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 likes | 1.1k Views
Chapter 11 貨幣供給額的決定. 了解貨幣供給是如何決定的 了解貨幣基數與貨幣供給的關係 探討中央銀行如何控制貨幣基數 比較借入準備與非借入準備 能分析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 能分析貨幣供給額的變動. 表 11-1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央行發行單券 ( 沖銷工具 ). 指中央銀行為調節金融,所發行的定期存單及儲蓄券,這些單券稱為 沖銷工具 。 發行單券的目的,在於沖銷市場過多的資金。 目前央行已經不再發行儲蓄券,作為沖銷工具,故主要的沖銷工具為央行定期存單。. 準備貨幣. 準備貨幣 等於 通貨淨額 加上金融機構的「 準備金 」。
E N D
了解貨幣供給是如何決定的 • 了解貨幣基數與貨幣供給的關係 • 探討中央銀行如何控制貨幣基數 • 比較借入準備與非借入準備 • 能分析影響貨幣乘數的因素 • 能分析貨幣供給額的變動
央行發行單券(沖銷工具) • 指中央銀行為調節金融,所發行的定期存單及儲蓄券,這些單券稱為沖銷工具。 • 發行單券的目的,在於沖銷市場過多的資金。 • 目前央行已經不再發行儲蓄券,作為沖銷工具,故主要的沖銷工具為央行定期存單。
準備貨幣 • 準備貨幣等於通貨淨額加上金融機構的「準備金」。 • 它是創造貨幣供給額的基礎,故又稱為「貨幣基數」或「基礎貨幣」。 • 準備貨幣的增減變動直接影響存款貨幣機構可運用的資金,並透過信用創造的過程,使貨幣供給額產生倍數擴張或收縮的效果,故又稱為強力貨幣。
貨幣基數的變動因素 • 由上式可知,中央銀行國外資產、對政府債權、對公民營事業債權以及對金融機構債權的增減變動,會使貨幣基數作同方向等額的變動。 • 而政府存款、金融機構轉存款、央行發行單券、其他項目淨額與淨值的增減變動,則會使貨幣基數作反方向等額的變動。
表11-3 貨幣基數變動因素分析(2013年1月) 單位:新台幣億元 說明:國外資產有考慮匯率變動的影響,並已於淨值上作調整
中央銀行對貨幣基數的控制 • 中央銀行欲影響貨幣基數,主要係透過下列二項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操作與貼現放款。此外,也可透過外匯操作來影響貨幣基數 。 • 公開市場操作 • 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買進債券,稱之為公開市場買進,可使貨幣基數作等額的增加。 • 反之,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賣出債券,稱之為公開市場賣出,可使貨幣基數作等額的減少。
公開市場買進─自銀行手中買進 結果:準備金增加100元,通貨淨額不變,貨幣基數增加100元。 • 假設中央銀行自銀行手中買進100元債券,款項撥入該銀行在央行的準備金帳戶,則銀行體系與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變化如下:
公開市場買進─自非銀行機構買進 • 假設中央銀行自沒有創造存款貨幣的非銀行機構買進$100債券,並簽發支票$100給對方,則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方將支票存入往來銀行,另一種是將支票兌現換成現金。 • 若持有$100支票的非銀行機構將支票存入往來銀行,則其效果與中央銀行自銀行手中買進一樣。 • 惟若持有$100的非銀行機構將支票兌換成現金,則結果就不同,其結果為銀行體系的準備金不變,通貨淨額將增加$100,貨幣基數則隨通貨淨額增加$100。
貼現放款 • 中央銀行可利用對銀行的貼現放款,來影響銀行體系的準備金與貨幣基數。 • 假設中央銀行對 A 銀行貼現放款$100,款項撥入A銀行在央行的準備金帳戶,則銀行體系與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變化如下:
貼現放款的影響 • 若中央銀行對銀行貼現放款,將使銀行體系準備金與貨幣基數作同額的增加。 • 反之,當銀行償還向央行融通的款項時,將使銀行體系準備金與貨幣基數作同額的減少。 • 當市場資金過於緊俏,流動性有不足之虞時,央行可放寬貼現的條件或降低貼現利率,吸引銀行來借款,以挹注資金至市場;反之則否。
外匯干預 • 所謂外匯干預,係指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藉以影響匯率或貨幣基數的行為。 • 若中央銀行向銀行買進外匯,釋出本國貨幣,將使中央銀行的國外資產增加,貨幣基數亦隨之增加。 • 反之,若中央銀行賣出外匯,貨幣基數亦隨之減少。
貨幣供給模型 1/2 • 貨幣供給額與貨幣基數間的倍數關係,稱為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三者之關係表示如下: • 當貨幣基數增加時,貨幣供給額將呈倍數的擴張;當貨幣基數減少時,貨幣供給額將呈倍數的收縮。
貨幣供給模型 2/2 圖11-2 貨幣供給額的決定
M2貨幣乘數 • 倘若我們將貨幣定義擴大為 M2 (M2 = C + D + T ),其他情況保持不變下,貨幣乘數為:
非借入與借入準備 • 貨幣基數區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中央銀行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可以完全控制者,稱為非借入貨幣基數或非借入準備(NBR)。 • 另一部分是貼現放款(DL),此部分中央銀行無完全的控制能力,銀行經營態度則有重大的影響,此部分稱之為借入貨幣基數或借入準備。 • 央行對貨幣基數的控制可簡單分為 : B = NBR + DL
非借入與借入準備變動的影響 • M = m (NBR + DL) • NBR是央行可完全控制 • DL央行無法完全控制 說明:B代表貨幣基數(準備貨幣),M代表貨幣供給額,↑代表增加,↓代表減少。
通貨比率(k)的影響因素 1/2 • 通貨比率(k)係指,通貨淨額佔活期性存款(存款貨幣)的比率。 • 通常,k上升,貨幣乘數會下降;反之,k下降,貨幣乘數會上升。 • 由於通貨與活期性存款都是社會大眾所持有資產的一部分,故大眾的「資產選擇行為」會影響 k 的變動。
通貨比率(k)的影響因素 2/2 • 影響 k 的主要因素 • 財富或所得的變動 • 各種資產的預期報酬率 • 流動性 • 各種資產的風險性 • 地下經濟活動
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響因素 • 定期存款比率(t)係指,定期存款佔活期性存款的比率。 • 通常,t上升,M1B貨幣乘數會下降;反之,t下降, M1B貨幣乘數會上升。 • 影響 t 的因素 • 財富或所得的變動 • 各類資產的預期報酬率 • (r rT)↑→ t↓ • (r rT)↓→ t↑
超額準備率(e)的影響因素 1/2 • 超額準備率(e)係指,銀行持有超額準備佔活期性存款的比率。 • 通常,e上升,貨幣乘數會下降;反之,e下降,貨幣乘數會上升。
超額準備率(e)的影響因素 2/2 • 影響 e 的因素 • 銀行的經營態度 • 銀行對經濟景氣的預期 • 市場利率 • 貼現率 • 市場利率與貼現率的差距 • 存款人提款的不確定性
貨幣供給額的決定 1/2 •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對貨幣供給的討論,獲致如下結論: • 某一時點的貨幣供給額等於貨幣乘數乘以貨幣基數。 • 貨幣基數可分為非借入準備及貼現放款(借入準備),前者中央銀行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控制,後者則是由中央銀行與銀行共同決定。 • 貨幣乘數的大小,取決於k、rd、rt、t 或 e 的高低。rd 與 rt 是由中央銀行所決定;e主要由銀行所決定;k及 t 主要是由社會大眾所決定。
乘數分析法 • M = m B + m B + m B • 根據上式,某一期間貨幣供給額的變動,係來自貨幣乘數的變動、貨幣基數的變動,或貨幣乘數及貨幣基數的交互影響。
= M1B 表11-5 中央銀行、存款貨幣機構與郵政公司儲匯處之合併資產負債表 單位:新台幣億元
貨幣供給額變動的來源分析(部門別) • 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Aa) • 國際收支順差(逆差)會使國外資產淨額增加(減少),進而使貨幣供給額增加(減少)。 • 政府預算赤字或盈餘(Ab La) • 當政府預算赤字時,會使貨幣供給額增加;反之,當政府預算盈餘時,會使貨幣供給額減少。 • 民間部門之金融赤字或盈餘(Ac Lb Lc) • Ac增加、 Lb或Lc減少時,會使貨幣供給額增加。 • Ac減少、 Lb或Lc增加時,會使貨幣供給額減少。
圖11-5 台灣貨幣供給M1B、貨幣基數與M1B貨幣乘數圖11-5 台灣貨幣供給M1B、貨幣基數與M1B貨幣乘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