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93 Views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2013 年 6 月 27 日. 3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支撑调控一体. 结构布局合理. 经济节能环保. 系统高度集成. 装备先进适用. 支撑技术. 力争实现设计、设备、控制等技术领域的突破。. 2. 1. 模块化设计. 整体集成设计. 设计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制定规范的集成方式与接口规则 ,实现功能模块、设备模块、土建模块的 “ 即插即用 ” 。. 优化电气主接线,优化设备配置和总平面布置方案 ,实现整站设计优化。. 主要存在问题. 一次设备智能化向智能一次设备转变. 2.3 设备技术的突破.
E N D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2013年6月27日
3)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支撑调控一体 结构布局合理 经济节能环保 系统高度集成 装备先进适用 支撑技术 力争实现设计、设备、控制等技术领域的突破。
2 1 模块化设计 整体集成设计 设计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制定规范的集成方式与接口规则,实现功能模块、设备模块、土建模块的“即插即用”。 优化电气主接线,优化设备配置和总平面布置方案,实现整站设计优化。
主要存在问题 一次设备智能化向智能一次设备转变 2.3 设备技术的突破 一体化集成理念实施不到位,缺少厂内一体化调试;现场联调时,出现通讯接口、模型配置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工程进度。 通过一次设备与传感器、智能组件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供货、一体化调试,实现设备功能高度整合,提高工程调试效率。
(1)变压器 • 近期目标:研制集成式智能变压器,提高变压器智能化、集成化水平;研制节能变压器,采用纳米、无氧铜材料,提高变压器节能环保水平。 • 远期目标:研制超导变压器,降低损耗、提高过负荷能力;研制电力电子变压器,集无功补偿、电能质量控制于一体,实现电网有功、无功、电压的平滑调控。
(2)开关设备 • 近期目标:研制集成式智能断路器,实现对隔离式断路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研制电机驱动的断路器,实现智能灭弧,减小对系统冲击;研制智能高压开关,实现开关设备的状态维护和自我调节。 • 远期目标:研制固态开关,实现高速频繁开断、精确控制,解决电网故障的快速隔离问题。
(3)其他电气设备 • 近期目标:研制集串联电抗器与并联电容器于一体的集成式无功设备。 • 远期目标:研制超导故障限流器,有效限制电网故障短路电流;研制超导储能系统,为重要负载提供高质量不间断电源。
主要存在问题 分散独立系统向一体化业务系统转变 2.4 控制技术的突破 各二次系统独立分散配置,信息共享度低,采样重复处理,维护工作量大;对调控一体的支撑力度不够,尚不满足电网运维管理体制转变要求。 整合各分系统功能,构建一体化业务系统;深化高级功能应用,实现一键式顺序控制,提高运检效率;采用层次化保护控制,实现协调控制。
(1)保护控制技术 • 近期目标:构建“就地—站域—广域”三级的层次化保护控制体系,实现空间/时间维度的协调控制;构建区域电网集中式保护控制体系,实现从保护元件到保护电网的变革,同时简化变电站结构。 • 远期目标:研制多原理保护集成芯片,提升保护设备通用性;研究光学保护系统,实现电网瞬时值全息测量,提高保护的可靠性、快速性。
(2)自动化技术 • 近期目标:深化一键式顺序控制应用,同时提升高级功能应用水平;研制多功能二次装置,实现三态数据的统一采集和上送,减少装置数量;研制生产控制云滴系统,实现信息并行处理、功能统筹协调。 • 远期目标:研究自取能蓄能技术,提供多样化站内用能方式,减少常规电源配置数量。
(3)通信技术 • 近期目标:构建站内一体化高速以太网,简化过程层网络,减少交换机数量,方便信息共享;建设大容量骨干网(光传送网、分组传送网),提高传输带宽,支撑与调控、运检中心海量数据交互。 • 远期目标:研究电力物联网在变电站系统的集成应用,组建站内传感网络,实现设备的全面感知与智能控制。
3.1 近期技术方案(2015) 近期技术方案以“占地少、造价省、可靠性高”为目标,构建了以“集成化智能设备+一体化业务系统”应用为特征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目前,已完成110kV AIS、110kV GIS、220kV AIS、220kV GIS 四种类型变电站的近期技术方案。 边界条件:主变规模、进出线规模等参数参考《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中典型设计方案
一体化业务系统 层次化保护控制 广域 保护 就地保护 站域保护 3.1 近期技术方案—设备配置 集成化智能设备 集成化智能变压器 其他电气设备 集成式智能断路器
(1)平面布置—220kV AIS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160 m 与目前智能站面积相比,新一代220kV AIS站的占地面积减少约40%。 128.5 m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160 m 78 m
220kV侧 110kV侧 采用双母线接线;采用集成式智能断路器,取消站内出线侧隔离开关。 由双母线优化为单母线分段;采用集成式智能断路器,取消站内出线、母线侧隔离开关。 (2)电气主接线—220kV AIS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采用集电子式互感器、隔离开关和断路器于一体的集成式智能断路器,应用封闭母线,配电装置纵向尺寸由128.5m优化至78m。 当前智能变电站 (3)间隔断面图—220kV AIS站 电子式 互感器 隔离开关 普通断路器 10kV高压室 128.5m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78m 集成式智能断路器
(4)建筑优化—220kV AIS站 优化主控楼等建筑面积,设备小室采用集装箱建筑,实现站内建筑物模块设计、工厂制造、整体运输、快速安装的工业化流程。 总建筑面积变化比较 注:数据引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方案研究报告》
220kV主接线可靠性指标 可用性 可靠性 优化接线 常规接线 (5)综合比较—220kV AIS站 0.834 32% 58% 0.0753% 0.352 缩小故障波及范围、缩短停电时间,电气主接线的可靠性提高。 故障概率 故障频率 采用一体设备,提高了可用性(平均不可用时间从3.1小时/年减少至1.2小时/年)。 节材节能 采用光缆代替电缆,节省控制电缆约80%,降低了火灾隐患,减少了铜材用量,体现了节材、节能的绿色理念;与电缆沟相比,光缆沟道截面缩小近50%。
造价分析 (5)综合比较—220kV AIS站 与通用设计造价比,220kV近期方案总投资增加8%,主要因设备购置费增加。 工程推广后,预计设备价格可下降约20%。此时,新一代智能站的投资水平将与目前智能站基本相当或进一步降低。 新一代站与目前智能站方案费用对比表( 220kV AIS ) 注:数据引自《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方案研究报告》
(1)平面布置—220kV GIS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103 m 86m 与目前智能站面积相比,新一代220kV GIS站的架空出线方案占地面积减少约22%,电缆出线方案占地面积减少约67%。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65 m 45m 电缆出线方案
220kV侧 110kV侧 采用双母线接线。 由双母线优化为单母线分段。 (2)电气主接线—220kV GIS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变压器与组合电器通过封闭式母线(GIB管)连接。变压器与组合电器通过封闭式母线(GIB管)连接。 • 架空出线方案:由86m优化至63m。 • 电缆出线方案:由86m优化至45m(站内无架构)。 (3)间隔断面图—220kV GIS站 配电装置纵向尺寸 86m 当前智能变电站 10kV高压室 63m 45m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架空出线 电缆出线
(1)平面布置—110kV AIS变电站 65m 当前智能变电站 57m 与目前智能站面积相比,新一代110kV AIS站占地面积减少约44%。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55m 38m
110kV侧 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采用集成式智能断路器,取消站内出线、母线侧隔离开关。 (2)电气主接线—110kV AIS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采用一体化设备,应用封闭式管母线(GIB管)和集装箱式建筑,配电装置纵向尺寸由65m优化至38m。采用一体化设备,应用封闭式管母线(GIB管)和集装箱式建筑,配电装置纵向尺寸由65m优化至38m。 (3)间隔断面图—110kV AIS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35kV高压室 10kV高压室 65m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集装箱 38m
(1)平面布置—110kV GIS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与目前智能站面积相比,新一代110kV GIS站架空出线方案占地面积减少约36%,电缆出线方案占地面积减少约60%。 60.8m 63.9m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53m 29m 电缆出线方案
110kV侧 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2)电气主接线—110kV GIS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当前智能变电站
变压器与组合电器通过封闭式母线(GIB管)连接,采用集装箱式建筑。变压器与组合电器通过封闭式母线(GIB管)连接,采用集装箱式建筑。 • 架空出线方案,由63.9m优化至40m。 • 电缆出线方案,由63.9m优化至29m(站内无架构)。 (3)间隔断面图—110kV GIS站 63.9m 配电装置纵向尺寸 当前智能变电站 40m 35kV高压室 29m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集装箱 架空出线 集装箱 电缆出线
3.2优化后的效果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系统高度集成 结构布局合理 装备先进适用 经济节能环保 支撑调控一体 • 集中式保护控制 • 一体化业务系统 • 多功能一体化二次设备 • 优化主接线 • 集装箱式建筑 • 优化配电装置纵向尺寸 • 电子式互感器 • 集成式智能断路器 • 集成化智能变压器 • 集成式无功设备 • 光缆代替电缆 • 节能环保变压器 • 一键式顺序控制 • 深化高级应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