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 likes | 605 Views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 Care of the Client with Shock).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ICU 田永明. arrontian@163.com 18980901568. 病案 (Case).
E N D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Care of the Client with Shock)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 田永明 arrontian@163.com 18980901568
病案(Case) 患者周某某,女性,49岁,因“呕血、排黑便3天入院。3天前呕吐鲜红色血,1-2次/日,每次约30-50ml/日,无血块,排黑色稀便及暗红色血便,1-2次/天,约100-150ml/日,伴头晕、乏力,上腹轻度闷痛不适,未治疗。入院前4小时,再发呕吐鲜红色血数次,总量约1000ml,伴头晕、乏力、心悸、出冷汗,由120急送入院。2年前外院诊断“肝硬化”(具体不详)。
请问目前:1.主要考虑什么医疗诊断?诊断依据是什么?2.首要的处理措施是什么?3.病人存在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有哪些? 4.你将采取哪些护理措施? 病案(Case)
教学目标 • 了解休克的病因与分类、病理生理 • 熟悉休克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原则 • 掌握休克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概述 休克(shock) 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综合症,是严重全身应激反应
休克的本质: 氧供不足和需求增加 休克的特征: 产生炎性介质 现代观点认为: 休克是一个从亚临床阶段的组织灌注不足到MODS或MOF发展的序贯性事件。
一.病因与分类 按休克的原因分: 失血性休克 外科常见 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液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因素分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 低血容量性休克( oligurichypovolemic shock ) 心外阻塞性休克( extracardiac obstructive shock ) 分布性休克( distributive shock )
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 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休克/冷休克 (hypodynamic shock ) 最常见,低血容量性、心源性、创伤性、 大多数革兰阴性菌感染性休克属于此类 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暖休克 ( hyperdynamic shock ) 部分革兰阳性菌感染性休克属于此类
二.病理生理 微循环障碍 代谢改变 继发性损害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 组织灌注不足
(一)微循环障碍 只出不进
(二)代谢改变 1.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生成增加,心血管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降低。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Ca泵功能障碍,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膜损伤; 2.合成代谢减弱,分解代谢增强,蛋白分解、血糖升高; 3.R-A-A系统兴奋,水钠排出减少;ADH增多,水排出减少; 4.炎性介质释放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白介素、TNF、干扰素、NO等; 5.组胺、激肽、前列腺素等毒性因子释放…。
(三)内脏器官的继发损伤休克主要死因:MOSF(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肺(ARDS) 肾(ARF) 心脏脑 肝 胃肠道(stress ulcer)
按病程演变过程分三期: 三、临床表现 ——休克前期 ——休克期 ——休克晚期
1.休克前期 l精神紧张、烦躁不安l面色苍白、四肢湿冷l脉搏增快(<100次/1’)、呼吸增快l血压变化不大,但脉压缩小(<30mmHg)l尿量正常或减少(25~30ml/h)
2.休克期 l表情淡漠、反应迟钝l皮肤粘膜发绀或花斑、四肢冰冷l脉搏细速(>120次/1’)、呼吸浅速l血压进行性下降l尿量减少l浅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l代谢性酸中毒
3. 休克晚期 l 意识模糊或昏迷l 皮肤、粘膜明显发绀,甚至出现瘀点、瘀斑,四肢厥冷l 脉搏微弱、血压测不出、呼吸微弱或不规则、体温不升l 无尿l DIC:鼻腔、牙龈、内脏出血等l MSOF:尤其ARDS
冷休克:T降低、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或嗜睡、 面色苍白、发绀呈花斑样、皮肤湿冷、P细数、BP降低、脉压缩小、尿量骤减暖休克:T升高、神志清醒、面色潮红、手足温暖、BP降低、P慢而有力 感染性休克临床表现
血、尿、粪检查:RBC、Hb、血细胞比容;WBC、 中性粒细胞比例;尿比重;粪便隐血血生化检查:肝、肾功;动脉血乳酸;血糖; 血电解质等凝血机制: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因子I、凝血酶原时间等动脉血气分析:pH、PaO2、PaCO2等胃粘膜pHi: 四、辅助检查
2.影像学检查3.B超检查4.血流动力学监测(1)中心静脉压(CVP)(2)PCWP(3)CO、CI2.影像学检查3.B超检查4.血流动力学监测(1)中心静脉压(CVP)(2)PCWP(3)CO、CI
CVC导管 Swan-Gans导管
五、处理原则 尽早去除病因,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灌注,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正常代谢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失血性休克处理原则: 迅速补充血容量,积极 处理原发病、制止出血。 感染性休克处理原则: 抗休克同时抗感染。
1.急救 l处理原发伤、病:创伤处包扎、固定、 制动和控制大出血,必要时使用休克裤 l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氧:必要时气管 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人工呼吸 l采取休克体位:仰卧中凹位 l其他措施:保暖、骨折处制动和固定、 必要时应用止痛剂等
2.补充血容量l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l及时、快速、足量l一般先晶体液(平衡盐液、生理盐水 最佳)、后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苷、 全血、血浆等)
3.积极处理原发病 •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 ■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适时 • 和适量给予碱性药物 • n休克早期轻度酸中毒无需使用缓冲剂, • 经及时扩容即可得以纠正 • n明显酸中毒,经扩容治疗不能纠正者, • 适当予以5%碳酸氢钠溶液纠正
5.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l血管收缩药:限用于严重低血压(<50mmHg) l血管扩张药:补足血容量后使用l强 心 药:血容量补足,而动脉压仍 低,CVP>15cmH2O时用临床常联合应用缩血管和扩血管药物。
6.改善微循环DIC早、中期(凝血阶段):肝素抗凝治疗DIC晚期(纤溶激活阶段):抗纤溶药物治疗6.改善微循环DIC早、中期(凝血阶段):肝素抗凝治疗DIC晚期(纤溶激活阶段):抗纤溶药物治疗 7.控制感染 ■尽早处理原发感染灶 n应用抗菌药 8.应用皮质类固醇 ■可用于严重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n大剂量、短时使用
六、护理评估 1. 健康史与相关因素: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 2. 身体状况 全身:意识和表情 生命体征:BP、脉压、休克指数、R、T 皮肤色泽及温度 尿量 局部:损伤及出血情况、损伤部位相应体征等 辅助检查:实验室、影像学、血流动力学检查 3. 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生命体征(V/S)评估 l血压和脉压:SBP < 90,脉压< 20存在休克l脉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0.5 多提示无休克 >1.0~1.5 存在休克>2.0 严重休克
l呼吸:频率、深浅、节律R>30/1’或<8次/1’提示病情严重l体温:T是否偏低或高热T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多提示病情严重l呼吸:频率、深浅、节律R>30/1’或<8次/1’提示病情严重l体温:T是否偏低或高热T突升至40℃以上或骤降至36℃以下,多提示病情严重 生命体征(V/S)评估
1.体液不足2.气体交换受损3.体温异常4.有感染的危险5.有皮肤受损和意外受伤的危险6.潜在的并发症1.体液不足2.气体交换受损3.体温异常4.有感染的危险5.有皮肤受损和意外受伤的危险6.潜在的并发症 七、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八、护理措施 1.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条以上)◆合理补液:根据BP、CVP值调整量和速度CVP与补液的关系 见表3-1◆准确记录出入量
◆ 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监测P、R、BP、CVP变化● 观察意识、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 温度及尿量变化意识:反映脑组织灌流情况皮肤色泽、温度:反映体表灌流情况● 定时监测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 气分析等● 观察原发病变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变化
◆ 动态监测尿量及尿比重尿量:反映肾灌流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反映组织灌流情况最佳的定量指标。尿量>30ml,提示休克改善尿比重:帮助鉴别少尿的原因是血容 量不足还是肾衰。
2.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气体正常交换◆ 采取休克体位◆ 使用抗休克裤◆ 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护理
◆维持有效气体交换● 改善缺氧状况:给氧,浓度40~60%,流量6~8L/1’● 监测呼吸功能a. >30次/1’或<8次/1’:病情危重b. 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氧分压<8kPa, 吸氧后无改善:休克肺(ARDS)● 避免误吸、窒息● 维持呼吸道通畅
3.观察和防治感染●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 合理应用抗菌药● 避免误吸造成肺部感染● 加强留置导尿管护理● 加强创面或伤口护理
4.维持正常体温● 定时监测T变化 ● 保暖:加被或室内升温保暖,切忌体表加温。● 降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定时通风调节 室温、及时更换浸湿衣物及被单、作 好皮肤护理等。 ● 库存血复温
5.预防皮肤受损和意外受伤● 预防压疮 ● 适当约束烦躁病人,防止意外伤害●防止静脉血栓形成6.积极作好术前准备7.心理护理
● 加强自我防护,避免损伤及意外伤害 ● 意外损伤后的初步处理和自救知识● 发生高热或感染时应及时就诊 九、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