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第17章 支原体 ( mycoplasma)

第17章 支原体 ( mycoplasma). 没有细胞壁 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膜含固醇 能通过0.45  m 滤菌器 二分裂繁殖,含 DNA 与 RNA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柔膜体纲. 支原体目. 支原体科 无胆甾原体科 螺原体科. 支原体属 脲原体属. 致病类别. 肺炎支原体( M.pneumoniae ) 人型支原体( M.hominis ) 生殖器支原体( M.genitalium ) 穿透支原体( M.penetraus ) 溶脲脲原体( U.urealyticum ) . 生物学性状.

dia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17章 支原体 ( mycoplasma)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7章 支原体(mycoplasma)

  2. 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细胞膜含固醇 • 能通过0.45m滤菌器 • 二分裂繁殖,含DNA与RNA • 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3. 柔膜体纲 支原体目 支原体科 无胆甾原体科 螺原体科 支原体属 脲原体属

  4. 致病类别 •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e) • 人型支原体(M.hominis) • 生殖器支原体(M.genitalium) • 穿透支原体(M.penetraus) • 溶脲脲原体(U.urealyticum)

  5. 生物学性状 • 形态与结构 最小,0.2~0.3μm 多形性:球形,双球状,丝状 细胞膜 特殊结构:荚膜,顶端结构,微丝 繁殖方式:二分裂,出芽等 染色方法:Giemsa染色 淡紫色 革兰染色阴性

  6. 肺炎支原体 溶脲脲原体

  7. 培养 • 营养要求比一般细菌高 • 在pH7.8~8.0间生长,低于7.0则死亡(溶脲脲原体pH6.0~6.5) • 生长缓慢 • 典型的菌落呈荷包蛋样 “T”株 • 液体培养基不易见到混浊 • 是引起细胞培养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8. 抵抗力 • 比细菌敏感 • 对醋酸铊、结晶紫抵抗力强 • 对青霉素等耐药 • 对干扰蛋白质合成抗生素敏感

  9. 三、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 L型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与原菌相关,常可以回复 细胞膜含高浓度固醇 细胞膜不含固醇 在一般培养基中稳定 大多需高渗培养 生长慢,菌落小, 菌落稍大, 液体培养混浊度极低 液体培养有一定混浊度

  10. 致病性——形成细胞损伤 • 获得养料 • 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 免疫损伤

  11.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一、肺炎支原体 原发性非典型肺炎primary atypical pneumonia (间质性肺炎)

  12. 占非细菌性肺炎的二分之一 • 飞沫传播,夏末秋初为好发季节 • 症状较轻,发热、咳嗽、有时有呼吸道外并发症

  13. 诊断 • 分离培养 缓慢,阳性率差 • 血清学检查 冷凝集 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 ★早期 寻找抗原 ELISA试验,PCR技术

  14. 二、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 • 溶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器支原体 •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性传播 • 非淋菌性尿道炎 • 自然流产、出生缺陷、死胎、不孕(育)

  15. 三、穿透支原体 • 穿透支原体是1990年首次从1例HIV阳性艾滋病患者尿中分离出的一种新支原体 • 穿透支原体的致病性与其尖形结构有关,具粘附和穿入作用,引起细胞损伤 • 穿透支原体感染 是艾滋病的辅助致病因素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