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likes | 597 Views
Case. 40 岁女性, 94 年 1 月出现左侧偏瘫,头颅 MRI 显示右大脑角 T2 高信号 94 年 9 月出现急性尿潴留,无下肢神经功能缺损 95 年 1 月 MRI 示双侧大脑角 T2 高信号灶 96 年 1 月 MRI 示右颞叶后部白质高信号灶 96 年 5 月急性尿潴留及 T5 水平以下感觉减退. 每次发病对大剂量甲强龙敏感, 残留轻度左侧偏瘫.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 定 义. 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灶部位和时间上的多发性为其临床特点。. 脱髓鞘疾病.
E N D
Case • 40岁女性, • 94年1月出现左侧偏瘫,头颅MRI显示右大脑角T2高信号 • 94年9月出现急性尿潴留,无下肢神经功能缺损 • 95年1月MRI示双侧大脑角T2高信号灶 • 96年1月MRI示右颞叶后部白质高信号灶 • 96年5月急性尿潴留及T5水平以下感觉减退
每次发病对大剂量甲强龙敏感, • 残留轻度左侧偏瘫
定 义 • 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病灶部位和时间上的多发性为其临床特点。
脱髓鞘疾病 • 髓鞘:包裹某些神经轴突的 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 膜状结构。 • 髓鞘的作用:绝缘、保护轴突,有利神经冲动的传导 • 神经纤维:有髓和无髓 • 脱髓鞘疾病:一大类以髓鞘脱失为共同病理特征,但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的统称。
脱髓鞘疾病 • 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 •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MS 视神经脊髓炎ADEM 弥漫性硬化 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 • 髓鞘发育异常:脑白质营养不良
多发性硬化 • 多20-40岁起病(2/3), • <14岁(20%),>50岁(5%),>60岁(1%) • 女性稍多,M: F=1:2~3 • 病程反复发作与缓解,10-20%起病后进行性加重 • 最常侵犯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传导束及小脑白质
流行病学 • 地理纬度相关 异常高发:(300/10万)奥尼克岛、苏格兰北部 高发:( 40/10万)美国北部、加拿大、冰岛、英国、北欧、澳洲的塔斯马尼亚岛、南新西兰 中等发病:( 5-15/10万)欧洲南部、美国南部、澳大利亚北部、中东 低发病:(< 5/10万)亚洲、非洲;热带 < 1/10万
病因 • 病毒感染 • 自身免疫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 血清或脑脊液中陆续检测出高滴定度病毒抗体:麻疹、HTLV-Ⅰ、流感C、单纯疱疹、犬瘟、风疹、EB、HHV-6、VZV • 接种疫苗、感冒、外伤、手术、虫咬等均可促使其发病或复发 • MS病毒学动物模型:感染Theiler病毒大鼠 • 然而,尚未从MS组织中分离出病毒
免疫 • 急性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T细胞和B细胞 • 用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免疫动物制成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与MS病理相似 • MS周围血中Th↑ ,Ts ↓ , Th/ Ts↑ • MS脑脊液中IgG ↑,出现寡克隆带,检出多种神经髓鞘蛋白:MBP、PLP、MAG、MOG
遗传因素 • 单卵双生的共同发病率(25.9%-31%)比双卵双生(2.3%-5%)高5-10倍 • 与第6对染色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有关,表达最强的是HLA- DR2 • 某些民族根本就不患MS • 爱斯基摩人、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非洲的班图人、吉普赛人
环境 • 15岁以后从MS高发病区移民至低发病区的人群发病率仍高, • 如15岁以前移居则发病率可降低
病理 • 神经纤维髓鞘破坏 • 轴索、神经细胞和支持结构等成分相对保留 • 相应区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 特征性的病损分布,表现为白质或静脉周围多发、散在的小灶病损,或一较大的病灶—由一个或多个中心构成(以脑室周围为著) • 相对缺乏Wallerian、或继发性的纤维束变性(表明病灶区轴索相对保留完整)
急性期 • 斑块常为灰红色,质地较软,充血水肿,炎性脱髓鞘改变 • 镜下表现为皮质下脱髓鞘病灶,其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少见中性多形核白细胞,髓鞘崩解,轴索相对保存。 • 少突胶质细胞均已被吞噬破坏,无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反应。
慢性期 • 髓鞘不同程度脱失,轴索增粗或肿胀,不过轴索改变往往较髓鞘为轻,且常可恢复。 • 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小胶质大量增生并吞噬髓鞘的破坏产物
晚期 • 斑块常为半透明呈灰色,质较正常为硬 • 镜下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消失,剩下少数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及许多胶质纤维而形成瘢痕组织 • 神经细胞表现为尼氏体溶解或脂肪沉积
影斑(shadow plaque):早期新鲜病灶只有脱髓鞘而缺乏炎性细胞反应,病灶外观染色较淡,边界不清楚。 • 硬化斑:病变晚期可有轴突崩解,神经细胞减少,代之以神经胶质形成的硬化斑
临床病程 • 复发-缓解型治疗效果最佳,而原发进展型最差
缓解复发型(Remitting-Relapsing,RR) 80% • 有缓解复发病史,每次复发持续24小时以上,然后症状缓解,缓解可完全或不完全,复发期之间为一稳定的病程。 • 约50%最终转为继发进展型 。
继发进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SP)R-R型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进行性加重而不再缓解,伴或不伴有急性复发。 • RRMS患者50%在10年内进展为SPMS,25年为90%。
原发进展型(Primary- Progressive,PP) 10~20% • 发病后神经系统症状即呈进行性恶化,无急性发作,无缓解,对治疗的反应较差,发病年龄偏大(30~50岁)。
进展-复发型(Progressive- Relapsing,PR)5% • 最少见,发病后病情逐渐进展,并间有缓解复发,预后差。
良性MS(>20%) 预后良好,病程40-50年之久 年轻 起病多 • 恶性MS(5%-10%) 预后差 早期进入进行性恶化的病程, 可导致严重的病残
临床表现 • 亚急性起病多见,少数急性和隐匿起病 • 空间多发和时间多发 • 少数单相病程:进展型和急性MS • 多种多样,每种神经病学症状都可出现 • 体征多于症状
临床表现 • 1.运动(45%):不对称性痉挛性轻截瘫最常见,四肢瘫、偏瘫 • 2.感觉(35%):浅感觉、深感觉、Lhermitte征 • 3. 眼部症状:视神经炎(40%)、眼肌麻痹、眼震 • 4.小脑(25%):共济失调,眼震、意向性震颤 • 5.发作性症状(5-17%):强直性抽搐、三叉神经痛(年轻、双侧、感觉障碍) • 6.精神症状:情感高涨、抑郁、认知减退 • 7.自主神经: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出汗
眼部症状: • 视力障碍 • 视野缺损 • 眼球震颤:水平性最多见 • 眼肌麻痹:周围性、核性、核间性、核上性
急性型MS • 我国较多见 • 快速进展: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几周内相继多灶性损害症状,大脑、脑干、脊髓联合受累甚至木僵、昏迷或去大脑状态 • 高恶性形式:症状进行性发展可在几周或几月内死亡,无缓解趋势
辅助检查 • 脑脊液 • 视觉、听觉及体感诱发电位 • 影像学:CT、MRI
脑脊液(CSF) • 90%患者脑脊液异常。 • 单个核细胞数:50%WBC↑(<50/mm3)。 • 蛋白:40%增高,通常﹤100mg/dl。 • IgG指数:70%↑(CSF IgG/血清IgG)/(CSF白蛋白/血清白蛋白) • 寡克隆(oligoclonal bands,OB)IgG带:85-95%↑ • 髓鞘碱性蛋白MBP↑可提示急性发作,如>9ng/ml,提示活动性脱髓鞘
诱发电位 • 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亚临床)病灶 • 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VEPs):75-90%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BAEPs):21-26% • 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
CT • 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多发、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 • 最常分布在侧脑室周围,侧脑室可扩大 • 急性期病灶有强化 • CT阳性率13-49%, 而MRI高达95%
MRI • 长T1长T2 • 脑室周围与大脑皮质边缘的大脑白质最常见 • 病灶形态和大小:大小不一,小病灶多为卵圆形或椭圆性,长径方向往往与侧脑室前后方向相垂直,较大病灶多融合病灶,形态不规则 • 急性期病灶周边明显强化 • 激素治疗后病灶明显减少并缩小 • 脊髓MS以颈胸段多见
诊断 • 空间多发:散在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数病灶 • 时间多发:病程中的缓解复发
诊断标准 • Schumacher等(1965) • 1.在神经系统检查中必须具有他觉异常体征 • 2.在神经系统检查以及病史中,必须具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中枢神经异常病灶 • 3.这种他觉异常主要见于白质及其通路的病变 • 4.在时间上符合:每次发作至少要持续24小时,二次复发要间隔一个月以上 • 5.发病年龄自10岁至50岁 • 6.所有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说明,而且必须有神经病学专家进行检查、确定。
Poser诊断标准(1983) 诊断 发作次数 一个病灶以上的证据 脑脊液OB/IgG 临床病灶数 亚临床证据 临床确诊 1 2 2 2 2 1 及1 实验支持确诊 1 2 1 或1 + 2 1 2 + 3 1 1 及1 + 临床可能 1 2 1 2 1 2 3 1 1 及1 实验支持可能 2 +
2005年改版的McDonald标准 • 临床发作:指炎症和脱髓鞘性的责任病灶所致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至少持续24 h。
MRI显示的空间多发:指以下4项具备3项: • ①1个普通钆(Gd)增强的病灶或9个T 2WI高信号病灶; • ②至少1个天幕下病灶; • ③ 至少1个近皮质病灶; • ④ 至少3个脑室周围病灶。 • 要求病灶在横断面上的直径应该在3mm以上,脊髓病灶与天幕下病灶有同等价值:1个脊髓增强病灶等同于1个脑增强病灶,1个脊髓T WI病灶可代替1个脑内病灶。 • MRI显示的时间多发:指临床发作后至少3个月MRI出现新的Gd增强病灶,或者临床发作后至少30 d,与参考扫描相比出现T 2WI新病灶强病灶。 • 阳性的脑脊液表现:指标准方法发现脑脊液中出现与血清中不一致的寡克隆区带或IgG指数增加。 • 阳性的VEP表现:指VEP的潜伏期延长。
原发进展型MS的诊断标准如下: 1年疾病进展(回顾性或前瞻性决定)并且须具备2项以上以下证据: 1.脑MRI阳性(9个T2病灶或4个以上T2WI病灶加VEP阳性); 2.脊髓MRI阳性(2个T2WI病灶); 3.阳性脑脊液(等电点聚焦证明由寡克隆IgG区带或IgG指数增高,或两者兼而有之)
鉴别诊断 • V(血管性):多发性腔梗、CADASIL、脊髓动静脉畸形* • I(感染性):HIV脊髓病*、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Lyme病、梅毒、HTLV-I脊髓病* • T(外伤性):脊柱炎性脊髓病* • A(自身免疫性):ADEM、CNS血管炎、白塞氏病、结节病 • M(代谢/中毒):CPM、缺氧、六氯酚中毒、胼胝体进行性变性、亚急性联合变性、视神经炎、放疗 • I(先天性/基因):Friedreich’s共济失调、脊髓小脑变性、Arnold-Chiari畸形、脑白质营养不良、 • N(肿瘤):CNS淋巴瘤、神经胶质瘤、副肿瘤性脑脊髓炎、转移性脊髓压迫* • S(心理因素):转换性障碍、癔病
治疗 • 目前不能治愈 • 治疗目的 急性活动期: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激素) Disease-modifying treatment:尽量避免诱发因数,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β干扰素,Copaxone,CTX、AZA、米托蒽醌、免疫球蛋白等) 对症支持疗法,减轻痛苦
并发症的治疗 • 肌无力:理疗 • 痉挛:锻炼、物理疗法协同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巴氯芬、地西泮 和丹曲林 • 震颤和共济失调:氯硝安定、心得安、导眠能、或异烟肼、扑痫酮 • 疼痛:卡马西平、巴氯芬、丙咪嗪
神经疼痛: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巴氯芬、丙咪嗪。神经疼痛:加巴喷丁,卡马西平、巴氯芬、丙咪嗪。 • 精神异常:氟西汀 • 疲乏:金刚烷胺 • 痉挛性膀胱:普鲁本辛 • 无张力性膀胱:氯化氨基甲酰甲基胆碱(胆碱能激动剂)或酚苄明
预后 • 25年内病死率26%, • 预后较差:发病后2年内频繁复发、原发进展型、男性患者、MRI显示多发病灶以及早期出现运动或小脑损害临床表现的患者。 • 预后较好:以感觉症状为主和视神经炎的女性患者。
预后分型 • 良性型:约10%,急性起病,复发次数少,可完全或基本缓解。 • 复发缓解型:约50-60%,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可缓解数月至数年,每次发作症状加重。 • 缓慢进展型:约20-30%,病初同复发缓解型,后来缓解愈来愈少,呈进行性加重。 • 慢性进展型:占10-20%,慢性隐匿起病,呈阶梯性进展,无明显缓解,病残发生早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