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內涵 壹、行動研究之意義 一、意義 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教育實務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研究,並以研究結果為依據,進行教育改革,以提昇學校教育品質的一種研究。. 二、行動研究不是研究法. 「行動研究」則是進一步利用「應用研究」之研究結果,透過行動以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而且,由於「行動研究」強調立即性的應用,是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基本研究」或「應用研究」,因此有些社會科學家便將「行動研究」自「應用研究」之廣大領域當中加以區分出來。  .

lev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行動研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動研究 •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內涵 • 壹、行動研究之意義 • 一、意義 •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教育實務工作者在實際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研究,並以研究結果為依據,進行教育改革,以提昇學校教育品質的一種研究。

  2. 二、行動研究不是研究法 • 「行動研究」則是進一步利用「應用研究」之研究結果,透過行動以嘗試解決實際問題,而且,由於「行動研究」強調立即性的應用,是不同於其他類型的「基本研究」或「應用研究」,因此有些社會科學家便將「行動研究」自「應用研究」之廣大領域當中加以區分出來。  

  3. 而所謂的研究法是指蒐集與分析研究資料的技術例如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而行動研究於研究期間須借用前述的研究法,以蒐集資料。而所謂的研究法是指蒐集與分析研究資料的技術例如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訪談法。而行動研究於研究期間須借用前述的研究法,以蒐集資料。 • 從上述二觀點,行動研究不是研究法,兒時一種研究取向(approach)、模式(model)、類型(type)。

  4. 貳、緣起 • 1945美國J. Collier所創,他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物局長時,鼓勵同仁採取「行動研究」,並與外來顧問共同合作,以改善美國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間的關係。

  5. 1948年Kurt Lewin採「行動訓練研究」(action-training-research)協助社區工作者,以科學方法研究問題,並改進自己的決定與行動

  6. 1953年S. M. Corey開始利用「行動研究」,以民主方式幫助學校教師團體,改變學校教育。這時期的行動研究通常包括了學校成員、大學教授或教育研究專門人員、提供經費與指導的國家教育機構成員

  7. 在1960年代,儘管「行動研究」並未全面受到教育工作人員的重視,到了1970年代,由於英國課程學者Lawrence Stenhouse及 John Elliott等人的倡導,號召許多具有改革理想的教師投入改革行列,盛況空前。

  8. 台灣地區應用行動研究情形 • 93.2.4 以國立教育資料館網站之教育論文全文索引,以行動研究為關鍵詞,進行搜尋,共得520篇。分析如下:

  9. 台灣地區最早出現行動研究的文章為民國60年,作者為董盛婉【實習教師應用行動研究舉隅】 , 88年開始為高峰期。

  10. 年度 60 72 77 78 79 80 83 84 篇數 1 1 1 1 1 1 2 1 年度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篇數 2 3 6 98 91 109 118 83

  11. 研究的相關就主題約分為七大類: • 1.課程發展與研究,如鄉土教學課程發 展與實施、特殊兒童社會科課程設計 • 2.教學法與教學策略,如何合作學習教 學法改善學生對高中物理的解題能立 即學習態度之合作 • 3.教師進修成長: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 長之研究:以一所國小週三進修為例

  12. 4.教師反省與態度:如解開生氣鎖鏈: 一個小學女老師的探索、實踐之路4.教師反省與態度:如解開生氣鎖鏈: 一個小學女老師的探索、實踐之路 • 5.學生態度與認知:如數學教師降低國 中學生數學焦慮之行動研究 • 6.班級經營:學習型班級經營之協同行 動研究 • 7.評量:國小一年級數學領域實作評量 之行動研究

  13. 台灣地區之所以風行的原因為 1.88學年度,台北市教育局給每所國小十萬元,做行動研究。教育亦於88年10月發文,全省高中職學校,鼓勵學校進行行動研究。

  14. 2.學者的提倡 • 著書立說 • 行動研究專書一:一、 書名: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二、 作者:Jean McNiff, Pamela Lomax, Jack Whitehead(原著);吳美枝、何禮恩(譯)。三、 出版者: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 出版日期:民國90年3月

  15. 行動研究專書二:一、書名: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二、作者:秦麗花三、出版者: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出版日期:民國90年1月行動研究專書二:一、書名: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二、作者:秦麗花三、出版者: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四、出版日期:民國90年1月

  16. 行動研究專書三:一、書名: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二、作者:陳惠邦、李麗霞。三、出版者:師大書院有限公司四、出版日期:民國90年2月行動研究專書三:一、書名: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二、作者:陳惠邦、李麗霞。三、出版者:師大書院有限公司四、出版日期:民國90年2月

  17. 3.大學設行動研究課程

  18. 參、目的與功能 • 一、目的 • 教育「行動研究」往往強調以學校或教室內亟待改進的實際教學活動為研究內容,以改進教育活動為目的。其不在追求普遍的原理原則,而是要獲得有用的資訊,以協助處理所遭遇的實際問題。

  19. 二、功能 • 行動研究在教育上的功能有: • (1)激發教師的研究動機。 • (2)改善教師教學態度。 • 許碧珊(2002)。國文創造思考教學之研究。德育學報,18,23-32。 • (3)改進教師教學方法。 • 王凱平(2003)。運用杜威「做中學」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高職化學為例。中等教育54(6),184-199。

  20. (4)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 • 魏靖峰、王霞琴、吳萍、謝惠香、徐淑琴、鍾雅君、蘇柔雯(2003)。;降低國中學生錯別字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第四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國中組成果集,76-140。 (5)加強教師教室管理。 • 鄒秀惠、黃淑精、陳怡秀(2003)。教師行動研究實錄—建立國小一年級學生良好生活紀律的策略研究。國教新知,49(3),80-89。

  21. (6)將教育理論應用於實際 • 花鈴容(2003)。「多元智慧」與「多媒體」融入歷史教學-以「走過血淚交織的過去」為例。臺北市第四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國中組成果集,422-455。 (7)改善課程 • 黃淑馨、蘇麗美、詹瑞美、簡淑惠(2003)。統整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立大理高中(國中部)「再造艋舺」為例。教育研究月刊, 116 ,127-141 。

  22. (8)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 蕭智烈、景桂芬、江艾倫(2003)。教師專業進修成長:以「時習讀書會」為例。 • 臺北市第四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國中組成果集,41-56。

  23. 肆、使用時機與範圍 • 一、時機 • Cohen & Manion(1994):無論什麼時候,在一個特殊情境,為了解決特定問題,都是適用行動研究的時機。

  24. 二、範圍 • 課程研究發展、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學生的態度與價值、教師專業成長、班級經營、學校行政…..等任何教育實務工作者遭遇的問題。

  25. 伍、研究方式 • 一、中小學教師與大學教授合作 • 二、中小學教師組成研究小組 • 三、中小學教師個別研究

  26. 陸、特色 • 一、以解決問題為主要導向 • 教育行動研究最大的特性,就是針對教有實際工作情境中所發生的問題為研究主題。

  27. 二、研究者就是實務工作者 • 教師即研究者,學校教育人員最清楚教育問題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身為教學實際工作者的教師,應該扮演教育研究角色,遇到問題時,不是交給外來的學者專家,而是要透過教師自己在教室中進行研究,尋求答案和解決之道。

  28. 三、研究者即應用研究結果者 • 「行動研究」強調研究與實務的行動結合,落實於特定工作情境當中,裨益於實際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同時也提昇了實務工作者的研究能力。

  29. 四、研究的環境就是真實的工作環境 • 在教育行動研究中,研究的重點就是發生在實際的現場,以一個班級或一群或一位學生為對象。針對樣本所發生的教育問題,從事研究,直接的謀求改善。

  30. 四、研究的環境就是真實的工作環境 • 在教育行動研究中,研究的重點就是發生在實際的現場,以一個班級或一群或一位學生為對象。針對樣本所發生的教育問題,從事研究,直接的謀求改善。

  31. 柒、實施程序 • 一、尋找並界定問題 • 1.興趣:如嚐試某種想法、發展一個教學法。 • 2.困難:改善困境、解決問題、改善缺失。 • 3.不明情境: 課堂上突發狀況、無法解釋的事件。

  32. 二、澄清問題 • 諮詢有關人員如學校人員、學術界、行政界,使研究問題更明確。 • 三、發展行動策略 • 行動策略的發展需透過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因此要先研讀與探討相關文獻

  33. 四、修訂或重新界定研究問題 • 五、草擬研究計劃 • 選定研究樣本、方法、工具、程序….. • 六、執行研究

  34. 七、整理研究結果 •   研究報告內容最少要有: • 1.相關文獻 • 2.研究方法、行動策略的設計與執行。 • 3.研究發現,包括結果、反省辨證過程、 研究中意外收穫 • 4.結論與建議

  35. 捌、無法實施的原因 • 一、教師工作負擔重 • 一週20節以上的教學 • 二、研究是學者的事 • 三、缺乏信心 • 平時疏於研究 • 四、無相關的學識 • 五、有太高的期許 • 認為研究要有嚴格的方法論

  36. 第二節 教育問題之行動研究舉例

  37. 你知道那國的女人最猛勇嗎??~

  38. 第五名~ 法國女人~

  39. 第四名 德國女人

  40. 第三名~英國女人~

  41. 第二名~美國女人

  42. 第一名 臺灣女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