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七 、計畫經濟 ( 體制爭議 )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七 、計畫經濟 ( 體制爭議 ).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 系 2013/11. 章節內容. 一、 社會主義 二、 社會主義的實踐 三、 社會主義計算之 論戰 四 、海耶克的知識利用問題 五 、 瑞典的社會主義?. 一、 社會主義. 1. 社會的三類問題. 工程問題: 在市場給定的 價格 結構 下 ,尋找最好的技術或最低的成本,以實現 單一的目標 。 救災問題: 利用給定的資源和預設的 先後秩序(或權數) ,逐一實現各項目標。 經濟問題: 設法滿足 獨立經濟單位的 不同目標。.

edan-pitts
Download Presentation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七 、計畫經濟 ( 體制爭議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CON6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七、計畫經濟 (體制爭議)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2013/11

  2. 章節內容 一、社會主義 二、社會主義的實踐 三、社會主義計算之論戰 四、海耶克的知識利用問題 五、瑞典的社會主義?

  3. 一、社會主義

  4. 1. 社會的三類問題 • 工程問題: • 在市場給定的價格結構下,尋找最好的技術或最低的成本,以實現單一的目標。 • 救災問題: • 利用給定的資源和預設的先後秩序(或權數),逐一實現各項目標。 • 經濟問題: • 設法滿足獨立經濟單位的不同目標。

  5. 2. 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 • 理想的世界是人類的盼望。 • 但不同的主義抱持不同的實現方式(程序),而其背後則是不同程度的自信或自負。 • 自由主義僅以NC去看待其實現方式;社會主義則實現方式設定為SC。 • Social Choice便充滿著NC+SC的論述。

  6. 3. 理想與現實 • 社會狀態: • 現實世界(R) • 理想世界(I) • 安那琪社會(A) • 霍布斯叢林(H) • 問題? • A=H? • R是介於A—I之間?還是介於 A—H 之間? • NC是保證A不落入H?

  7. 4. 社會主義的本質 • 個人行為是隨機的,其(社會)秩序是混亂。 • 社會秩序需要以正義原則去改造。 • 社會秩序可以按照理性(計畫)去建設。 • 社會主義本質上就是計畫。

  8. 5. 社會主義的實現 不論社會主義的主張為何,目的就是要以集體之名去控制社會資源。 其手段必然要借權力集中的中央計畫局(CPB),去重新界定資源在不同競爭目的下的配置。

  9. 6. 普羅社會主義 • 或稱狹義社會主義,以資源分配、階級、性別之不均為主要訴求。 • 目標:改善弱勢者的生活和社會地位。 • 手段: • 重新分配社會所得。 • 在集體所有制下支配社會財產。

  10. 7. 貴族社會主義 • 或稱廣義社會主義,以實現正義為主要訴求。 • 目標:實現真、善、美的人間社會。 • 手段: • 在集體目標下設定行為準則。 • 以相互監督去落實。

  11. 二、社會主義的實踐

  12. 1. 一戰前對計畫經濟的質疑 • 1854年,H. H. Gossen: • CPB很快就會發現,其安排的工作遠超出人力能勝任的程度。 • 1893年,E. Cannan: • 只要拋棄私有產權和交易制度,任何有意義的價值就不存在。 • 1902年,N. P. Pierson: • 社會主義依舊存在價值問題;若價格制度不存在,各種財物的價格就無法決定。

  13. Hermann H. Gossen(1810-1858, Prussian) • the first to elaborate a general theory of marginal utility. • Gossen's First Law is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 Gossen‘s Second Lawis that in equilibrium an agent will allocate expenditures so that the ratio of marginal utility to price is equal across all goods and services. • Gossen's Third Law is that scarcity is a precondition for economic value.

  14. 2. 一戰前的計畫論者 • 1908年 E. Barone (義) • 建構了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並證明CPB只要擁有相關資訊並滿足均衡條件,就能決定物品的均衡數量。

  15. EnricoBarone(1859 -1924, Italy) • Baron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founder of the pure theory of a socialist economy.“ • the first to state conditions for which a competitive market could be Pareto efficient. • suggesting the feasibility of trial-and-error movement to market equilibrium. • Identified shadow prices that must be satisfied for "maximum collective welfare. • His analysis fueled discussion of the 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 and market socialism in the 1930s.

  16. 3. 一戰後的計畫論者 • 戰時的糧食與原料的管制,讓一般人誤以為中央統制不僅可行,更優於競爭制度。 • 1919年 Otto Neurath: • 統制經濟不必藉助價格的共同單位。 • 不用價值計算,反而有好處。

  17. Otto Neurath(1882 –1945, Austrian) • philosopher of science, sociologist, and political economist.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of the Vienna Circle. • Neurath's boat. • "We are like sailors who on the open sea must reconstruct their ship but are never able to start afresh from the bottom. Where a beam is taken away a new one must at once be put there, and for this the rest of the ship is used as support. In this way, by using the old beams and driftwood the ship can be shaped entirely anew, but only by gradual reconstruction.“

  18. 4. 共產蘇聯 蘇聯以小農為主,列寧稱新蘇聯無法立即實行共產制度,1921年行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將重工業納入國家控制,其餘允許私人企業與個人累積財富。 1928-1932年,史達林展開第一次五年計劃,加速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全面廢除私有產權,是人類史上最全面的計畫經濟。(托洛斯基的構想。)

  19. 5.蘇聯的五年計劃 • 目標:追英趕美。 • 限制:缺欠資本 • 因紅色恐怖,蘇聯無法從西歐引進外資,只能搾取農業,進行原始資本的累積。 • 作法: • 推動工業、信貸系統、土地的國有化。 • 農地進行集體化、大農場化、機械化,把節省下來的農民挪向新興的工業部門。

  20. 6. 亮麗的十五年 • 前三次五年計畫的工業產出平均年增加率是:19.2%,17.8%,13.2%。 • 到了1940年,工業產出增加了十倍,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 1930年代西方大蕭條,各國產出下降約25%。 • 亮麗成就讓許多國家競相仿效。 • 1946年法國展開指導性經濟計劃。 • 1953年大陸跟進。 • 1953年台灣也跟進。

  21. 7. 逐漸失色的五年計畫 1951-1970年間三次五年計畫的年平均年經濟成長率是5.6%,4.9%,5.1%。(CIA估計) 1971-1985年間三次五年計畫的平均成長率是 3.0%,2.3%,0.6%。 1986年宣布計畫停止。

  22. 8. 蘇聯計畫經濟留下的經濟問題 • 若以15 年為一個世代,蘇聯在計畫經濟時代的三個世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大約是:17%,5%,2%。 • 經濟問題: • 五年計畫為何會在前十五年表現亮麗? • 為何之後會逐漸黯淡下來?

  23. 三、社會主義計算之論戰

  24. 1. 論戰的三階段 1) 1920-1933 • Mises vs. 社會主義者 2) 1935-1945 • Hayek vs. 新古典經濟學者 3) 永不停止的論戰:1975迄今 • New Austrians vs. 綜合學派

  25. 2. Mises 駁社會主義之計算 • Mises的論述:在經濟計算上,私有產權和價格機制是無法替代。 • 1920年代,批評對象是中歐的社會民主主義者。 • 當時與Mises有類似觀點的學者:Max Weber 、Boris Brutzkus (俄)

  26. 3. Mises 的論點 • 計畫的計算有賴於貨幣和價格,而只有競爭市場能給一切貨品標示價格。 • 若無市場、也無價格,CPB就無法理性地計算生產工具(資本財)的生產成本,也就無法理性地將資源配置給不同的最終消費財。 • 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理性的。

  27. 3-1. SUN (昇陽)的例子 SUN:「把市場帶進公司」(A. Saxenian, Regional Adv.) 1980年,垂直整合的Sun 受到經營威脅,首先採取開放軟體。1990年進一步將公司依分工分成五家獨立自主的公司,”全權負責各自的損益與銷售”。 甚至將Solaris也提供工作站市場的競爭對手HP。

  28. 3-2. SUN 的五家公司 SunSoft:發展與行銷UNIX(Sun 的OS,稱Solaris)。 Sun Tech Enterprises:開發OS下的工作站應用軟體。 SMCC:硬體設計與製造。 Sun Express:郵購與運送業務。 Sun laboratory:發展未來產品的實驗室。 28

  29. 3-3. 垂直整合與水平分工的問題 • Samsung vs Apple

  30. 4. 社會主義者的一般反應 • 他們接受Mises的批評,但反應冷淡。 • 原因: • 他們之前從未認真思考過其可行性。 • 他們認為若為了生產效率或財富累積而犧牲分配公平,其代價太高了。

  31. 5. F. Knight的加入 • F. Knight:芝加哥大學、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 兩篇文章: • 1936年:The Place of Marginal Economics is a collective System • 1940 年:Socialism

  32. 5-1. Knight的觀點 • 經濟學是預測科學。 • 經濟學問題是:在確定的限制條件下,求算極大下的條件,並據以預測。 • 社會主義下並不存在經濟學問題。 • 社會主義是一種政體,它沒有私有財產權,也沒有市場。 • 政體改變不是邊際問題,故什麼結果都可能。

  33. 5-2. Knight (1940) 他強調:經濟學家無法用理論去否定社會主義的實踐,最多只能訴之於實務上的困難: “The problem is, in the first place, political, not economic at all; and in the second place, it is a problem of what human beings really want and/or of idea values in relation to desires. The economist, as economist, has nothing to say about any of these questions.”

  34. 5-3. Knigh的窄化經濟學 • Knight將經濟學定義在邊際分析和均衡分析的範圍內,從而排除經濟學問題對體制與制度的探討。(Boettke and Vaughn , 2002) • Hayek受Knight的衝擊,開始思考理論與實務的分野: • 社會主義的CPB真有運作能力嗎? • 當公設建立在正確的假設時,理論與實務的差距在哪?

  35. 6. Hayek的參與( Hayek1.0 ) • 1935年加入論戰: 一般均衡模型在理論上可以建立理性計算,但實際上不可能,因為涉及數以百萬條的聯立方程式組。 (IE:I、II) • 「誤入叢林」的Hayek ,讓計畫論者擺脫Mises質疑的「理論不可能」,把問題轉到「實際操作的設計」。

  36. 7. 寇斯對計畫經濟的同情 R. H.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 提出交易成本去reconcile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

  37. 8. Lange的市場社會主義 • Lange and Taylor (1938)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提出 competitive solution of market socialism的「試誤過程」。 • 廠商均為國營,但分權(decentralization)。 • 最終消費財的價格與數量任由民間市場決定,但廠商得向CPB購買資本財。 • CPB公布資本財的價格和數量,要求廠商以最低成本方式生產。 • CPB根據資本財的供需調整價格和數量。

  38. 8-1 經濟學界的共識 • Lange 的分權設計克服了Hayek質疑的百萬條方程式的計算和CPB的資訊蒐集兩困難。 • 經濟學界的共識:社會主義在理論上與實務上均可行。 • 計畫者鞏固勝利: • Lerner (1944) • Bergson (1948)

  39. 9. Hayek的反辯 (Hayek 1.1) • 1937年,發表Economics and Knowledge,但論點未受理解。 • 1940年的新批判(IE:III),雖深刻卻反倒退(未進入知識論): • CPB無法決定新投資的方向。 • CPB無法決定工作與休閒的時間分配。 • CPB無法決定私有財與公有財的比例。 • CPB無法處理外貿問題。

  40. 9-1 運作上衍生的問題 • CPB為了降低蒐集資訊和計算的成本,必將: • 簡化了商品的種類和式樣。如:服裝只提供工作服、居家服、禮服三種。 • 不提供道德上不適宜或高管理成本的商品。如:化妝品或賭具等。 • 限制道德爭議的商品。如:限制香煙、酒等的每月消費量。

  41. 9-2 走向集權的威脅 Hayek (1940) 提出政治警語: 處理公共財的成本較私有財低,CPB傾向於提供公共財,進而限制人民的選擇自由。 CPB將利用誘因機制設計,驅使人們消費其計畫的消費選擇。 CPB將以先政治力處理人們選擇的優先次序,並以避免政治力造成的無謂耗費為藉口,逐步走向集權。 1944年,出版 The Road to Serfdom

  42. 四、海耶克的知識利用問題

  43. 1. 計量經濟學的發展 • 1926年,I. Fisher 提倡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 • 當時計量經濟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1941年,W. Leontief • 1969年,Frisch和 J. Tinbergen. • 1975年, T. C. Koopmans和 Kantorovich

  44. 1-1 Leontief 的投入產出表 • 1941年,W. Leontief (Nobel, 1973)出版《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 • Y1 = a11‧Y1 + a12‧Y2 +C1 • Y2 = a21‧Y1 + a22‧Y2 +C2 • CPB只要擁有各產業部門的生產技術情報和消費需要的估計量,就能利用投入產出模型推算各產業部門必須生產的數量。

  45. 1-2 電子計算機 1937年,機械式計算器解偏微分方程組。 1941年,計算器處理29條聯立方程式的求解問題。 1946年,第一代電子計算機 ENIAC (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出現,較機械式計算器的速度快 7000倍。

  46. 1-3 線性規劃 • 1940年代,線性規劃開始發展,以解決戰爭時期要動員全國資源的複雜。 • 1947年,發明simplex method 。 • Kantorovich的證詞: • 他在自傳中說到:“1950年代中葉,蘇聯對於改進經濟計劃之控制技術極感興趣,因為此時利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的研究環境已相當進步。”

  47. 2. Hayek的知識論( Hayek 2.0) 論戰前,Hayek尚未區分奧派與新古典的差異,以為都是邊際分析派,僅看到效用的主觀問題(社會福利函數)和計算問題。 1945年重提1937年的知識論,正式分開了兩個學派,也重整了奧派理論。

  48. 2-1 知識論角度的批判 • Ref: Keizer (1994) • Hayek反對一般均衡模型的兩項知識假設: • 相關知識都是已知(已編碼、公開)。 • CPB有能力集中和支配所有相關知識。 • 相關知識也僅是就靜態的知識利用而言。

  49. 2-2 知識論的基本觀點 大部分的相關知識,僅以為編碼或默會的,非組織形式存在於個人,他稱”unorganized knowledge”。 個人擁有某種利用這些知識的默會技術,他稱”techniques of thought”。個人僅在非例行性工作時,才啟動這默會技術。 非組織知識和默會技術都因人而異,這構成他說的及時形成、零碎、分散、對立的個人知識。

  50. 2-3 知識論(續) 不同的個人知識也形成個人的不同目的。 在無法知道個人的目地、又無法掌握個人知識下,CPB寫不出來它們想計畫的方程式組,只能任意設定。 在市場下,價格也影響個人默會技術的操作,因其決定知識利用的成本和實現目的的預期利潤。 經濟學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利用(理性地)這些個人知識去實現人們的目的,而不是社會資源的利用。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