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第一章 多元架構 (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

第一章 多元架構 (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張 紉 副教授. 單一面向的限制. Case examples 每一個人及其情境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將其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分開分析( p:6 ) 本書使用整合性多元架構取向( integrative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 整合性:根據理論及科學研究結論 多元架構:生理、心理、社會層面.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Farada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多元架構 ( 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多元架構(A multidimensional framework)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張 紉 副教授 96HBSE—Ashford 3rd

  2. 單一面向的限制 • Case examples • 每一個人及其情境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要了解一個人,不能將其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分開分析(p:6) • 本書使用整合性多元架構取向(integrative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 整合性:根據理論及科學研究結論 • 多元架構:生理、心理、社會層面

  3.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 人的行為發生於物理、心理、社會空間脈絡,需面對許多要求,做出有效反應,此種有效反應環境需求的能力叫做適應(adaptation) • 社工員需要有這些對人行為之相關知識,形成參考架構,才能發展專業助人行為。社工是處理「社會適應」領域的專家 (p.6)

  4.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 人類在變動環境中適應及生存的能力與他們「發展彈性」(developmental flexibility)能力有關 • 發展彈性與社會制度及文化傳統相關,因此在了解行為制度及社會變動時,必須考慮文化對於這些變動的影響(p:7)

  5.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 文化因素為何重要 • 需要將人的行為置放在他所生活的文化脈絡下,才能理解該行為的意義 • 問兒童「你叫什麼名字」--北美、歐洲 • 問兒童「你爸爸或媽媽是誰」--瑪亞人 • 一個人以自己環境的價值判斷強加到另一個人的文化習慣時稱為「民族優越感」「ethnocentrism」(p:9)

  6.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 什麼是社會環境 • 對行為設限的所有期待、動機及誘因,是由一個人所生活的社會中的其他人所建構出來的(p:11) • 文化能力、全球化及多元社會 • 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是指工作者有能力去解決來自不同文化種族的團體,在需要協助時,所面臨的困難(例如:語言)(p:12)

  7.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層面 • 需用科學化方法,建立一套有系統將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之關係予以分類。 • 作者稱為biopsychosocial approach(生物心理社會觀點),只是一種觀點而非理論。此架構基本假設為(P:13) • 1.有三層面可評量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生理、心理、社會 • 2.這三層面可視為一個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系統之概念 • 3.此系統包含多重系統,從最小到最大,階層式組織起來 • 4.此系統持續與其他生命系統互動(有生命或無生命系統)

  8. 社工員為何要學習人行? •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層面 • 這樣的架構提供我們分析從最小系統到最大系統不同層面的互動過程。在所有的系統層面,可以用兩個觀點來分析:(p.13) • 當前觀點(current perspective):分析這三個層面如何影響目前事情的狀態 • 發展觀點(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這些系統的互動如何引導(影響)目前事情的發展

  9. 多元層面架構 • 基本上包括三層面:(p:14) • biophysical(生理) • 包括生化、細胞、器官、及生理等系統 • 這些系統的功能是指生理成分的能量平衡交換 • psychological(心理) • 指一個人心理歷程的組織及整合 • social(社會) • 指一個人個別或在團體中互動的社會關係系統

  10. 多元層面架構 • 圖1.1表示這三個層面的互動 • 精神層面(spiritual dimension)(p:17) • 指人存在的本質及理解到有些事超越人類的能力 • spirituality:泛指相對於宇宙力量關係的主觀經驗 • religion:正式制度化的信仰體系,包括:教義、教條、教派認同、儀式

  11. 運用多元層面架構 • 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多元層面架構,列出相關層面的假設(列出各層面,可提出的問題方向 )(p:18~21) • 生理層面 • 生理成長與發展 • 生理優勢及危險

  12. 心理層面 認知發展與訊息處理 溝通 態度與情緒 自我及認同 社會認知與規範 心理優勢及危險 社會層面 家庭、團體 社區及支持系統 組織及社會制度 多元文化與性別考量 社會優勢及危險 運用多元層面架構

  13. 社會功能的評量模式 • 何謂社會功能:由Werner Boehm(1958)提出(p.23) • 1950以前,SW對人、問題行為的看法與其他專業沒有什麼區別 • Werner Boehm(1958)認為每一種專業均需要以人某一層面功能作為專業活動之焦點 • SW需要著重在人的「社會功能」

  14. 社會功能的評量模式 • 何謂社會功能:由Werner Boehm(1958)提出(p.23) • 社會功能是指「要適度滿足人類共同需求,以使其能達到合理程度的成就及成為社會中有生產力及貢獻的成員」 • 此觀點源自於社會互動理論(social-interaction theory)及角色理論(role theory) • 這些理論假設人透過社會角色的表現,達成自我價值及歸屬感(被期待的角色及該角色能展現的表現)

  15. 人在環境中系統 • The Person-In-Environment system (PIE) (p:25) • 用來評量社會功能問題,使用四個因素描述案主問題 • FactorⅠ:社會角色的問題 • FactorⅡ:環境問題 • FactorⅢ:心理違常問題 • FactorⅣ:生理違常問題

  16. 人在環境中系統 • The Person-In-Environment system (PIE) (p:25) • 社工員主要須評估案主的FactorⅠ:社會角色的問題與FactorⅡ:環境問題這兩個因素 • 這兩個因素用來評估案主的社會功能 • 指的是一個人完成日常生活所需之能力,並能實踐其主要角色,工作員需描述問題、嚴重程度、期限

  17. 人在環境中系統 • The Person-In-Environment system (PIE) (p:26) • FactorⅠ:社會角色 • 角色問題 • 家庭角色 • 其他人際角色 • 愛人、朋友、鄰居、會員、其他 • 職業角色 • 特定生活情境角色

  18. 人在環境中系統 • The Person-In-Environment system (PIE) (p:26) • FactorⅠ:社會角色 • 互動問題 • 權力、矛盾、責任、依賴、失落、孤立、受害、混合、其他

  19. 人在環境中系統 • The Person-In-Environment system (PIE) (p:26) • FactorⅡ:環境問題 • 影響案主問題的環境因素,有六個領域 • 經濟/基本需求系統 • 教育/訓練系統 • 司法/法律系統 • 健康、安全及社會服務體系 • 志願協會系統 • 情感支持系統

  20. 人在環境中系統 • 壓力因應模式(models of stress and coping)(p:27) • 壓力(stress) • 環境要求、內在要求或是兩者一起所引發的事件,超過一個人生理或社會系統所能承擔的適應程度

  21. 人在環境中系統 • 壓力因應模式(models of stress and coping)(p:27) • 適應階段(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 第一階段:警示階段(alarm stage) • 生理系統啟動以對抗壓力 • 第二階段:抵抗階段(resistance stage) • 當壓力持續,身體持續抵抗 • 第三階段:耗竭階段(exhaustion stage) • 抵抗資源用盡、引發疾病或不適應症狀出現

  22. 人在環境中系統 • 壓力因應模式(models of stress and coping)(p:27) • 壓力反應 • 有另外學者提出 • 情緒因應(emotion-focused coping) • 處理焦慮、緊張、沮喪、生氣、煩亂不安 • 問題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 • 採取行動對抗壓力 • 表1.3呈現對壓力的反應狀況

  23. 人在環境中系統 • 壓力因應模式(models of stress and coping)(p:28) • 危機理論(crisis theory) • 危機指一個人面臨到突然改變的情境,讓其感覺到無路可走的狀況 • 此狀況會促使一個人經歷好或不好的改變歷程(p:29)

  24. 生命週期與生命歷程觀點 • 社會學者研究取向(p:30) • 探討人類發展過程中,社會變遷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影響 • 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所具有的行為、傾向、技巧及特質 • 比較不同階段的心理功能、特質、技巧差異何在

  25. 生命週期與生命歷程觀點 • 生命週期觀點(life-span perspective)(p:30) • 探討人類發展過程中,是否特質或行為傾向是持續性或是不持續性 • 人是否可以改變? • 有學者認為一旦人格形成,則改變的可能性降低 • 也有學者認為整個人生都能改變只是改變程度一直在縮小

  26. 生命週期與生命歷程觀點 • 生命週期觀點(life-span perspective)(p:30) • 例如對於偏差行為的解釋 • 有人認為偏差行為會終其一生發展,形成犯罪性人生(life-course persistent) • 但有人認為偏差行為侷限於青少年階段(adolescent-limited)(p:31)

  27. 生命週期與生命歷程觀點 • 生命歷程觀點(life-course perspective)(p:33) • 在社會制度脈絡下所形成有年齡區別的生命類型(life pattern) • 此觀點使用「生命軌跡」(trajectory)概念來了解一個人在主要生命的社會領域中(例如:工作、婚姻、犯罪、親職)的環境路徑(environmental paths)

  28. 生命週期與生命歷程觀點 • 生命歷程觀點(life-course perspective)(p:33) • 「生命軌跡」(trajectory) • 朝向一種生命目的地的穩定方向 • 轉換(transition) • 被生命事件所標示出來的短期改變的狀態

  29. 預防及發展 • 基本上人的發展改變,可分為兩種(p:37) • 規範性影響(normative age-graded influences) • 指不同年齡階段都可預測的改變 • 兒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 在某個特定年齡階段的歷史事件、年代所造成的改變(history-graded influences)又稱世代效應(cohort effects/period effects)

  30. 預防及發展 • 基本上人的發展改變,可分為兩種(p:37) • 非規範性影響(non-normative event influences) • 指非預期性、也非整個年齡階段、也未影響所有人的事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