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likes | 718 Views
香港心理衞生會. 香港復康聯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精神病患者服務網絡 充權與會所實務分享會 (2005 年 6 月 18 日 ). 會所實務與應用 郭南亭先生、梁子健先生、施瑛英女士及關綺雯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恆健中心會員及職員 黎秀珍女士、鄧嘉麗女士、李玉儀女士及鍾廣雄先生 香港神託會創薈坊會所會員及職員. 內容: 1. 會所準則七個範疇 . 2. 轉型篇 - 為什麼採用會所模式 4. 採用會所模式的挑戰 5. 會員對會所工作的看法 6. 答問時間. 會所模式的起源. 會所模式 發源於美國紐約城 1948 年, 4 名精神病患
E N D
香港心理衞生會 香港復康聯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精神病患者服務網絡 充權與會所實務分享會 (2005年6月18日) 會所實務與應用 郭南亭先生、梁子健先生、施瑛英女士及關綺雯女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恆健中心會員及職員 黎秀珍女士、鄧嘉麗女士、李玉儀女士及鍾廣雄先生 香港神託會創薈坊會所會員及職員
內容:1.會所準則七個範疇.2.轉型篇-為什麼採用會所模式4.採用會所模式的挑戰5. 會員對會所工作的看法6. 答問時間
會所模式的起源 會所模式 發源於美國紐約城 1948年,4名精神病患 創立了一個自助組織, 命名為WANA, 意思是“我們不再孤單” (We Are Not Alone)
以曼克頓的Hell’s Kitchen作為會所模式的基地, 而Fountain House亦同時成立
會所模式是為患有嚴重精神病患者的需要而設 • 這模式的理念是 建基於會員的參與權
會所模式的起源 • 在會所模式中,精神病康復人士不再是病人,而是參與會所運作的成員 • 作為會所會員,他們在組織裡有一定決策權,他們會與受薪職員就會所在整體方向及重要決定上共同協商。
會所模式的起源 • 會所模式的運作圍繞一個工作日,在每個工作日中,會員可以發揮他們的天份及能力,去配合工作的需要。
現時全球有超過370會所,分佈於29個國家。當中有150多間獲國際會所發展中心註冊。「卓越之友」及「創薈坊」乃香港及中國首批此類型會所。現時全球有超過370會所,分佈於29個國家。當中有150多間獲國際會所發展中心註冊。「卓越之友」及「創薈坊」乃香港及中國首批此類型會所。 • 採用會所模式運作的還有恆健中心及紅綿社。
會所服務的準則 • 全球一致認可 • 從會員角度訂立 • 是會員的人權法 • 是為職員、委員及行政人員的道德標準 • 國際會所發展中心(ICCD)用作評估會所質素及註冊審查 • 全球會所每兩年重檢及修訂
會所服務的準則 7個範疇、36項準則 7個範疇包括:會籍 關係 空間 工作日 就業 會所運作 經費、管理及行政
範疇(一 )會籍 ‧自願性和永久性 ‧會所有自主權接納新會員除非那人對會所的安全構成危害 ‧選擇使用會所的方式和並肩工作的職員
會籍 ‧有平等參與會所的權利 ‧會員可撰寫有關他們在會所表現的紀錄 ‧重返會所的權利 ‧為缺席、被孤立或住院的會員提供外展服務。
範疇(二)關係 ‧會員及職員可參與會所內的任何會議 ‧會所運作有賴會員的積極參與才能成功 ‧會所運作的責任是由會員與職員共同擔當,務求令會員與職員積極參與會所運作。
範疇(三)空間 • ‧設計有助工作日的推行,具備吸引力和足夠空間,使人享有尊嚴和受到尊重。 • ‧會員和職員皆可進入會所內的任何空間,並沒有劃分職員或會員專用的地方。
範疇(四) 工作日 特點: • 會員和職員並肩管理會所 • 工作日重視長處、才華; • 工作日並非單為職業訓練而設; • 沒有設立報酬或獎勵制度; • 會員可按個人喜好、專長選擇參加工作日
文書組 • 美食坊 • 會所支援組 • 環境支援
『會所』內的工作包括什麼? 基本運作外還有? • 行政工作:與會所專家開會 • 主持決策會會議 • 研究 • 接收新會員 • 接待及導向活動 • 外展及探訪
『會所』內的工作包括什麼? 基本運作外還有? (續) • 職員招聘 • 公共關係 2004年7月會所正名禮上會員主禮及致辭 2003年10月職員及會員代表創薈坊會所參與國際會所會議) 2002年9月往美國接受三星期會所訓練 • 評估職員 • 倡導及評估『會所』的成效 (2004年11月第一屆亞洲會所會議) • 出版刊物
範疇(五)就業 • 過渡就業(TE) • 輔助就業(SE) • 公開就業(OE)
何謂:「過渡就業」 目的: 1.是為希望公開就業的康復人士,在技巧及心理上作好準備,提升工作動機。 2.累積工作經驗及為會員取得工作証明。 3.倡導就業職位。
『過渡就業』計劃其內容如下: 形式:半職工作。 時限:1.為期6-9個月; 2.每星期工作時間為15-20小時; 3.此職位循環由會員填補;
其他特點 • 薪金:市場價工資(不必提供任何福利) • 重視會員意願; • 會員須在僱主的地方工作; • 選擇和訓練會員是『會所』的責任,而 不是僱主; • 在『會所』裡不設過渡就業職位; • 『會所』是不會透過內部的事務或庇護工場來為會員提供就業機會。
『過渡就業』 我們對僱主的承諾: 1.確保僱主的利益及工作質素; 2.若僱員因任何原因缺席,「會所」的職員將承擔其工作,而僱主無需要支付該日人工與會員/職員; 3.而在工作過程中若僱員出現任何特別需要及問題,職員會向受僱的會員提供支援及訓練。
範疇(六 ) 『會所』的運作 『會所』為會員提供社區支援服務的協助。 例如爭取權利、房屋、建議高質素醫療、心理、藥劑及藥物濫用。
輔助教育 • 關注會員接受教育的需要,協助會員達成個人進修及學習的目標; • 高學力,較好職位
社交活動 • 晚間、週末及節日當日舉行慶祝活動
範疇(七 )經費、管理及行政 • 諮詢機制:成立「會所諮詢委員會」 • 以推廣及倡導康復人士及家屬的權益為要領。 • 功能:財政、法律、對會員的支援及代會所發言
轉型帶來另類的選擇 恆健中心會員: 梁子健先生 郭南亭先生 施瑛英女士
小工場模式的反思 (前恒健中心) • 小工場以加工工作為主導,旨在制做一個訓練環境,以訓練參加者工作速度,質素,工種變化等。同時也塑造工作壓力,以強化學員應對工作壓力的能耐
小工場模式的反思 (前恒健中心) • 工作刻板及沉悶,學員較欠生氣 • 學員少有自主空間 • 工作內容少有溝通機會(如﹕自己做自己野),影響人際溝通技巧的發展 • 工作未能配合外間就業市場,影響他們的公開就業能力 • 被貨期牽著,使中心的運作漸趨庇護工塲化
為什麼要轉型? • 工作較多元化,會員的選擇及學習亦相應提高。 • 會員於會所有平等參與權利,在會所事務上有自主、自決權。會員與職員亦有對等的工作關係。 • 會員能從過程中增加個人的自信及責任心,自我形象亦能改善。 • 由會員自發地互相推動會所的運作,間接促進他們的溝通機會及互助性。
為什麼要轉型?(續) • 「過渡就業」的發展配合會員就業的需要,會員可藉此建立公開就業的能力。 • 不承接加工工作,中心發展空間較多及自由,不會被貨期牽著走。 • 自願性和永久性會籍,令家屬及會員安心,所獲的支援期更長久。 • 另一項產品在市場出現,給服務使用者多一項選擇。
實踐的過程 • 2001年由小組委員會提出轉型會所模式。 • 2001年4月至7月開始蘊釀轉型,當中包括閱讀會所模式的文章、參觀卓越之友、同工討論議決推行及釐定策略等。 • 2001年8月至2001年12月開始進一步的籌劃。包括與會員討論轉型的事宜,向會員及家屬介紹會所模式、策劃將小工場用作訓練的貨品轉讓等……
實踐的過程 (續) • 2002年1月起開始以會所模式運作。起步時中心設有5個工作小組,包括﹕編織工藝組、支援組、廚務及小賣部、清潔組及文書組,由會員及職員一同去承擔各小組的運作。 • 再沒有獎勵金發放。 • 2003年12月,中心申請基金資助資助2名職員、1名會員、1名督導主任到美國Fountain House參與三星期的訓練。 • 經過三星期的訓練,中心的會所模式計劃另一次進行轉型的規劃……
實踐的過程 (續) • 2004年4月,中心工作日的空間及組別均有所重組。由以往5個工作組別改組為2個工作組別,分別為會所事務組及廚務組。 • 沒有職員專用房及檯。 • 職員與會員共同分擔中心事務,大家是同事,亦是發掘會員潛能的「伯樂」。 • 會員自由出席所有會議,會所運作會、決策會代替職員會的功能。 • 2004年11月,教育組(中心第三個工作日小組)成立,以為會所會員提供「輔助教育」支援。
並肩推行﹕恒健的現況 • 各工作組別的狀況由最初較依重職員的帶領,到現在均發展出不同會員的小領袖,由他們推動工作組的運作。 • 因會所的功能重視發展會員的長處,令很多會員的潛質也被發揮,整體會員的自信及個人形象均有所提昇。而會所整體氣氛愉快,故並沒有因會員自願性參與的權利,而對每日出席情況有太大影響。
並肩推行﹕恒健的現況 • 個別會員有較高的學歷及技能,他們能於中心承擔不同的教育性課程,如電腦、英文、普通話。這除能建立會員自信外,亦間接帶動中心的互助氣氛。 • 中心會員有較多是退休人士及家庭主婦,因他們沒有特別未來就業計劃,會所正好給予他們接觸社區及充實人生的好地方。
並肩推行﹕恒健的現況 • 職員與會員對會所準則的傳釋各有不同,這影響會所氣氛的營造。故中心每月設有2次的會所準則會(會所趣味知多少),以深化會員及職員對會所準則的認識。 • 「輔助教育」發展方面,中心設立基金資助會員外出進修,鼓勵會員能善用外出的社區資源,以去裝備自己。
並肩推行﹕恒健的現況 • 「過渡就業」方面仍處於開拓階段,現中心開設的過渡就業多以包裝及清潔為主。曾參與的包括有襪廠、健體中心、社會服務機構辦公室及清潔工作、巴士清潔、書店……
未來展望 • 2005年7月,中心申請基金資助2名職員及2名會員,到澳洲Stepping Stone Clubhouse參與另一次三星期的訓練…… • 回來再檢視現時發展,將發展再推進一步。
會員面對問題/限制 • 會員既有經驗及定型,促使會員較為被動 • 自己可以決定? • 自己可以自由使用會所? • 可以自己寫報告予醫生? • 可以決定請職員? • 功利社會的副產品─報酬成為參與的推動力
同工面對困難 • 平衡權力,職員處於失衡狀態 • 充權是放權、分權或零和權力.... • 會員權力被無限放大? • 有權無責? • 維持過渡就業與並肩工作模式,挑戰同工對本身專業的定位
同工面對困難 • 會員有權選擇使用會所方式與平衡社會對日間訓練中心的期望 • 擔任多元角色(Generalist role)工作分身不下 • 沒有職員專用的空間的不便
適應一套新系統 舊事已過? 一切都可以接受為新的了嗎?
管理上問題 • 行政集體化,有效?需時? • 會所準則與16項服務質素的揉合 • 平衡同工工作量及平衡資源調配 • 平衡鐘擺現象 • 開拓及選擇過渡就業職位困難重重
華人社會應用的困難 華人社會對平等、公平的註釋與西方不同 1.個人主意 vs 集體主意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2. 訊息隱晦 vs 訊息具體清晰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3. 權力間距 (Power Distances) 中國人對精神病理解 會員直說心底話
中西文化差異 Kapoor, Wolfe and Blue (1995): • 反影香港界於個人主義與群體主義之間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 提倡的價值觀包括: 權力 成就 享樂 刺激 • E.g. U.S. 美國 群體主義(Collectivism) • 提倡的價值觀包括: 仁愛 傳統 服從 • E.g. 台灣、 南韓 VS.
中西文化差異 1. Hong Kong 香港 High-context cultures 訊息隱晦 2. Directness / Criticism caus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太直接或具批判性的說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問題 訊息隱晦 (High-Context Culture) • 大部份溝通的資訊存在於背景中, 可追朔過往的溝通、對人或事情的假設及過往共同的經驗。 E.g. 中國 訊息具體清晰 (Low-Context Culture) • 大部份溝通的資訊會透過言語明確地敍述出來 E.g. 美國 VS.
1. 權力間距大 2. 對階級較高的人士不宜說話太直接 3. 需尊重、服從及忠於權威者 中西文化差異 權力差距大 (High Power Distance) • 權力集中於少數人身上 • 操權者與一般人很大分別 階級觀念 • E.g. 墨西哥, 印度, 菲律賓 權力差距小 (Low Power Distance) • 權力平均分佈於各人身上 • E.g. 丹麥, 新西蘭, 瑞典及 美國 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