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 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 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勞動市場均衡: FE 曲線 商品市場均衡: IS 曲線 資產市場均衡: LM 曲線 完整的 IS-LM 模型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勞動市場均衡: FE 曲線 1/4.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充分就業水準 ( ) 與充分就業產出 ( ) 以實質利率與產出為兩軸,由於勞動市場均衡不受實質利率影響,市場均衡為一垂直線. 圖 9.1 FE 曲線. 勞動市場均衡: FE 曲線 3/4. 影響充分就業線的因素 因下列變化而向右移動 有利的供給衝擊

dim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 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 勞動市場均衡:FE 曲線 •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 完整的 IS-LM 模型 •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2. 勞動市場均衡:FE 曲線 1/4 •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充分就業水準()與充分就業產出() • 以實質利率與產出為兩軸,由於勞動市場均衡不受實質利率影響,市場均衡為一垂直線

  3. 圖 9.1 FE 曲線

  4. 勞動市場均衡:FE 曲線 3/4 • 影響充分就業線的因素 • 因下列變化而向右移動 • 有利的供給衝擊 • 勞動供給提高 • 資本存量增加 • 以上因素反向變化時,充分就業線將向左移動

  5. 彙整表 11 影響 FE 曲線移動的因素

  6.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1/6 • 計畫投資等於計畫國民儲蓄時:達成均衡 • 透過實質利率的調整達成均衡 • IS曲線為描述不同產出與實質利率所組成之商品市場均衡關係

  7. 圖 9.2 IS 曲線的推導

  8.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3/6 • 主要特性 • 實質計率上升刺激儲蓄提高,儲蓄線為正斜率 • 所得上升儲蓄增加,儲蓄線向右移動 • 實質利率上升降低計畫資本存量並減少投資,投資線為負斜率

  9.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4/6 • 影響 IS 曲線位置的因素 • 降低計畫國民儲蓄相對計畫投資的變化,將使IS 曲線右移

  10. 圖 9.3 政府購買暫時性上升對 IS 曲線的效果

  11. 彙整表 13 影響 LM 曲線移動的因素

  12.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1/8 • 利率與非貨幣資產的價格 • 非貨幣資產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化關係 • 例如:目前價格為$9,615的債券,一年支付$10,000的利息,其利率水準為 • 若債券的市場價格降為$9524則收益率上升為 • 預期通貨膨脹不變下,非貨幣資產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化關係

  13.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2/8 • 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均等關係 • 實質貨幣供給等於實質貨幣需求時,市場達到均衡 • 實質貨幣供給由央行所控制不受實質利率影響 • 實質貨幣需求隨實質利率上升而下降 • 實質貨幣需求隨產出上升而提高 • LM 曲線代表資產市場均衡

  14. 圖 9.4 LM 曲線的推導

  15. 資產市場均衡:LM曲線 4/8 • 影響 LM 曲線位置的因素 • 使實質貨幣供給相對實質貨幣需求減少者,將使 LM 線向上移動 • 在產出不變下,此變化將提高實質利率水準 • 因此 LM 線出現向上移動之變化 • 同樣地,使實質貨幣供給相對實質貨幣需求提高者,將使 LM 曲線向下、向右移動

  16. 彙整表 13 影響 LM 曲線移動的因素

  17.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6/8 • 實質貨幣供給的變化 • LM曲線因實質貨幣供給上升而向下、向右移動

  18. 圖 9.5 實質貨幣供給增加與 LM 曲線的移動

  19. 圖 9.6 實質貨幣需求增加與 LM曲線的移動

  20. 完整的 IS-LM 模型 • 當所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此稱為一般均衡 • 一般均衡出現在 FE, IS 與 LM 三條線共同相交的位置

  21. 圖 9-7 IS-LM 模型中的一般均衡

  22. 一般均衡 1/3 • IS-LM 模型的應用:暫時不利的供給衝擊 • 若生產函數中的生產力參數出現暫時下滑變化 • 此供給衝擊降低勞動邊際生產力與勞動需求 • 勞動需求減少使均衡實質工資與就業水準下滑 • 低就業與低生產力兩者同時降低均衡產出水準,使FE線向左移動

  23. 一般均衡 2/3 • IS-LM 模型的應用:暫時不利的供給衝擊 • 暫時供給不影響 IS 與 LM 曲線的位置 • 由於 FE, IS 與 LM 曲線未同時相交,透過物價的調整移動 LM 曲線位置,使一般均衡重新恢復 • 透過物價上漲變化,使 LM 曲線左移並回復一般均衡

  24. 圖 9.8 來自供給面短期的負面衝擊效果

  25.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1/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貨幣供給提高使 LM 曲線向右、向下移動 • 由於金融市場對經濟變化的反應能力較快,透過資產市場調整失衡 • 因工作的媒合與工資的調整費時,FE 線對失衡的反應相對較不明顯 • IS 曲線的反應亦較緩慢 • 容許勞動市場暫時失衡,短期均衡出現在 IS 與 LM 曲線相交的位置

  26.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2/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大眾手中過多的貨幣用來購買資產造成實質利率下滑 • 實質利率下滑使消費與投資出現短期上揚變化 • 產生暫時提高以因應需求的上升

  27.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3/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物價水準的調整 • 由於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廠商的計畫供給數量,廠商提高價格 • 物價上漲使 LM 曲線向上移動 • 直到 LM 曲線移動至 FE 線與 IS 曲線相交的位置物價,物價方停止上漲變化

  28. 圖 9.9 貨幣擴張之效果

  29.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5/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結果為就業、產出或實質利率皆不受影響 • 物價上漲幅度與貨幣供給成長的水準相同 • 包括實質工資在內的所有實質變數皆不受影響,名目變數則與貨幣供給變化出現等比例的變動

  30.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6/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兩個主要爭論問題 • 經濟體系調整至一般均衡的速度快慢 • 貨幣政策對經濟體系的影響效果

  31.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7/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物價的調整速度相當快 • 衝擊出現後,經濟可迅速地回復至充分就業 • 若廠商主要以調整價格方式因應需求的改變,經濟將可立即回復至充分就業水準上

  32.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8/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凱因斯論者認為價格調整相當緩慢 • 物價與工資須耗費數年方能充分調整 • 偏離一般均衡時,產出由 IS 與LM 曲線相交位置下的總合需求所決定,勞動市場處於失衡狀況

  33.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9/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貨幣中立性 • 若名目貨幣供給變化僅造成物價作等比例變化,無法影響實質變數,則貨幣具中立性質 • 古典的觀點認為貨幣擴張對物價的影響相當快,對實質變數只有暫時影響效果

  34.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10/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貨幣中立性 • 凱因斯論者認為經濟大多數時間處於失衡狀態,貨幣擴張可提高產出與就業,並降低實質利率水準 • 凱因斯論者認為貨幣在長期具有中立性,但短期則無;然而古典論者認為即使在短期此中立性依然成立

  35.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1/11 • 由 IS-LM 模型至 AD-AS 模型 • 兩模型本質上相同 • 視議題決定何者較利於說明 • IS-LM 討論實質利率與產出之互動 • AD-AS 說明物價與產出之互動

  36.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2/11 • 總合需求曲線 • AD 曲線為商品市場與資產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後,商品需求數量與物價的互動關係 • AD 曲線顯示出 IS 與 LM 曲線相交位置下的產出與物價水準

  37. 圖 9.10 總合需求曲線的推導

  38.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4/11 • 總合需求曲線 • 影響AD曲線位置的因素 • 使 IS 與 LM 曲線相交位置左(右)移的變化,將使AD 曲線向左(右)、向上(下)移動 • 例如:政府購買暫時提高,使 IS 曲線向上、向右移動,將也使 AD 曲線出現向上、向右變化

  39. 圖 9.11 政府購買增加對總合需求的效果

  40. 彙整表 14 影響總合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

  41.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7/11 • 總合供給線 • 表示廠商產出總合供給數量與物價的互動關係 • 在短期、價格固定不變,廠商任何需求下的數量 • 短期總合供給線為水平線

  42. 圖 9.12 短期和長期總合供給曲線

  43. 圖 9.13 AD-AS 模型之均衡

  44.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10/11 • AD-AS 模型之均衡 • 在 AD-AS 模型下,貨幣中立性成立

  45. 圖 9.14 貨幣中立性於 AD-AS 架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