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大陆全民健康体适能发展分析 —— 以大陆学生 1985-2010 健康体适能为例

大陆全民健康体适能发展分析 —— 以大陆学生 1985-2010 健康体适能为例. 山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郑旗 冯晓丽. 2014年8月24日.

aviv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大陆全民健康体适能发展分析 —— 以大陆学生 1985-2010 健康体适能为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陆全民健康体适能发展分析——以大陆学生1985-2010健康体适能为例大陆全民健康体适能发展分析——以大陆学生1985-2010健康体适能为例 山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郑旗 冯晓丽 2014年8月24日

  2. 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健康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是一种在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人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休闲的“身心合一”的完美状态。其中,具有良好的体适能是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健康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科学健康观念告诉我们,健康不仅是四肢健全、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健康是一种在身体、精神、行为和道德意识上适应人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休闲的“身心合一”的完美状态。其中,具有良好的体适能是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享受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对紧急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最重要物质基础。

  3. 一、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与分类

  4.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 体适能,最早出现在半个世纪前由当时“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组织和制定的《国家青年适应能力测试》文件当中。但在最初,体适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5. 各国一致观点:将体适能视为人类为适应生活需要所应具备的完成各种体力活动的能力。各国一致观点:将体适能视为人类为适应生活需要所应具备的完成各种体力活动的能力。

  6.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分类 体适能与人体健康状态、劳动和工作能力以及竞技运动水平等有很密切的关系。体适能各个构成要素对健康、劳动和工作能力以及竞技运动水平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进一步依据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将其区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

  7. 体适能的分类与类别范畴 肌力 灵敏 健 康 体 适 能 运 动 体 适 能 体 能 肌耐力 协调 平衡 柔软度 速度 心肺功能 反应 体脂百分比 爆发力

  8. 体适能商——体适能的定量评价 PFQ(physical fitness quotient,体适能商),近年来提出的体适能定量评价的新概念,它是健康体适能与竞技体适能的综合,即肌力与肌耐力、柔韧度、心肺耐力和身体成分等4项健康体适能以及灵敏、协调、平衡、速度、反映与爆发力6项运动体适能的综合,代表一个人的体适能商。

  9. HPFQ(健康体适能)代表一个人的肌力与肌耐力、柔韧度、心肺耐力与身体成分等健康体适能总评,一个人的HPFQ愈高,代表健康的趋势愈明显;HPFQ(健康体适能)代表一个人的肌力与肌耐力、柔韧度、心肺耐力与身体成分等健康体适能总评,一个人的HPFQ愈高,代表健康的趋势愈明显; SPFQ(运动体能商)代表一个人的灵敏、协调、平衡、速度、反应与爆发力等运动体适能总评,SPFQ愈高,代表基本运动能力愈好; HPFQ与SPFQ的和愈高,则代表健康与运动的身体机能愈完善,具有容易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趋向于天赋。

  10. 二、1985—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变化的动态特征研究二、1985—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变化的动态特征研究

  11. 1.研究目的 学生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体质与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兴衰。因此,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动态监控和分析,寻找其体质与健康发展变化的特征及趋势,是增强国民体质研究领域中的优先主题之一。本文利用1985—2010年6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对中国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部分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揭示中国学生体质变化的规律及成因,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和更好的实施体质与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 2.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98万人 38万人 34万人 31万人 22万人 24万人 1991 1995 1985 2010 2000 2006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区、市)的学生进行研究,其中1985年98万人,1991年24万人,1995年31万人,2000年348768人,2005年383216人,2010年227259人。1985—2010年6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数据资料分别来源于《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 1991年》[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1995年》[3]、《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4]、《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5]和《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6]。

  13. 2.2 研究方法 研究中遵循着历史性、可比性、统一性等方法论原则,根据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内容和样本的连续性数据及男女学生一致性所涉及的监测指标,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三类数据6项体质指标进行分析。其中为了使1985—2005年的指标数据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数据一致,采用 (m表示每次体质调研的民族或城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列表和图表进行常规统计,并对部分数据进行了成对数据比较的t检验。 学生身体形态监测指标为身高、体重、胸围 身体形态 监测指标 学生身体素质监测指标为50米跑、立定跳远 学生身体机能监测指标为肺活量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14. 3.1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身体形态变化的动态特征 3.结果与分析 身高 体重 身体形态增长速度的变化 身体形态变化 的动态特征 胸围 青春突增期的变化

  15. 男生 女生 3.1.1 身高 图1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身高发育曲线 从图1来看,1985—2010年中国7—19岁男、女学生身高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同一年龄组男生身高大于女生身高;25年间,同一年龄组的身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相邻两次体质调研身高平均数的配对t检验,中国男、女学生均为P﹤0.01,即25年间,7—19岁男、女学生身高均呈现持续、稳定的升高态势;且7—19岁男生身高平均值增长6.35cm(2.90—9.48cm),增长值大于6.35cm的年龄在8—15岁,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2岁,最小值在18岁。女生平均增长4.69 cm(1.91—7.51cm),增长值大于4.69cm的年龄在7—12岁,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0岁,最小值在18岁。

  16. 3.1.2 体重 图2 1985—2010年中国学生体重发育曲线 从图2来看,1985年—2010年中国7—19岁男、女学生体重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男生体重大于同年龄女生体重;25年间,同一年龄组的体重除个别年龄组以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相邻两次体质调研体质平均数的配对t检验,中国儿童青少年7—19岁男、女学生均为P﹤0.01,也就是说25年来,无论是7—19岁男学生还是女学生体重也均呈现持续、稳定的增加态势。且7—19岁男生体重平均值增长7.61kg(5.62—10.98 kg),增长值大于7.61kg的年龄在10—15岁,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2岁,最小值在18岁。女生平均增长4.45kg(1.24—7.74 kg),增长值大于4.45kg的年龄在8—14岁,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2岁,最小值在18岁。

  17. 女生 男生 3.1.3 胸围 图3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胸围发育曲线 从图3来看,1985年—2010年中国7—19岁男、女学生胸围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男生胸围大于同年龄的女生胸围;25年间,同一年龄组的胸围除1995年男生以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相邻两次体质调研体质平均数的配对t检验,中国7—19岁男学生胸围变化呈明显的阶段性,其中1985—1991年没有明显变化(P﹥0.01),1991—1995年明显增加(P﹤0.01),1995—2000年明显减小(P﹤0.01),2000—2005年没有明显变化(P﹥0.01),2005—2010年明显增加(P﹤0.01);而女生胸围呈现持续、稳定的增加态势(除1985年和1991年外,其余各相邻年间均为P﹤0.01),且7—19岁男生胸围平均值增长2.83cm(-0.74—5.37cm),增长值大于2.83cm的年龄在8—14岁,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2岁, 18岁25年来出现负增长。女生平均增长2.56 cm(0.71—4.59cm),增长值大于2.56cm的年龄在9—13岁,其中最大值出现在11岁,最小值在18岁。

  18. 3.1.4 青春突增期的变化 表1 1985—2010年中国学生突增期变化(岁) 青春期是指儿童青少年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了解该时期7—19岁学生身体发育的变化,有助于认识1985—2010年来中国学生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据文献报道[4],青春期突增期开始的时间,目前理论界常常以身高增长速度最快的相邻三个年龄组确定为快速生长期,即突增期。 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0年来男生体重、胸围的突增高峰年龄一直在12-14岁之间,没有变化,而身高突增高峰年龄却由1985年的12-14岁提前1年到11-13岁,且男生身体纵向发育的时间要比横向发育的时间早1年。1985—2010年来女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突增高峰年龄均由1985年的11-13岁提前2年到9-11岁,女生身体纵向发育的时间与横向发育的时间同步。女生身体形态的发育高峰要比男生早2-3年(表1)。

  19. 表2 1985—2010年中国学生突增期、突增期前、突增期后年增长值的变化

  20. 从表2来看,2010年男生身高、体重、胸围突增期最大增长值和突增期平均增长值均小于25年的平均值,突增期前的平均增长值均大于突增期后且大于25年平均,身高突增期后平均增长值大于25年平均,体重和胸围突增期后平均增长值小于25年平均。这说明到2010年男生突增期身体形态增长的优势被削弱,身高突增期前后的增长值增大,而体重和胸围的生长发育有提前的趋势。从表2来看,2010年男生身高、体重、胸围突增期最大增长值和突增期平均增长值均小于25年的平均值,突增期前的平均增长值均大于突增期后且大于25年平均,身高突增期后平均增长值大于25年平均,体重和胸围突增期后平均增长值小于25年平均。这说明到2010年男生突增期身体形态增长的优势被削弱,身高突增期前后的增长值增大,而体重和胸围的生长发育有提前的趋势。 2010年女生身高、体重、胸围突增期最大增长值和突增期平均增长值均小于25年的平均值,突增期前的平均增长值均大于突增期后且大于25年平均,除体重外,身高、胸围突增期后的平均增长值大于25年平均。这说明到2010年女生突增期身体形态增长的优势也同男生一样被削弱,身高、胸围突增期前后的增长值增大,而体重的生长发育有提前的趋势。 男女学生相比,男生突增期最大,突增期平均、突增期前和突增期后的身高、体重增长值均大于女生,但其突增期胸围平均增长值和突增期前的平均增长值小于女生。

  21. 3.1.5 身体形态增长速度的变化 表3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身体形态平均增长速度(每10年)和增长幅度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其生长发育的水平均会有明显的变化,一般在理论上称为“生长的长期变化”。 相关的研究报道把“近百年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cm,体重增长0.5kg”作为衡量儿童青少年是否步入快速增长期的标准[4]。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无论男女近5、10、15、20、25年的每10年身高增长均大于1cm,体重增长均大于0.5kg,这说明中国学生均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对各时间段的增长幅度进行比较发现,除1995-2010年的胸围以外,其余各时间段男生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均大于女生,这说明,1985年—2010年以来男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快于女生。另外比较各时段身高、体重、胸围的增长幅度,结果表明,体重增长幅度远大于身高和胸围的增长幅度,进一步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趋势提供数据支持。

  22. 立定跳远 身体机能、 身体素质 动态特征 肺活量 50米跑 3.2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动态特征

  23. 女生 男生 3.2.1肺活量 图4 1985—2010年中国学生肺活量变化曲线 从图4来看,1985年—2010年中国男、女学生肺活量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同一年龄组男生肺活量大于女生。

  24. 表4 不同年度区间中国学生肺活量(ml)差值统计表

  25. 从表4来看,从1985—2010年的25年间,7—19岁男女学生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P﹤0.01),男生平均下降222.80ml,下降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16—19岁,最大值在18岁;女生平均下降327.08ml,下降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13—19岁,最大值在18岁;女生下降幅度大于男生。从表4来看,从1985—2010年的25年间,7—19岁男女学生肺活量均呈下降趋势(P﹤0.01),男生平均下降222.80ml,下降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16—19岁,最大值在18岁;女生平均下降327.08ml,下降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13—19岁,最大值在18岁;女生下降幅度大于男生。 相邻两次体质调研体质平均数的配对t检验,男生肺活量1991年与1985年没有明显变化(P﹥0.01),1995年比1991年明显下降(P﹤0.01)116.36ml,2000年比1995年没有明显减小(P﹥0.01),2005年比2000年间明显下降(P﹤0.01)226.98ml,2010年比2005年明显增加(P﹤0.01)96.79ml,也就是说1985—2010年男生肺活量呈阶段不连续的下降态势,但这种趋势在2010年被扭转。 女生的肺活量1991年与1985年没有明显变化(P﹥0.01),1995年比1991年明显下降72.27 ml(P﹤0.01),2000年比1995年明显下降71.56 ml(P﹤0.01),2005年比2000年明显下降257.43 ml(P﹤0.01),到2010年这种持续下降的态势被遏制,肺活量比2005年明显上升85.19 ml(P﹤0.01)。

  26. 3.2.2 50米跑 图5 1985—2010年中国学生学生50米跑变化曲线 从图5可知:1985年—2010年中国儿童青少年7—19岁男、女学生50米跑所用时间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且同一年龄组男生50米跑速度要快于于女生。

  27. 表5 不同年度区间中国学生50米跑(S)差值统计表

  28. 从表5来看,从1985—2010年的25年来,7—19岁学生速度素质男生呈上升趋势,男生平均提高0.09s,提高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主要在12—17岁,最大值在14岁;女生速度素质呈下降趋势,25年来平均下降0.14s,下降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13—19岁,最大值在19岁。从表5来看,从1985—2010年的25年来,7—19岁学生速度素质男生呈上升趋势,男生平均提高0.09s,提高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主要在12—17岁,最大值在14岁;女生速度素质呈下降趋势,25年来平均下降0.14s,下降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13—19岁,最大值在19岁。 相邻两次体质调研体质平均数的配对t检验,男生速度素质1991年与1985年明显提高0.19s(P﹤0.01),1995年比1991年提高0.01s(P﹥0.01),但提高不明显,2000年比1995年没有明显下降0.07s(P﹤0.01),2005年比2000年间明显下降(P﹤0.01)0.05s,2010年比2005年提高0.01s(P﹥0.01),但提高不明显,也就是说1985—2010年男生50m跑呈阶段不连续的提升态势,在1985到1995的十年中大幅度提高,而在1995到2005的十年中又下滑,但2010年这种下降态势没有继续,出现了回升。 女生的速度素质1991年与1985年明显提高0.20s(P﹤0.01),1995年比1991年下降0.01S(P﹥0.01),但不明显,2000年比1995年明显下降0.17s(P﹤0.01),2005年比2000年明显下降0.15s(P﹤0.01),2010年这种持续下降的态势也不再继续,维持与2005年一样的水平。

  29. 3.2.3 立定跳远 图6 1985—2010年中国学生立定跳远变化曲线 从图6可知:1985年—2010年中国7—19岁男、女学生立定跳远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同一年龄组男生立定跳远大于女生。

  30. 表6 不同年度区间中国学生立定跳远(cm)差值统计表

  31. 从表6可知:从1985—2010年的25年来,7—19岁学生下肢爆发力男女学生呈上升趋势,男生平均提高7.26 cm,提高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主要在12—18岁,最大值在16岁;女生平均提高2.35 cm,提高幅度大于平均数的年龄在主要在15—18岁,最大值在16和17岁;男生提高幅度大于女生。 相邻两次体质调研体质平均数的配对t检验,男生和女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1991年比1985年男女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都出现明显的下降(P﹤0.01),男生下降3.30 cm,女生下降3.81 cm;1995年比1991年又明显下降(P﹤0.01),男生下降1.13 cm,女生下降2.32 cm;2000年比1995年明显提高(P﹤0.01),男生平均提高2.88 cm,女生平均提高2.94 cm;2005年比2000年又明显提高(P﹤0.01),男生平均提高8.02 cm,女生平均提高5.28cm;2010年男生略有提高0.79cm(P﹥0.01),但不明显,女生没有变化。也就是说1985—2010年男女学生生下肢爆发力呈阶段不连续的提升态势,在1985到1995的十年中下降,而在1995到2005的十年中又大幅提高,但2010年这种提高的态势有所趋缓。

  32. 4.结论 (1)中国学生1985—2010年的25年间,身体形态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除男生胸围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外,男生身高、体重和女生身高、体重、胸围的生长水平表现出明显的“持续稳定”的长期趋势。 (2)中国学生25年间男生身高突增期从12—14岁提前至11—13岁,体重和胸围维持在12—14不变;女生身高、体重、胸围突增期均从11—13岁,提前到9—11岁。男女学生突增期的生长优势被削弱,男生身高、女生身高和胸围的快速生长期有延长的趋势,男生体重和胸围、女生体重的快速生长期有提前的趋势。 (3)中国学生身体形态生长发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生长期,但25年来男女身高、体重、胸围在1985年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各异,体重大于胸围和身高,即25年来学生身体的横向生长幅度要大于纵向生长的幅度。 (4)中国学生25来身体机能均处于不稳定的变化态势,男女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特征不完全相同,学生身体机能下降态势在2010年被扭转。 (5)中国学生男生速度素质明显提高,其特征表现为先大幅提高,后又小幅下降,2010年回升,女生速度素质25年来明显下滑,其特征表现为先提高,后又持续下降,2010年没有继续下降。 (6)中国男女学生下肢爆发力明显增强,并且有共同的特点,首个10年持续下降,第二个10又持续上升,到了2010年上升趋势变缓。

  33.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198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99-1689.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2-40.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1995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1-162.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4-90. [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49-693. [6]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709.html. [7]郑旗.对我国学生体质状况的灰色关联聚类分析[M].体育科学,1998,18(2):38-41. [8]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课题组.1985-2005年我国汉族学生身体机能、素质的动态分析[J].体育科研,2008,29(3):17-25. [9]王东.大学生体质在下降[N].光明日报,2011-09-14. [10]张天成,白晋湘.1985-2005年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的动态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3):72-76.

  34. 谢谢! 2013年4月15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