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302 Views
第一章 林木种质资源 Forest genetic resource. 目 的( Objectives ) 了解种质及种质资源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种质资源划分的类型 了解种质资源收集的原因和方法 了解种质资源保存的战略意义和途径 了解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标 题( Topics ) 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种质资源的分类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 林木种质资源的研究 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 一、 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E N D
目 的(Objectives) • 了解种质及种质资源的概念和作用 • 掌握种质资源划分的类型 • 了解种质资源收集的原因和方法 • 了解种质资源保存的战略意义和途径 • 了解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标 题(Topics) 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种质资源的分类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 林木种质资源的研究 林木种质资源的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意义和作用 “种质”(GERMPLASM)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在遗传学上称为基因,因此,有时也称为基因资源。 林木种质资源是指在选育林木优良品种工作中可能利用的一切繁殖材料。 种质资源不同于原始材料原始材料是指选育某个品种时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正确地选择和适当地利用种质资源,对于创造新品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需进行育种和提高育种工作的水平和效果,都必须首先做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这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种质资源的分类 按来源、起源、栽培情况可作如下分类: 1、本地种质资源 • 指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培育 和选择得到的林木品种和类型。 • 特点: • (1)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下,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以对当地具有高度适应性、抗逆性,并且在经济性状方面也基本符合要求,可直接用于生产; • (2)有些是在长期变化着的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群体,其中有多种多样的变异类型,只要采用简单的选择整理,就能迅速有效地从中选出优良类型; • (3)经长期栽培已适应当地特点,如果还有缺点,经过改良就能成为更好的品种。
2、外地种质资源 • 指从国内外其它地区引入的品种和类型(繁殖材料)。 • 特点: • (1)生长在各种不同生态条件,具有多种多样的种质,是创造新品种的丰富的种质资源; • (2)通过调查与生态对比分析,可以引种利用。 正确地选择和利用外地种质资源,可以大大丰富本地种质资源。
3、野生种质资源 • 指自然野生的、未经人为干扰并有经济价值的森林植物。 • 特点: • 在一定地区自然条件下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有丰富的抗性基因,并大多为显性。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 指通过杂交或诱变等措施而产生的一些品种和类型。 • 特点: • (1)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产生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性状; • (2)既可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又可为进一步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三、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 1、收集的理由 • 挽救收集:目标树种遗传侵蚀或灭绝带来的危险 • 当即利用:育种目的、立即种植、土地管理等 • 填补空缺:异地收集正在引起的多样性丢失,即特定地区的种、基因型、种质 • 研究目的:需要对目标树种进行更多的了解 • 随机的理由:在不寻常的地方发现有特殊价值的种质 • 收集必须根据育种的目的和要求,结合具体的条件和任务,确定收集的对象、类别及数量。收集前应经广泛的调查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进行。
2、收集的途径 • 收集可通过各种途径: • 组织调查队直接收集 • 通过交换方式收集 • 收集工作应细致周到,做好资料的登记存档,以免重复和遗漏。
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 1、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必要性 森林树木种质资源的严重流失,归纳起来,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力的因素 生物因素 人类活动的因素
2、主要保存战略 • 保护生态系统 • 保存稀有种和濒临灭绝的树种 • 防止“遗传侵蚀”,既防止遗传变异性减少
3、保存的方式 (1)原址保存 是指保护天然林分,或用保护林分的种苗就近 营建新的林分。 (2)原址外保存 是指把收集到的种子、穗条在其它适宜的地区 栽种。 (3)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储藏 储藏种子不仅是一种保存手段,而且往往是收 集和以后野外作业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联系。
五、林木种质资源的研究 1、研究中的注意要点 (1) 注意取样的代表性 (2) 尽量减少环境误差 (3) 调查记载科学化规范化 (4) 采用先进实验手段 (5) 注意研究性状间的相关 (6) 注意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和特点 (7) 及时作好资源的整理
2、研究内容 • (1) 植物学性状的研究 • (2)分类学研究 • (3)生理生化研究 • (4)细胞遗传学研究 • (5)生态学及地理分布的研究 • (6)经济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与人类经济利用效果有关的全部生物学性状,产量 (丰产性和速生性)、品质、各种抗性等 • 性状的表现与受基因控制的程度,多基因效应,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林木群体的遗传组成,自交对群体的影响,繁殖方法,栽培方法,利用价值等。
六、利用 利用是最终目的,亦既需要遗传资源保护的真正理由。在遗传资源的管理利用上,应为保存、繁殖、供应遗传资源以及技术的开发采取有效的措施。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期待设立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机构“基因银行”,以便今后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