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k likes | 1.22k Views
第二十八章 地方病 Endemic Diseases. 1. 概述 2. 地方性碘缺乏病. 第一节 概 述. 概念: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特 点: 地方性发生 (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 一、地方病的判断依据及分类. 地方病的判断依据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 ,甚至不发病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 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分 类: 地球化学性疾病
E N D
第二十八章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s 1.概述 2.地方性碘缺乏病
第一节 概 述 • 概念:在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 特 点: 地方性发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地方病的判断依据及分类 地方病的判断依据 • 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 •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频率 ,甚至不发病 • 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 • 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 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 除人之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分 类: 地球化学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与特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原因未明的地方病
二、我国主要的地方病 • 我国纳入重点地方病防管理的疾病 血吸虫病、克山病、大骨关节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鼠疫、布鲁菌病 • 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存在地方病的流行,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三、流行特征 • 1.地区分布 相对稳定的地方性发生(致病因子的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 “灶状”分布,“片状”分布或“带状”分布,有重叠现象; 发生与流行与病区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极为密切。
2.人群分布 职业 年龄 性别 经济地位 “家庭聚集性”
3.时间分布 常表现为某一季节多发的特点 有的地方病还存在“年度变异”的现象 有的地方病发病年份无法准确预测
活跃病区 • 指致病因子多、作用强烈的地区,新发病人较多。 • 相对静止病区 • 静止病区
1.地方性氟中毒 •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慢性蓄积性中毒 • 主要表现是牙齿(氟斑牙)和骨骼(氟骨症)的改变
流行特征 • 分布广泛,除上海和海南省外,其他省(市、区)均有病区 • 病区类型 饮水型、燃煤污染型和饮茶型
地区分布 • 饮水型 干旱、半干旱浅层潜水高氟地下水地区、深层高氟地下水地区,地热水和温泉高氟地区及高氟岩石和富矿地区
地区分布 • 燃煤污染型 居民长期使用无排烟道的土炉灶(高氟煤取暖、做饭或烘烤玉米、辣椒等主要食物)
地区分布 • 饮茶型 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 砖茶含氟量极高,长期饮用,引起慢性氟中毒
人群分布 • 氟斑牙 无性别、种族差异 • 氟骨症 一般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有的地方女多于男,尤其是重症氟骨症患者多为女性。
时间分布 • 与季节、年份没有明显关系 • 与气候关系密切 饮水型:热带气候地区 燃煤型:高海拔、气温低地区
影响因素 • 营养条件 • 饮水中的化学成分 水的硬度、钙和镁都有降低氟的吸收,促进氟从体内排出的作用 • 生活、饮食习惯(燃煤型和饮茶型) • 个体差异(敏感性、生理等)
分度标准(氟斑牙) • 正 常 • 可 疑 • 极轻度 • 轻 度 • 中 度 • 重 度
分度标准(氟骨症) • 1 度 • 2 度 • 3 度 3a 3b 3c 3d
治 疗 • 主要对症治疗 • 减少机体摄氟量,减少机体对氟的吸收 • 促进机体内氟的排出 • 改善生活条件 • 对症治疗
预 防 • 饮水型 打深井水,开渠引水,理化除氟 • 燃煤污染型 改沪改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 饮茶型 防制生产和销售含氟量的砖茶,健康教育
2.大骨节病 • 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 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及继发的骨关节炎 • 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废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 • 病区分布与地理地形有关。多为浅山与丘陵地 • 病区内病村呈灶状分布 病区与病区、病区与非病区相邻或相间 • 病区的可变性与相对稳定性
流行特征(人群分布) • 年龄 主要发生在儿童。在重病区,发病年龄提前 • 粮食种类:多以小麦、玉米为主 • 职业:农民为主 • 易感性
流行特征(时间分布) • 周期性(致病因子的活跃程度) • 季节性(春季多发)
病 因 • 生物地球化学学说 • 饮水中有机物中毒学说 • 食物性真菌毒素中毒学说
临床表现 • 发病缓慢,病程长 • 初期病情轻微,部分可自行停止进展,直到成年亦无明显变化 • 部分病人病情逐年恶化,直至关节增粗、变形
几个特点 • 受累关节多 • 左、右双侧肢体关节同时受累 • 关节增粗、疼痛,不发红、发热和肿胀 • 疼痛为多酸痛或钝痛,休息后和晨起后重 • 病人智力、生育力、寿命不受影响 • 不传染、不遗传
防 治 • 改旱田为水田,改主食为大米,改种蔬菜 • 退耕还林或退耕还牧 • 科学种田,降低粮食的真菌污染程度 • 居住地搬迁 • 补硒
3.血吸虫病 • 寄生虫病,全球76个国家流行, 患者2亿多,6亿人受到威胁 • 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地区
中国流行血吸虫病的历史很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内均检出了大量血吸虫卵,这是至今世界上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寄生最早的证据。中国流行血吸虫病的历史很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内均检出了大量血吸虫卵,这是至今世界上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寄生最早的证据。 • 中国的血吸虫病公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共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临床表现 • l、慢性血吸虫病 接触疫水 l~2天后,可出现尾蚴性皮炎。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脾肿大。如感染较重,可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乏力。2、急性血吸虫病 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之间。主要症状为发热与变态反应。热型以间歇型和弛张型为多,重者可为持续型,体温可在40℃左右持续较长时间,可拌有神志迟钝、昏睡、谵妄、相对脉缓等毒血症症状。热程一般在一个月左右,重者达数月。大多数病人有肝脾肿大,有的出现腹水。3、晚期血吸虫病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即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及侏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