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980 Views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 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勞動市場均衡: FE 曲線 商品市場均衡: IS 曲線 資產市場均衡: LM 曲線 完整的 IS-LM 模型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勞動市場均衡: FE 曲線 1/4.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充分就業水準 ( ) 與充分就業產出 ( ) 以實質利率與產出為兩軸,由於勞動市場均衡不受實質利率影響,市場均衡為一垂直線. 圖 9.1 FE 曲線. 勞動市場均衡: FE 曲線 3/4. 影響充分就業線的因素 因下列變化而向右移動 有利的供給衝擊
E N D
總體經濟一般化分析架構:IS-LM 模型與 AD-AS 模型 • 勞動市場均衡:FE 曲線 •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 完整的 IS-LM 模型 •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勞動市場均衡:FE 曲線 1/4 • 勞動市場均衡決定充分就業水準()與充分就業產出() • 以實質利率與產出為兩軸,由於勞動市場均衡不受實質利率影響,市場均衡為一垂直線
勞動市場均衡:FE 曲線 3/4 • 影響充分就業線的因素 • 因下列變化而向右移動 • 有利的供給衝擊 • 勞動供給提高 • 資本存量增加 • 以上因素反向變化時,充分就業線將向左移動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1/6 • 計畫投資等於計畫國民儲蓄時:達成均衡 • 透過實質利率的調整達成均衡 • IS曲線為描述不同產出與實質利率所組成之商品市場均衡關係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3/6 • 主要特性 • 實質計率上升刺激儲蓄提高,儲蓄線為正斜率 • 所得上升儲蓄增加,儲蓄線向右移動 • 實質利率上升降低計畫資本存量並減少投資,投資線為負斜率
商品市場均衡:IS 曲線 4/6 • 影響 IS 曲線位置的因素 • 降低計畫國民儲蓄相對計畫投資的變化,將使IS 曲線右移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1/8 • 利率與非貨幣資產的價格 • 非貨幣資產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化關係 • 例如:目前價格為$9,615的債券,一年支付$10,000的利息,其利率水準為 • 若債券的市場價格降為$9524則收益率上升為 • 預期通貨膨脹不變下,非貨幣資產價格與利率呈反向變化關係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2/8 • 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均等關係 • 實質貨幣供給等於實質貨幣需求時,市場達到均衡 • 實質貨幣供給由央行所控制不受實質利率影響 • 實質貨幣需求隨實質利率上升而下降 • 實質貨幣需求隨產出上升而提高 • LM 曲線代表資產市場均衡
資產市場均衡:LM曲線 4/8 • 影響 LM 曲線位置的因素 • 使實質貨幣供給相對實質貨幣需求減少者,將使 LM 線向上移動 • 在產出不變下,此變化將提高實質利率水準 • 因此 LM 線出現向上移動之變化 • 同樣地,使實質貨幣供給相對實質貨幣需求提高者,將使 LM 曲線向下、向右移動
資產市場均衡:LM 曲線 6/8 • 實質貨幣供給的變化 • LM曲線因實質貨幣供給上升而向下、向右移動
完整的 IS-LM 模型 • 當所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此稱為一般均衡 • 一般均衡出現在 FE, IS 與 LM 三條線共同相交的位置
一般均衡 1/3 • IS-LM 模型的應用:暫時不利的供給衝擊 • 若生產函數中的生產力參數出現暫時下滑變化 • 此供給衝擊降低勞動邊際生產力與勞動需求 • 勞動需求減少使均衡實質工資與就業水準下滑 • 低就業與低生產力兩者同時降低均衡產出水準,使FE線向左移動
一般均衡 2/3 • IS-LM 模型的應用:暫時不利的供給衝擊 • 暫時供給不影響 IS 與 LM 曲線的位置 • 由於 FE, IS 與 LM 曲線未同時相交,透過物價的調整移動 LM 曲線位置,使一般均衡重新恢復 • 透過物價上漲變化,使 LM 曲線左移並回復一般均衡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1/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貨幣供給提高使 LM 曲線向右、向下移動 • 由於金融市場對經濟變化的反應能力較快,透過資產市場調整失衡 • 因工作的媒合與工資的調整費時,FE 線對失衡的反應相對較不明顯 • IS 曲線的反應亦較緩慢 • 容許勞動市場暫時失衡,短期均衡出現在 IS 與 LM 曲線相交的位置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2/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大眾手中過多的貨幣用來購買資產造成實質利率下滑 • 實質利率下滑使消費與投資出現短期上揚變化 • 產生暫時提高以因應需求的上升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3/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物價水準的調整 • 由於對商品的需求超過廠商的計畫供給數量,廠商提高價格 • 物價上漲使 LM 曲線向上移動 • 直到 LM 曲線移動至 FE 線與 IS 曲線相交的位置物價,物價方停止上漲變化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5/10 • 貨幣擴張的影響效果 • 結果為就業、產出或實質利率皆不受影響 • 物價上漲幅度與貨幣供給成長的水準相同 • 包括實質工資在內的所有實質變數皆不受影響,名目變數則與貨幣供給變化出現等比例的變動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6/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兩個主要爭論問題 • 經濟體系調整至一般均衡的速度快慢 • 貨幣政策對經濟體系的影響效果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7/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物價的調整速度相當快 • 衝擊出現後,經濟可迅速地回復至充分就業 • 若廠商主要以調整價格方式因應需求的改變,經濟將可立即回復至充分就業水準上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8/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凱因斯論者認為價格調整相當緩慢 • 物價與工資須耗費數年方能充分調整 • 偏離一般均衡時,產出由 IS 與LM 曲線相交位置下的總合需求所決定,勞動市場處於失衡狀況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9/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貨幣中立性 • 若名目貨幣供給變化僅造成物價作等比例變化,無法影響實質變數,則貨幣具中立性質 • 古典的觀點認為貨幣擴張對物價的影響相當快,對實質變數只有暫時影響效果
物價調整與一般均衡的達成 10/10 • 古典與凱因斯論者各自的 IS-LM 模型架構 • 貨幣中立性 • 凱因斯論者認為經濟大多數時間處於失衡狀態,貨幣擴張可提高產出與就業,並降低實質利率水準 • 凱因斯論者認為貨幣在長期具有中立性,但短期則無;然而古典論者認為即使在短期此中立性依然成立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1/11 • 由 IS-LM 模型至 AD-AS 模型 • 兩模型本質上相同 • 視議題決定何者較利於說明 • IS-LM 討論實質利率與產出之互動 • AD-AS 說明物價與產出之互動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2/11 • 總合需求曲線 • AD 曲線為商品市場與資產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後,商品需求數量與物價的互動關係 • AD 曲線顯示出 IS 與 LM 曲線相交位置下的產出與物價水準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4/11 • 總合需求曲線 • 影響AD曲線位置的因素 • 使 IS 與 LM 曲線相交位置左(右)移的變化,將使AD 曲線向左(右)、向上(下)移動 • 例如:政府購買暫時提高,使 IS 曲線向上、向右移動,將也使 AD 曲線出現向上、向右變化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7/11 • 總合供給線 • 表示廠商產出總合供給數量與物價的互動關係 • 在短期、價格固定不變,廠商任何需求下的數量 • 短期總合供給線為水平線
總合需求與總合供給 10/11 • AD-AS 模型之均衡 • 在 AD-AS 模型下,貨幣中立性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