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0 likes | 845 Views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 八 . 景氣循環理論 2012/11.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1. 章節內容. 一、貨幣與通貨膨脹 二、利率 三、當代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四、景氣循環理論 五 ﹑ 相關議題. 2. 一、 貨幣與通貨膨脹. 3. 1. 貨幣. 貨幣的定義: 不是為直接消費,是為了下一次交易。 容易轉手出去的物品。 貨幣是一種制度:自然長成、非人們所刻意設計。 隨時地不同,貨幣亦不同。 每人的接受程度並不完全一樣。. 2. 貨幣的中立性 (neutrality). 貨幣的中立性的定義:
E N D
ECON5171 奧地利學派經濟理論八. 景氣循環理論2012/11 黃春興 清華大學 經濟學系 1
章節內容 一、貨幣與通貨膨脹 二、利率 三、當代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四、景氣循環理論 五﹑相關議題 2
1. 貨幣 • 貨幣的定義: • 不是為直接消費,是為了下一次交易。 • 容易轉手出去的物品。 • 貨幣是一種制度:自然長成、非人們所刻意設計。 • 隨時地不同,貨幣亦不同。 • 每人的接受程度並不完全一樣。
2. 貨幣的中立性 (neutrality) • 貨幣的中立性的定義: • 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和人的經濟行動。 • 貨幣政策不會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和人的經濟行動。 • 貨幣的中立性作為政策目標:貨幣政策不應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和人的經濟行動。
3. 貨幣中立性的論述根源 • 隱性假設:市場不用貨幣也能交易,僅視貨幣為一種計價單位。 • 交易方程式:Mv=pT。 • 方程式中的各變數都是代表全社會的變數,而不是個人所面對的經濟變數。
4. Mises對貨幣中立性的批評 • 個別家庭在不同的時間感受到貨幣數量變化的程度不同,影響他們對價值的不同判斷程度。 • 新發行的貨幣在第一時間進入每個人口袋的方式和數量都不相同。 • 貨幣增加時,先握有貨幣的人會購買需要的商品,提高這些商品價格和從業人員的薪資;但並不是所有商品價格和薪資會全面上漲,也不是同幅上漲。
5. 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貨幣(和銀行券)供給過多。 • 除此外的其它定義都會誤導。 • 在通貨膨脹下,先獲得發行貨幣者,將先收割特殊的利得,是通貨膨脹的獲利者;相對地,後獲得者已無利得可收,是損失者。
6. 價格變動的傳遞過程 • 通膨發生時,商品與服務價格的變動是,緩慢地從一群商品擴散到另一群,直到波及所有價格為止。 • 受價格影響的從業人員之所得,也一波一波地受到影響,不會呈現一致現象。 • 若相對價格正負相抵,物價水準就看不出變動。通膨嚴重時,因物價波段輪漲,物價水準會被低估。
7. 通膨下沒有穩定政策 • 通膨後,價格結構將改變,而不是價格水準的倍數變動。因此,穩定政策的提議是出於貨幣中立性的錯誤認識。 • 穩定政策不僅無法把受通膨影響的社會還原,反而雪上加霜,添加新的變動。
二、利率 11
1. 利率 • 奧派傳承 B-B 的利息理論,主張利率決定於資金的借貸,又稱可貸資金理論。 • 最簡單的借貸:我急需用錢,妳有錢,跟妳借,明年還,並支付利息。 • 資金的市場供需決定了借貸之利率。 • 若貨幣同質,不同地區之借貸利率會趨近;若貨幣異質,不同貨幣的借貸利率亦不同。海外借錢的利率和國內不同。 • 借貸市場是資金之使用權的交易市場。
2. 資金的需要 • 企業家借錢,不只是為了支付資本財,也支付勞動力和經營費用的周轉。(資本財邊際生產力對利率的影響是個人的且間接的。) • 企業家的預期利潤率愈大,其投資計畫愈大,願意支付的利率就愈高。 • 投資決策:除考慮未來利率、未來價格外,還有投資計畫的生命週期(T)。
3. 資金的供給 • 儲蓄:個人決定將所得用於未來消費的部分。 • 個人主觀的計畫是供給面的決定因素。 借貸市場 i S D Loan
4. 流量與存量 • 蔣碩傑對貨幣市場決定利率的批評:是貨幣需要為存量,還是貨幣供給為流量? 貨幣市場 i S 貨幣供給 D 貨幣需要 Money
5. 使用權與所有權的交易市場 • 房屋市場是房屋所有權的交易市場,租屋市場則是房屋使用權的交易市場。 • 資本財亦然。 • 勞動市場是勞動者之使用權(勞動力)的交易市場,而「奴隸市場」則是勞動者之所有權的交易市場 。 • 資本化(capitalization):使用權之未來各期收益折現值的總和。 • 所有權的交易價格=使用權交易價格之資本化?WHY?
6. 資金(資本)的流動 • 輕工業: • 資金的流動快速。 • 廠商所需資本相對較小,故數量較多。 • 接納資歷不深的企業家。 • 容易出現競爭性的產業。 • 蔣碩傑的產業政策:重輕輕重(台灣) • 印度:輕輕重重 • 中國大陸:重輕輕重
三、當代經濟危機的導火線 18
1. 美國的衰退 • 1977-1978年秋,(日本產業興起, )美元兌日圓由 1:290 貶至1:170,約貶40%。 • 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美國通膨達二位數,實質利率 -12%。FED(P. Volcker)提高利率達二位數。 • 1979-1985年,美元回流美國,美元大漲,兌日圓回升至1:250。1984年美國貿易赤字破千億美元。
2. 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 因應美國鉅額貿易赤字,1985/9/22 G5協議: 英、法、德、日四國有秩序地提升本國幣對美元的匯率。 • 1987年底,美元兌日圓貶至 1:120,1990年更升到 1:86,超過 65%。 • 同期,馬克升 70.5%,法郎升 50.8%,英鎊升 37.2%。 • 但1990-1991年,美國又陷入經濟蕭條。
3. 日本順差繼續 • 日本匯率大幅提升,但順差仍繼續在增加。日本政府操控匯率,大量買進美元,導致日本外匯存底大升。 • 日本外匯存底:
3-1. 日本的低率政策 • 日本政府為了補救廠商在高日圓匯率下的不利,採取低率政策。(歷史匯率高點:1995/4 1美元:79日圓 ) • 1986年開始,五度降息,由5%降至2.5%(日本史上最低)。 • 1987年底全球景氣復甦,美、德提高利率,但美要求日本暫緩, 1989/5 才升息。 • 低率+順差=貨幣供給大增。 • 1980-1990 年,日本Money Base 增加1.6倍。
3-2. 日本的泡沫繁榮 • 過量的貨幣供給,導致股市、房地產狂飆。 • 1990年,東京土地總市值=全美土地總市值。
3-3. 日本的景氣逆轉 • 1990/3 ,日本大藏省開始打房,導致信用體系崩潰。
3. 美國啟動繁榮 • 廣場協議提升了美國廠商的獲利能力,NASDAQ 指數上升。 • 1993-1994年,美國脫離1990-1991年的蕭條。FED也提升利率, NASDAQ 指數下跌。
3-1. Reverse Plaza Accord (of 1995) • 1995年,日本銀行陷入危機,而美國剛幫完墨西哥度過1994年的經濟危機。 • Reverse Plaza Accord: • 美國同意日本降低利率(低於美國)以補助日本廠商。 • 但日德必須購買美國擴大發行的國債(Treasury Bonds),以穩住美元匯率。 • 效果:債券市場的利率下降,但物價還不致上升。
3-2. RPA之後 • 美元大量回流,進入股市, NASDAQ上升。 • 1995/07 , FED 開始降息, 美元回流趨緩。 • 國外美元流向亞洲採固定匯率之國家(泰國、台灣),使其資產價格狂升。
3-3. 政治景氣循環 • 1994-95年,美國失業率在5.0-6.0之間,屬於充分就業。FED卻採取連續的降息政策。(上頁表)WHY? • 1996年是總統競選年,Clinton 準備競選連任。FED (A. Greenspan) 在1995-1996年以政策密切配合。
4. 新經濟時代(New Economy) • 新經濟時代:經濟持續成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 • FED rate 持續下降:1999.01 降至 4.63。 • NASDAQ 持續上揚:1999.01 高至 2193。 • 失業率:從 1994.03的 6.0 連續降至 2000.04 的 3.9。 • 經濟學家的自負:宣稱已完全掌握總體經濟的運作原理。
4-1. 瘋狂的.com繁榮 • 舊金山灣的IPO數量:從1986-1990年的 90 增至 1996-2000年的 390。 • 生產設備的產出:1992年到1999年增加74%。 • 個人儲蓄率:從1992年的 8.7% 降至 2000年的 -0.12%。 • 低自備款購屋( 10% )之比例:從1989年的 7% 增至 1999年的 50%。
4-2. 繁榮的泡沫 • NASDAQ:從1995.06的 933 增至 2000.06的 3966。 • 程式設計師的薪資:從1995年的 $45000 增至 2000年的 $100000。 • 商辦大樓租金(每平方英尺租金):從1995年的 $2.10 增至 2000年的 $6.75。 • 公寓租金:從1995年的 $920 增至 2000年的 $2080。
4-3. Netscape 傳奇 • Netscape 於1995/08首次公開募股(IPO)。七月時,Morgan Stanley 預估股價為$12-$14,後因市場看好,以$28推出。當日盤終價格為 $58.25。總市值達22 億美元。
4-4. 奧派的擔心 • 利用寬鬆貨幣吹起的繁榮,並不是可持續的繁榮(sustainable boom)。 • 在東亞、蘇聯、巴西已出現連串的經濟危機。
四、景氣循環理論 35
1. 景氣循環的階段 開始轉折? 穩定成長軌跡 蕭條出現? 繁榮開始? 政府政策 市場機能 時間 恢復? 觸底?
2. ABCT 理論之信念 • 新古典強調:經濟變量間的同步變動。奧地利強調:企業家對未來投資計畫的普遍錯誤。 • 米塞斯:企業家根據外部資訊獨立判斷,會出現普遍性錯誤,必然是市場資訊受到系統性的扭曲。
2-1. ABCT 理論之概念 • 價格、工資、利率都可能影響企業家的決策,而企業家的決策也可能影響價格、工資和利率。這樣的交互影響就是市場作為一個經濟程序的一般概念。 • 價格、工資影響當期的資源配置,利率則影響資源的跨期配置。利率決定於消費者的跨時偏好和企業家的利潤計畫,若是,經濟會經歷平穩的成長。若利率遭政府及中央銀行扭曲,此時經濟就會波動。
2-2. ABCT的基本假設 • 愈高階資本財之需要的利率彈性愈大: • 愈高階,資本密集愈大,利率變動的風險愈大。 • 利率降低,生產鍊會延深(遞迴生產)。 • 充分就業: • 因分析重點在景氣逆轉過程,而此時接近充分就業。 • 封閉經濟: • 核心的分析架構,可以延伸分析。
3. 信用擴張政策 • 政府擴張信用,導致利率下降: • 政府直接壓低利率,或增加貨幣供給。 若增加貨幣,利率經由借貸市場下降。 • 利率下降,影響生產結構: • 更高階生產的投資相對增加。 • 新生產鍊的投資相對增加。
4. 傳統經濟循環圖 商品市場 $支出 $收益 廠商 消費財 家計 消費財 生產因素 生產因素 $成本 因素市場 $生產因素報酬
4-1. 奧派經濟循環 借貸市場 資金供給 資金需要 消費財 消費財 廠商 家計 $收益 消費財 市場 $消費支出 $成本 $生產因素報酬 生產因素 生產因素 生產因素 生產因素 $成本 $生產因素報酬 低階因素 市場
4-2. 信用擴張 借貸市場 貸款提升 所得提升 廠商 家計 消費財 市場 低階 因素市場 過度投資 生產因素 報酬提升 高階 因素市場 錯誤投資
5. 工資上漲 • 工資上漲:高階或新生產鍊的相對投資,將搶奪生產因素(勞力與資源)和原材料得使用: • 部分生產因素和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並從低階流向高階。 • 工資從高階開始上漲,然後擴及低階。
6. 繁榮開始 • 薪資提高後,家庭所得增加了: • 家庭對消費財的需要增加,促使消費財供給增加和消費財市場繁榮。服務業跟也著繁榮,進入全面繁榮。 • 全面繁榮後,企業看好進一步的投資: • 進一步的投資促使生產因素價格與勞動報酬繼續提升。 • 家計開始投資股市,也擴及房地產。
6-1. 繁榮期 房地產與 股票市場 物價全面上升 生產因素 成本提升 借貸市場 貸款提升 所得提升 廠商 家計 消費財 市場 過度投資 低階 因素市場 生產因素 報酬提升 生產因素 報酬提升 高階 因素市場
7. 景氣逆轉 • 薪資的上漲,帶動消費財價格上漲。 • 房地產因低率受到鼓勵,也跟著上漲。 • 消費財與房地產的上漲,帶來通膨預期,人們開始搶購房地產、黃金以及礦產概念股。 • 人們對一般消費財的需要相對減少。
7-1. 景氣逆轉 房地產與 股票市場 通膨預期 利率提升 借貸市場 利潤下跌 消費減少 廠商 家計 消費財 市場 低階 因素市場 生產因素 報酬提升 高階 因素市場
8. 利率回升 • 服務業伴隨消費財的需要而同步下降。 • 當消費財的需要相對減少,消費財產業的利潤下降,引起兩個反應: • 第一階財貨的需要和其市場受到影響,接著逐步影響到更高級資本財市場。 • 廠商因利潤降低,對資金需要(貸款)增加,迫使利率上升。
9. 蕭條來臨 低階市場:消費財需要減少,促使消費財產業衰退,失業開始增加。 高階市場:利率回升,導致高階財貨的生產商利潤降低,失業開始增加。 第二波:失業增加使得薪資下降,從而使家計所得減少。所得下降引起新一波的消費減少。消費的一再下降,使得廠商開始虧損、倒閉。失業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