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likes | 441 Views
思想品德学科视频答疑 新疆等地区 常京娥 2012.12.26. 今天探讨的主要话题 (根据部分教师提问整理).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 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资源:. 1 、教材本身的资源 2 、教材引领的资源 3 、教参提供的资源. 思想品德课常用的 教学方法. 体验式(情境式) 探究式 合作式 讲授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E N D
思想品德学科视频答疑新疆等地区常京娥2012.12.26思想品德学科视频答疑新疆等地区常京娥2012.12.26
今天探讨的主要话题 (根据部分教师提问整理)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资源: 1、教材本身的资源 2、教材引领的资源 3、教参提供的资源
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 体验式(情境式) • 探究式 • 合作式 • 讲授式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 学习方式并不是特指任何一种具体的活动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更多的是针对它们的“自主、体验、探究、合作”的内在特征而言。
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把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视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准确理解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都与教学目标相关。它对于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都至关重要。
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 (一)导向作用 (二)控制作用 (三)评价作用
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个领域,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的进展和变化的评价。它包括的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的评价等方面。 测试是其最常用的工具,但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测试,还包括多种手段和方式。
学生评价的困惑: ——评价内容上,只重视对认知领域内容的考核,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方法上,过于注重纸笔测试和量化评价,而很少采用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评价功能上,过分关注学生评价的导向和监督功能,而对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 ——评价主体上,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评价的新观念——发展性评价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评价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实现自身价值。 ——评价重视发展,关注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质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特点 •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既可以是给学生评分,也可以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但重点是诊断; • 表现性评价强调在模拟真实或完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与学习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检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允许甚至追求答案的多样性。 • 表现性评价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展览、报告等多种形式汇集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表现性评价与标准化测验相比,结论的一致性较差,对教师的要求高,作为客观性测验的补充极其必要。
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形式 1、口头表述评价 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课堂演讲、参与辩论、口试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 时事播报 辩论 口试
时事播报 是一种课堂演讲的形式,是新闻评论活动,该活动一般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当着全班同学,就当天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做一简短的口头评论,时间5分钟左右。 时事播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时事教育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政评论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 辩论是在课堂探究活动中或者专门组织的辩论赛中使用。教材中有很多值得辩一辩的观点,如网络利与弊、合作与竞争、金钱与道德、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等;辩论中突出了观点的理解与运用,在分析与例证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学生收集与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辩论的技巧。
口试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有常用的评价方法,口试多以交谈的方式进行,它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答辩是口试方法的特殊应用。口试常用于测量纸笔考试难以考查的知识、技能及情感。口试是一种历史悠久而有常用的评价方法,口试多以交谈的方式进行,它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答辩是口试方法的特殊应用。口试常用于测量纸笔考试难以考查的知识、技能及情感。 --运用学科知识回答专业问题的能力; --综合有关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阐述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做解释与辩护的能力; --口头表达的逻辑思维及概括能力; --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态度、气质和情感方面的特殊表现。
口试的特点、程序、作用 特点:参与全员化、能力多元化、形式兴趣化程序:学生出题—— 选题建库——整理答案—— 抽签口试—— 评委打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与知识相结合; 自主与合作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形式 2、角色扮演活动评价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体会和观察,结合德育课程的有关教学内容设置剧情角色,在虚拟的场景中发生互动并产生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形式。如:模拟联合国、公民投票、模拟审判等。 在完成角色扮演活动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较好的表现,特别是学生知识积累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非智力因素。
角色扮演评价表: 说明:A100-85;B84-70;C69-60;D59以下
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形式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1)将现实的教学任务分解为构成项目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定评价的行为的标准。 (2)制订标准的策略:对要评价的行为活动,教师先试验,记录和研究自己项目活动结果或任何可能的活动成果;列出重要方面,作为指导观察和评价的项目标准;行动数量限制在10—15项之间;按行为出现的顺序排列项目标准。 (3)选择适当的项目类型与完成项目的环境,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的年龄、思维水平、知识基础以及适于项目的环境。
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形式 4、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是德育课程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为题材,通过各种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特征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有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以展现,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也得以体现。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参加活动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进行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表 • 活动内容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 • 评价项目 • 一、在活动中参与的态度 • 1.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 • 2.努力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 3.做好资料积累和处理工作。 • 4.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 • 5.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流,尊重他人。 • 二、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 6.善于提问,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 7.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责任心。 • 8.能对自己进行“反思”。 • 9.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与成果。 • 10.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 • 三、在活动中学习方法的 掌握 • 11.能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 12.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 四、在活动中的实践能力的发展 • 13.有求知的好奇心、探索的欲望。 • 14.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15.积极实践,发挥个性特长,施展才能。 • 注: • 1.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 • 2.A表示好;B表示较好;C表示一般;D表示尚可。
评价的内容 • 1.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对活动目标的理解及参与态度,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专注程度和喜爱程度,对身边事情的关注程度,主动参与程度、意志力和合作意识等。 • 2.活动能力,包括思维、表达、观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3.活动效果,包括作品成果、竞赛成绩、技能特长、综合意识、整理与分析等。 • 4.客观性资料的收集与使用,包括笔记、访谈记录、参考书、发言提纲和小论文等。
4.2011版课标在内容目标上的主要发展 • 先进的德育理论引领德育课程的发展 生活德育思想--奠定了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基础与特色 情感德育思想--支撑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首要目标 公民教育理论--构成了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命德育思想--成为思想品德课程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德育问题研究--让思想品德课程获得与时俱进的发展
课程内容 • 成长中的我— (一)认识自我(二)自尊自强 (三)心中有法 (原)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 •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一)交往与沟通(二)在集体中成长(三)权利与义务 (原)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 • 我与国家和社会—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三)法律与秩序 (原)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学科素养 • 专业技能 • 教学评价
教师需要提高学科教学能力 • 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新变化。 • 深入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明确教学方向。 • 注重提高学生能力的提升,注重教师的自我发展。 • 在理解课程性质、理念的基础上,注意教学内容的具体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