬效果是SPF 15的兩倍。 • 前者擋掉97%的紫外線,而後者擋掉93%,兩者僅差4%。 SPF10的保護已夠
每天幾分鐘日照有益健康 • 紫外線能促進維他命D的合成,以利用鈣質構造骨骼。 • 維他命D也助益預防憂鬱症、和心臟疾病、 預防大腸癌和乳癌等。 • 雖可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但經由日照在皮膚裡產生的維他命D似可在體內更久。
輻射照射控制微生物 • 紫外線和伽瑪輻射均可殺死微生物,但此法鮮少用到,因反對者利用大眾的無知,讓許多人誤以為輻射照射會導致食物帶有輻射。 Emsley
為何擔心核能輻射? • 國人受輻射,天然約八成(體內輻射11%、宇宙輻射8%…)。 • 人為約兩成(醫療輻射15%、消費品3%、核電廠等0.1%…)。 • 美國科羅拉多州天然輻射量 較其他州平均高3倍多, 但癌症死亡率較低35%。
強弱程度 → 正確度 • 科學知識:生物電磁、統計顯著 • 危機意識 • 添油加醋
為何爭議多? • 有些小規模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影響,這些影響没有被後來的研究証實--而後來的研究並没有被媒體關注。
欠缺嚴謹與誤導民眾 • 加州衛生局因3位科學家意見而訂定電磁場標準為0.1毫高斯? • 全台籠罩輻射災難? • 個人身心交感 →社會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