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102 學年 度下學期 五年級 『 社會領域 』 教學計劃

102 學年 度下學期 五年級 『 社會領域 』 教學計劃. 教學者 陳月桂老師. 教學單元. 第一單 元 :工作與消費 第二 單元 :理財與經濟活動 第三 單元 :唐山來的拓荒客 第四 單元 :台灣現代化的起步 第五 單元 : 臺灣的 自然災害 第六 單元 :生活與環境. 直接取自天然資源,或將資源培育利用的經濟活動. 第一級產業. 生活需求. 種類. 意義. 展現才能. 第二級產業. 把第一級產業的物品加工或製造的行業. 實現理想. 1-1 工 作 與 成 就. 第三級產業. 提供 商品和服務.

ulla-mays
Download Presentation

102 學年 度下學期 五年級 『 社會領域 』 教學計劃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02學年度下學期 五年級『社會領域』教學計劃 教學者 陳月桂老師

  2. 教學單元 第一單元:工作與消費 第二單元:理財與經濟活動 第三單元:唐山來的拓荒客 第四單元:台灣現代化的起步 第五單元:臺灣的自然災害 第六單元:生活與環境

  3. 直接取自天然資源,或將資源培育利用的經濟活動直接取自天然資源,或將資源培育利用的經濟活動 第一級產業 生活需求 種類 意義 展現才能 第二級產業 把第一級產業的物品加工或製造的行業 實現理想 1-1 工 作 與 成 就 第三級產業 提供 商品和服務 提升職位和報酬 展現才能 成就感 發揮理想 努力認真 報酬 獲得樂趣 累積經驗 態度 創新 因應社會變遷 培養能力 建立專業自信心 依據興趣專長 選擇工作 認真負責 全力以赴 積極進取 不斷進修

  4. 運用錢財滿足生活需求 商品價格 消費 影響 因素 個人收入 商品品牌 廣告促銷 多加比較 消費 方式 價格合理 適當 觀念 1-2 消費行為 環保商品 愛惜物品 付費方式 型態 減少浪費 商店購買 現 金 記帳習慣 消費 態度 郵 購 信用卡 先購買「需要」的 電子現金 儲值卡 網路購物 有餘力再買「想要」的 電視購物 提貨券 消費前審慎思考 禮 券

  5. 分配收支、管理財富 理財 理財的第一步 妥善規畫人生目標 急 用 或 需 要 累積錢財 儲蓄 2-1 理財面面觀 定期獲得利息 增加所得 可 能 獲 取 報 酬 風 險 開公司、設立工廠 投資 正確 理財 購買股票、基金、黃金 買賣房地產 充實財經專業知識 從小養成正確理財觀念 蒐集完整資訊 理財 達人 有助日後參與經濟活動 依照能力與需求 不貪圖暴利 謹慎小心 不從事高風險或投機理財

  6. 生產者 消費者 商品 價格 創造工作和就業機會 消費者 不輕信廣告,不貪小便宜 理性 企業 2-2 多 元 的 經 濟 活 動 各種 角色 生產者 提供商品和服務 努力創新,建立品牌 生產 個人 消費 守法 珍惜 資源 投資 提供資金,滿足生產者 投資者 政府 合法途徑投資,正當理財 擁有資源有限,重視環保 分享 所得 公益支出 提高財富價值 善盡公民責任

  7. 自古以來 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接觸帶 地震 每年平均發生一萬八千餘次 臺灣常見自然災害 約有一千次感覺得到 與 自 然 和 諧 共 處 5-1 地 震 建築物倒塌、道路毀損 地震 災害 土石鬆動、山崩地裂 沿海地區可能引發海嘯 平日加強防災和應變能力 防震 方法 加強建築物結構安全 準備緊急避難包 近年來 指導學童做好地震演練 環境過多開發 地震災害更嚴重 人口眾多 集中居住

  8. 偷渡 藥材、五金 建材、布匹 防止臺灣成為反清基地 限制漢人來臺 臺 灣 中 國 大 陸 臺灣縣 統治 措施 福建省 消極 治理 臺灣府 鳳山縣 諸羅縣 稻米、蔗糖 西元1683年施琅攻臺鄭氏戰敗 商業 活動 農業 開墾 3-1 清代的統治與開發 水利 設施 招募 農民 合作 墾荒 移民 社會 福建 廣東 三大港口市鎮 隔離漢人和原住民 同族或同鄉聚居 南 部 府 城 中 部 鹿 港 北 部 艋 舺 興建大規模的水圳 語言、風俗、習慣差異 爭奪土地、水源 稻米、蔗糖生產重鎮 社會動盪不安

  9. 酬神 娛樂 書院 私塾 官民 三字經 百家姓 山歌 採茶戲 私人 教材 千字文 四書、五經 歌仔 歌仔戲 教育 發展 政府 練習 作詩 作文 書法 掌中戲 布袋戲 府學 縣學 傳統 音樂戲劇 宗教 信仰 3-2 清代的社會與文化 媽 祖 福建 廣東 保生大帝 家鄉 神明 建築 特色 開漳聖王 建築 彩繪 雕塑 廟宇 三合院 三山國王 聯絡情感 廟宇 華 麗 宅第 風景 花木 忠孝 節義 吉祥 動物 精神寄託 庭園 裝飾繁複 節慶祭典

  10. 樟腦 經濟 重心 洋行 臺北成為 經濟中心 北部農民 茶葉 臺灣 現代化 4-1 清末的開港通商 傳教士 清朝限制臺灣與外國往來 建立教堂 從事傳教 西元1860年中英法戰爭 北部:馬偕 臺南安平 南部:巴克禮、馬雅各 開放 港口 對外 貿易 滬尾(淡水) 西方 文化 醫療技術 雞籠(基隆) 教育事業 打狗(高雄)

  11. 西元1874年日本派兵攻臺 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 牡丹社事件 法國侵擾澎湖、臺灣 沈葆楨 劉銘傳 4-2 清末的建設 西元1885年臺灣設省 增加兵力、修建砲臺 臺灣 現代化 增設恆春縣、臺北府 臺灣省第一任巡撫 修築東、西部越山道路 調整行政區加強統治 加強對原住民的管理 積極清查土地 清朝最進步地區之一 廢除人民來臺禁令 修建基隆到新竹鐵路 消極 治臺 積極 治臺 鋪設電報線、開辦郵政 創辦新式學校

  12. 自古以來 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接觸帶 地震 每年平均發生一萬八千餘次 臺灣常見自然災害 約有一千次感覺得到 與 自 然 和 諧 共 處 5-1 地 震 建築物倒塌、道路毀損 地震 災害 土石鬆動、山崩地裂 沿海地區可能引發海嘯 平日加強防災和應變能力 防震 方法 加強建築物結構安全 準備緊急避難包 近年來 指導學童做好地震演練 環境過多開發 地震災害更嚴重 人口眾多 集中居住

  13. 發生於低緯度地區海洋 房屋毀損、農作物損壞 颱風 做好防颱措施 臺灣地處颱風移動路線 夏、秋兩季常受侵襲 電力中斷、引發水災 5-2 颱風、豪雨、土石流 豪雨 土石流 愛護 土地 五、六月間梅雨季節 臺灣自然環境脆弱 因地震頻繁,土石鬆軟 出現連續性降雨 泥沙和土石隨洪水而下 短時間內超大豪雨 了解自然災害 不當開發山坡地 加強防災觀念和作為 夏季西南季風挾帶大量水氣 沒有做好水土保持

  14. 海洋 海域廣闊,適合發展漁業 優越的自然條件 近年來發展觀光與休閒漁業 約占全島面積2/3,豐富又多樣 6-1 臺 灣 的 資 源 生 物 多 樣 性 的 特 色 森林 提供動物棲息、淨化空氣 涵養水源、保護土壤等功能 山地過度開發,面積大量縮減 礦物 資源不豐富,多已停止開採 石油、天然氣仰賴進口 花蓮縣大理石產量較多 動植物 生意盎然的島嶼 地理環境特殊,孕育多樣性生物 許多候鳥暫時停留的地方

  15. 6-2 環境的問題與保育 環境保護是全民的責任 問題 保育 沿海 地區 海洋遭受汙染 鼓勵發展低汙染產業 地層下陷及海水倒灌 限抽地下水、鼓勵海上箱網養殖 平原 地區 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料 田地遭受汙染,不能耕種 監控工業區汙水、廢氣及廢棄物 丘陵 山地 人為開發後,降低森林功能 管制危險坡地開發與使用 增加水災及土石流發生機會 栽種原生樹種,恢復生態景觀 建設大眾運輸系統及自行車道 都市 地區 空氣、噪音汙染及垃圾問題 駕駛人要遵守交通規則 做好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

  16. 雪霸、陽明山 設置國家公園 政府 墾丁、太魯閣 設置自然保留區 臺江、東沙環礁 立法進行保育及限制開發 玉山、金門 經濟發展忽略環境 6-3 永 續 經 營 與 發 展 舉辦教育講座、生態之旅 民間 培育解說及保育人員 過去 推廣環保活動 環境 資源 面積不大,缺乏礦物資源 現在 自然環境脆弱 發展資訊及生物科技 投入環保永續發展 人力 資源 開發高經濟價值作物 發展具地方特色產業 提升素質,但大學生人數過多 廣設大專院校 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配合 推廣社區大學、老人大學

  17. 教學方法 講授引導 討論報告 習作指導 網路資源 閱讀書籍

  18. 評量方式 期中、期末定期評量(30%) 平時測驗、複習考(30%) 作業成績(25%) 報告發表(10%) 學習態度(5%)

  19. 敬請家長配合 主動關心孩子的學習狀況。 習作測驗訂正簽名。 鼓勵孩子閱讀相關書籍。 走出戶外,認識生長的土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