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2014成都教师招聘考试预测专题

2014 年教师招聘考试. 2014成都教师招聘考试预测专题. 华图教育. 试卷结构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50道 多项选择题30道 判断题20道. 1.单选题 四选一 2.多项选择题 两个以上答案 3.判断题 涂“A”“B”. 试卷结构及题型介绍. 考点预测. 数据统计. 考点预测. 预测依据.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从教育的结构来看,它主要由( )三个要素组成。

Download Presentation

2014成都教师招聘考试预测专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 2014成都教师招聘考试预测专题 华图教育

  2. 试卷结构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50道 多项选择题30道 判断题20道 1.单选题 四选一 2.多项选择题 两个以上答案 3.判断题 涂“A”“B” 试卷结构及题型介绍

  3. 考点预测 数据统计

  4. 考点预测 预测依据

  5.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从教育的结构来看,它主要由( )三个要素组成。    A.教育手段 B.受教育者 C.教育者 D.教育内容

  6.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论语》是我国和世界上第一本教育文献。“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思想: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指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指出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教学; 4.“学不躐等” “不凌节而施” 循序渐进

  7. 三、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 1.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 • 2.柏拉图: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理想国》中 • 3.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体现于其著作《政治学》中 • 4.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8.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 •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提出了“白板说”。 • 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9.    德国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之父”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该学派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10. 发展 • 第一,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 第二,1930,中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原理、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著作。 • 第三,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1. 题目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 • A.《说文解字》  B.《论语》  C.《孟子》  D.《四书集注》 • 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 A. 赫尔巴特     B. 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 A培根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 我国最早并且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是( ) • A《论语》 B《学记》 C 《中庸》 D《理性国》

  12. 教育的目的 • 广义的教育目的,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期望。 • 三或四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 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 依据: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 • 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卢梭、洛克、夸美纽斯、孟子);社会本位论(斯宾塞、涂尔干、孔德);无目的论(杜威);辩证统一论(马克思)。 • 制约性:社会、历史、生产力、政治。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教育性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和政治性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表述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3. 题目 1.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   A. 教育作用    B. 评价作用 C. 导向作用 D. 激励作用 3.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制度 C. 社会意识形态  D. 经济制度

  14. 教师与学生 • 学生本质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 学生权利:人身权、受教育权。 •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性;学生身上有巨大潜能;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 • 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 教师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1、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提高专业素质 •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观:(一)倾听学生心声,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二)倾听学生心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15. 题目 •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受教育的权利  B.受尊重的权利  C.安全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 “国家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反映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少年儿童合法权利中的( ) A.生存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 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 ) A. 私人职业        B. 从属职业          C. 专门职业        D. 附加职业 • 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示范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创造性特点 •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6. 课程 •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一级)、地方课程(二级)、学校课程; •    从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   课程组织:三个准则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   整合的方式有:  • 1.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 2.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兴趣,目的 • 3.围绕社会问题,生活主题加以整合的。个人与社会生存问题,加强学习者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 (一)加快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 (二)促进更深层次课程资源的开发 • (三)保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 新课程结构的变革:(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7.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 新课程的结构特点是____ ① 均衡性 ②逻辑性 ③选择性 ④综合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C.Rogers)等 • 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 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 )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18. 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提出。 • 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9. 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 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谁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 )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斯克里文

  20.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   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后来的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 •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 、系统、方法,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 • 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21. 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 ______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A.教学  B.课程计划  C.教育方针  D.教育活动

  22. 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 1.直观性原则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  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 2.启发性原则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苏格拉底:助产术 •  3.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  学不躐等意思是,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不能跳跃。 • 不陵节而施是指不要超越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实施教学。 • 5.因材施教原则 •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语言性教学方法: • 1.讲授法2.谈话法3.演示法4.练习法5.实验法6.讨论法

  23. 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孔子  D.赫尔巴特 •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 谈话法     B. 讨论法      C. 讲授法    D .练习法 •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4. 德育 •  学校德育的特点 • 社会性: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 • 历史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 德育的意义和地位 •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    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的基本过程。 •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德育过程的特点/基本规律: •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  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5.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称( ) A智育 B德育 C教学 D美育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A.学生已有品德水平 B.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 C.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 D.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 学生___________诸因素统一发展,是德育的重要规律。( ) A.德、智、体、美 B.知、情、意、行 C.德、才、个性 D.胸襟见地

  26. 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一)说服法 (二)榜样法   (三)锻炼法   (四)陶冶法   (五)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 班主任的角色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27.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心里发展与教育 •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定向性与顺序性。在身体方面,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    2、阶段性与连续性。    3、不平衡性。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4、差异性。

  28. 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1.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性,发展的不可逆性,也不可逾越。这是指心理发展的() A 不平衡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差异性   D  连续性 • 2.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的制约,在发展速度、成熟早晚和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说明个体心理发展具有 (     ) A. 连续性    B. 顺序性   C. 差异性   D. 不平衡性 • 3.广义的学习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 A.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29.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 •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   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0.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 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31.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斯金纳提出了对教育心理学影响巨大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32.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 1.胡老师抱怨她班上的学生:“当他们违反纪律时,我对他们大喊大叫,但是他们却越来越不像话!”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增加,可以用行为主义的____观点来加以解释。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给予惩罚 D 消退

  33.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以格式塔学派为代表。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的实验证实了这一思想。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奥苏伯尔是与布鲁纳同一时代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他也重视认知结构,但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进行研究。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或称组合学习)。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5.布卢姆 “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知指导学习理论) 7.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4. 以下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5.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他认为人类的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它们排列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层次。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接着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   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 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36. 遗忘的原因 • 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 (1)消退说 (2)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37.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 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时间管理 学习环境的设置 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学习工具的利用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38.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 2、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 3、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在主要内容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 4、学习中,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复述策略 D 元认知策略

  39. 第三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2008年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 1、爱国守法 • 2、爱岗敬业(师德核心之一) • 3、关爱学生 • 4、教书育人(师德核心之一) • 5、为人师表(师德核心之一) • 6、终身学习 途径与方法: (1)基本途径: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2)主要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勤于实践磨砺,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40. 四川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http://sc.huatu.com/list/5745_1.html • 2014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YY讲座 • http://sc.huatu.com/zt/yy/ • 2014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 http://sc.huatu.com/2012/0706/327649.html • 2014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辅导课程 • http://bm.huatu.com/zhaosheng/sc/jsks.html • 成都市锦江区东大街紫东楼段35号明宇金融广场14楼    • 咨询电话:028-86755760 1801052656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