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單元四: 工程經濟與環境倫理

單元四: 工程經濟與環境倫理 . 材料工程系 鍾景生. 我期待有一天統計學家在估算國家財富時,能將「環境耗損」這個項目加進去。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將會發現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national product , GNP )的數字一直在騙人 …… . - 亞瑟。柏恩斯( Arthur Burns )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 當前主流經濟學說與科技模型的三大謬誤 . 謬誤一:瑪麗皇后式的經濟學 『 全球暖化對經濟體系所造成的最大影響為農 業,但農業部門的產值僅佔美國 GNP 的區區 3﹪ 而已 』

betty_james
Download Presentation

單元四: 工程經濟與環境倫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單元四:工程經濟與環境倫理 材料工程系 鍾景生

  2. 我期待有一天統計學家在估算國家財富時,能將「環境耗損」這個項目加進去。當我們這麼做時,我們將會發現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的數字一直在騙人……. -亞瑟。柏恩斯(Arthur Burns)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3. 當前主流經濟學說與科技模型的三大謬誤 • 謬誤一:瑪麗皇后式的經濟學 • 『全球暖化對經濟體系所造成的最大影響為農 業,但農業部門的產值僅佔美國GNP的區區3﹪而已』 • 其對世界的運作認知如同法國瑪麗皇后建議農民若沒有麵包啃,何不去吃蛋糕一樣的偏差。 • 若未能妥善管理生態系統,則經濟體系將告崩解;相反的,若經濟體系瓦解,則窮途末路的人類也會開始摧毀生態系統。

  4. 謬誤二:愚蠢的卡斯特將軍 • 『當人類身陷生態災難時,科技大軍將會及時解救我們』 • 當石油、媒礦耗盡 => 太陽能、核能、風力等其它資源可替代 • 土壤、空氣、淨水、海洋、森林耗盡 => ???科技

  5. 謬誤三:對於一時成功的錯誤自滿(不像以前那麼常打老婆了?)謬誤三:對於一時成功的錯誤自滿(不像以前那麼常打老婆了?) • 有鉛汽油 => 無鉛汽油 • 污染防制法案 •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京都議定書(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法案) • 「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管制氟氯碳化物使用之國際公約) • 但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卻更加快速

  6. 生態學家 V.S. 經濟學家的土壤價值觀

  7. 『環境倫理』理念的發展 •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倫理觀: • 創世紀第一章第二十六節:「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馬、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 => 「自然界存在的唯一理由,是為人類服務」 • => 人類對地球只有管理權,而沒有佔有權。 • 人類的責任是「看管上帝的花園」,因而沒有對地球及地球上的果實行使絕對的權利。

  8. 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倫理觀: • 行為的正當性是建立在功利原則(Principle of Utility)之上。亦即:「所有人類的行為,若產生對最大多數人之最大的「好」,便是善的或好的行為,因而也就是正當的行為。」 • 「好」即是以最低成本而達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 只重短期利益,而忽視長遠效應。如綠色革命所使用的大量農藥 • 個人利益、公義及環境生態評估均應納入功利考量範圍 • 個人好處要歸屬於人類全體的好處之下

  9. 環境倫理學:20世紀50年代李奧波特(Aldo Leopold)提出 • 倫理學不應只限於處理人與人之間及個人與社群之間的關係,而應該擴大到包括個人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鄉土倫理』(land ethics) • 土壤、水流、植物及所有動物的物種,共同形成「生命社群」(biotic community) • 「當一件事物是廎向於保護生命社群的完整性、均衡性及美時,便是正確,否則便是錯誤」(A thing is right,when it tends to preserve the integrity、stabikity and beauty of the biotic community。It is wrong when it tends otherwise。)

  10. 一套理想性的環境倫理,必需有實踐的機動性及實踐的可能性。一套理想性的環境倫理,必需有實踐的機動性及實踐的可能性。 • 史特朗及勞生菲特建議將此理想的實踐基礎建立於人類的「自利」(self-interest)之上,其慨念可從二方面加以延伸: • 任何人均對健康的生活有欲求。破壞現有環境將與此需求相違背。 • 大多數人都有將子孫視為自我族群生命延續的渴求。若生態環境破壞將危及人類的後代,也將與此欲求相抵觸。

  11. 環境倫理的理論模型 • 拓荒模型:美國的拓荒倫理(frontier ethics)又稱為牛仔倫理(cowboy ethics) • 以人類作為自然界主宰的觀念下,不屬於人類的其他物種是沒有任何權利可言,也不值得人類尊重。 • 「拓荒者」對於資源的掠奪,其惟一的理論根據在於所謂的「自然資源無窮盡」,及「科學的至尊」(Scientific Supremacy)的說法。

  12. 救生船模型:(life boat ethics)美國人類生態學者哈丁 • 將地球視為海洋,每個國家是海上的船,其中有乘客過於擁擠而瀕臨翻船(貧窮國家),其船民於是努力游向人口不擁擠的船上(富有國家),此時擔任「救生船」角色的富有國家是否應搶救或幫助貧窮國家?可能情形有三: • 若要救所有人,以其估算現有貧民人數,將造成救生船沉船。若要完全公義,便會導致全面災難。 • 若只容許部份人士上船,則要解決如何選擇誰該上船的問題? • 只保護船上的生還者,維持安全因素,不准其它窮民上船。【哈丁所堅持】

  13. 太空船模型: • 將地球視為一艘太空船,能源來自母船太陽。依據能量守衡原理,船上乘客的生命能量不斷耗散,但是新生命卻連續不斷地出現。太空船上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製造怡人的生活空間,動物依靠植物過活,人類又以動植物為生,動植物提供人類的能源。 • 基本觀點: • 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主從或優先性的問題,因為二者是結合成一體的。 • 富人船與窮人船上的乘客,彼此沒有優先關懷的待遇,而是把全球人民視為同在一條太空船上,彼此要同舟共濟。

  14. 現存的環保議題 • 一、地球溫室效應 • 1988年美國「Time」雜誌的『年度風雲人物』=> 地球(異常氣候災害頻傳) • 現在地球平均溫度比100年前約高0.5℃ ~0.6℃(10000年前冰河時期以來,溫度僅上升4℃),預計未來100年將上升2℃ => 「溫室效應」或「停車效應」 • 禍首 => 二氧化碳 <= 燃燒煤炭、石油、開墾森林

  15. 溫室效應對全球的影響: • 全球氣象變異:北半球冬季將短、冷、濕;夏季長、乾、熱。 • 氣溫上升,水汽蒸發快 => 全球雨量逐年減少,降雨形態改變。 • 改變農作物生長步調,速度變快,土壤貧脊,生態平衡被破壞。 • 海洋變暖,海平面將於2100年上升15~95cm,全世界1/3居住於海邊人口將受威脅(荷蘭`及夢加拉將陸沉) • 改變區域資源分布,引起國際間經濟及社會問題。

  16. 國際因應對策 • 聯合國於1992年5月9日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京都議定書(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法案),現有170個締約國。=> 管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於2000年時抑制在1990年的標準,2005年時抑制在1990年的80﹪為目標。

  17. 臭氧層破壞 • 地球週圍大氣從地面而上,分成對流層(極區7~8km、赤道16~19km)、平流層(15~50km)、中氣層(50~100km)、增溫層(100~400km),大氣中90﹪的臭氧分布於離地面上空15~50km,而在20~30km處是臭癢濃度最高的區域 => 臭氧層(Ozone Layer) • 臭氧層可吸收99﹪以上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 臭氧具刺激性氣味,是一具有強烈氧化能力之氣體,常被用於淨化空氣及飲用水殺菌之用。

  18. 大事記 • 1974年:美國科學家馬林納及勞倫證實,噴霧罐及冰箱用冷媒中的氟氯碳化合物(Chlorofluocarbons, CFCs),因化學結構穩定,於大氣中溢出後會上升至平流層,而將氯原子釋出,而與臭氧起反應,破壞臭氧。 • 據估計每一個氯原子約可破壞10000個臭氧分子。 • 1985年:南極上空發現臭氧層破洞 • 1987/9/16:於加拿大蒙特婁市,由26國簽署「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管制氟氯碳化物使用之國際公約,目前有91國正式執行。 • 1990/6:擴大管制物種類,並加速管制時程,提前於2000年全面禁用氟氯碳化合物

  19. 1992/11:因臭氧層日趨惡化,再將管制時程提前於1996年1月全面禁用氟氯碳化合物1992/11:因臭氧層日趨惡化,再將管制時程提前於1996年1月全面禁用氟氯碳化合物 • 1995:南極圈出現一臭氧層破洞面積如一個歐洲 • 1996/9~10:南極圈出現一臭氧層破洞面積如二個歐洲 • 1997/4:北極臭氧層濃度比前一年同期減少15~25﹪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