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likes | 1.1k Views
鴻門宴 ── 個性決定命運. 段心儀老師 製作. 圖片出處 h ttp://www.sxyczs.gov.cn/hedongmingr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6. 目錄. 壹、司馬遷生平 貳、介紹史記 參、楚漢之爭 肆、鴻門宴. 壹、司馬遷生平. 一、家學與師承 二、遊蹤遍全國 三、修史與繫獄 四、李陵事件. 一、家學與師承.
E N D
鴻門宴──個性決定命運 段心儀老師 製作 圖片出處 http://www.sxyczs.gov.cn/hedongmingr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6
目錄 壹、司馬遷生平 貳、介紹史記 參、楚漢之爭 肆、鴻門宴
壹、司馬遷生平 一、家學與師承 二、遊蹤遍全國 三、修史與繫獄 四、李陵事件
一、家學與師承 • 司馬遷字子長,十歲左右跟隨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太史令司馬談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精通天文、易理,又長於黃老之學,對於古代歷史和學術思想,有深厚的研究。他精闢的見解和分析批評的能力,奠定了司馬遷深厚的史學基礎。 • 司馬遷又師事當代大儒,從孔安國治尚書,從董仲舒習春秋,於是學問益進。
二、遊蹤遍全國 擔任官職以前,南遊江、淮: • 先到湖南,憑弔屈原;再上九疑山,調查了舜帝南巡的傳說。 • 順江東下會稽,考察大禹治水的偉大功業;再到姑蘇,參觀了春申君的宮室遺址。 • 渡江北上淮陰,訪問了韓信的故里;再至齊、魯,訪問了孔子的故鄉。 • 南入彭城、豐沛,實地考察楚漢人物的家鄉;再轉向河南,收集信陵君的故事;又訪問夷門,聽取秦魏作戰的歷史
二、遊蹤遍全國 擔任官職以後: • 元鼎五年,扈從武帝巡行,西至空桐(崆峒)。 • 元封元年,扈從武帝封禪,自泰山至北境。 • 元封四年,扈從武帝,北過涿鹿。 • 元封五年,扈從武帝,南至九江。 • 亦曾奉使西南夷。足跡遍及天下,既採集了大量的遺聞佚事,也憑弔了一些歷史遺跡。
三、修史與繫獄 • 元封元年,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受遺命秉志修史。 • 元封三年,司馬遷為太史令,援引朝廷所藏典籍資料,編撰史記。 • 元封七年,司馬遷主持改革曆法,制成太初曆。 • 天漢二年,李陵敗降匈奴,司馬遷替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將他關進監獄。因無錢自贖,親友又袖手旁觀,隔年,受腐刑。
三、修史與繫獄 • 他以史記草創未就,因而忍辱,發憤著述,出獄不久,司馬遷以「閨閤之臣」的身分,做了漢武帝的中書令,他以刑後餘生的全部精力,貢獻於他的著作。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史記,終於完成了。那時候他大約是五十三、四歲。此後,司馬遷的事跡就不明了,卒年也不詳。
四、李陵事件 • 李陵字少卿,祖父李廣,父親李敢。 • 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攻擊匈奴,但李陵自動請纓上陣:「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漢武帝「壯而許之」。 • 李陵在浚稽山遇到單于大軍三萬人,苦戰幾晝夜,後援不濟,力戰而屈。 • 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之上也是一片指責之聲 ,只有司馬遷力保李陵,以為「彼之不死,直欲得當以報漢也 」, 觸怒武帝,因而得禍。
貳、介紹史記 一、史書的分類 二、史記的內容 三、史記的特色
一、史書的分類 • 1.紀傳體(以人物為主體): 正史皆屬紀傳體──例:二十五史。 紀傳體未必是正史──例:臺灣通史。 • 2.國別史(分國紀事):國語、戰國策。 • 3.編年體(依時間先後順序):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 4.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體):通鑑記事本末。 • 5.政書(以典章制度為主):三通(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 。
二、史記的內容 • 「史記」本為史書的通稱。司馬遷所撰述者,漢人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魏晉以後,乃以史記為其專名。 • 全書起自黃帝,訖於漢武;計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言。 1.本紀:是一種記述以帝王為中心,兼記天下大事為主的體例。共有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十二篇。
二、史記的內容 2.表:表的意思是「明」。立表的標準是要用以彌補本紀和列傳所沒有記載的人和事,十表不但便於觀覽,而且可以用來整齊年差。 3.書:「書」最早的意義是政府的公文,司馬遷卻把書定為記載政府的一些重大典章制度的體例,八書中甚至敘述一些鬼神和天人之際等事。
二、史記的內容 4.世家:史記共有三十篇世家,這三十篇世家,根據它的內容和性質,大約可區分為八類。凡是列入世家的人物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開國封侯,一是傳及子孫。 5.史記有七十列傳,列傳是分類記述自古至漢,社會各階層的特殊人物事跡以及邊疆各國的概況。在七十列傳中,根據其內容和性質,約可分為四類。
三、史記的特色 • 1.以人物為中心: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書外,餘皆個人傳記,為發動社會事變之主要人物留下記錄 。 • 2.建立史書體例: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奠定了紀傳體的典型體例,後代的史學家始終無法突破他那綱舉目張的架構。 • 3.文采煥發:每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又能將極複雜之事項,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才力雄絕。
史記的影響 •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班固以後的正史,無不遵其體例。又體大思精,成為中國史傳文學的典範。
參、楚漢之爭 一、背景說明 二、人物簡介
秦漢地圖 圖片出處 http://www.nmh.gov.tw/nmh_web/images/map_chinhan.gif
圖片出處 http://www.hnsc.com.cn/up/nimages/2007/09/16/1189926525.jpg 函谷關 圖片來源 http://www.3608.com/UpFiles/Drive/Henan/20060608091348834.jpg
一、背景說明 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後裔紛紛起義抗秦,項羽 和劉邦是楚國義軍的主要將領。楚懷王曾與諸 將相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其後,項 羽領兵救趙,大破秦軍,率諸侯聯軍往西進 擊。而正當項羽與秦軍主力在河北決戰時,劉 邦已先入咸陽。兩人鴻門會後,項羽入關,火 燒阿房宮,分封諸王。因分封不公而導致眾叛 親離,展開楚漢相爭的局面,最後項羽烏江自 刎,劉邦建立漢朝。
二、人物簡介 1.劉邦 2.項羽 3.張良 4.樊噲 5.楚懷王 6.當陽君 7.范增 8.陳平 9.夏侯嬰
二、人物簡介──劉邦 • 出身農戶,不知治生。初為泗水亭長。 • 見始皇出遊,曰:「大丈夫生當如此也」。 • 擔任沛縣亭長時因延誤押解犯人之期,懼秦苛法,決定「斬白蛇起義」。投靠項梁,擁立楚懷王。 • 項羽北上與秦軍主力對抗時,劉邦西向略地。由於秦軍受到項羽牽制,劉邦輕鬆入關,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入關後,與秦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劉邦入關後,與秦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 • 因楚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但項羽所向無敵,遂伏下楚漢相爭之因。 • 劉邦於氾水之陽即帝位,定都洛陽,旋遷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 他一方面減輕賦稅,與民休息,解放奴婢,寬減徭役;一方面又誅殺韓信、彭越等,開後世殺功臣之首例。
二、人物簡介──項羽 • 他是楚將項燕後人,季父項梁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少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乃教籍兵法。 • 秦始皇渡浙江時,項羽與項梁一道觀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
項梁起事,求楚懷王孫於民間,立以為楚懷王,號召天下豪傑,卻為秦將章邯所破。項梁起事,求楚懷王孫於民間,立以為楚懷王,號召天下豪傑,卻為秦將章邯所破。 • 懷王立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殺之,又在鉅鹿大破秦軍,召見諸侯。諸侯入轅門時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遂為諸侯上將軍。 • 項羽一路攻堅,劉邦卻乘隙入關,取得咸陽,遂有鴻門宴一事。 • 項羽入關後,「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分封諸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
項羽分封不公,導致眾叛親離,劉邦再起,於是展開楚漢相爭的局面。項羽分封不公,導致眾叛親離,劉邦再起,於是展開楚漢相爭的局面。 • 漢高帝五年,劉邦在垓下把項羽軍隊團團包圍,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嘆英雄氣短,唱罷「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遂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烏江,只剩二十八人。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橫劍自刎而死,結束楚漢相爭的局面。
二、人物簡介──張良 • 字子房,封為漢留侯。原為韓國貴族,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名張良。張良乃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之一。
二、人物簡介──樊噲 • 他與劉邦皆出生於沛縣,早年以屠宰狗為業。之後劉邦起義反抗秦朝,他加入劉邦陣營,且立下諸多戰功,並在鴻門宴時善盡護主(劉邦)之責。漢朝建立之後,他被封為「舞陽侯」,死後諡號為「武侯」。此外,其妻呂嬃是劉邦之妻呂雉的親妹妹,因此他也與劉邦有姻親關係。
二、人物簡介──楚懷王 • 戰國楚懷王孫,名心。秦末項梁起義後,擁立為楚懷王。後項羽尊之為義帝,迫之遷徙於長沙,旋令人擊殺之於江中。
二、人物簡介──當陽君 • 姓英名布,六縣(今安徽省六安市東北)人。曾坐法黥(ㄑㄧㄥˊ)面,供役驪山,故亦稱黥布。秦末率驪山囚徒起兵,項梁封為當陽君。後屬項羽,為先鋒,大破秦軍於鉅鹿,又坑殺章邯降卒二十餘萬人。秦亡,項羽封為九江王。楚漢相爭,背楚歸漢,封淮南王,從劉邦擊滅項羽於垓下。後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相繼被誅戮,遂起兵叛亂,終亦兵敗被殺。
二、人物簡介──范 增 • 居鄛(今安徽省桐城縣南。鄛,(音ㄔㄠˊ)人。好奇計,佐項羽成霸業。後因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奪其權力,乃憤而離去,途中疽發背而死。
二、人物簡介──陳 平 • 陽武人。佐高祖,在楚漢戰爭中屢出奇策,如離間項羽、范增,以封地籠絡韓信等。後高祖曾被匈奴困於平城,也因他的祕計始得脫險。惠帝及呂后稱制時為左丞相。呂后卒,與周勃合謀誅諸呂,劉氏賴以存。文帝時為丞相。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二、人物簡介──夏侯嬰 • 沛人。劉邦為泗水亭長時,兩人即相知己。後隨劉邦起義,曾於征戰中,力護孝惠帝和魯元公主。劉邦登位,封汝陰侯。呂后死,他與諸大臣平諸呂之亂,共立文帝。以曾任滕令,故又稱滕公。
肆、鴻門宴 一、題解大意 二、段落安排 三、座次安排 四、生難字詞 五、課文鑑賞
一、題解、大意 • 本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標題為後人所訂,記西元前二○六年,項羽、劉邦在鴻門相會的始末。項羽因聽信項伯之言,不用范增之計,以至於鴻門一會,錯失良機,種下日後失敗的禍根。鴻門,山坡名,在今陝西臨潼東,俗稱項王營。
二、段落安排 • 第一段寫秦朝滅亡,項羽劉邦駐兵咸陽附近,戰事一觸即發。 • 第二段寫項伯向張良示警,劉邦乘機攏絡項伯,請他代為說情,動搖了項羽殺劉邦的決心。 • 第三段描寫鴻門宴上雙方主要人物鬥智的過程,是全文重心。 • 第四段寫項羽全身而退的經過。
三、座次安排 • 一般座次:古代宮室,坐北朝南,基本上決定了行禮時的方位。若是賓主相見,則主在東面西,賓在西面東,彼此平等,不分尊卑,並非以居西面東為尊。若是臣子朝見君主,進了大門,自然面向北方,君主從室中出來站在堂上接見臣子,自然面向南方,所以有「南面稱孤」、「北面稱臣」的諺語,其位次如下:
三、座次安排(圖示) • 君臣於堂上相見的方位 君↓ 臣1↑臣2↑臣3
三、座次安排 • 君臣於室內相見的方位:如果在「室內」,方位便不同了。因為室的門(戶)開在室的東側,所以室內的西南角最深最隱蔽,古人稱此西南角為「奧」,此即「深奧」一詞的由來。古人以奧為最尊,所以最尊者位置最靠近奧,他自然是東向的,不然就「面壁」了,其餘依次是面南、面北,最後才是最靠近戶的面西位置,因此室內的尊卑方位如下:
三、座次安排(圖示) • 君臣於室內相見的方位 ↓臣1 君→ ←臣3 ↑臣2
三、座次安排 • 鴻門宴的座次:鴻門宴在帷幕中進行,故其尊卑方位和古人在室相見時相同。項羽地位最尊,因此面東而坐在靠近西南角(奧)的地方;項伯是項羽的諸父,面東坐於項羽的北方;范增只是項羽帳下謀士,因此坐在次位;劉邦被項羽視為屬下,因而坐在第三位;張良的身分是劉邦的臣,所以坐於最卑的位子,因此史記說他「西嚮侍」;樊噲進入帳幕後「西嚮立」、「從良坐」,因為他身分最低。
三、座次安排(圖示) • 鴻門宴的座次 ↓范增 項伯→ ←張良 項羽 → ←樊噲 ↑劉邦
四、生難字詞 • 軍霸上:駐軍於霸上。軍,動詞。駐紮。霸上,在今陝西西安東。因地處霸水西邊高原而得名。 • 饗:犒勞酒食。 • 山東:指崤山、華山以東地區。 • 婦女無所「幸」:親近。 • 望其氣:觀測他所在處天空的雲氣。望氣,古代的一種方術。觀望雲氣以推斷人事。
四、生難字詞 • 鯫生:指見識鄙陋的人。鯫,小。指人愚陋。 • 大王士卒足以「當」:匹敵;抵擋。 • 有故:有交情。故,舊交情;舊識。 • 奉卮酒為壽:獻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長壽。奉,進獻。卮酒,一杯酒。卮,酒杯。為壽,表示祝福。 • 秋毫:秋天動物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微小的事物或數量。
圖片出處 http://www.esgweb.net/Article/UploadFiles/200804/jq/041.jpg 卮
四、生難字詞 • 籍吏民:造冊登記官吏百姓的戶口。籍,動詞,登記於冊。 • 封府庫:封存保管府庫中的財物。府庫,官府儲藏財物、兵甲的處所。 • 不敢倍德:不敢忘恩負義。倍,通「背」。劉邦得項梁援助成軍,又由於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才得乘虛攻進關中,故云。 • 戮力:合力;并力。 • 郤:通「隙」。嫌隙;隔閡。
四、生難字詞 • 數目:屢次使眼色示意。數,屢次。目,以目示意;使眼色。 • 玦:環形而有缺口的佩玉。玦與「決」同音,古代常用以表示決斷、決絕。 • 翼蔽:遮蔽;掩護。翼、蔽二字同義。 • 與之同命:與他同生死。之,指劉邦。 • 披帷:掀開帳幕。披,掀開;揭開。
玉玦 圖片出處 http://www.jades.cn/data/upimg/allimg/080131/0944490.jpg
四、生難字詞 • 瞋目:睜大眼睛。這裡是瞪眼怒視的意思。 • 按劍而跽:撫劍挺身,改為跪姿。形容警戒的樣子。樊噲闖入,又瞋目而視,因此項羽警戒,以防不測。跽,兩膝著地,上身挺直。 • 參乘:在車上陪乘的人。古代乘車,將帥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勇力之士居右,擔任安全工作,為「參乘」 。參,通「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