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 likes | 373 Views
信息 通信 行业专利发展 态势分析 ( 2011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知识产权中心 2011-10.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1. LTE 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 ETSI 披露 LTE 专利分布分析. 3. 4. WiMAX 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5.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带来的启示. 信息通信行业环境趋势. 2 、运营市场 全球已经投入 35 个 LTE 商用网,有 248 家运营商致力推动 LTE 商用,其中有 12 家运营商明确部署 TD-LTE ; 数据 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E N D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201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知识产权中心 2011-10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1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 ETSI披露LTE专利分布分析 3 4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5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带来的启示
信息通信行业环境趋势 • 2、运营市场 • 全球已经投入35个LTE商用网,有248家运营商致力推动LTE商用,其中有12家运营商明确部署TD-LTE; • 数据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 智能终端相关的专利问题成为未来发展的焦点。 • 1、技术标准 • 国际电信联盟确定LTE-Advanced和802.16m为4G国际标准候选技术; • LTE专利争夺战硝烟弥漫,部分厂家已经签署LTE专利许可协议,专利池建设稳步推进。 2 机遇与 挑战并存 1 3 • 3、行业主体 • 运营商努力增强其在知识产权上的话语权; • 设备商核心专利数量占优仍主导专利话语权; • 专利运营公司的盈利模式对经济发展提出挑战; • 欧美巨头对后起之秀的专利战已经打响。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一) 中国ICT专利涨势放缓 • 日、韩、ICT专利自2006年起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 • 中国专利申请量呈逆势增长,2010年略有放缓; • PCT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着较为平缓的增长趋势。 美、日专利总量较高 • 尽管如此,美国和日本的ICT专利申请量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 美国2010年专利申请量是中国的1.8倍,相当于WIPO、欧、中、日、韩等专利局申请量之和的一半。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二) 电信/无线电、计算机/办公类PCT专利申请涨势明显 • 2007年之后,电信/无线电及其它ICT技术专利涨势明显; • 计算机/办公机器领域随着技术成熟度增加及技术研发难度提升,专利增长量呈减缓趋势。 中国电信/无线电领域专利 公开量超越日本 • 从2009年起,中国ICT专利年公开量已经超越日本,世界排名第二; • 电信行业一直是PCT专利申请比例最大的行业,且增长速度稳居榜首。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三) 中日韩后起之秀专利数量 超欧美企业 • 中国企业布局相对较晚 美日韩拥有大量关键技术专利; • 国外企业调整在中国的专利申请策略。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四) 国外企业调整来华申请策略近年申请量呈下降趋势 • 日本是专利申请量最多,但最早出现数量下降的国家,且呈急速滑落态势; • 美国、韩国2007年申请量开始出现小幅下滑,此后也出现了急剧下滑趋势。 政府引导、企业成长促进 我国通信知识产权发展 • 政府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及科研项目引导,企业自身发展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升; • 我国企业在电信无线电产业国际竞争中初步谈判地位有所改善。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1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 ETSI披露LTE专利分布分析 3 4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5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带来的启示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一) • 进入2000年以后,LTE相关专利年申请量开始稳步增长; • 2005年LTE相关专利爆发性增长,随后开始稳步攀升并在2008年达到5432件; • 截至2010年底,共检索到LTE相关专利65183件( 19149个专利族)。 • 单从专利数量上来看中国专利量最大,美国其次,韩国排名第三; • 中、美、日、韩四国专利权人总和及申请专利总和都高于全球专利权人和专利申请总量的80%。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二) LTE专利布局各企业申请呈“广泛参与,分散分布”的局面。规模企业均开始重视专利的申请及保护,相互之间彼此制衡的力度增强,不再存在一家独霸的情况,但同时也注定了未来专利混战不可避免。 • 高通以11.5%的专利占有量依然排名第一; • 华为和中兴分别以10.5%和7.3%排名第二和第四; • 三星以9%的总占比位居第三; • LG近年来在通信领域表现活跃,以6.5%的总占比排名第五。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1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 ETSI披露LTE专利分布分析 3 4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5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带来的启示
ETSI披露LTE专利分析(一) • 截止2010年底,共有34家企业在ETSI披露了3802件LTE基本专利,合并同族后共得到2434个专利族; • 2005年增长至209个专利族,随后逐年攀升; • 在2007年达到592个专利族的峰值后开始逐渐回落。
ETSI披露LTE专利分析(二) • 高通、爱立信、诺基亚和Motorola等传统通信巨头拥有较多的优先权年较早的基本专利; • 三星、华为和中兴发力相对略晚; • 运营商中则只有日本NTT DoCoMo公司有较明显的专利布局。
ETSI披露LTE专利分析(三) • 高通、华为和爱立信在移动性管理技术领域专利数量较多; • 诺基亚和Motorola调制解调和编解码领域专利数量较多; • 华为侧重于无线资源管理及资源分配等技术领域; • 中兴和和LG在随机接入技术领域专利数量较多; • 整体来看,高通、爱立信、三星在各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披露量都比较多,专利布局较为均衡。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1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 ETSI披露LTE专利分布分析 3 4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5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带来的启示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一) • WiMAX相关专利年度申请量增速放缓; • WiMAX相关专利中有97.3%的专利属于FDD/TDD共用技术。 • 华为的申请量最突出,超越三星排名第一,但也只占到申请总量的13%; • 三星排名第二,占申请总量7.1%,与排名第三的中兴差距不大; • 高通、摩托罗拉、爱立信、阿朗紧随其后,彼此之间竞争激烈。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二) • 华为从2004年开始激增,并在2006年率先达到制高点,随后几年均保持较高的申请量; • 三星早在2005年以前就进行了大量专利申请,2005年标准颁布之后,专利数量出现进一步增长; • 中兴在2005年之后申请量迅速上升,2008年达到最高峰。 • 诺基亚作为WiMAX的主要发起者,其相关专利在1999年时年申请量已达24件,在2006年达到峰值; • 爱立信、摩托罗拉和阿朗在2003年之前的申请量上占有优势;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三) • OFDM/OFDMA:三星兼具时间数量优势 高通仍需重视; • 多天线技术:三星高通具有较大优势宜高美值得关注; • 资源分配:专利申请高发地带 三星、华为领先优势; • 移动性管理:业界关注的热点 华为独占鳌头; • 整体来看,高通、爱立信、摩托罗拉在各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较为均衡。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四) • OPA成员共占有全部专利申请的约27.9%,华为、三星、阿朗、Intel、博通位列OPA成员申请量的前五名; • OPA成员在各技术领域亦无明显优势,在多数技术领域,OPA成员仅占申请总量的20%~30%。 • 截止2010年7月,共有17家企业在IEEE披露了327件802.16基本专利。经同族合并后共得到150个专利族; • 诺基亚、北电、摩托罗拉、法国电信、AT&T的专利量较大,5家企业合计占全部的74.2%,但这五家企业均未加入OPA。
信息通信行业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1 LTE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2 ETSI披露LTE专利分布分析 3 WiMAX相关专利发展态势分析 4 5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带来的启示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的启示(一) 参与方波及面全: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少有10家智能手机制造商,3家通信芯片生产商,3家运营商,2家软件企业,15家消费电子商及电脑商卷入智能终端专利混战中,混战复杂程度前所未有。 诉讼地域覆盖广: 2011年,芯片生产商增至14家,终端制造商增加至24家,运营企业增至7家,诉讼地域也扩展至美、欧、日、韩等地; 技术领域涉及面多: 专利技术几乎涵盖智能手机的大部分软硬件及关键技术领域,包括GSM、UMTS、CDMA、WCDMA、局域网标准有关技术、无线数据、语音编码、信号与噪声调制、安全和加密、芯片节电、电源管理、天线技术、手机与电脑的连接技术、用户交互界面、信息显示、触控屏和多点触控技术、触摸屏菜单、摄像头、软件OS系统、绘图处理、硬件接口、访问和互动、定位装置、手机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商店、电子邮件、软件应用程序管理、近距离感应功能,以及多元设备同步技术等。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的启示(二) 直接竞争者之间使用最大火力发动攻击 诺基亚VS.苹果:火力最密集多地域齐攻 22次交锋 战火烧至美、英、德、荷兰等欧美国家最终以和解告终; 苹果VS. HTC:火力最集中 专利组合最强同一组专利多地起诉,多途径制衡; 摩托罗拉VS.苹果:火力最凶猛 多手段齐上无效/不侵权诉齐头并进; 苹果VS.三星:昔日盟友 反目成仇发明、外观、商标,不正当竞争、不当得利等多项指控一气呵成
智能终端专利混战的启示(三) • 通过专利诉讼打压竞争对手的下游厂商,为自己的产品扩张开路; 诉讼目的 • 同领域产品企业,但与被诉方无直接合作; • 无同领域产品企业,以授权牟利; • 非生产型企业,以专利授权为生。 • 通过专利诉讼获得高额许可费;
通过专利预警防范专利狙击 打掉的是利润,失去的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