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 likes | 366 Views
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 參考書籍 : 築夢荒野 世新大學黃躍雯教授 著. 摘要. 前言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 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近代國家 / 地方社會發展 蘭嶼 金門 國家公園 結語. 前言. 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主要有三個轉捩點 , 從 受殖民的日據 時代 到 二次戰後的發展主義 到 近代的保育主義 和 地方社會發展.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 ( 一 ). 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 ---- 黃石 ( 美 ) 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 — 墾丁國家公園
E N D
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 參考書籍:築夢荒野 世新大學黃躍雯教授 著
摘要 • 前言 •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 • 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 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 近代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 蘭嶼 金門 國家公園 • 結語
前言 • 台灣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主要有三個轉捩點,從受殖民的日據時代 • 到二次戰後的發展主義 • 到近代的保育主義和地方社會發展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一) • 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美) • 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 • 現今相繼成立了6座國家公園,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 • 台灣所採用的是1974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所設定的標準
國家公園的由來和定義(二) • 國家公園之定義: • 未經人類開採,面積不小於一千公頃的優美景觀處 • 為保護原生動植物而設立的保護區 • 國家限制其境內不得開發或開墾 • 作為未來科學.教育.遊憩等等用途的資產地區
第一階段-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 日治時期-殖民的想法 • “以台灣為獲利的目的” • “以台灣作為南進根據地” • 日本對台灣自然人文資源的高度期待 • 懷鄉的景緻(與日本相同的景緻如溫泉櫻花) • 開發兼保育
第一階段-日據殖民時的發展主義 • 建制過程 • 預定3地 草山-大屯山(溫泉) 玉山-阿里山(林相變化之美 氣候變化) 雪山-太魯閣(人文特色 山海交錯) • 由此更可以看出把台灣當成一個遊樂園以及寶庫(開發營利)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 背景: • 接受了殖民政府的大量遺產 • 特殊的政治經濟背景 • 對於聯合國的依賴 • 人民習慣威權的便利性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 追求外匯利益而成立的與觀光有關之部門 • 國內提出的建議VS國外提出的意見 • 美國和聯合國組織的保育聯盟體系強力介入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 阻力: • 國內立法的盲點 • 觀光派(追求經濟利益)VS政治派(大陸觀點) • 結構性因素-----威權體制(由上而下)
第二階段-二次戰後國家中心發展 • 對於保育這一塊,只有極為少數人關心,但在發展掛帥下無法有所作為(威權體制)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After1977) • 轉捩點:蔣經國指示建立國家公園 • 以國家力量整合民間利益(統合主義) • 社會力量經濟力量崛起(向威權挑戰)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 1970末代工業化造成的污染被注意到 • 全球性的生態保育 • 保育運動的力量加上決策者的指示 • 下表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 營建署的設立 • 1980年代末期工業化的結果導致都市計畫地區擴增,人口聚集,興建國宅,公共設施等 • 國家公園被歸類在土地使用的一種 • 機關衝突(交通部觀光局,台大實驗林管理處,林務局)
國家中心保育主義 • 俠著保育主義,以及其優勢地位,使得這個時期,在短短數年間陸續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四座國家公園
近代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 新政商關係 • 台灣主權意識取代大中國意識 • 社會力的興起與保育主義的草根化(但是民眾不一定是保育主義的支持者 ) • 社會知識對於決策的影響
近代國家/地方社會發展 • 地方社會的自主意識 • 戒嚴前後 • 漢人 • 原住民
近代實例 • 已遭緩議的蘭嶼國家公園 • 金門設置國家公園
蘭嶼 • 雅美族(達悟)原住民 • 從贊成到反對(利益和空間) • 政治因素(高壓-民主) 政策因素(核廢料之鑑) • 雅美人的自覺與政府沒有辦法達成共識
金門 • 漢人 • 第6座國家公園 • 偶發性的變成議題 • 具有歷史保存的意義,但是是為國家公園遭到質疑 • 開發過度
結語 • 台灣經過短短百年內,多種形式的統治,政策的用途也從殖民到經濟到外交到觀光到保育 • 透過特殊的政治關係,外國的干涉加上近期有實權的決策人士的支持,國民知識水準上升,國家公園陸續成立 • 國家公園被引作經驗研究的相關學科,包羅萬象,不屬於任何專一學門,是綜合各領域的研究
結語 • 從國家公園的建制過程中學到了政治歷史與地方的消長關係,空間地址的選擇,決策過程的研究以及環境保育還有與當地居民的溝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