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 likes | 643 Views
Working Safety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 in the Laboratory 實驗室血液感染性病原之安全防護. 林瑞燕 中央研究院學術事務組 biosafe@gate.sinica.edu.tw http://www.sinica.edu.tw/~biosafe. 目的. 降低實驗室工作感染血液感染性病原的危險 To minimize the risk for an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infection at the Academic Sinica. 簡介.
E N D
Working Safety with Bloodborne Pathogens in the Laboratory實驗室血液感染性病原之安全防護 林瑞燕 中央研究院學術事務組 biosafe@gate.sinica.edu.tw http://www.sinica.edu.tw/~biosafe
目的 • 降低實驗室工作感染血液感染性病原的危險 • To minimize the risk for an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infection at the Academic Sinica.
簡介 • 操作人類血液、細胞、組織會面臨特殊的危險。最明顯的例子為人體血液或體液可能帶有B型肝炎病毒或AIDS病毒 • 若您需要操作這些實驗材料,施打B型肝炎疫苗是非常重要的 • 加入中研院的人體細胞組織實驗操作安全防護計畫 • 為避免因意外而感染,請注意以下之內容及遵守安全操作程序
內容 • 職業感染血液感染性病原 • 防護計畫 • 緊急處理程序 • 警示標誌 • 安全防護操作
職業性血液感染性病原 • Hepatitis B • Hepatitis C • HIV • 其它應注意材料:Human Tumor Cells – Primary Cell Lines
其它潛在感染物(OPIM) • OPIM(Other Potentially Infectious Materials): • 人體體液:精液、陰道分泌物、腦脊液、關節液、胸膜液、心包膜液、腹水、唾液、任何污染到血液或體液的液體 • 未固定處理的人體組織或器官 • HIV:包括細胞、組織培養、器官培養等 • 含有HIV或HBV之培養液或其它溶液 • 來自感染HIV或HBV之實驗動物的血液、器官或其它組織
實驗室內血液傳染性病原之傳播 • 皮膚傷害: • 被污染之尖銳物(針頭、刀片)所傷 • 動物咬傷 • 設備傷害 • 濺灑: • 感染物傾倒 • 感染物滴落 • 離心 • 超音波打碎、震盪混勻
可能污染血液感染性病原之設備: • 冷凍切片機(Cryostats) • 顯微注射器(Microinjectors) • 動物籠(Animal Caging) • 細胞離心機(Cyrocentrifuges) • 流速細胞分析儀(Flowcytometers) • 切片機(Microtomes) • 組織均質器(Glass Tissue Homogenizers) • 細胞收集器(Cell Harvesters)
相關規定(衛生署) • 藥品非臨床試驗優良操作規範(衛生署) • 藥品非臨床試驗安全性規範(衛生署) • 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衛生署研擬中) • 基因治療人體試驗申請與操作規範(衛生署) http://www.sinica.edu.tw/~biosafe/3-4.html
中央研究院人體細胞組織實驗操作安全防護資料調查表(研擬中)中央研究院人體細胞組織實驗操作安全防護資料調查表(研擬中) • 凡研究需利用具活性之人體組織(包含血液、器官、組織、細胞株或其他體液等)為實驗材料者,必須填寫此表格,由實驗室負責人同意後,送中央研究院生物實驗安全委員會存檔備查 • http://www.sinica.edu.tw/~biosafe/5.html
HIV、Hepatitis B & C • 傳播方式: • 血液或可能感染之體液 • 病毒培養液、病毒感染之組織及濃縮之病毒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IV) • 原發性感染症狀:感染後約2-6星期 • 疲倦 • 似感冒症狀 • 體重減輕 • 淋巴腺腫大 • 隱形期:感染愛滋病毒後到出現臨床症狀的期間,一般是5-10年,無特殊病徵
職業別 感染者數※1 百分比 發病數 百分比 死亡數 百分比 公 93 2.32% 28 2.27% 14 1.76% 軍※2 207 5.17% 28 2.27% 12 1.51% 商 624 15.59% 179 14.53% 109 13.71% 工 540 13.49% 205 16.64% 140 17.61% 專門技術類※3 203 5.07% 83 6.74% 54 6.79% 農 30 0.75% 22 1.79% 15 1.89% 漁 35 0.87% 18 1.46% 18 2.26% 運輸業 46 1.15% 24 1.95% 13 1.64% 服務業 587 14.66% 180 14.61% 113 14.21% 學生※4 220 5.50% 32 2.60% 28 3.52% 家管 110 2.75% 42 3.41% 29 3.65% 無業 842 21.03% 310 25.16% 208 26.16% 其他 311 7.77% 55 4.46% 27 3.40% 資料不詳 155 3.87% 26 2.11% 15 1.89% 總計 4003 100.00% 1232 100.00% 795 100.00% 台灣地區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者依職業別統計表民國73年~91年(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資料)
職業風險:HIV • 感染愛滋病毒後,是否發病成為AIDS • 病毒量多寡 • 感染者的免疫力 • 病毒種類 • 有無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 伺機性感染的預防與治療
HIV 感染 • 意外發生一小時內處理 • 需盡速提出報告 • 目前仍無疫苗保護 • 醫療諮詢 • 藥物治療:衛生署自1997年4月開始免費提供藥物,每位感染者及患者都可以在指定醫院取得這些藥物 • http://203.65.72.83/ch/das/ShowPublication.ASP?RecNo=921
B & C型肝炎病毒感染症狀 • 初期症狀 • 似感冒症狀 • 食慾降低 • 腹部不適 • 噁心、嘔吐 • 肌肉疼痛 • 二期症狀 • 黃疸
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 長期影響: • 帶原者:15% - 20% 受感染者 • 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肝癌
B型肝炎預防注射 • 1984年陸續針對孕婦HBsAg檢驗呈現陽性反應的新生兒施打B型肝炎疫苗 • 1986年開始推行全國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 • 目前國小一年級的帶原者比例已從未推行疫苗接種之前的10.5%降到1.7%
B型肝炎疫苗 • 使用血液/OPIM為實驗材料者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 • 三劑B型肝炎疫苗接種: • 第一劑 • 第二劑(第一劑一個月後) • 第三劑(第一劑六個月後)
是否應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 • 若從未檢查過B型肝炎病毒抗原及抗體,則需抽血檢查 • 若為陽性,則曾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 • 若為陰性,則給予B型肝炎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之效果檢測 • 接種後,採血檢查疫苗接種效果 • 約有10%沒有抗體反應。其原因可能為: • >40歲 • 體重 • 抽煙 • 免疫缺陷
感染B型肝炎病毒(HBV) • 目前尚無根治法 • a-干擾素注射治療 • 口服藥Lamivudine(3TC)
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 1988-1989確認C型肝炎病毒(HCV) • 主要造成慢性肝病 • 許多病例為輸血感染
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之治療 • 目前尚無疫苗 • 目前尚無根治法 • 以a-干擾素及口服Ribavirin合併治療
職業風險:HIV、HBV & HCV • 一級風險:皮膚損傷 • 二級風險:濺灑污染
皮膚損傷之感染風險 • HBV 6%-30% • HCV 3%-10% • HIV 0.32%-若較深之穿刺或較高效價 之病毒則感染風險更高
★血液感染性病原污染之緊急處置 • 步驟一: • 污染之皮膚及傷口需以優碘擦洗十五分鐘,而後以大量的水沖洗 • 污染之眼睛或黏膜需以生理鹽水沖洗十五分鐘 • 步驟二: • 立刻通知實驗室負責人
★血液感染性病原污染之緊急處置 • 步驟三: • 通報醫療中心:本院醫務室27899437 • 必須在感染一小時內處理 • 若需緊急運送到醫院,請打119 • 若醫療中心已下班,且感染源包含HIV,請撥打119,立即送醫。
避免感染 人員及技術 安全防護裝備 實驗室硬體設計
生物安全防護等級(P/BL) • P1 (BL1): 低風險 • P2 (BL2): 中等風險 • P3 (BL3): 高風險 • P4 (BL4): 極高風險
警示標誌 可向本院學術事務組索取(27899374, biosafe@gate.sinica.edu.tw )
警示標誌 • 張貼於操作血液/OPIM之實驗區域 • 張貼於儲存血液/OPIM之冰箱。 • 標示於儲存或運送血液/OPIM之容器。 • 標示於放置血液/OPIM廢棄物之容器。 可向本院學術事務組索取(27899374, biosafe@gate.sinica.edu.tw )
安全防護操作 • 生物安全操作櫃 • 使用尖銳物品 • 運送生物體 • 個人防護裝備 • 污染除污 • 廢棄物處理
使用針頭針筒 • 除非必要,避免使用針筒、針頭及其他尖銳器具。當必須使用這些器具時,要小心操作以免意外刺傷或割傷 • 不用雙手套回針筒蓋 • 盡可能使用有安全設計之針頭針筒 • 使用過的針頭及拋棄式切割器具必須棄置於有蓋、防漏、防破之容器中。使用過的針頭不可重複使用、彎曲或折斷
Attached to syringe needle Self-sheathed protected position Retracted protected position 安全注射器
運送感染性病原 • 使用防漏之雙層容器 • 使用之容器必須防漏,可滅菌處理,可鎖蓋 • 容器上標示:內容物、實驗者姓名、實驗室名稱及日期 • 標示:BIOHAZARD • 不可使用私人車輛運送 • 不可使用大眾交通工具運送 • 私自運送需自負責任
個人防護裝備 • 手套 • 臉部保護:若可能發生濺灑意外時需戴上臉部保護裝備 • 不宜穿著短褲、露趾鞋 • 實驗衣
個人防護裝備-手套 • 操作感染物時,必須戴手套 • 若手套污染,脫去污染手套、洗手、換上新手套 • 脫去手套後必須洗手 • 若手上有傷口,戴上手套前先將傷口包紮好 • 選擇合適大小、功能之手套
個人保護裝備-實驗衣 • P2(BL2)級以上實驗室必須穿著實驗衣 • 穿著時記得扣上鈕扣 • 注意污染 • 離開實驗室前脫下實驗衣
污染除污 • 每個人都必須負責對所使用的設備除污,維持無污染狀態
消毒、殺菌 • 當污染發生時,至少消毒殺菌15-30分鐘 • 適用之消毒殺菌劑 • Chlorine Compounds such as Sodium Hypochlorite (家用漂白水) • Wescodyne (iodine with detergent) • Alcohol(70-85% Ethyl or Isopropyl)
Sodium Hypochlorite Disinfection • 家用漂白水 • 每日配製 • 以水十倍稀釋
少量血液污染之除污 • 使用適當之個人防護裝備 • 以吸收材料覆蓋污染物 • 自污染外圍向內側加上消毒劑 • 反應15-30分鐘 • 清除污染(血液必須完全擦乾淨) • 以新的消毒劑消毒污染區 • 將污染廢棄物以生物感染性廢棄物處理
實驗室發生嚴重污染 緊急電話:119
生物感染性廢棄物之處理方式 • 放置於專用垃圾袋及容器內 • 清除 • 3/4滿時即該清除 • 依各實驗室之標準程序進行垃圾清除 • 包裝 • 標示(BIOHAZARD) • 不可用力擠壓
減少感染性廢棄物 • 垃圾分類 • 化學消毒、殺菌 • 滅菌 • 依各所之標準程序進行垃圾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