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6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第 8 章.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本章重點. 8 - 1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8 - 2 交換服務 8 - 3 擴展樹協定 (STP) 8 - 4 設定 Catalyst 交換器 8 - 5 Cisco 網路助理 (CNA) 8 - 6 摘要.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Cisco 提到交換時 , 除非特別說明 , 否則他們指的就是第 2 層交換。

christma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 8 章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2. 本章重點 • 8 - 1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8 - 2 交換服務 • 8 - 3 擴展樹協定 (STP) • 8 - 4 設定 Catalyst 交換器 • 8 - 5 Cisco 網路助理 (CNA) • 8 - 6 摘要

  3.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 Cisco 提到交換時, 除非特別說明, 否則他們指的就是第 2 層交換。 • 第 2 層交換是利用區域網路上之裝置的硬體位址來分割網路的處理程序, 因為您已經有基本概念了, 所以接下來就讓我們專注於第 2 層交換的部份, 確定它是如何運作的。 • 假設您已經知道交換是要將較大的碰撞網域 (collision domain) 分割成較小的區域, 而碰撞網域則是含有分享相同頻寬之 2 或 2 部以上裝置的網段 (network segment)。

  4.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 集線器網路就是這類拓樸的典型例子。 • 但因為交換器的每個埠實際上都是在它自己的碰撞網域中, 您只要將集線器換成交換器, 就可得到一個優良許多的乙太區域網路! • 交換器真的已經改變了網路的設計與實作方式, 如果正確地實作純粹的交換式設計, 絕對會產生一個符合成本效益的、復原性佳的互連網路 (internetwork)。 • 本章中, 我們對於應用交換技術之前與之後的網路設計, 進行評估與比較。

  5. 第 2 層交換與擴展樹協定 (STP) • 遶送協定 (例如第 6 章所學的 RIP) 在網路層有防止網路無窮迴圈的程序。 • 然而, 如果交換器之間有冗餘的實體鏈路, 遶送協定根本無法做任何事來阻止資料鏈結層的迴圈發生 - 這正是需要發展擴展樹協定的原因 - 阻止在第 2 層交換式互連網路中發生迴圈。 • 這個重要協定的特點, 以及它在交換式網路中的運作方式, 也是本章會深入討論的重要主題。 • 我們會利用 3 部交換器來學習如何設定交換網路, 然後第 9 章再延續這些設定。

  6. 8 - 1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在討論如何用交換來對公司的區域網路分段之前, 先讓我們退回去看看之前的網路情況。 • 在出現區域網路交換技術之前, 典型的網路設計看起來就類似圖 8.1 的網路。

  7.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8.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圖 8.1 的設計稱為疊起來的骨幹 (collapsed backbone), 因為所有主機都需要連到總部骨幹上才能抵達其他的網路裝置 (區域網路與大型主機)。 • 在更早之前, 也就是在如圖 8.1 所顯示的網路之前 - 有路由器與集線器等實體的分段裝置之前, 有所謂的大型主機 (mainframe) 網路。 • 這種網路包括大型主機 (IBM、Honeywell、DEC 等)、控制器、與連結控制器的純終端機, 所有的遠端網點都利用橋接器 (bridge) 連到大型主機。

  9.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然後 PC 開始大出風頭, 大型主機連到乙太網路或符記環的區域網路, 也就是伺服器安裝的地方。 • 這些伺服器通常是 O / S2 或區域網路管理員 (LAN manager), 因為這是在前 NT 的時代。 • 每一層樓都利用同軸電纜或雙絞線連到企業骨幹, 然後再連到路由器。 • PC 上跑模擬軟體程式, 讓他們能連接主機服務, 使得這些 PC 可以同時存取大型主機的服務與區域網路。

  10.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最後 PC 則厲害到應用程式的開發者能比以前更有效地將應用程式移植到 PC 上 - 這種進步顯著地降低網路化的價格, 讓業務非常快速地成長。 • 在 1980 年代晚期與 1990 年代早期, 當 Novell 變得更普及時, 大量的 OS / 2 與區域網路管理員伺服器由 NetWare 伺服器取代, 這使得乙太網路更加普及。 • 因為它就是 Novell 3.x 伺服器用來與主從式 (client / server) 軟體進行通訊的媒介。

  11.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這就是圖 8.1 的網路如何演變出來的故事, 不過有個問題於是產生了- 企業骨幹不斷地成長。而當它成長時, 網路服務也就越來越慢。 • 另外有個更大的原因是, 就在網路交通大幅成長的同時, 區域網路服務甚至需要更快的服務, 於是網路就變得完全飽和了。 • 每個人都急於拋棄麥金塔與大型主機服務所用的終端機, 轉向小巧的 PC, 因而可以更容易地連上企業骨幹與網路服務。

  12.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之前, 所以公司中的每個人都需要存取企業的網路服務。 • 為什麼?因為沒有網際網路, 所有網路服務都是內部的。 • 於是這導致一個急切的需求, 也就是如何分割一個龐大而繁忙、與老舊緩慢之路由器連結的企業網路。

  13.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首先, Cisco 只是製造更快的路由器 (不必懷疑這點), 但卻需要分更多的網路段, 特別是在乙太區域網路上。 • 快速乙太網路的發明也非常好, 而且很有用, 但它仍然無法解決網路分段的需求。 • 有一種稱為橋接器的裝置卻能分割網路, 我們首先在網路中使用他們來分割碰撞網域。

  14.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只是橋接器乃受限於連接埠的數量, 以及他們所能提供的其他網路服務, 而這正是第 2 層交換所能彌補的地方。 • 這些交換器分割每個連接埠上的碰撞網域 - 就像橋接器一樣, 而且交換器可提供數百個埠號! • 這種早期的交換式區域網路看起來就像圖 8.2 所示。

  15.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16.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每部集線器連到一個交換埠, 這種創新大大地改善了網路。 • 現在, 不再讓每棟大樓擠入相同的網域, 而是每部集線器變成它自己個別的碰撞網域。但仍有一個難題 - 交換埠仍然很新, 因此超級貴。 • 因為這樣, 只要在每層樓配置一部交換器這件事尚未發生 - 至少現在還沒有。 • 多虧一些熱愛這些技術的人, 交換器的價格已經大幅下滑, 所以現在讓用戶插上交換埠是一件很棒、而且也可行的事。

  17.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所以, 如果您要進行網路設計與實作, 納入交換式服務是一定要的。 • 典型的當代網路設計看起來如圖 8.3 所示, 這是一個完全的交換式網路設計與實作。 • 但您會說 "我仍然看到有一部路由器在那兒!" 是的, 這不是幻想 - 是仍然該有一部路由器在那兒。 • 但它的任務已經改變, 現在它的目的不再是做實體的網路分段, 而是產生與處理邏輯的網路分割。

  18. 第 2 層交換技術時期之前 • 這些邏輯的網路分段稱為虛擬區域網路 (VLAN), 我們會在本章與下一章深入地加以討論。

  19. 8 - 2 交換服務 • 橋接器使用軟體來產生與管理過濾表格 (filter table), 而交換器則以應用專屬的積體電路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 ASIC) 來建構與維護他們的過濾表格。 • 不過您仍然可以將第 2 層交換器想成是多埠號的橋接器, 因為他們基本的存在理由是相同的:分割碰撞網域。 • 第 2 層交換器與橋接器的速度比路由器快, 因為他們不需要花時間檢查網路層的標頭資訊。

  20. 交換服務 • 他們只是檢查訊框的硬體位址, 以決定要轉送、廣播、或丟棄。 • 不像集線器那樣, 交換器會在每個埠上產生各自專屬的碰撞網域, 並提供獨立的頻寬。 • 圖 8.4 顯示有 5 部主機連上一部交換器 - 所有主機都以 10 Mbps 的半雙工 (half-duplex) 連上伺服器。 • 與集線器不同的是, 每部主機與伺服器都有 10 Mbps 的專屬通訊。

  21. 交換服務

  22. 交換服務 • 第 2 層交換提供以下的特性: • 硬體式的橋接 (ASIC) • 線路速度 (wire speed) • 低延遲 (latency) • 低成本 • 第 2 層交換會如此有效率的原因, 是因為它不會對資料封包進行任何修改, 交換器裝置只會讀取將封包封裝起來的訊框, 這使得交換程序比遶送程序還快, 而且比較不易出錯。

  23. 交換服務 • 如果您使用第 2 層交換來連結工作群組, 並且分割網路 (分割碰撞網域), 那麼與傳統的遶送網路相比, 您會有一個階層較少、且含有許多網段的網路設計。 • 此外, 第 2 層交換會增加每個使用者的頻寬, 因為每條進入交換器的連線 (界面) 都有它自己的碰撞網域, 這種特性使得您能夠連接多部裝置到每個界面。 • 以下幾節將更深入地探討第 2 層交換技術。

  24. 第 2 層交換的限制 • 既然我們常常將第 2 層交換與橋接式網路視為同一類, 那麼也會認為它與橋接式網路一樣有相同的議題。 • 記住, 如果我們正確地設計網路, 橋接器是很好且很有幫助的東西, 請記住他們的特性與限制。 • 要設計好有橋接器的網路, 有 2 個非常重要的考量: • 絕對必須正確地分割碰撞網域。

  25. 第 2 層交換的限制 • 要建置有效果的橋接式網路, 正確的方式是要確定他們的用戶有 80% 的時間都是在自己的區域網段上。 • 橋接式網路會分割碰撞網域, 但請記住, 該網路仍然是一個大的廣播網域。 • 預設上第 2 層交換器或橋接器都不會分割廣播網域 - 這不只會限制網路規模與網路的成長空間, 也且也會降低整體的效能。

  26. 第 2 層交換的限制 • 廣播與多點傳播 (multicast), 以及緩慢的擴展樹收斂速度都可能在網路成長時帶來重大的災難。 • 這也是為什麼在互連網路中, 第 2 層交換器與橋接器無法完全取代路由器 (第 3 層裝置) 的主要原因。

  27. 橋接與區域網路交換 • 第 2 層交換器真的就只是擁有更大量連接埠的橋接器, 但您應該要記住, 他們還是有一些重要的差異: • 橋接器是以軟體為基礎, 而交換器是以硬體為基礎的, 因為他們使用 ASIC 晶片來幫忙進行過濾的決定。 • 交換器可視為多個埠的橋接器。 • 每個橋接器只能有一份擴展樹, 而交換器則可以有許多。

  28. 橋接與區域網路交換 • 比起大部分的橋接器, 交換器有更多數目的埠。 • 橋接器與交換器都會轉送第 2 層廣播。 • 橋接器與交換器藉由檢查所接收之每個訊框的來源位址, 以學得 MAC 位址。 • 橋接器與交換器都是根據第 2 層位址來進行轉送的決定。

  29. 第 2 層之 3 個交換功能 • 第 2 層交換有 3 個不同的功能 (您必須牢記!):學習位址、決定轉送或過濾、以及避免迴圈。 • 學習位址第 2 層交換器與橋接器會記住它從界面接收之每個訊框的來源硬體位址, 然後輸入這種資訊到一個稱為轉送 / 過濾表的 MAC 資料庫。 • 決定轉送或過濾當交換器從界面收到訊框時, 會檢視其目的硬體位址, 找尋它在 MAC 資料庫中所學到的離開界面, 該訊框只會從特定的目的埠轉送出去。

  30. 第 2 層之 3 個交換功能 • 避免迴圈如果為了達到冗餘的目而在交換器之間建置多重連線, 則有可能發生網路迴圈。 • 擴展樹協定 (Spanning Tree Protocol, STP) 就是讓我們在提供網路冗餘性的同時、又能防止網路迴圈。 • 以下仔細地說明這些功能。

  31. 學習位址 • 交換器一開機時, 其 MAC 轉送 / 過濾表是空的, 如圖 8.5 所示。

  32. 學習位址 • 當裝置傳送訊框, 而界面收到訊框時, 交換器會將訊框的來源位址放入 AMC 轉送 / 過濾表中, 以記住傳送端裝置是位於那個界面。 • 然後交換器別無選擇, 只能將這個訊框往其來源埠之外的每個埠廣播到網路上, 因為這時還不知道目的裝置實際上位於何處。 • 如果有個裝置回答這個廣播的訊框, 並傳送一個訊框回來, 之後交換器就會取得該訊框的來源位址, 將該 MAC 位址放入資料庫中, 並且將該位址與收到該訊框的界面對應在一起。

  33. 學習位址 • 之後交換器就會在它的過濾表中有這 2 個相關的 MAC 位址, 於是這兩部裝置就可進行點對點的連線。 • 交換器不再需要如第一次那樣地廣播訊框, 因為現在這種訊框可以、而且只會在這 2 部裝置之間轉送;這也是為什麼第 2 層交換器比集線器好的原因。 • 在集線器的網路中, 每次所有的訊框都會轉送到所有的連接埠。圖 8.6 展示交換器如何建構 MAC 資料庫的程序。

  34. 學習位址

  35. 學習位址 • 您可從圖中看到有 4 部主機連結一部交換器, 當交換器開機時, 它的 MAC 位址轉送 / 過濾表是空的, 就跟圖 8.5 一樣。 • 但是當主機開始通訊之後, 交換器會將每個訊框的來源硬體位址, 以及它所對應的埠號一起放入表格中。 • 讓我們以一個範例來展示轉送 / 過濾表是如何產生的。

  36. 學習位址 • 1. A 主機送一個訊框給 B 主機, A 主機的 MAC 位址是 0000.8C01.000A, 而 B 主機的 MAC 位址是 0000.8C01.000B。 • 2. 交換器從 E0 / 0 界面收到訊框, 並且將來源位址放入 MAC 位址表中。 • 3. 因為目的位址不在 MAC 資料庫中, 於是將訊框轉送到所有的界面 - 除了來源埠之外。 • 4. B 主機收到該訊框並回應給 A 主機, 交換器從 E0 / 1 收到這個訊框, 並且將其來源硬體位址放入 MAC 資料庫中。

  37. 學習位址 • 5. A 主機與 B 主機現在可以進行點對點的連線, 而且只有這兩部裝置可收到訊框。 • C 與 D 主機將無法看到這些訊框, 資料庫中也找不到他們的 MAC 位址, 因為他們還不曾傳送任何訊框給交換器。 • 如果 A 與 B 主機在一定的時間內都沒有與交換器進行任何通訊, 則交換器會清掉他們在資料庫的記錄, 以儘可能地保持最新的資料。

  38. 轉送 / 過濾決策 • 當訊框抵達交換器界面時, 會以它的目的硬體位址與轉送 / 過濾 MAC 資料庫進行比較。 • 如果目的硬體位址是已知的, 而且列在資料庫中, 交換器就會將訊框傳送到對應的離開界面。 • 除了該目的界面之外, 訊框並不會轉送給任何其他的界面, 於是保留了其他網段的頻寬;這種機制我們稱之為訊框過濾 (frame filtering)。 • 但如果目的硬體位址沒有列在 MAC 資料庫中, 則該訊框會廣播至所有運作中的界面, 除了接收該訊框的界面之外。

  39. 轉送 / 過濾決策 • 如果有個裝置回答該廣播的訊框, 則會以該裝置的位置 (界面) 來更新 AMC 資料庫。 • 如果有主機或伺服器在區域網路上傳送廣播封包, 則根據預設, 交換器會將訊框廣播到除了來源埠以外的所有埠。 • 請記住, 交換器只會產生較小的碰撞網域, 但預設上它仍然是一個大的廣播網域。 • 在圖 8.7 中, A 主機傳送資料訊框給 D 主機。當交換器收到來自 A 主機的訊框時, 它會做什麼呢?

  40. 轉送 / 過濾決策

  41. 轉送 / 過濾決策 • 因為 A 主機的 MAC 位址並不在轉送 / 過濾表中, 交換器會將其來源位址和埠號加入 MAC 位址表中, 然後將訊框轉送給 D 主機。 • 如果 D 主機的 MAC 位址也不在轉送 / 過濾表中, 則交換器會將訊框從 Fa0 / 3 之外的所有埠廣播出去。 • 現在讓我們看看 show mac address-table的輸出。

  42. 轉送 / 過濾決策 • 假設前面的交換器接收到具有下列 MAC 位址的訊框:

  43. 轉送 / 過濾決策 • 交換器如何處理這個訊框呢?答案是:它會在 MAC 位址表中找到目的 MAC 位址, 然後就只會從 Fa0 / 3 將訊框轉送出去。 • 請記住如果目的 MAC 位址無法在轉送 / 過濾表中找到, 它就會將訊框從交換器所有的埠轉送出去, 以尋找目的裝置。 •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 MAC 位址表, 以及交換器如何將主機位址新增到轉送過濾表中, 那我們要如何保護它不受到未經授權的存取呢?

  44. 埠的安全性功能 • 您要如何阻止別人將一台主機插入您交換器的一個埠中 - 或者更糟的是將一台集線器、交換器、或存取點插入辦公室的乙太網路插孔呢? • 根據預設, MAC 位址會動態地出現在 MAC 轉送 / 過濾表中。您可以使用埠的安全性功能來阻止它們。 • 下面是可能的做法:

  45. 埠的安全性功能 • 您可以從前面的輸出中清楚看到 switchport port-security命令具有 4 個選項。 • 筆者個人喜歡port-security 命令, 因為它讓我們可以輕易地控制網路上的使用者。

  46. 埠的安全性功能 • 您可以使用 switchport port-security MAC - 位址 MAC - 位址命令來將個別的 MAC 位址指定給個別的交換器埠, 但是如果您選擇這樣做, 您最好要有很多時間! • 如果您希望將交換器埠設定為每個埠只能有一台主機, 而且在違反此項規則時關閉這個埠, 則可以使用下列命令:

  47. 埠的安全性功能 • 這些可能是最常用的命令, 因為它們能夠防止使用者連到辦公室中的交換器或存取點。 • Maximum 設定為 1 表示該埠只能使用 1 個 MAC 位址;如果使用者嘗試在這個網段中加入另一台主機, 這個埠就會被關閉。 •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 您必須要手動進入交換器, 並且使用 no shutdown命令來開啟這個埠。 • 筆者最喜歡的命令之一是 sticky 命令。它不只會執行很酷的功能, 而且還有個很酷的名字!

  48. 埠的安全性功能 • 您可以在 mac-address命令之下找到這個命令: • 基本上, 它可以提供靜態 MAC 位址安全性, 而不必輸入網路上每個人的 MAC 位址。酷斃了!

  49. 埠的安全性功能 • 在前面的例子中, 前 2 個進入埠中的 MAC 位址會被黏住, 成為靜態位址, 並且在 aging命令所指定的期間之內一直維持不變。 • 為什麼這裡筆者要設 2 呢?因為筆者需要 1 個給 PC / 資料使用, 另 1 個給電信 / 電話使用。 • 下一章關於 VLAN 的討論中, 會更詳細談到這種組態設定。

  50. 避免迴圈 • 在交換器之間建置冗餘的鏈路是不錯的設計, 因為他們有助於避免因單一條鏈路停止運作而全然斷線的情況。 • 這聽起來不錯, 但雖然冗餘的鏈路可能非常有幫助, 他們所引起的問題卻經常比他們所解決的問題還多。 • 這是因為訊框可以同時從所有的冗餘鏈路廣播出去, 於是產生了網路迴圈與其他的壞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