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k likes | 1.47k Views
维生素 ( Vitamins , Vit ). 一、概述 维生素 ( Vitamins ) 是参与 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 以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所必需的 一类化学结构不同、生理功能各异的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一) 特点 ** 1 .以其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 .多数 Vit 不能在体内合成,除脂溶性 Vit 外,也不能在组织中大量储存,需由食物提供 即使有些 Vit (如 Vit K 、 B6 )可由肠道微生物合成一部分,但也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3 .不提供能量,且每日需要量较少(仅以 mg 或 µg 计)
E N D
维生素 (Vitamins,Vit)
一、概述 维生素(Vitamins) 是参与 细胞内特异代谢反应 以 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所必需的 一类化学结构不同、生理功能各异的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一)特点** 1.以其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2.多数Vit不能在体内合成,除脂溶性Vit外,也不能在组织中大量储存,需由食物提供 即使有些Vit(如Vit K、B6)可由肠道微生物合成一部分,但也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3.不提供能量,且每日需要量较少(仅以mg或µg 计) 4.一些Vit具有几种结构相近,但生物活性相同的化合物 如Vit A1、Vit A2,Vit D2和Vit D3,吡多醇、吡多醛、吡多胺等
(二)命名 按发现顺序 以字母命名 维生素A B C D等 视黄醇 硫胺素 核黄素 尼克酸等 具体常混用 前两种为主 按化学结构 抗干眼病维生素 抗脚气病维生素等 按功能
(三)分类** Vit A D E K 脂溶性 溶于Fat 肝脏可蓄积 B族Vit Vit C等 水溶性 溶于水 体内无储存
(四)Vit缺乏 原发性 原因 维生素缺乏 继发性 季节性 发病特点 地区性 集中性
(五)维生素缺乏原因 • 各种原因使食物供应严重不足 • 吸收利用降低 • 维生素需要量相对增高 • 长期用营养素补充剂者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维生素A (一)概念和理化性质 Vit A类是含β-白芷 (zhi)酮环多烯基结构、具有视黄醇(retinol)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 1.已形成的Vit A(performed vitamin A) 指已具视黄醇生物活性的Vit A 来自动物性食物(如鱼肝油、肝、蛋、奶),植物中不含
2.Vit A原(provitamins A) 指在黄、红、深绿色植物中含有的、可在体内转变为Vit A的部分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 主要有α-、β-和γ-胡萝卜素等 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常与叶绿素并存) ,也最重要 其次是α、γ-胡萝卜素、隐黄素 其它的类胡萝卜素如玉米黄质、辣椒红素、叶黄素、番茄红素等不能分解形成Vit A
3.理化性质** Vit A和胡萝卜素均耐热、酸、碱 一般烹调加工不易破坏 易被氧化和被紫外线破坏,脂肪酸败也可破坏 食物中含有磷脂、Vit E、Vit C和其它抗氧化物质时,Vit A和胡萝卜素均较稳定
(三)生理功能 1 维持正常视觉 2 维持上皮的正常生长和分化 3 促进生长发育 4 抑癌作用 5 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干眼病 维生素A缺乏最明显的症状。结膜、角膜上皮组织变性,泪腺受损分泌减少,结膜出现皱纹,失去正常光泽。患者常感眼睛干燥、怕光、流泪,发炎,疼痛
2.过量 1)大剂量Vit A摄入可引起急性、慢性和致畸毒性 2)大量摄入类胡萝卜素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易出现类似黄疸的皮肤,但停止使用类胡萝卜素,症状会逐渐消失,未发现其它毒性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 血清Vit A水平 2 改进的相对剂量反应试验 3 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 4 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 5 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 6 眼部症状检查
(六)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视黄醇当量(µg)**=1/3Vit A (IU)+1/6β-胡萝卜素(µg) RNI 800 µg 视黄醇当量 UL 3000 µg 视黄醇当量 表 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RNI)
三、维生素D (一)概念、理化性质** 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以Vit D2、D3最常见 Vit D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中性和碱性溶液中耐热,不易被氧化 但在酸性环境下会逐渐破坏 一般烹调加工不易破坏
(三)生理功能 Vit D作用方式实际上是激素,故摄入量要控制 1 促进小肠钙吸收 2 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3 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 4 调节基因转录作用 5 通过Vit D内分泌系统调节血钙平衡
(四)缺乏与过多症 1.缺乏症 原因:日光照射不足,膳食摄入不足 表现:缺钙的临床表现 1 佝偻病(rickets) 2 骨质软化症(osteomalacia)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4 手足痉挛症
Vit D缺乏症 “O”型腿
2.过多症 长期大量摄入Vit D(尤其是鱼肝油来源)可出现中毒症状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血中25-(OH)D3水平 是D3在血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半衰期为3周,可特异地反映几周-几个月内Vit D的储存情况 常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2.1,25-(OH)2D3 半衰期为4-6 hr,可用竞争受体结合试验(competitive receptor binding assay)测定 正常值:38-144 pmol/L(16-60 pg/L) [1 ng =10-9 g,1 pg =10-12 g,(p音皮或可)]
(六)来源与供给量 1.来源 鼓励经常而适当的阳光照射 鱼 肝 油 阳光不足 Vit D 强化奶 Vit D 紫外线灯照射 主要 海水鱼 次要 肝/蛋黄 其它来源
2.供给量 Vit D单位: IU 或 µg 1 IU Vit D3 = 0.025 µg Vit D3 1µg Vit D3 = 40 IU Vit D3 RNI 5 µg(16岁以上成人) UL 10 µg
5 4 6 3 7 2 1 8 α-Tocopherol 四、维生素E (一)概念与理化性质** 是指含苯并二氢吡喃结构,具有α-生育酚活性的一类物质 包括*四种生育酚(tocopherols,即α/β/γ/δ-T)和四种三烯生育酚(tocotrienols,即α/β/γ/δ-TT)。以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
对热及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十分敏感,油脂酸败加速破坏对热及酸稳定,对碱不稳定,对氧十分敏感,油脂酸败加速破坏 • 一般烹调时Vit E损失不大,但油炸时Vit E活性明显↓
(二)吸收与代谢 膳食中Vit E主要由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在正常情况下其中约20-30%可被吸收 主要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几乎只存在于脂肪细胞、所有的细胞膜和血循环的脂蛋白中
(三)生理功能** 1.抗氧化作用 2.促进Pro更新 3.预防衰老 4.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子生成有关 5.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
(四)缺乏与过多 1.缺乏症** Vit E在食物分布甚广,且体内可较多储存,缺乏症较少发生 长期缺乏者可出现红细胞受损,红细胞寿命缩短,出现溶血性贫血 正常偏低的Vit E营养状况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白内障以及其它退行性疾病的危险
2.过多症 Vit E的毒性较小 每日摄入600 mg 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如视觉模糊、头痛和极度疲乏等 动物可出现生长抑制等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血清Vit E水平 2.红细胞溶血试验
(六)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含量丰富的有植物油、麦胚、硬果、种子类、豆类及其它谷类 蛋类、鸡(鸭)肫 、绿叶蔬菜中含有一定量 肉类、鱼类、水果及其它蔬菜中含量很少 当PUFA摄入量增多时,相应地应增加Vit E摄入量 一般每摄入1g PUFA,应摄入0.4mg Vit E AI 成年人 男女均为14mg/d
五、维生素K (一)概念与理化性质 维生素K族有K1、K2、K3、K4, K1、K2是天然存在的, K3、K4是人工合成的。 所有维生素K对热稳定,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
(二)吸收与代谢 膳食中Vit K主要由小肠吸收入淋巴系统,其吸收取决于胰腺和胆道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其中约40-70%可被吸收 主要储存在肝脏中,其半减期比较短,约17小时。
(三)生理功能** 1.促进血液凝固,所以维生素K也称凝血维 生素 2. vitK的作用是促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 3.其它凝血因子7、9、10的合成也依赖于 vitK
(四)缺乏与过多 • 1.缺乏症** • 除新生儿外,人类Vit K缺乏较为罕见;有些老人有Vit K缺乏现象,正常人缺乏症较少发生 • 长期缺乏Vit K者可出现凝血时间延长 • 过多症 • 天然形式的Vit K不产生毒性,大量食用也未见毒性反应。
(五)机体营养状况评价 1. 病史(呕血、黑便、尿血、皮下出血等) 2. 体格检查 3. 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元活力和其他Vit K依赖因子降低50%。
(六)食物来源**和供给量 Vit K 广泛存在于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且膳食需要量低,大多数食物可以满足,但母乳例外,含量较低。 目前中国缺乏有关Vit K的人群调查资料和营养状况实验数据,暂时提出成人推荐数值:120ug/d.
六、硫胺素(Vit B1,thiamin ) 由1个嘧啶环和1个噻唑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而成 (一)理化性质** 略带酵母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环境尤其在加热时易分解破坏 亚硫酸盐存在时迅速分解为嘧啶环和噻唑而失去活性
(二)吸收、转运和代谢 空肠吸收 低浓度时主要靠Na+依赖的、耗能的、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系统吸收 高浓度时可由被动扩散吸收,但效率低,一次口服2.5-5.0 mg大部分不被吸收 在空肠粘膜细胞内经磷酸化作用转变为焦磷酸酯,在血液中主要以焦磷酸酯的形式由红细胞完成体内转运
硫胺素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各种细胞中 主要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hiamin pyrophosphate,TPP)、硫胺素单磷酸酯(thiamin monophosphate,TMP)、硫胺素三磷酸酯( thiamin triphosphate,TTP)和少量的游离硫胺素 以肝、肾、心脏最高,约比脑中高2-3倍 生物半衰期9.5-18.5d 代谢产物为嘧啶和噻唑及其衍生物
(三)生理功能 1.以焦磷酸硫胺素(TPP)辅酶形式发挥生理功能,通过两个重要的反应*参与体内三大营养素的代谢 * α-酮酸的氧化还原反应 磷酸戊糖途径的转酮醇酶反应 2.在维持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肌的正常功能以及在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这些功能属非辅酶功能,可能与TPP直接激活神经细胞氯通道,控制神经传导启动有关
(四)缺乏与过量 1.缺乏症* 脚气病(beriberi) 根据典型症状分为湿性、干性和混合型脚气病三型 另外,少数可出现Wernicke-Korsakoff综合征(也称为脑型脚气病) 婴儿(2-5月龄)可出现婴儿脚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