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909 Views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 年 03 月. 中山大学肝脏病医院. 传染病学 ( 临床学科 ) 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传染病: ⒈ 由病原体 ( 致病微生物 或寄生虫 ) 感染而致病 ; ⒉ 具有传播的特性;可造成流行 ( 两个最基本的要点 ).
E N D
传染病学总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 谢冬英 2008年03月
传染病学( 临床学科 ) 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 转归的原因与规律;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 传染病:⒈ 由病原体(致病微生物 或寄生虫)感染而致病; ⒉ 具有传播的特性;可造成流行 (两个最基本的要点)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过程 感染:指人与病原体之间在人体内的相互 作用的过程。 几个概念: 感染谱 重复感染 机会性感染 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 构成传染过程的主要因素: 人 病原体 所处的环境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 •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 大多数传染病: •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㈠ 病原体被清除(elimination of pathogens) • 入侵病原体,受到人体各种防御机能的作用,被消灭、被排出体外而清除。 • 不出现疾病状态,不引起传染病。
㈡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亚临床感染 sub-clinical infection) 入侵病原体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没有(或仅有很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体征,生化检验改变不明显。 病原体可被清除并留下特异性的(主动)免疫能力,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发现。 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
㈢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临床感染 clinical infection,传染病发作) 病原体入侵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免疫,并引起机体病理生理与病理组织改变,出现特定临床综合病征。 结局:痊愈;病原携带;慢性化;死亡。
㈣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病原体在人体继续生长、繁殖,并可能向体外排出。无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传染源。 并非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者的意义在不同传染病大不一样。 携带病原体>3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㈤ 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入侵人体后被局限,长期潜伏,等待时机(免疫功能↓)而致显性感染。 特点: 机体不足以清除病原体; 不足以引起隐性感染; 不向外播散病原体(有别于病原携带状态) 亦可与病原携带并存。 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影响病原体致病能力的主要因素: ㈠ 侵袭力(invasiveness) 定义:入侵人体并在组织内扩散的能力。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 ㈡ 毒力(Virulence) 毒素(内毒素、外毒素)、毒力因子 ⒈ 病原体的致病力 反映引起疾病轻重程度的能力。
⒉ 不同病原体毒力强度不一,毒素性质 不同,产毒量不等。 ⒊ 细菌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产生。 • 蛋白质成分,对热较不稳定; • 有亲组织性,选择作用某些 组织器官,引起特定病变; • 反应较专一,不同的外毒素 产生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 毒性强,但可被同系属抗体中和。
内毒素: • 细菌外层细胞壁的组分; • 极大部分在细菌死亡时释出; • 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PS); • 对热相对较稳定,毒性相对较弱; • 不同来源的内毒素病理生理反应相近似. ⒋ 酶: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分泌各种酶的毒力作用。
㈢ 数量(quantity) • 感染或发病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病原体。 •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
㈣ 变异性(variability) • 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性变化…) • 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
㈤ 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 (侵入门户) •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 (特异性定位)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㈠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屏障作用: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 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干扰素 TNF、IL等
㈡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属于获得性免疫; • 免疫作用有针对性; • 感染后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 属于主动免疫。 • 包括:细胞免疫 (cellular immunity) 体液免疫 (humoral immunity)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发生与发展过程有一定阶段性。 ● 发病机理的阶段性与临床过程的阶段性 一般是相对应的,有时也不同步。
㈠ 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 ⒈ 入侵门户适当才能使病原体定居繁殖、致病变。 ⒉ 病原体有一定的定位与扩散, 不同传染病各有特色与规律。 ⒊ 病原体排出体外的特定途径: 排出途径与该传染病的传染方式、传染性有重要关系; 排出时间长短不一,与传染期有关。
㈡ 组织损伤机理 ⒈ 直接侵犯:HIV、阿米巴 等 ⒉ 毒素作用:白喉、破伤风 等 ⒊ 免疫损伤:肾综合征出血热 等 ㈢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⒈ 发热 ⒉ 代谢改变 ⒊ 内分泌改变 4. 水电介质代谢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形成 一种群体现象,研究传染病的 这种群体现象,就是传染病的 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传播与终止的过程。 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受两个因素影响: 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㈠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定义: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把病原 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包括: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 • 传染源类型不同在传染病中的重要性不一,传染性有差异。 • 同一类传染源在不同时期传染性也不一样。
㈡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以一定方式侵入 易感者,经过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不同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一定相同, 同一传染病可以有不止一种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由飞沫、尘埃等传播 消化道传播:食物、饮用水受病原体污染 接触传播:接触疫水、被污染的土壤 虫媒传播:又称节肢动物传播(通过叮咬) 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 不洁注射 分娩、性接触等
㈢ 易感人群 人群易感性 (population susceptibility) •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易感染该种传染病的特定人群。 易感人群由易感者构成。 •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 力的个体。
人群易感性:指特定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指特定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易感者占的比例大小,受许多因素所影响。 • 人群易感性对传染病的发生、传播与 流行有重大影响。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社会保健制度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指传染病特有的一些征象: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作为综合鉴定是否为传染病的指标) ㈠ 具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 (微生物或寄生虫)
㈡有传染性 (infectivity) 所有传染病都有传染性。 病原体排出体外,经一定途径入侵易感者,把疾病传染给别人。 有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点。
㈢ 有流行病学的特征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流行性: 散发性发病 流行 大流行(世界流行) 暴发流行
地方性: 地方性传染病:局限在一定的地理 范围内发生的传染病。 (外来性或输入性传染病,imported) 季节性: 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与季节有关。 (季节性上升与气温变化、 虫媒的存在、人的状态有关)
㈣ 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对同一病原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 一些传染病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水平,可从特异性保护性抗体检测确定。 • 感染后(或病后)免疫的稳固程度在不同的传染病有差异。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㈠病情发展的规律性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⒈ 潜伏期 (incubation period) 病原体侵入人体至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时期。 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功能改变,直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过程。 不同传染病潜伏期不同;同一传染病在不同个体潜伏期不尽相同。
⒉ 前驱期 (prodromal period) 从临床起病至症状明显表现的时期。 多为非特异性临床表现。 • 起病缓慢的病者可有较明显前驱期 • 起病急骤者常无明显前驱期
⒊ 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 该种传染病的特征性的临床综合病征(包括症状、体征与各种功能异常表现)都充分地表达的时期。 • 紧接在前驱期后,经过本期后进入恢复期。
结膜出血(钩端螺旋体病) 皮肤巩膜黄染 巩膜黄染 皮肤巩膜黄染
⒋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 临床表现逐步消退 • 体内病理生理过程与组织损伤正在调整、修复,最终回复正常 弄清几个概念:复发(relapse) 再燃(recrudescence)
㈡ 常见的临床表现(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⒈ 发热(fever) 许多传染病都有不同程度发热,颇为共同而突出的表现; 对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别有重要价值。 常见热型: 稽留热、驰张热、间歇热 回归热、不规则热
⒉ 发疹 (rash, eruption) 许多传染病发病过程出现皮疹(发疹性传染病) 表现形式:皮疹(外疹);粘膜疹(内疹) 形 态:斑丘疹;疱疹、脓疱疹; 荨麻疹;玫瑰疹;出血疹;焦痂等; ▲ 注意出疹时间、分布部位、先后次序及 形态改变。皮疹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有些疾病的皮疹对诊断甚至有决定性价值。
抓痕样出血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 瘀斑(流脑) 麻疹 多形性皮疹 (登革热)
肺炭疽 皮肤炭疽 炭疽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