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第三章 水生昆虫 Freshwater Insecta

第三章 水生昆虫 Freshwater Insecta. 形态和功能 水生昆虫可分为两类,一类成虫和和幼虫都在水中生活,另一类仅幼虫为水生的。在水中生活的成虫种类不多,也少有饵料意义。水生昆虫幼虫,特别是摇蚊科幼虫,是淡水水域主要的饵料底栖动物。一些昆虫的成虫和幼虫是鱼类的敌害如龙虱和牙虫等,这里一并加以介绍。 昆虫全身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外披复几丁质的外骨骼。在生长过程中,一生要蜕换几次皮。. 一、头部

add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水生昆虫 Freshwater Insecta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水生昆虫 Freshwater Insecta

  2. 形态和功能 水生昆虫可分为两类,一类成虫和和幼虫都在水中生活,另一类仅幼虫为水生的。在水中生活的成虫种类不多,也少有饵料意义。水生昆虫幼虫,特别是摇蚊科幼虫,是淡水水域主要的饵料底栖动物。一些昆虫的成虫和幼虫是鱼类的敌害如龙虱和牙虫等,这里一并加以介绍。 昆虫全身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外披复几丁质的外骨骼。在生长过程中,一生要蜕换几次皮。

  3. 一、头部 昆虫的头部由六节组成,两侧有一对大而突出的复眼,为主要视觉器官,其次还有单眼。在两复眼之间或前端,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机能的触角,其形式多样,主要有丝状、刚毛状、锤状、羽状、念珠状等。 由头部前端突出的部分及头部各节的附肢组成摄食器官—口器。其基本类型为咀嚼式口器。各类昆虫的口器随它们的食性和摄食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如鞘翅目成虫和大多数昆虫幼虫的口器,即为咀嚼式口器。其基本构造由一个上唇,一对大颚(上颚),一对下颚和一个舌组成。上、下颚和下唇是头部的附肢。上唇和舌是头部的凸出部分。口器亦因昆虫生活方式不同而有多种类型,如刺吸式口器是半翅目等所特有的口器。较为简单,上唇呈半椭圆形,上颚和下颚变形针管状,包藏在由下唇变成的长吻内,形成一个分节的喙,折在身体腹面。

  4. 二、胸部 昆虫胸部由三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后胸三节。各节均由背板、腹板和侧板组成。每一胸节在腹侧具足一对。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胸和后胸背板外侧缘各着生翅一对。 足的构造也是与昆虫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其基本构造仍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及跗节组成。跗节常为五节,末端具1—2个爪。根据足的作用不同,可特化一些类型,水生昆虫常见的有游泳型和捕捉型,前者为善于游泳的种类所特有:足的各节均宽而粗,呈浆状,胫节和跗节上着生刷状长毛,便于拨水前进;后者如红娘华等,其前足特化成适于捕捉食物,腿节长大,内缘有一条纵槽,胫节能向褶刀似地嵌合在槽内。 水生昆虫的翅有鞘翅、膜翅和半翅三种。鞘翅是革质的,硬而厚。膜翅是膜质的,薄而透明。半翅前部是革质的,后部是膜质的。通常在前翅基部之间,有一小片中胸背板,呈三角形,称小盾板。

  5. 三、腹部 昆虫的腹部亦具背板、腹板和侧板。各类昆虫腹部节数不同,如鞘翅目种类腹部通常为5—8节。半翅目常为10—11节。 腹部1—8节侧板通常有一气孔,用以呼吸。有些种类气孔只保留在体后部,外围以几个小片形成气门板。水生昆虫潜水时气门板闭合防止水进入气孔,上升时气门板张开使空气得以交换。另一些种类后端的气孔发展成为长的管状突起,称呼吸管。管口亦有可开闭的气孔。 水生昆虫呼吸器官的进一步发展,为呼吸溶解水中的氧,这时腹部有特殊的薄壁突起,形状不一,称气管鳃。这种情况为幼虫特有。 多数昆虫腹部的第八和第九节为雌性生殖节,上有产卵器和生殖孔。第九和第十节为雄性生殖节,上有交接器和雄性生殖孔。

  6. 四、变态 昆虫的生殖一般都要经过交配,受精卵孵化为幼虫。在成长过程中,要经过脱皮,刚刚孵出的幼虫为第一龄,第一次脱皮后为第二龄……。同一种类脱皮的次数是有一定的,变为成虫后不再脱皮。也就是说,不再长大了。 受精卵孵化成幼虫,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长和形态变化的胚后发育期(变态),发育成成虫。这一过程称为变态,昆虫类的变态基本可分为三种。而常见水生种类则隶属不全变态和全变态。 半翅目、蜻蜓目、蜉蝣目、!翅目,这类昆虫幼虫具有未发育完全的翅芽与生殖器官,但其整个形状及摄食和成虫相似,这类幼虫称为若虫或稚虫,它们发育成虫时不经过蛹期,这称为不全变态。 脉翅目、双翅目、鞘翅目、毛翅目:它们由卵孵出的幼虫在形态上和母体完全不同,脱皮数次后变成不食不动的蛹,而后羽化为成虫,这类称为全变态。

  7. 分类 昆虫的种类繁多,现已知超过80万种,可分为无翅亚纲与有翅亚纲两大类。它们有大量的幼虫或成虫返回水域中,常见水生种类则属有翅亚纲。

  8. 无翅亚纲Apterygota 为原始性种类,体形微小,无翅,咀嚼式口器,无变态。常见水栖种类有弹尾目Collembola中最普通的紫跳虫Hypogastrura communis,多的时候水面一片乌黑。

  9. 二、有翅亚纲Pterygota 具1对或2对翅,或翅再度消失,常见水生者均属此亚纲。 (一)蜉蝣目Ephemeroptera 成虫为咀嚼式口器,但退化不用。翅大,呈三角形,膜质,静止时直立于背上。腹部末端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和一条长的中尾丝(median caudal filament),外观为三条中尾毛。生活于水边附近的陆上。稚虫水生,胸肢强壮,末端具1爪。在1-7腹节两侧常具成对叶状或丝状的气管鳃,其形状数目是分类的依据。腹部末端初附化为两条尾毛,经第一次蜕皮后才出现中尾丝。随种类不同,稚虫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种类在水底爬行,用强劲的前足在底部土中挖洞而居;也有些种类在清澈的溪流中钻藏于石下;或在水草间游泳,或在水草上攀爬。通常为杂食性,以藻类、小型动物或有击碎屑为食。也有些种类为肉食性,捕捉小型昆虫为食。 本目已知有150属。于此仅介绍蜉蝣科的一些属种。

  10. 蜉蝣科EPhemeridae 稚虫体长达20—30mm,体长筒形,两端较尖。大颚长尖形,向外弯曲。触角长形,有缘毛。尾毛3条等长。足强壮,适于掘泥生活。常栖息污泥污水中,如蜉蝣Ephemera

  11. 蜻蜓目Odonata 蜻蜓类已知种类约5 000余种,分隶500个属。广布全球,多栖温暖地区。成虫头部由发达的复眼,占头的大部分。触角短小。口器为咀嚼式。头胸间有细小颈部相连,使头可以自由转动。胸部短,中、后胸愈合。具翅两对,翅脉发达,翅脉系统时称虫的分类主要依据。腹部延长,成细圆筒形,末端具一对短小的尾须。全部陆生,多在水域附近生活。常见的蜻蜒隶属差翅亚目(蜻蜓亚目,AnisoPtera),豆娘隶属束翅亚目(豆娘亚目,Zygptera)。稚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在前端具有一对4—7节的大触角和一对很大的复眼外,还具有一个由下唇延长成脸壳的咀嚼式口器。因下唇构造特殊,故特称为罩形下形(面具下唇)(图3-3)。静止时,下唇覆盖在头部腹面口器其他部分之上。为捕食工具。下后形态及有无刚毛数等在鉴定稚虫上极为重要。胸部由三节组成。第二和第三节愈合,胸节背面有发育不全的翅芽,掩盖腹部的前端。腹部由11节组成。最后一节不发达,不易看清。腹部光滑或中间具背棘和侧棘。差翅亚目腹部宽而略扁,末端由一肛门附器和两个尾须组成的肛门锥体。束翅亚目腹部细圆柱形。尾部附器为长而扁的薄片(尾片)三个组成的尾鳃。每一尾片有许多气管分枝。有执行呼吸作用之说。

  12. 蜻蜒稚虫水栖,俗称水,不能游泳。爬行也很慢,主要是等待食物走近,则伸出罩形下唇突然捕捉之。所食各种水生动物。尤其喜食蜉蝣和摇蚊幼虫,有时也同类相食。大形个体也捕食蝌蚪和小鱼。蜻蜓类中肉食性稚虫对养鱼业危会极大。对鱼苗的伤害更为突出。有“鱼老虎”之称。豆娘类稚虫除对鱼苗危害外,也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13. 蜻蜒目的稚虫都呼吸溶于永中氧。差翅亚目的稚虫气管鳃位于直肠内,叫直肠鳃—鳃篮。肛门前加宽成容积极大的鳃囊。呼吸时,水由肛门缓缓吸人。如果水被猛烈排出体外,稚虫则机械地向前急进。因而呼吸运动还有助于个体的前讲。随着稚虫的充分成长,呼吸器官逐渐由气门来代替气管鳃,因而身体常局部露出水面,以吸取大气中的氧气

  14. 束翅亚目(豆娘亚目,Zygoptera)束翅亚目成虫通称豆娘。体形较瘦细休息时四翅向上并合,极小平置两侧,不善飞翔。雌体有发达的产卵管,卵产在植物的组织间。稚虫体细长,腹末有3条细长的尾片,曾认为具有呼吸作用,因此被称为气管鳃或尾鳃,事实上,尾鳃不是它的唯一呼吸器官,其体表、腹侧气管鳃或气门等,都有呼吸作用。而尾鳃,也同时起着尾鳍的作用。

  15. 色科(Agriidae= Calopterygidae)本科有称为豆娘,为蜻蜒目中最常见类群。稚虫长(不计尾片)达22mm,喜栖流水水域植物间。头部近四角形,复眼小。大触角长,第—节超过其余六节总长的两倍多。罩形下唇扁平,中片具深沟和两个朝内侧的突起,在中片的末端形成菱形的口,侧片有一动钧和3个不动钧,尾片长,匕首状,中片短于侧片,相当扁化,如黑河Agrion atratum

  16. 丝科Lestidae 本科种类常栖息小型水体,成体着色美丽,稚虫体长(不计尾片)达14—18mm,头宽于长,复眼大。罩形下唇匙状,多数种类的下唇折叠时可到最后一对足的基部,中片的末端有浅的沟,侧片有一大动钩,并且有2—3个刚毛。尾片长达腹长的 2/3,黑色或具黑色斑点,具羽状分枝的气管,普通有丝Lestes

  17. 科Caenagrionidael 体型细长,腹未有3条叶状尾片,具树状分枝的气管,体长(不计尾片)约14—25mm,头宽于长。复眼突出,罩形下唇短而扁平,中片中央末端不具浅沟,中片每侧有3一5根刚毛,侧叶具3-6根纲毛。本科分布广泛。常见栖于静水水域的植物间,如常见的亚洲瘦Ischnura asiatica

  18. 差翅亚目(蜻蜒亚目,AnisoPtera)差翅亚目的成虫通称蜻蜒,体形匀称。善于飞翔,很多种类在飞翔过程中进行摄食、交配与产卵。休息时两翅平置。雌虫卵产到水中、淤泥里、植物体外或植物的组织内。稚虫有宽,略为扁化的腹部,俗称为水。有“鱼老虎”之称。为养鱼池内的大害。稚虫体末端具肛门锥体,其呼吸作用是由直肠鳃来完成的。

  19. 箭蜒科Gomphidae 体一般为大型,稚虫粗壮。触角4节,复眼完全分开,下唇中片无凹裂,腹未具短刺。为穴居或爬行种类。喜栖溪流地区,我国已知有101种,重要属亦达26种之多,如常见的箭蜒Gomphs

  20. 蜒科Aeschnidae 稚虫体粗壮,长达35—45mm,触角7节。复眼在背方有少量的接触,扁平的罩形下唇中片稍有凹裂。腹部大,在后半部加宽,在6—9节侧缘有侧棘。肛门锥体长。稚虫喜栖静水水域植物间和水底处。常见有蜓Aeschna

  21. 马大头 Anax

  22. 大蜒科Cordulegasteridae 稚虫体长达43mm。下唇匙状,侧叶内缘具长短不同的尖齿,左右齿可互相嵌合,中片顶端具凹入状的突起。常栖息在河、溪,隐蔽在碎石或淤泥上,不为真正穴居种类,如大蜻蜓Anotogaster sieboldii

  23. 伪蜒科Corduliidae 稚虫身体扁化。体长达30mm。复眼小,足长,罩形下唇匙状,侧叶远缘具9—10个发达的锯齿,其缺刻深度等于锯齿本身宽的一半,每个锯齿具3—5根刚毛,下唇中片两侧各具11一13根刚毛,侧叶具7一8根刚毛。稚虫体灰色,腹部宽,在3—9节上具小的背棘,在8和9节上具侧棘。稚虫栖息在各种不同的静水水域中。常见如江鸡Macromia clio

  24. 蜻科Libellulidae 本科已知有近600种,为最普通的蜻蜓类。稚虫体长达23mm,头部宽阔,复眼小且突出,大触角短,足较短,身作短而扁,腹部极宽,在第三至九节上有小的背棘,罩形下唇匙状,较长,侧叶的远缘有不发达的锯齿,下唇中片每侧具11—15根刚毛,侧叶具10—12根刚毛。稚虫常栖息小型淡水水域水草中,性活跃,常见种类除赤卒Sympetrum外,差翅亚目的大多数种类,卵产在水中或水草的表面,有的卵由胶条连成卵索挂在水草枝条上。束翅亚目与蜒亚科的一些种类则把卵产在植物的组织内。发育尾半变态,幼虫期载豆娘亚目中一般约1年;在蜻蜓亚目中约2年,有的为3-5年。常以稚虫越冬,约经11-15次蜕皮后才羽化为成虫。刚从卵孵出的稚虫,完全藏于几丁质膜中不动。但几分钟后即脱皮而自由生活于水中。稚虫多栖息于池底砂粒间水草中或泥土的表面。体褐色、暗褐色或绿色。其体色可因环境而变化。蜻蜒稚虫多栖息在淡水中,生活在盐水水域中的为数极少。

  25. (三)半翅目Hemiptera 本目昆虫通常有翅两对,前翅基部革质。其余部分为膜质,故名半翅目或异翅目Heteroptera。 成虫的头部一般在背测显著地分为头盖板与唇基两部分,其余部分完全愈合。有两个较突出的复眼,两个单眼或缺单眼。口器或长或短,均作吻状,为刺吸口器。有称为吻者,故有名为有吻目Rbynchota。这类口器是由大、小颚变成针管状,藏于由下唇变成的沟管内,而上唇却变成沟管盖面成。适于刺吸,刺入捕获物的组织或体内以吸取汁液。前胸相当大,一般不分化。中胸、后胸构造复杂。其中以中胸小盾板最为显著,普通成三角形,位于翅基间。半鞘翅的构造因种类而不同,为分类根据之一。一般除前翅的基部为革质外,其余部分和后翅全部为膜质。静止时,后翅常置于前翅下。足的构造多变,但其跗节稀为三节以上。腹部为 9—11节,多为 10节。各类变化也很大,如仰泳蝽Notonecta:第一腹节退化,第二至十一节均显著。蝎蝽Nepa与螳蝽Ranatra第一背板与第一、二腹板均退化。蝎蝽有间细而具齿的产卵管,能切破植物组织在裂缝中进行产卵。桂花蝉Lethocers indicus与多数椿象一样有开口在腹背的臭腺,能分泌挥发性的臭液。

  26. 本目昆虫有气门10对。但水生种类有所变化。如蝎蝽在若虫期有10对气门,成虫时则相互愈合或完全消失。 多生活在林间、草地,也有栖息在水面或水中,或寄生。有些种类为重要的益虫。水生种类却有害于养殖鱼类。 发育为不全变态。成虫产卵于沉水植物的组织中,或以胶质附于其它物体上。孵化的幼体酷似成虫,唯迟不全,称若虫。若虫的习性与成虫相似。若虫大都具5个龄期,在第二至三个龄期出现翅芽。若虫发育期约需1.5—2个月,发育过程中体色变化显著,尤其最后一次脱皮体色变化最为显著。成虫冬季在冰下越冬。 水栖性种类多为肉食性,是养殖渔业上的敌害之一。 本目昆虫约有40多个科,计48,000 —54,000种,多为陆栖种类,现就常见水栖种类隶属几个科介绍如下。

  27. 黾蝽(水黾)科Gerridae 本科种类为池塘水面最常见的昆虫之一。体长8-15mm;头稍长,触角4节。单眼退化。喙4节。前胸长。体细长。中、后足亦细长。跗节2节适于在水面奔跑,甚至可逆流而上,有些还可在海水上游跑。食浮游甲壳类与其他水生昆虫以及落到水面上的昆虫,当缺乏食物时可自相残杀。成虫在藓类植物、石头下或植物根系丛中越冬,第二年再度飞回水域中。

  28. 水黾属:只取食紧贴水面食物,一般不会伤害健康鱼苗,但能抢食饵料。腹节上有特殊腺体,能分泌一种油类物质。本科种俗称甚多,卖油卖糖(北京)、水豆油(闽南、台湾)、水和尚(广东)、水马、香油瓶等,如习见的水黾Gerris

  29. 潜水蝽科(小判虫科)Naucoridae 体扁广卵形,头嵌生在前胸间。触角短,4节,隐生头下。眼大,缺单眼。喙稍弯曲,一般3节。胸宽,有大翅与短翅两型。前足短,适于掘握,跗节1节颇尖,中、后足有游泳毛,跗节2节有两个爪。腹端无呼吸管。常见种类有:小判虫Naucoris exclamationis:体长13—14mm。常在水草丛中快速游泳。捕食昆虫幼虫、小螺、鱼苗等。产卵于水草茎上。一年有1—2个世代。若虫有5个龄期。冬季以成虫越冬。

  30. 滑子虫Aphelochirus:俗称锅盖虫,体圆扁象锅盖而得名,可在水中呼吸而永远不到水面上来

  31. 蝎蝽科(红娘华科)NePidae 本科体形多变,有细长如螳螂者,称水螳螂或螳蝽(Ranatra)。有体阔呈长卵形,称水蝎(红娘华)或蝎蝽(NePa),体暗灰褐色。头小,陷入前胸中。触角短而隐。3节。眼大,缺单眼。喙3节,短。前胸长,呈颈状。足伸向前胸前方,前足适于捕捉,胫节有沟,能容纳镰状跗节。某些种类在基节处有发音器。中足与后足细长,跗节1节,有爪,后足基节球状,能旋转。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两根呼吸管,俗称尾。本科常见种有:长蝎蝽(红娘华、水蝎)LaccotrePhes japonensis:体长约30—40mm,身体扁而狭长。前胸的背板大,略作四角形,中央有隆起,近后缘有一横沟。前足发达加镰刀状。中足与后足细长行动缓慢,常隐存在水草丛中,以突然捕捉食物。其食物主要为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和鱼苗。但只能捕食比本身小的动物。腹部末端有两个沟管,或相合成为一根呼吸管,用这细管露出水面进行呼吸。管的长度与体长约等长。卵产于水草茎上或用水草做成的巢内。红娘华必要时也能飞。常常从别处飞入鱼苗池中或孵化池内伤害鱼苗和鱼卵。据观察一个红娘华一昼夜可伤害1—3条鱼苗和2—6个鱼卵,冬季以成虫越冬。相似种还有蝎蝽(NePa)。螳蝽(水斧虫)Ranatra chinensis:为本科常见种类的另一体型。体细长如螳螂,称为水螳螂,体长约40—50mm,暗黄褐色,尾端呼吸管一对与体长相等,习性与红娘华相似。与水斧虫相似种类还有小螳蝽(水蠊虫)Ranatra braehyura

  32. 田鳖科Belostomatidae 本科突出特点是体形大而阔扁。喙5节短而强,触角4节。缺单眼。腿节大。尤其前足强大,为捕食器,中足及后足财节各为2节,有两个爪。膜翅部有显著的翅脉。有些种类雄体有负卵的习性。有害鱼苗。分布温带与热带。常见有:田鳖Kirkaldyia deyrollei:我国各地常见的大型种类,体长 65~70mm。体暗褐色。体扁平,背百观为卵圆形。头小,为三角形,前足胫节粗大而向外扩张。跗节1节,末端有锋利的长爪,借以攻击捕获物。后足粗扁平。腹部6节,末端具一对短而能伸缩的呼吸管,常爬到近水面处伸出尾端的呼吸管进行呼吸。白天潜藏在水草间或树枝等处,夜间飞出水面而飞翔。有趋光性,捕食各种水生动物,包括蝌蚪、小蛙和小鱼等,也食鱼卵。捕食时先麻醉食物,刺吸血液,后食其肉体。产卵于水生植物或木片、树枝等上面。负子虫Sphaerodema rusticca:体长约18—24mm,扁椭圆形,暗色,春季雄虫有负卵于背上的习性而得名。习性与田鳌同。

  33. 仰泳蝽科(松藻虫科)Notonectidae 本科昆虫的游泳姿态与其他昆虫完全不同,即游泳时以背向下,腹面向上,用长形后足作浆仰泳,故得名仰泳蝽。体形中等,头陷前胸中。触角小,4节。眼大,无单眼。前足较短,捕捉性。中足亦不长,用以握物,唯后足长而呈浆状。善于游泳,常仰浮水面,把腹部末端伸出空气中进行呼吸。捕食性,食物为甲壳类、各种昆虫和鱼苗。取食时以长喙刺入捕获物以分泌毒液使之麻醉,然后吸食。其喙很锐,当人受到它叮刺时亦很痛。贪食,饱食后沉到水生植物茎叶上休息,翅发达,趋光,善飞。产卵于植物组织中。本科常见种类有松藻虫Notonecta(图3-23):体长约3mm。背腹颜色较深,小盾片黑色有光泽,早春产卵于水草组织中,成虫在产卵后到夏季即死亡。若虫期约经5—6周,夏末秋初羽化成成虫,成虫在冬季潜居泥中越冬。松藻虫也是养鱼业上的大害,据观察一个松藻虫一昼夜平均能食4尾鱼苗,常常还伤害稍大的幼鱼。一位目前有关松藻虫为害的报道常常与划蝽Sigra混淆。小榜鬼AnisoPos niveus(图3-24):亦为常见种,体比松藻虫小,前翅稍带白色透明,小盾片黑褐色,两眼在后部几乎相接,生活史与松藻虫相似,也伤害鱼苗。

  34. 划蝽科Corixidae 本科种类分布很广,同一种类在数量上往往也很多,在有些鱼苗池拉网时,它们常与鱼苗数相等。虫体大小在4一12mm。一般体形瘦长,头短。喙1一2节,很短。前胸短,小盾片小。前足短。中足细长,后足扁浆状,在水中行动迅速。时而升到水面呼吸,时而沉到水底。升降敏捷。当环境不利时,可从水域飞走。冬季以成虫越冬。早春化冰后首先出现进行交配产卵,卵通常附着在水草茎上。有的文献记载,划蝽摄食泥中腐屑、藻类、原生动物和其他微小生物,还食丝状藻类。在养鱼池中亦发现叮食鱼苗。并多发现在鱼池和孵化池中,因而鱼苗和鱼卵的死亡率都很大,因此是养鱼业上的严重敌害。常见种有:小划蝽(小风船虫)Corixa substriata =Siga substraiata(图3-25):体长约6mm,为水稻田中最普通种类。黄色。复眼黑色。前胸背面具黑色横纹7条以上。划蝽Sigra distanti:体长约11mm,常误为松藻虫。松藻虫背腹颜色很深。惯于仰泳,而划蝽背面深褐色,腹面黄色。游泳时背朝上面。

  35. 鞘翅目Coleoptera 鞘翅目昆虫普通叫做甲虫。主要特征为:咀嚼式口器,多数无单眼,触角多数为11节,前胸很发达,前翅为角质而无翅脉,坚厚如鞘,静止时两翅覆盖在后翅上。叫鞘翅。后翅为膜质,有翅脉,纵横折叠于鞘翅下。小盾片三角形。足一般三对,但多变化。腹部10节,一般腹板只能看到5—8节,无尾须。幼虫体延长,呈蠕冲状。大颚发达。具胸足。腹部9或10节。气门一般在18节,每节个一对。行动活泼的种类常具尾须。

  36. 鞘翅目昆虫为昆虫纲最大的一类。约25万种,177个科,水栖种类也有13个科,现重点简介如下: 1. 龙虱科DytiSCidae 本科种类已知约35个属,260多种。个体从 1一40mm。椭圆而扁,光滑流线型。肉食性。喜栖水清砂底多水草处。大型种类多栖于宽阔的水域,而小型种类多栖沿岸植物丛中。成虫常飞至陆地。现以龙虱Cybister来了解本科种类的一些特性。龙虱虽是水栖,但仍保留祖先呼吸大气的本能。它在胸部有两对,腹部背面两旁有8对通往气管的呼吸孔。气孔通向翅鞘下面的气腔。当龙虱升到水面时,腹末端向上伸出,腹部后两节的呼吸孔和大气接触进行气体交换。新鲜空气不仅达到体内的气管,还能在鞘翅下方储存。供给呼吸之用。在冰封水面时,还可从翅鞘下挤出空气构成欲放的气泡,以利用水中溶解的氧。龙虱为肉食性。其食物为各种昆虫的幼虫,甲壳类、小螺、蝌蚪和鱼苗等。饥饿时也不放过较大的动物,如青蛙尸体和水生植物。龙虱非常贪食,其视觉和嗅觉都十分敏锐。每个龙虱平均一天可吃4—5尾鱼苗,甚至能攻击体长超过10cm的小鱼。一个龙虱是不易捕食这样大的鱼,但可把它抓咬出血,而其他龙虱闻到血腥味时便蜂拥而上攻击,直至分食。在自然环境中,龙虱不会长久饥饿,当感到食物缺乏,它们就会飞走。

  37. 龙虱在早春进行交配。有些种类的雄体前足跗节前3节常膨大成吸盘。在中足爪下有很多小吸盘。交配时,吸盘基部分泌腺分泌粘液,粘吸雌体。雌体卵产在水草或沿岸水底上。有的种类却爬到水草上,由腹末端伸出小片,在茎上切开小口进行产卵。产卵动作缓慢,通常一天最多只产三十几粒。产卵期可延续1一2个月,产卵数达1000一1500粒。龙虱寿命可达3—5年,每个雌虫每年只产一次卵。刚孵化的幼虫形小,体软,是灰白色。这时幼鱼、蛙和肉食性昆虫都可摄取它们为食,但几天以后,外皮逐渐硬化,大颚强固,活动能力增强后就不易被捕食。幼虫生活期约2—3个月,在此期间便脱皮两次,到第三龄时不再增长,这时幼虫体色较深,一对镰刀似的大颚极为发达。性凶猛,俗称水蜈蚣。水蜈蚣和成虫一样,需要大气进行呼吸。它在水面浮游的时候比成虫要多,因为它没有储存空气的气腔。呼吸时它将腹部尾端露出水面,头下垂,这时它不仅呼吸空气,也在窥伺猎物。水蜈蚣且比成虫更为贪食。有饥不择食之感。一遇到东西即扑向前去,用大颚夹住猎物,然后扎入猎物体内,通过颚孔分泌毒液醉猎物,再分泌消化液在体外消化,沿大颚渠道吸进体内,以此方式进食。水蜈蚣在一昼夜内可食50个蝌蚪,可食取16尾鱼苗,是养鱼业大害。但一般不吃不动的东西,因而很少见到伤害鱼卵。水蜈蚣一般在夏末秋初时游到岸边。在石片、草根下、垃圾中、或钻到土中几十cm深处,或用土粒在地面筑成小圆丘,在内成蛹。蛹期从几天到两个月不等,有些种类则以踊过冬。通常在2—3周后出现成虫,刚羽化的成虫体软,色淡,只有眼和足是黑色。以后外皮逐渐硬化,变为黑褐色。一星期后,色深而且强健的成虫冲破蛹室而自由生活。

  38. 鼓虫科Gyrinidae 本科为一类体色光亮的小甲虫。体背隆而腹平,很象豆鼓而得名。通常在水面回旋,运动最快,遇到危险时则沉伏水中,体长约3—16mm。!虫肉食性,捕食小型昆虫、小甲壳类和小型蠕虫。在水下和水面均可寻食,还能捕食飞落水面的蚊虫。!虫终生都在水中渡过而不飞出水域,冬天在水底淤泥中越冬。幼虫肉食性。在水底淤泥中生活。腹节各有一对细长的鳃,通常不升到水面来,仅在夏末秋初成蛹时才升到水面,在水草中结茧成蛹。如鼓虫(鼓甲)Gyrinus

  39. 牙虫科Hydrophilidae 本科亦称水龟虫科,为常见水栖甲虫之一。个体在1一50mm之间,初学者常与龙虱混淆。龙虱触角细长、丝状。下颚须很短。牙虫的触角末端数节膨大,下颚须很长成丝状。另外在胸部腹中央有一刺状突,并有细绒毛在水中呈银白色。而龙虱胸部腹面光滑,亦无绒毛也不呈银白色,不但大型个体如此,一般小个体也可依此来区别。牙虫个体背面拱起,黑色。游泳较慢,常在水草上爬行。牙虫在水中时,通常头朝水面,把触角微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因为牙虫触角的最后四节膨大成锤状而密生小茸毛,空气顺着下垂的触角往下流,构成一根与覆盖胸、腹两部分空气层相通的气柱。鞘翅下面也有气腔,都能储存空气,供呼吸之用。牙虫为杂食性,主要食物为水草、丝状藻类和腐叶、腐屑等。也吃死的或游动不快的动物。还伤害鱼苗和鱼卵。产卵期在春末夏初,这时雌虫分泌丝状物,在水里缠粘落叶、草片等,作成壶状卵袋,每袋通常具卵50—60粒。但有的种类卵袋中仅有两个卵。有的可达130多个粒,也有不形成卵袋。一般在5—16天,卵即可孵化成幼虫,幼虫为肉食性,取食方式与水蜈蚣不同之处是在食物上洒上消化液,然后将半消化物吸吮并囫囵吞下。它最喜食者为螺类,对鱼苗和鱼卵危害性较大。牙虫幼虫不象水蜈蚣那样灵活,水蜈蚣一旦遇上敌害,可张开尖锐的大颚自卫。而牙虫幼虫显得软弱无力,顶多从口内吐出黑色体液,以示恐吓。

  40. (五)毛翅目Trichoptera 毛翅目昆虫通称石蛾。成虫头小,多毛,触角细长,多节。复眼一般不大,咀嚼式口器,但退化无咀嚼功能。前胸小,背板上多有两个大的瘤状突并具毛。中胸大而多毛。后胸则一般无毛。翅两对均膜质。翅面上具毛(个别具鳞片),足细长,3对足相似。腹部10节,雄体腹末端外生殖器发达,有象尾须的分节突起。 毛翅目为完全变态昆虫,幼虫统称石蚕。除极个别种类生活在森林中苔藓内以外,其余全部水生。幼虫头上有成对的复眼,在复眼前面着生大触角,大的纺绩腺在下唇上开口,故又称下唇腺。胸节分界明显,第一胸节背板甲壳质化,第二节为革质或具甲壳质的背棘。第三节为革质,较少具小骨片。胸足发达。某些幼虫在第一胸节下面有长的突起—角。有些第二和第三节具很发达的气管鳃。腹部由9节组成。各节多丛生气管鳃。腹末端有一对带钩的伪足—臂足。成体小型或大型,长约4—27mm,白天多停留在水边附近的植物上。晚上活泼,趁光性强,不善飞,有的完全不能飞形。只在水边草丛中爬行。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交配产卵后即死去。有的种类不食东西。寿命更短。卵一般绿色和黄色,为胶质包裹形成卵状、球状或环状卵块。卵块产于水中,或附在物体上。

  41. 多数幼虫藏在自己作的巢筒内,爬行时头胸和足露出,携带巢筒移动,受惊时立即缩进去。腹部第一节背面与侧面各有突起以保持身体不贴靠巢筒,腹部波动使水不断由前面进去,从后端流出。幼虫捕食摇蚊和蚋的幼虫以及小形甲壳动物,也有以硅藻和其他藻类或以水草为食。 幼虫生活期为一年或半年左右,在这期间经过六次以上的蜕皮形成蛹,各次龄期所历时因环境条件(水温、食物、水流、氧气等)而变化,通常从两周至几个月不等。 蛹期也在水中渡过,有的就在原来的巢筒中化蛹。蛹期1一2个星期,有发达的上颚,羽化时咬破保护物而爬到水面。有的也可以用足游泳到水面羽化。 毛翅目幼虫用气管鳃或通过体壁渗透呼吸水中溶解的氧。对氧的要求很高,水的含氧量常是决定它们分布的主要因子。一般多生活于水草丛和沿岸浪击区。因为这些地方氧气较为丰富。毛翅目幼虫是鱼类的天然饵料,鱼类通常连巢筒一块吞食。 毛翅目种类很多,我国记载约两亚目15个科,现就习见者简介如下。

  42. 石蛾科Phryganeidae 幼虫大型,体长达40mm,巢筒由规则的碎块排成直管,长达50mm。常见有石蚕Phryganea

  43. (六)双翅目Diptera 双翅目昆虫包括日常熟悉的蚊蝇等。它们头都有小颈,能自如活动。复眼发达,单眼3只或无。口器有刺吸式(蚊)、吮吸式(蝇)等多种形式。胸部3节紧接。中胸最大。前翅发达,膜质。后翅特化成棒状的平衡棍。足一般3对,相似,跗节5节。足亦多特化。腹部4—11节不等,无尾须。幼虫体柔软,蛆虫状。头部可分为全头型、半头型和无头型。口器一般退化,无眼和分节的胸足。一般有12个体节,即胸节3个,腹部9个,有些种类则分节不清。 双翅目昆虫体小型或大型,为完全变态。幼虫一般为无足的蛆型,头部明显外露的蚊类为全头型,如孑孓,头壳坚硬。!类头部为半缩半露称半头型。蝇类头部很不明显叫无头型。蝇类的蛹外面包着一层没有脱去的幼虫皮。称为围蛹。蚁类的蛹能在水中游泳,所以也有叫动蛹或裸蛹。 卵多为卵形或圆形,一般白色,单粒或成堆,幼虫水生或陆生,多以腐殖质或植物组织为食。双翅目多数种类是人类与家畜的害虫,但水生幼虫则为鱼类的天然饵料。在养鱼业中作为主要饵料的摇蚊科幼虫,它们还可作为各种不同类型水域的标志。双翅目昆虫我国已记载有84科,现仅介绍幼虫水生种类常见的12个科。

  44. 大蚊科Tipulidae 幼虫体长10—25mm。体壁透明.呈褐色到白色。除少数肉食性种类外,大多生活在堆积腐烂的杂草处,以腐烂和新鲜的水草为食。幼虫发育期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一般以幼虫状态越冬。多数种类一年一个世代,有些则一年有2—3个世代。如大蚊幼虫亦称稻切蛆Tiplua,食稻粒胚及嫩芽,为水稻作物大害。

  45. 细腰蚊科Ptychopteridae 幼虫和蛹多数居于池塘岸边有腐烂的水草堆集处或石堆中,以后端很长的呼吸管伸出水面呼吸,故称鼠尾大蚊科LirioPidae。多生于污水处,以腐烂的植物为主要食物,如细腰蚊PtychoPtera

  46. 蚊科Culicidae 蚊科幼虫总称孑孓。全部发育都在水中进行,几乎任何一点水都可生存,所以灭蚊时要翻缸倒罐,填沟堵洞以破坏其孳生地。它们因常在水中扭动,故有“跟斗虫”一俗名。蚊科种类很多,常见有按蚊(疟蚊)Anopheles、伊蚊(黑斑蚊)Aedes、库蚊(家蚊) Culex、幽蚊Chaoborus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