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 likes | 855 Views
主人與僕役 : 權力鬥爭 1054 年 ~1305 年.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Mat 23:11~12 ). 三 ﹑ 教皇權威極盛時期: 貴格利 第七到波尼法修第八 (Boniface VIII) ( 1050-1294 AD ). 1﹑ 教皇與皇帝關係的三種理論:其真正情況是鬥爭的結果 A﹑ 同等合作,例如:神聖羅馬教會與神聖羅馬帝國 B﹑ 屬世事務,皇帝高於教皇,例如:丕平第二對教皇的贈與,使教皇成為皇帝的臣僕 C﹑ 屬世權柄隸屬於屬靈權柄. 2﹑ 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制:
E N D
主人與僕役: 權力鬥爭1054 年~1305 年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Mat 23:11~12 )
三﹑教皇權威極盛時期: 貴格利第七到波尼法修第八(Boniface VIII)(1050-1294 AD) 1﹑教皇與皇帝關係的三種理論:其真正情況是鬥爭的結果 A﹑同等合作,例如:神聖羅馬教會與神聖羅馬帝國 B﹑屬世事務,皇帝高於教皇,例如:丕平第二對教皇的贈與,使教皇成為皇帝的臣僕 C﹑屬世權柄隸屬於屬靈權柄
2﹑神聖羅馬帝國與教皇制: A﹑查理曼帝國瓦解後,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現在德國的中心,一部分是現在法國的大部分,中 間包含義大利的狹長地 帶,成了許多民族雜居 的獨立國所在,這種情 形有助於封建制度,它 成了11-13世紀特殊制 度,這有利於教皇威權 增進 Holy Roman Empire
B﹑大俄妥(OttotheGreat,912-973 AD):他使教皇在皇帝之下達二百年 (1) 他的父親統一日耳曼各公國 (2) 恢復神聖羅罵帝國;他曾想藉教會 權勢恢復新神聖羅馬帝國 (3) 他贈與教會土地,擢升主教為有領 地的公侯,藉以削弱諸侯力量,教會 藉皇帝授衣禮(Investiture)與皇帝相 互依存 (4) 結果: (a) 第十與十一世紀帝國大會 就是西方教會大會 (b) 皇帝有增進教皇利益的責任 Otto I (912-973 AD)
C﹑亨利三世於1046 AD任命革利免二世,帝國進入全盛時期,全教會承認皇帝為最高元首 Clement II (1005-1047 AD)
3﹑大分裂 A﹑遠因:東西方教會經數世紀累積神學、文化、地理、政治、經濟的分歧。 B﹑近因: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米迦勒瑟拉留企圖提升地位與羅馬教皇相等,故意挑剔羅馬教會的「錯誤」;關閉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會;不善待教皇使節;將教皇名字自禱告名單中剔除。 C﹑結果:教皇使節在1054年7月16日革除瑟拉留及其跟隨者教籍,四日後瑟拉留將教皇利奧九世及其跟隨者革除教籍,從此東西教會分裂。 Michael I Cerularius (c. 1000-1059)
4﹑貴格利七世時代: 1.深受「克呂尼運動」的影響 2.立意改革教皇制度 3.歷任六位教皇的總參謀 4.奠立教皇的權威 A﹑利奧九世(1049-1054 AD)是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努力恢復教廷聲譽;拓展樞機主教制到羅馬以外地區 他強調三件事:1.神甫絕對禁止結婚 2.不得實行聖職買賣。3. 非經聖職人 員及會眾選舉,沒有人可擔任教會職務。
4﹑貴格利七世時代: B﹑尼古拉二世(1058-1061 AD)於1059 AD在拉特蘭會頒佈諭令,宣布教皇由樞機(紅衣)主教選出;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衣禮”。(國皇不再有教職授命權) 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 教皇可以選自不同地區,必要時甚至可以在羅馬以外舉行選舉
C﹑貴格利七世(Gregory VII, Hildebrand, 1073-1085 AD): (1) 教皇無上權威思想在其任內教義化 並推行;教皇是上帝在世界的代表 (2)皇帝任命主教不再被視為合法 (3)貴格利七世與亨利四世因授衣禮衝 突,1085 AD死於放逐 (4)渥木斯協定:最後教皇與皇帝在1122 AD於Worms的Concordate達成妥協, 主教與修道院院長的產生在教皇任命, 皇帝監督之下達成
5﹑修道運動: A﹑克呂尼(Cluny)運動: (1) 由克呂尼修道院運動所帶出在第十至十二世紀的教會改革的統稱 (2)910AD 阿奎庭公爵(Dukeof Aquitaine) 在克呂尼建立本篤式修道院,不受當地貴族、主教管轄,直接隸屬教皇 (3) 農奴提供勞力使修士能專心禱告,改革教會理想產生,希望將基督教思想充滿社會,因此並致力教育、慈善工作
A﹑克呂尼(Cluny)運動: (4) 許多修道院加入,克呂尼 修道院也成為中世紀的旅店 (5)希爾得布藍也曾在克呂尼修院受訓 (6) 克呂尼修道院恢復本篤修道團的嚴格規矩,發展宏偉的崇拜儀式,建立有效經濟組織,但其富裕與世俗世界友善的關係與強調崇拜儀式,也產生其他追求樸素的改革運動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 –1153AD) 5﹑修道運動: B﹑西篤會(Cistercians) (1)1098AD 摩勒斯麥(Molesme)在 Citeaux開始一個本篤修道團 (2) 深信工作是禱告,注重勞動與默想 (3) 深受歡迎,第十二世紀末已有530 所修院 (4) 最著名的西篤修士是克勒窩的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他是中世紀神秘主義代表人物,認為默想基督受的傷害,就更能學效基督表現出愛,他被視為「歐洲的良心」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1) 方濟會(Franciscans): a.FrancisofAssisi 於1209AD 開 始,1210AD獲准 b. 重清貧、順服、慈惠工作、禱告 c. 開始不鼓勵追求學問, 1234AD 後產生出色學府 Francis of Assisi (1181/1182 -1226AD)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2) 道明會(Dominicans): a. 西班牙人道明(Domingo de Guzman,1170-1221 AD)致力過清貧生活、追求學問向異端、 異教人士傳福音;1220 AD 獲准(教皇) b. 成為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先鋒 c. 致力教育工作
Teresa of Ávila (1515-1582 AD)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3) 聖衣會(Carmelites) a.1154AD 在巴勒斯坦成立,強調絕對清貧、獨居、素食生活 b.聖衣會修女團 (Carmelite Sisters) 1452AD成立後盛 行於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c.TersaofAvila在第十六世紀進行改革,使其注重默想、宣教和神學研究
5﹑修道運動: C﹑募緣修道團(Mendicant) (4) 奧古斯丁修會 (Augustinians) a. 十一世紀中葉在法國南部、義大利北部的教士群居修道產生 b. 聖奧古斯丁規條強調清貧、獨身、順服 c. 在教育與慈惠工作上有貢獻
5﹑修道運動: D﹑軍士修道團(MilitaryOrders) (1) 慈善武士團(KnightsHospitalers): a. 十一世紀末在耶路撒冷,照顧病人、款待客旅與十字軍,後組武士團保護旅客 b.1099AD 獲准,領導人Raymond of Provence c. 聖地失陷後轉到賽浦路斯, 1530AD查裡五世將馬爾他主權賜給他們
5﹑修道運動: D﹑軍士修道團(MilitaryOrders) (2) 聖殿武士團(KnightsTemplars) a.1118AD 為保衛耶路撒冷成立,原叫「基督的貧窮武士」,後因獲大量資助,財富累積而改名 b. 財富儲蓄在巴黎、倫敦的「聖 殿」裡 c.1312AD 被指控不道德、迷信、信奉異端,被革利免五世鎮壓(在法王菲利普四世支持下)
6﹑經院哲學: A﹑內容: (5)溫和實名論:「特殊」事物對我們最 真實,「一般概念」在它們本身之中 最真實 (6)唯名論(Nominalism):「一般概 念」沒有獨立的真實性,它被我們用 思想將有共同性質的事物組織成一類
6﹑經院哲學: A﹑內容: (1) 研究信仰與理性、實名論 (Realism)、唯名論 (Nominalism)之間的關係 (2) 用邏輯與形而上學研究神學問題 (3) 用「講授」與「對辯」教學;用 「註解」寫作 (4)實名論(Realism):概念獨立於表 現這些概念的事物之外
Peter Abelard (1079 – 1142AD) 6﹑經院哲學: B﹑發展: (1) 形成期:第十一、十二世紀 a.受奧古斯丁所引進的柏拉圖主義影響 b. 亞伯拉德(Abelard)著作使亞里斯多德的辯證法在第十二世紀佔重要地位 c. 「一般概念」與外界真實的關係爭論是主要議題 d.安瑟倫對神的存在提出「本性辯證法」
Saint Albertus Magnus, (1193/1206 –1280), 6﹑經院哲學: B﹑發展: (2)鞏固期:第十三世紀 主要學者是大亞勒伯特 (Albertus Magnus)、亞奎那 (Thomas Aquinas)、波拿文特拉 與敦司‧蘇格徒 (3)批判期:第十四、五世紀 主要學者有羅渣培根 (RogerBacon)、俄坎 (WilliamofOckham)、
William of Ockham (1288 – 1348AD) 6﹑經院哲學: B﹑發展: (4) 經院哲學發展到高峰時,亞奎那用 亞里斯多德哲學與基督教信念證明 部分基督教信仰可以用理性來鞏 固,就算要用信心接受也不脫離理 性 (5) 到了俄坎的威廉卻認為基督教的信 仰沒有一部份能用人的理性證明, 它們只能在聖經與教會權威的基礎 上接受
6﹑經院哲學: C﹑影響: • (1)聖禮需教牧施人員行才有效,神品階級被提高到介乎神人之間的地位 • (2)1184 AD成立異端裁判所 • (3)1215 AD教會正式接受「化質說」(Transsubstantiation)及每年須認罪規定 • (4)教皇成為最高權力,教會律例(貴鈎利第九教諭集)權威與羅馬法典相當或超越
6﹑經院哲學: C﹑影響: • (5)神秘的敬虔臻於極點: a.伯爾拿的新郎新婦神祕主義,重視 與基督有神秘關係 b.笏哥的新柏拉圖神祕主義 • c.佛蘭西斯的基督受苦之愛神祕主義 • (6)造成新文化運動 • (7)推展教育,促成大學興起 Hugh of Saint Victor (1078 – 1141AD)
Urban II (1035-99 AD) 7﹑十字軍(宗教不寬容)運動: A﹑定義: (1) 1096-1270 AD教會試圖從土耳其 人手中收復聖地(特別是聖墓)的 軍事行動 (2) 教會同心攻擊異教、異端的行動 B﹑過程: (1) 教皇烏耳斑(Urban II)第二回應拜 占庭皇帝Alexius第一的邀請,號 召 組十字軍攻擊土耳其人
B﹑過程: (2) 被視為積功德與贖極大罪的最佳辦 法 (3) 一個拉丁王國在1099-1187 AD建 立於耶路撒冷
C﹑影響: (1) 基督徒團結,成為一個國際性團體 (2) 君士坦丁堡淪陷延後三百年,使中 歐基督教文化能成熟,得以對抗回教 (3) 封建制度崩潰,君主制度成長 (4) 市民(有錢)階級產生 (5) 學術交流 (6) 教皇成最高統治者,十字軍稅成為 常捐 (7) 宗教不容忍精神,成為異端裁判所 (Inquisition)先驅
C﹑影響: (8) 敬虔精神與講道的復興 (9) 對古聖物、地的興趣 (10) 捐款者也得宣赦 (11) 參加十字軍是脫離嚴謹家庭生活 的一個出口 (12) 國家主義興起 ,使教皇權威趨衰微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A﹑希爾得布蘭在第十一世紀的改革,在以後一百年繼續有多位傑出教皇 推動,教皇權終於在第十三世紀達 到高峰 B﹑ 依諾森三世 (1198-1216 AD)時 教皇權臻於極點,他的權柄是屬世 與屬靈的 C、他號召第四次十字軍,矛頭轉向君 士坦丁堡,建立第一個拉丁政權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D﹑召開第四次拉特蘭會議;定變質說 教義;每年向神父告誡一次的規 定;將猶太人從正常社會隔離 E﹑使用「基督的代表(Vicar of Christ)」的稱號;認為教皇的職 權是「半神」的 F﹑教皇禁諭成為道德、政治、經濟的可怕武器
8﹑教皇權威極高時期: G﹑設教皇欽使 H﹑完全控制德意志國教會 I﹑改革教會生活,壓迫異端
9﹑美術、生活與禮拜: A﹑哥特式建築取代羅馬式建築 B﹑變體(彌撒中神成人身的神蹟) 與敬拜聖母是美術的主旨 C﹑著作中神秘是要素 D﹑禮拜為儀式美、神秘主義、和迷信所 包圍 E﹑聖餐時,平信徒不拿杯,只拿沾酒的 餅 F﹑Indulgence(贖罪)普遍施行 G﹑聖事、朝聖、古聖物買賣廣泛 H﹑以聖母馬利亞為中保向上帝呼求,甚 至聖亞拿也成中保
10﹑異端與鎮壓: A﹑亞勒比根斯與瓦勒度派 • (1)因教會生活腐化而產生 (2)亞勒比根斯派(Albigenses, 迦他利 派Cathari):聚集亞勒比城,摩尼 教思想,被印諾森第三以法王軍隊 鎮壓 (3)瓦勒度派(Waldenses): a.法商人彼得瓦勒度創立,是教會內改革運動,遭鎮壓,今仍存在義大 利,是胡司派與波西米亞弟兄會先驅 • b.主張恢復聖經教訓、沒有煉獄、 教會非無誤、濟貧、平信徒講道 中保
10﹑異端與鎮壓: B﹑異端裁判所 • (1) 依諾森三世開始,到1233AD 貴 格利九世時成為正式官方組織 (2) 以武力鎮壓異端 (3)1300AD 宗教(異端)裁判所審事手冊 (Inquisitor’s manual) 表明宗教裁 判不是向法律負責, 而是受命於教 皇。
文藝復興 • 蠻族并未征服帝國東方各省,有一千年之久(公元476一1453年),也就是整個中世紀時期,當西歐籠罩在無知和野蠻氣氛之下時,古希臘羅馬文化卻在東方(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得以保存。 • 十字軍東征以后,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資本家們以金錢支持這些學者,經過學者們的努力,恢復了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這種復古的潮流遂形成一個影響,很多人高唱“回到本源”帶來了文化與學術的復興。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文寫作”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贖罪券 • 當天主教發動十字軍東征后,巨大的開銷讓教廷感到有點吃不消,于是教廷開始售賣聖職,并且售賣贖罪券。 • 教皇本里非第八宣布主后1300年為禧年,大凡到羅馬朝聖的人便可將一切受洗以后所犯的罪一筆勾銷。 • 繼任本里非的教皇便宣布每五十年為一禧年,隨后更減為每二十五年。更厲害的是,他們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的,可用金錢代替。贖罪券的觀念便是這樣形成的。意思是說,信徒可用金錢,向教會申請免去因犯罪所應受的紀律處分,由教會發給贖罪証明。
煉獄 • 對於煉獄, 《聖經》裏沒有出現這個詞語和直接闡釋,但天主教認為《聖經》曾暗示煉獄的存在。天主教的教義認為罪分有大罪和小罪,大罪即該死罪,是使靈魂死的罪;小罪是不致於死的罪,可以在煉獄煉淨。有功德的天主教徒死後可以直升天堂,但天主教教條指出,信徒若在生前犯有未經寬恕的輕罪和各種惡習,靈魂就會下到煉獄受火煉,淨化後才可進天國。若在世信徒為煉獄中的靈魂虔誠祈禱、施捨和請神父做彌撒,便可拯救靈魂早些離開煉獄。
煉獄的主要根據 • 瑪竇福音5:25-26:「當你和你的對頭還在路上,趕快與他和解,免得對頭把你交給判官,判官交給差役,把你投在獄裡。我實在告訴你。非到你還了最後的一文,決不能從那裏出來。」 • 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格林多前書3:13-15:「原來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誰在那根基上所建築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獲得賞報;但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 • 哥林多前書3:13-15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賞賜。人的工程若被燒了、他就要受虧損.自己卻要得救.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
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 羅馬天主教認為,彌撒進行時,就有神跡發生,餅與酒會真實地變為基督的身體與血,盡管物品的官感特質 - 知覺、味道、氣味 - 保持不變。因此,按天主教的教訓,基督在聖餐中再一次將自己獻上為祭,而參與者實際上是分領基督的身體。
同領說(Consubstantiation): • 這是路德宗的觀點。意思就是,耶穌的身體與血,是真正的存在聖餐的物品中間,但餅與酒卻保持不變。餅與酒沒有按字面意思變為身體與血(如羅馬天主教所教導的)。 • 馬丁路得將這點加以說明,如將鐵塊放在火中,熱力雖然滲透鐵塊,而鐵塊仍然是鐵塊。路德宗與羅馬天主教會的觀點也不同,他們反對基督在聖餐中持續獻祭之說。
記念加恩典說: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的觀點。他反對按字面意義解釋基督在聖餐時的同在,他認為餅與酒只是象徵,不過守聖餐的人可以領受到基督的恩典。(這是我們教會的立場。)記念加恩典說:這是改革宗加爾文的觀點。他反對按字面意義解釋基督在聖餐時的同在,他認為餅與酒只是象徵,不過守聖餐的人可以領受到基督的恩典。(這是我們教會的立場。) 紀念說:這是瑞士改革家慈運理的觀點。餅與酒只是象徵,以紀念基督的死。別無其他意義, 就好像我們記念國父,拿個花環,鞠個躬一樣。 參與者是透過這象徵式的行動,來表明對基督的信心。
三﹑教皇權的衰弱與改教醞釀期:(1294-1517 AD) 1﹑教皇權濫用: A﹑印諾森第三之後的教皇未能察覺時勢的 改變而實行更大的屬世與屬靈權柄的集 中 B﹑異端裁判所被教皇用為鎮壓異己的機 關 C﹑貴鈎利第九(1227-1241 AD)使教會法規 高於羅馬基本法 D﹑教皇獨攬教會職員任用權 E﹑乞食修道士不受教區神甫節制 Innocent III (1161-1216 AD)
F﹑最高教會法庭使主教權掃地 G﹑西摩尼(Simony)公開於教廷 成立在撒瑪利亞的第二個教會,即碰到行 邪術的西門,把宗教當做職業,想以金錢 賄買屬靈的恩賜;這種行徑後世便稱之為 西摩尼(Simony),在中世紀教會中非 常猖獗。 1227-41 AD, Gregory IX
波尼法修第八(1294-1303 AD)未察覺新興國家主義與中產階級勢力興起,企圖調停英法兩國之間的百年戰爭,卻受到兩國的漠視。其傲慢得罪於法蘭西與英格蘭, 英王愛德華的國會贊成依舊抽稅 法王腓力則立即以禁止金銀、寶石出口法國作為報復結果經濟收入大受打擊;教皇頒禁諭革除兩國王教籍,遭法王逮捕,入獄而死 Boniface VIII 1294-1303 AD
2﹑教會被擄至巴比倫:(1309- 1376 AD) • 從教皇格利免第五起(1309AD)教廷遷往法國亞威農城 (Avignon)達七十年,相繼充任教皇的有七個人,都是法國人。 • 「被擄巴比倫時期」的教皇們,大部分都花用龐大的經費,過著奢靡腐敗的生活 • 教皇屈服法國,直到貴格利十一(1377AD)才返回羅馬 1305-14 AD, Clement V
Martin V (1368-1431 AD) 3﹑教皇分裂:(1378-1417 AD) A﹑樞機主教團先選烏耳班第六(1378-1389 AD)在羅馬,後又選格利免第七(1378-1394 AD)在亞威農;烏耳班又任命新的樞機主教團,同時有兩個教皇兩個紅衣主教會 B﹑1409 AD比撒會議選亞力山大第五(1409-1410 AD)為教皇,結果同時存在三個教皇 C﹑康士坦斯(Constance)會議廢三個教皇,選馬丁第五(1417-1431 AD)結束分裂
4﹑議會運動: A﹑為挽救教廷聲譽而產生,認為權威從神而來,教皇也要順服 B﹑先後有比撒會議、康士坦斯會議、巴塞爾(Basel)會議。這些會議有三重目的:(1)彌合教會的分裂。(2)改革教會的腐敗。(3) 平息異端。在這段時期,大公會議被公認是「絕對無誤」,是教會的「最高權威」。 C﹑由於議會改革太激進,令支持者轉向支持教皇,結果在尼哥拉五世即位後,議會運動完結。 Nicolás V (1397-1455AD)
5﹑改教先驅: 威克里夫翻譯第一本英文聖經,其門人稱為Lollards (Actor) 的巡迴佈道者,有許多是貴族;康士坦斯會議定威克里夫為異端,羅拉德團受逼迫,但他們成為日後英國復原派的主要力量 John Wycliffe (c.133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