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Chapter 2 Chemistry of Protein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Chapter 2 Chemistry of Protein.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 生命现象的具体体现者和生物功能的具体执行者。 原生质的主要成分,生物体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新陈代谢在酶的催化下进行,受激素的的调节。 物质运输。 生物运动。 信息传递。 生物防御。 基因表达与生长分化。 记忆、识别等。. 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主要 元素: C 、 H 、 O 、 N 、 S 微量 元素: P 、 Fe 、 Zn 、 Cu 、 Mo 、 I 其中, N 的含量较恒定,平均 16% 。

field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Chapter 2 Chemistry of Protein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Chapter 2 Chemistry of Protein 一、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生命现象的具体体现者和生物功能的具体执行者。 原生质的主要成分,生物体形态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物体新陈代谢在酶的催化下进行,受激素的的调节。 物质运输。 生物运动。 信息传递。 生物防御。 基因表达与生长分化。 记忆、识别等。

  2. 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主要元素: C、H、O、N、S 微量元素: P、Fe、Zn、Cu、Mo、I 其中,N的含量较恒定,平均16%。 ——定N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依据。 蛋白质含量 = 含N量  6.25

  3. 第一节 氨基酸(Amino Acid)----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一、概念 含有氨基的羧酸。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 二、蛋白质氨基酸 1. 结构通式 2. 特点 --除脯氨酸外,均为-氨基酸。 --除甘氨酸外,均为L-氨基酸。

  4. 三、氨基酸分类 1. 按R基团的结构特点 脂肪族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和杂环氨基酸。 2. 从营养学角度 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3. 按R基团的性质\极性 --非极性氨基酸:疏水氨基酸。 --极性氨基酸:亲水氨基酸,包括酸性、碱性和非解离氨基酸。(表2-1)

  5. 四、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1. 物理性质 外观:无色晶体,熔点高,有味 溶解性:溶于水,不溶于有机熔剂 应用? 光吸收:Tyr、Phe 、Trp在紫外区有光吸收能力 最大吸收峰在280nm处 应用?

  6. 四、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2. 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Figure & Table) Key Concept: pI (Isoelectric Point) pI = ½ (pK1 + pK2 ) = pH  Applications?

  7. 四、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3. 化学性质 1). 与茚三酮反应 NB: 有此反应的并不都是氨基酸。 2). 与亚硝酸反应 Key Point: free -amino group 3). 与甲醛反应

  8. 四、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3. 化学性质(续) 4). 与DNFB ( 2,4-二硝基氟苯) 反应 NB: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测定。 5). 与PITC(异硫氰酸苯酯)反应 Key Point: free -amino group at N-terminal of protein

  9. 第二节 肽 • 肽键 -CO-NH- • 肽链 • 重要寡肽——举例 谷胱甘肽 催产素与加压素 脑啡肽

  10. 第三节 蛋白质的结构 一、一级结构 • 连接方式——肽键 • 氨基酸排列顺序——肽链 cf 核酸的一级结构 • 构型与构象(configuration & conformation) Key Point: covalent bond

  11. 测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要点 1. 分析-NH2末端和COOH末端。 2. 完全水解测氨基酸组成。 3.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部分水解得小肽,测各小肽的氨基酸顺序。eg. 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 4. 肽段重叠重组推断多肽结构。 例 NB *两条肽链以上的蛋白,首先要分解成单链。 *含二硫键的蛋白,要先拆开二硫键。

  12.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指蛋白质多肽链自身的折叠和盘绕方式。以氢键稳定结构。 1. -螺旋。 2. -折叠。 3. -转角。 4. 无规卷曲。

  13.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 -螺旋。 蛋白质主链的典型结构方式。 结构特点: • 每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1圈,螺距0.54nm。 • 侧链R外伸,相邻螺圈形成氢键与中轴平行。 • 分左手螺旋和右手螺旋。 NB: Pro为-亚氨基。

  14.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2. -折叠。 肽链的伸展结构。由两条(或以上)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侧向聚集而成。 用热水、稀碱或拉力将-角蛋白处理,会使-螺旋的氢键断开而伸展。这时,肽链按层次排列,相邻肽链通过形成氢键维持稳定。 • 正向平行——N-端在同一方向 • 反向平行——N-端顺反交替

  15.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 -转角。 包含4个氨基酸,1st氨基酸残基的C=O与4th氨基酸残基的N-H之间形成氢键。 肽链在该处呈180°回折。

  16. 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 无规卷曲。 没有规律的松散的肽链结构。 酶的活性部位常在此区。 • 超二级结构 • 结构域(domain)

  17. 三、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 • 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形成特定构象的蛋白质或其亚基。 • 依靠次级键维持稳定。 • 非极性基团疏水,多聚集于分子内部; 极性基团亲水,暴露在分子表面。 ==>蛋白质的性质

  18. 四、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 • 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成特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 • 每条多肽链称为亚基。单独亚基无生物活性。

  19. 第四节 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构象==>生物功能 一、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种属差异 • 分子病 二、构象与功能的关系 • aa排列顺序改变--构象改变 • 发生生物功能时的构象改变--活性改变

  20. 第五节 蛋白质的性质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既具有氨基酸的性质,又有其特殊的性质。 • 分子量大 • 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 胶体性质 • 沉淀反应 • 变性与复性 • 颜色反应

  21. 1.分子量大 10-1000 kD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方法很多: 1. 化学成分测定 Mr = 某一微量元素的原子量×原子数 / 该元素的百分含量 2. 渗透压法 灵敏度差。

  22. 1.分子量大 3. 凝胶过滤法(柱层析) 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 超离心法 沉降系数S = 单位(cm)离心场里的沉降速度 dx / dt = 2 x

  23. 2. 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 两末端分别有-NH2和-COOH。 - 部分氨基酸的R基团含有可解离的基团。 电泳: • 电泳方向决定于:表面电荷的性质 • 电泳速度决定于:蛋白质所带的电荷量 分子量 电泳方法: 自由界面电泳 区带电泳 凝胶电泳 圆盘 纸电泳 平板

  24. 3. 胶体性质 • 1-100nm大小的颗粒 • 不能透过半透膜 纯化 • 表面形成水化层 亲水胶体、不易凝集沉淀

  25. 4. 沉淀反应 破坏水膜或中和电荷沉淀 1. 加盐 eg. (NH4)2SO4 2. 有机溶剂 3. 有机酸 / 生物碱 4. 重金属盐

  26. 5. 变性与复性 • 变性概念:在理化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构象发生变化而失活。 物理因素:高温、剧振、搅拌、紫外线、 X-射线、超声波 化学因素:强酸、强碱、去污剂、重金属盐、有机酸等 • 变性蛋白的特征: 1. 生物学性质改变——酶失活 2. 理化性质改变——溶解度低、易沉淀、构象改变、光学性质改变 3. 生化性质改变——肽链松散、易酶水解 NB 一级结构不受破坏,组分、分子量不变。

  27. 5. 变性与复性(Cont.) • 变性原因:次级键(尤其是氢键)被破坏 (吴宪,1930S) • 变性结果: 1. 卷曲紧密结构松散无序伸展结构 2. 疏水基暴露,亲水基减少不能与水相溶而失去水膜沉淀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比较剧烈,这种变性是不可逆的。若变性作用不剧烈,变性蛋白质可(部分)恢复其构象和性质,称复性。 NB 沉淀只除去蛋白质的水膜或中和电荷,变性则破坏蛋白质的构象。 故:沉淀不一定是变性,变性易引起沉淀。e.g. pI of Protien

  28. 6. 颜色反应 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某些特殊基团与某些试剂产生颜色反应,用于蛋白质分析。 1. 双缩脲反应生成红紫色络合物。 2. 黄色反应芳香族氨基酸 (Tyr、Trp) 特有的呈色反应。 3. 米伦反应 与酚基(Tyr) 反应生成红色汞化物。 4. 乙醛酸反应与含有吲哚基(Trp)的化合物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5. Folin-酚反应酪氨酸的酚基将Folin试剂中的磷钼酸和磷钨酸反应还原成兰色物质。 //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分析方法之一。 6. 坂口反应Arg的胍基与-萘酚在次氯(溴)酸钠作用下生成红色产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