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 likes | 806 Views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和实施 2011-9-14 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赟. 概要. 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和政策支持. 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和措施. 增量成本分析. 效益分析. 1.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全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DGNB. 全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 2003 年, 《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 ( GOBAS ) 2005 年,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 GB 50189-2005 )
E N D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和实施 2011-9-14 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张赟
概要 绿色建筑发展背景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和政策支持 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和措施 增量成本分析 效益分析
1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全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DGNB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 • 2003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 • 2005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GB 50189-2005 ) • 2005年10月,建设部、科技部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 2006年6月,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发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 2007年,建设部下发《绿色施工导则》。 • 2009年,各地省标相继颁布,绿色建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 2010年 ,国务院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纲要”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
2 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和政策支持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两阶段认证:设计评价标识(施工图完成后)、评价标识(运营一年以后) 两级管理:住建部(三星级绿建)、地方建设主管机构(一星、二星建筑) ——江苏省绿色建筑认证的主管机构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推行绿色建筑标识的目的 绿色建筑 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业的实现形式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建筑 推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直接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建筑面临极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千万不要丧失机遇。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直接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建筑面临极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千万不要丧失机遇。 ———温家宝
开展节约型城乡建设 城市空间复合利用行动 1 节约型村庄规划建设行动 2 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行动 3 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推进行动 4 项重点工作 绿色施工推进行动 5 住宅全装修推进行动 6 综合管廊建设推进行动 7 城市绿色照明推广行动 8 节水型城市建设行动 9 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行动 10
绿色建筑标识的政策文件 三个等级 评价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 •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 •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标识的政策文件 2007年8月21日,建设部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2008年10月10日,建设部印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试行)》 2009年6月18日,建设部印发《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省建设厅《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绿色建筑相关激励政策 • 省 内 1、绿色建筑创新奖 主要对绿色建筑中,在设计思路上进行了科技创新或对成套适用技术进行了创新集成应用,为同类工程推广应用提供示范引导的绿色建筑项目。 2、省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项目 1)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 4)绿色建筑项目 5)配套课题研究及标准编制等 6)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
绿色建筑相关激励政策 • 国 家 1、2006年财政部、建设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污水余热、风能、生物质能等对建筑进行采暖制冷、热水供应、供电照明和炊事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7291万平方米,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约40兆瓦。实施了2个国家级示范城市、3个示范县,50项国家级示范工程,300余项省级示范工程。 2、财政部、建设部下达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设立政策,扶持重点是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江苏共获得补助项目23个,补助资金达2.2亿元。不与建筑结合利用的光伏电站等光电利用形式不在此政策扶持范围之内。 3、可再生能源应用城市示范,在近年来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前两年,我省2个示范城市,三个示范县得到补助。今年我省获批2个示范市,分别是淮安和无锡,2个示范县。
绿色建筑相关激励政策 • 国 家 4、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连片推广示范。 我省推荐了9个连片示范区域。 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城市级示范 8000万元奖励资金,2年内完成400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改造。 6、国家正在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纲要》 拟考虑在税收、购房政策、容积率奖励、资金补贴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3 绿色建筑相关技术
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 • 围护结构(墙、窗、屋面、可调外遮阳) • HVAC(分区控制、能效、部分负荷系数、水系统、风系统末端可调)、 • 照明、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项计量、热回收、蓄能技术、集中能源系统等 节能 • 褐地、旧建筑利用 • 人均用地、地下空间利用 • 绿化率、物种配置 • 室外风环境、热导效应 • 场地保水及雨洪控制 • 施工水土保持 • 公共设施共享 • 区域水资源统筹分析 • 雨水、中水利用 • 节水器具、节水灌溉 • 减少管网漏损 • 用水分项计量 节水 节地 绿色 建筑 节材 IEQ • 高性能材料 • 本地化材料 • 3R材料 • 施工废弃物管理 • 避免二次装修污染 • 日照采光(主被动) • 声环境 • 热湿环境(自然通风等) • 室内空气质量IAQ 建 筑 智 能 化 及 运 营 管 理
1、节地与室外环境 • “节地”与“保护环境”是“四节一环保”的主要内容。 • “节地”是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区别于其他标准的重要特色。 • “室外环境质量”与“室内环境质量”共同构成了绿色建筑评价的一个主要方面。
光污染 建筑的外立面和是外景观照明不对周边建筑及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外立面材料、玻璃幕墙的性能、景观照明设计。 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日照模拟、风环境模拟。 施工安全——施工过程设置围挡等措施保障周围人员安全,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各种污染及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并做好实施记录。 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多样性绿化——合理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多样性绿化——合理绿化,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可增加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建议局部垂直绿化。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并修建各种地下设施和多功能地下综合体(如停车、步行通道、设备用房等)。
查看场地总平面图及场地周边的交通图。 场地出入口设计有利于步行、公交出行等绿色出行模式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0%. 铺装采用透水砖、植草砖等。
2、节能与能源利用 • 本着减少能耗、提高能效的原则,对建筑围护结构和设备系统进行合理设计及优化。 • 充分考虑通风、日照和采光,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 根据当地气候资源条件,合理选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活动外遮阳 墙体、屋面保温 固定 外遮阳 进行外墙、屋面的保温设计,窗墙比、外窗及遮阳等的合理选择与设计;选用高能效比的空调采暖系统冷热源——《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合理的蓄冷蓄热技术 • 条件——当地能源政策、峰谷电价、能源紧缺状况、设备系统特点 • 作用——调节昼夜电力峰谷差异
热回收技术 • 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 • 降低机组负荷 • 减小系统的初投资 • 提高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
可再生能源应用——地源热泵 • 属于清洁环保的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环保空调。 • 效率高,节约空调能耗。 • 降低城市热岛,改善区域微环境。 • 有效解决锅炉污染问题。
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光电 • 太阳能利用: • 太阳能光热——太阳能热水提供生活热水。 • 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供地下空间照明及路灯使用。
能耗分项计量 • 新建和扩建的公建 • 调整能源消耗结构,降低能源消耗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水资源短缺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 统筹管理各种水资源,减少用水量和污废水排放量。 • 通过减少用量、梯级用水、循环用水、雨水利用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雨水收集利用 • 抬高地下水位 • 增加城市绿化土壤湿度 • 一般用于绿化灌溉、景观补水、冲厕、洗车、冲洗道路。 雨水收集利用示意图
中水回收利用 • 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 之间 • 水源一般选用优质杂排水 • 一般用于厕所冲洗便器、城市绿化、洗车、扫除用水。 中水回用系统图
高效灌溉方式——喷灌、微灌 节水器具——100%使用率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原则——4R原则: • Reduce:节材、降耗;Reuse:可再利用材料; • Recycle:可循环材料;Renewable:可再生材料。 • 尽量减少建筑材料的总用量,提高本地化材料的使用,降低高能耗高排放建筑材料的比重。
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和GB 6566的要求。 人造板甲醛检测报告和木器涂料检测报告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500km,60% 使用本地建材 9消防水管 10红色水管卷轴 (b)塑料和纤维 可再利用材料 • 使用率大于5% • 以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比例大于30% 可再循环材料 1光纤 2电缆 3过度箱 4消防箱 5三角铁 6楼梯 7方口管 8T形铁 (a)钢材、钢制品和铝型材类 • 使用率大于10%
预拌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使用合同及证明 选择采用环保节能的绿色建材,非承重围及隔断结构体系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粉煤灰砖等 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
选用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选用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等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结构体系。
5、室内环境质量 • 室内环境是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六类评价指标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考查室内声、光、热、空气品质等环境控制质量,以健康和使用为主要目标。 • 合理选用外遮阳、新型材料等措施。
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平面布局、建筑朝向、建筑开窗位置及大小等)。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平面布局、建筑朝向、建筑开窗位置及大小等)。
选用具有环保(绿色十环)标志认证的装修材料选用具有环保(绿色十环)标志认证的装修材料 • 符合国家标准和LEED认证标准 采用有利于降低室内空气污染、有利于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合理保温避免热桥出现(无采暖建筑不参评),关注维护结构构造。
地下空间照明 • 节约照明能耗 • 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下沉庭院 导光筒 地下室天窗
宾馆类建筑严格控制楼板、分户墙、外窗和户门的声学性能,采取有效的隔声、噪声措施。宾馆类建筑严格控制楼板、分户墙、外窗和户门的声学性能,采取有效的隔声、噪声措施。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及外界对室内的影响。
6、运营管理 • 运营管理就是指对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 • 包括管理、垃圾、绿化和智能化四大部分。 • 通过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来提高质量(建筑的质量),降低成本(管理成本),节省时间。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 选择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物业管理公司。 • 制定并实施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并减少资源消耗。
公建应具备的智能化子系统: • 智能化集成系统 • 信息设施系统 • 信息化应用系统 •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 公共安全系统 • 机房工程 • 建筑环境等
住宅内水、电、燃气表等表具设置齐全,并采用符合国家计量规定的表具,且对住宅每户均实行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住宅内水、电、燃气表等表具设置齐全,并采用符合国家计量规定的表具,且对住宅每户均实行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分户计量系统 采用有机垃圾处理技术,实现垃圾减量化,减少有机垃圾在收集、运输、中转过程中造成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