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鴻門宴 ── 個性決定命運

鴻門宴 ── 個性決定命運. 摘錄段心儀老師作. 圖片出處 h ttp://www.sxyczs.gov.cn/hedongmingr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6. 目錄. 壹、司馬遷生平 貳、介紹史記 參、楚漢之爭 肆、鴻門宴. 壹、司馬遷生平. 一、家學與師承 二、遊蹤遍全國 三、修史與繫獄 四、李陵事件. 一、家學與師承.

dyami
Download Presentation

鴻門宴 ── 個性決定命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鴻門宴──個性決定命運 摘錄段心儀老師作 圖片出處 http://www.sxyczs.gov.cn/hedongmingr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6

  2. 目錄 壹、司馬遷生平 貳、介紹史記 參、楚漢之爭 肆、鴻門宴

  3. 壹、司馬遷生平 一、家學與師承 二、遊蹤遍全國 三、修史與繫獄 四、李陵事件

  4. 一、家學與師承 • 司馬遷字子長,十歲左右跟隨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太史令司馬談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精通天文、易理,又長於黃老之學,對於古代歷史和學術思想,有深厚的研究。他精闢的見解和分析批評的能力,奠定了司馬遷深厚的史學基礎。 • 司馬遷又師事當代大儒,從孔安國治尚書,從董仲舒習春秋,於是學問益進。

  5. 二、遊蹤遍全國 擔任官職以前,南遊江、淮: • 先到湖南,憑弔屈原;再上九疑山,調查了舜帝南巡的傳說。 • 順江東下會稽,考察大禹治水的偉大功業;再到姑蘇,參觀了春申君的宮室遺址。 • 渡江北上淮陰,訪問了韓信的故里;再至齊、魯,訪問了孔子的故鄉。 • 南入彭城、豐沛,實地考察楚漢人物的家鄉;再轉向河南,收集信陵君的故事;又訪問夷門,聽取秦魏作戰的歷史

  6. 二、遊蹤遍全國 擔任官職以後: • 元鼎五年,扈從武帝巡行,西至空桐(崆峒)。 • 元封元年,扈從武帝封禪,自泰山至北境。 • 元封四年,扈從武帝,北過涿鹿。 • 元封五年,扈從武帝,南至九江。 • 亦曾奉使西南夷。足跡遍及天下,既採集了大量的遺聞佚事,也憑弔了一些歷史遺跡。

  7. 三、修史與繫獄 • 元封元年,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受遺命秉志修史。 • 元封三年,司馬遷為太史令,援引朝廷所藏典籍資料,編撰史記。 • 元封七年,司馬遷主持改革曆法,制成太初曆。 • 天漢二年,李陵敗降匈奴,司馬遷替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將他關進監獄。因無錢自贖,親友又袖手旁觀,隔年,受腐刑。

  8. 三、修史與繫獄 • 他以史記草創未就,因而忍辱,發憤著述,出獄不久,司馬遷以「閨閤之臣」的身分,做了漢武帝的中書令,他以刑後餘生的全部精力,貢獻於他的著作。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史記,終於完成了。那時候他大約是五十三、四歲。此後,司馬遷的事跡就不明了,卒年也不詳。

  9. 四、李陵事件 • 李陵字少卿,祖父李廣,父親李敢。 • 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攻擊匈奴,但李陵自動請纓上陣:「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漢武帝「壯而許之」。 • 李陵在浚稽山遇到單于大軍三萬人,苦戰幾晝夜,後援不濟,力戰而屈。 • 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之上也是一片指責之聲 ,只有司馬遷力保李陵,以為「彼之不死,直欲得當以報漢也 」, 觸怒武帝,因而得禍。

  10. 貳、介紹史記 一、史書的分類 二、史記的內容 三、史記的特色

  11. 一、史書的分類 • 1.紀傳體(以人物為主體): 正史皆屬紀傳體──例:二十五史。 紀傳體未必是正史──例:臺灣通史。 • 2.國別史(分國紀事):國語、戰國策。 • 3.編年體(依時間先後順序):春秋、左傳、資治通鑑。 • 4.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體):通鑑記事本末。 • 5.政書(以典章制度為主):三通(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 。

  12. 史書之簡要分類

  13. 二、史記的內容 • 「史記」本為史書的通稱。司馬遷所撰述者,漢人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魏晉以後,乃以史記為其專名。 • 全書起自黃帝,訖於漢武;計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餘言。 1.本紀:是一種記述以帝王為中心,兼記天下大事為主的體例。共有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等十二篇。

  14. 二、史記的內容 2.表:表的意思是「明」。立表的標準是要用以彌補本紀和列傳所沒有記載的人和事,十表不但便於觀覽,而且可以用來整齊年差。 3.書:「書」最早的意義是政府的公文,司馬遷卻把書定為記載政府的一些重大典章制度的體例,八書中甚至敘述一些鬼神和天人之際等事。

  15. 二、史記的內容 4.世家:史記共有三十篇世家,這三十篇世家,根據它的內容和性質,大約可區分為八類。凡是列入世家的人物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開國封侯,一是傳及子孫。 5.史記有七十列傳,列傳是分類記述自古至漢,社會各階層的特殊人物事跡以及邊疆各國的概況。在七十列傳中,根據其內容和性質,約可分為四類。

  16. 三、史記的特色 • 1.以人物為中心:一百三十篇,除十表八書外,餘皆個人傳記,為發動社會事變之主要人物留下記錄 。 • 2.建立史書體例: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奠定了紀傳體的典型體例,後代的史學家始終無法突破他那綱舉目張的架構。 • 3.文采煥發:每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又能將極複雜之事項,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才力雄絕。

  17. 史記的影響 • 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班固以後的正史,無不遵其體例。又體大思精,成為中國史傳文學的典範。

  18. 參、楚漢之爭 一、背景說明 二、人物簡介

  19. 秦漢地圖 圖片出處 http://www.nmh.gov.tw/nmh_web/images/map_chinhan.gif

  20. 秦朝地圖

  21. 圖片出處 http://www.hnsc.com.cn/up/nimages/2007/09/16/1189926525.jpg 函谷關 圖片來源 http://www.3608.com/UpFiles/Drive/Henan/20060608091348834.jpg

  22. 一、背景說明 秦末天下大亂,六國後裔紛紛起義抗秦,項羽 和劉邦是楚國義軍的主要將領。楚懷王曾與諸 將相約:「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其後,項 羽領兵救趙,大破秦軍,率諸侯聯軍往西進 擊。而正當項羽與秦軍主力在河北決戰時,劉 邦已先入咸陽。兩人鴻門會後,項羽入關,火 燒阿房宮,分封諸王。因分封不公而導致眾叛 親離,展開楚漢相爭的局面,最後項羽烏江自 刎,劉邦建立漢朝。

  23. 二、人物簡介 1.劉邦 2.項羽 3.張良 4.樊噲 5.楚懷王 6.當陽君 7.范增 8.陳平 9.夏侯嬰

  24. 二、人物簡介──劉邦 • 出身農戶,不知治生。初為泗水亭長。 • 見始皇出遊,曰:「大丈夫生當如此也」。 • 擔任沛縣亭長時因延誤押解犯人之期,懼秦苛法,決定「斬白蛇起義」。投靠項梁,擁立楚懷王。 • 項羽北上與秦軍主力對抗時,劉邦西向略地。由於秦軍受到項羽牽制,劉邦輕鬆入關,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25. 劉邦入關後,與秦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劉邦入關後,與秦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使咸陽很快恢復社會秩序。 • 因楚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但項羽所向無敵,遂伏下楚漢相爭之因。 • 劉邦於氾水之陽即帝位,定都洛陽,旋遷長安,定國號為漢,史稱西漢。 • 他一方面減輕賦稅,與民休息,解放奴婢,寬減徭役;一方面又誅殺韓信、彭越等,開後世殺功臣之首例。

  26. 二、人物簡介──項羽 • 他是楚將項燕後人,季父項梁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少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乃教籍兵法。 • 秦始皇渡浙江時,項羽與項梁一道觀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

  27. 項梁起事,求楚懷王孫於民間,立以為楚懷王,號召天下豪傑,卻為秦將章邯所破。項梁起事,求楚懷王孫於民間,立以為楚懷王,號召天下豪傑,卻為秦將章邯所破。 • 懷王立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殺之,又在鉅鹿大破秦軍,召見諸侯。諸侯入轅門時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遂為諸侯上將軍。 • 項羽一路攻堅,劉邦卻乘隙入關,取得咸陽,遂有鴻門宴一事。 • 項羽入關後,「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分封諸王後,自立為西楚霸王。

  28. 項羽分封不公,導致眾叛親離,劉邦再起,於是展開楚漢相爭的局面。項羽分封不公,導致眾叛親離,劉邦再起,於是展開楚漢相爭的局面。 • 漢高帝五年,劉邦在垓下把項羽軍隊團團包圍,四面唱起了楚歌。項羽大嘆英雄氣短,唱罷「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干,虞兮虞兮若奈何﹖」遂帶領八百騎突圍南去。來到烏江,只剩二十八人。他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遂橫劍自刎而死,結束楚漢相爭的局面。

  29. 二、人物簡介──張良 • 字子房,封為漢留侯。原為韓國貴族,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名張良。張良乃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之一。

  30. 二、人物簡介──樊噲 • 他與劉邦皆出生於沛縣,早年以屠宰狗為業。之後劉邦起義反抗秦朝,他加入劉邦陣營,且立下諸多戰功,並在鴻門宴時善盡護主(劉邦)之責。漢朝建立之後,他被封為「舞陽侯」,死後諡號為「武侯」。此外,其妻呂嬃是劉邦之妻呂雉的親妹妹,因此他也與劉邦有姻親關係。

  31. 二、人物簡介──楚懷王 • 戰國楚懷王孫,名心。秦末項梁起義後,擁立為楚懷王。後項羽尊之為義帝,迫之遷徙於長沙,旋令人擊殺之於江中。

  32. 二、人物簡介──當陽君 • 姓英名布,六縣(今安徽省六安市東北)人。曾坐法黥(ㄑㄧㄥˊ)面,供役驪山,故亦稱黥布。秦末率驪山囚徒起兵,項梁封為當陽君。後屬項羽,為先鋒,大破秦軍於鉅鹿,又坑殺章邯降卒二十餘萬人。秦亡,項羽封為九江王。楚漢相爭,背楚歸漢,封淮南王,從劉邦擊滅項羽於垓下。後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相繼被誅戮,遂起兵叛亂,終亦兵敗被殺。

  33. 二、人物簡介──范 增 • 居鄛(今安徽省桐城縣南。鄛,(音ㄔㄠˊ)人。好奇計,佐項羽成霸業。後因項羽中劉邦反間計,奪其權力,乃憤而離去,途中疽發背而死。

  34. 二、人物簡介──陳 平 • 陽武人。佐高祖,在楚漢戰爭中屢出奇策,如離間項羽、范增,以封地籠絡韓信等。後高祖曾被匈奴困於平城,也因他的祕計始得脫險。惠帝及呂后稱制時為左丞相。呂后卒,與周勃合謀誅諸呂,劉氏賴以存。文帝時為丞相。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35. 二、人物簡介──夏侯嬰 • 沛人。劉邦為泗水亭長時,兩人即相知己。後隨劉邦起義,曾於征戰中,力護孝惠帝和魯元公主。劉邦登位,封汝陰侯。呂后死,他與諸大臣平諸呂之亂,共立文帝。以曾任滕令,故又稱滕公。

  36. 肆、鴻門宴 一、題解大意 二、段落安排 三、座次安排 四、生難字詞 五、課文鑑賞

  37. 一、題解 • 本文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標題為後人所訂,記西元前二○六年項羽與劉邦在鴻門相會的始末。項羽因聽信項伯之言,不用范增之計,以致鴻門一會,錯失良機,種下日後失敗的禍根。鴻門,山坡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

  38. 二、段落安排 • 第一段寫秦朝滅亡,項羽劉邦駐兵咸陽附近,戰事一觸即發。 • 第二段寫項伯向張良示警,劉邦乘機攏絡項伯,請他代為說情,動搖了項羽殺劉邦的決心。 • 第三段描寫鴻門宴上雙方主要人物鬥智的過程,是全文重心。 • 第四段寫項羽全身而退的經過。

  39. 翻譯1 • (楚軍)向西進軍,準備平定關中地區。到了函谷關,有軍隊把守,無法入關。又聽說沛公劉邦已經攻陷咸陽,項羽大怒,派遣當陽君英布等攻打函谷關。項羽於是率兵入關,一直推進到戲水西邊。當時劉邦軍隊駐紮在霸上,還沒能和項羽見面。劉邦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密報說:「沛公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當丞相,秦宮的所有金銀財寶都被他佔有了。」項羽大怒,吩咐道:「明天一早犒勞軍隊大吃一頓,替我擊破劉邦的軍隊!」當時,項羽擁兵四十萬,駐在新豐鴻門;劉邦有兵十萬,駐在霸上。範増對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既貪財,又好色;現在進入關中,不取任何財物,不接近任何女色。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我曾叫人觀察他所在上空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並呈現五種色彩,這是天子的雲氣。要趕快消滅他,千萬不要錯失良機!」楚漢相爭形勢圖

  40. 翻譯2 • 楚國左伊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向來和留侯張良交好。張良這時正跟隨劉邦。項伯於是在夜裡騎馬到劉邦軍營,悄悄會見張良,把事情全透露給張良,想叫張良跟他一起離開,說:「不要跟著一起死啊!」張良說:「我替韓王送沛公入關,現在沛公陷入危急,我如果這樣逃走了,就不合道義;不能不告訴他。」於是張良進帳,把一切稟告了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這可怎麼辦呢?」張良說:「這是誰替大王出的主義?」劉邦說:「有個蠢傢伙勸我說:守住函谷關,不要放諸侯軍隊進來,就可以在關中稱王。所以就聽了。」張良說:「大王估算一下,我們的軍力能夠與項羽相抗衡嗎?」劉邦沉默了半晌,說:「當然不如了,只是事已至此,可怎麼辦才好?」張良說:「讓我去告訴項伯,就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麼會和項伯有交情?」張良說:「我們在秦朝的時候有往來,項伯殺人犯法,我救了他一命。如今情況危急,所以特地趕來告訴我。」

  41. 劉邦問:「項伯和你哪一個年紀大?」張良說:「項伯比我年長。」劉邦說:「你替我叫他進來,我可以把他當兄長看待。」張良於是出帳邀請項伯來見劉邦。劉邦獻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長壽,並且與他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了函谷關以後,一切都不敢動,登記官吏百百姓戶口,封存府庫財物,專等著將軍來接收。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以及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將軍來,哪裡敢背叛呢?希望您詳細轉達,就說我絕不敢忘恩負義。」項伯答應了,對劉邦說:「明天一定要早點親自來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趁黑夜離去。回到軍中,把劉邦的話詳細轉告項羽。隨即說:「要是劉邦不先攻入關中,您怎麼敢進來?現在人家有大功勞,竟然還要攻打他,這不合乎道義。不如藉此機會好好款待他。」項羽答應了。劉邦問:「項伯和你哪一個年紀大?」張良說:「項伯比我年長。」劉邦說:「你替我叫他進來,我可以把他當兄長看待。」張良於是出帳邀請項伯來見劉邦。劉邦獻上一杯酒,祝項伯健康長壽,並且與他結為兒女親家。說:「我進了函谷關以後,一切都不敢動,登記官吏百百姓戶口,封存府庫財物,專等著將軍來接收。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以及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將軍來,哪裡敢背叛呢?希望您詳細轉達,就說我絕不敢忘恩負義。」項伯答應了,對劉邦說:「明天一定要早點親自來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於是項伯又趁黑夜離去。回到軍中,把劉邦的話詳細轉告項羽。隨即說:「要是劉邦不先攻入關中,您怎麼敢進來?現在人家有大功勞,竟然還要攻打他,這不合乎道義。不如藉此機會好好款待他。」項羽答應了。

  42. 翻譯3 • 劉邦第二天帶著一百多人騎馬來見項羽,一到鴻門,便向項羽告罪說:「我和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但是我自己沒料到竟然能先入關消滅秦朝,還能在這裡與將軍相會。如今有小人謠言中傷,使得將軍和我之間產生嫌隙。」項羽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我怎麼會這樣做?」項羽當天就留下劉邦一起喝酒。項羽、項伯面向東方坐;亞父面向南方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方坐;張良面向西方坐末席陪著。范增頻頻向項羽使眼色,還舉起所佩帶的玉玦示意三次,項羽卻無任何反應。范增起身,到帳外叫項莊,告訴他說:「君王心太軟。你進去敬酒,敬完酒,就請求舞劍助興,看準機會就把座位上的劉邦刺死。否則,你們遲早都將被他所俘虜!」相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大王和沛公飲酒,軍中沒什麼可以娛樂,請讓我舞劍吧!」項羽說:「好。」項莊拔出劍來起舞;項伯也拔出劍來起舞,不時用身體遮擋,來保護劉邦;項莊根本無機可趁。這時候,張良溜到營門外見樊噲。樊噲問:「現在情況怎樣?」張良說:「危急得快!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一直在沛公身上打主意。」樊噲說:「這太緊急了!讓我進去,跟沛公同生死!」樊噲立刻帶著劍,拿著盾牌要闖入營門。持長戟交叉守在營門的衛兵,想擋住不讓他進入。

  43. 樊噲側著盾牌猛力一撞,衛兵趴倒在地。樊噲進去,掀開營帳,面向西方一站,張大眼睛瞪著項羽,憤怒得頭髮都要豎起來,眼眶也好像要裂了開來。項羽見狀,手按劍把,挺直上身,問道:「來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說:「是沛公隨身侍衛樊噲。」項羽說:「好一位壯士!賞他一杯酒喝。」有人立刻端來一大杯酒。樊噲拜謝,起來就站著把它喝光。項羽說:「再賞他一條豬腿。」又有人立刻送來一條生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再把豬腿放在上面,拔出劍來,一塊塊地切下來吃了。項羽說:「果然是壯士!還能喝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怕,哪會推辭一杯酒?想那秦王有虎狼般兇殘的心,殺人惟恐殺不完,用刑惟恐不徹底,導致全天下的人都反叛他。懷王曾與眾將領約定:『誰先破秦攻入咸陽,就立他為王。』現在沛公最先破秦攻入咸陽,任何東西都不敢碰,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守到霸上,等候大王到來。特地派遣將領守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以及意外事故。這樣子辛苦付出,功勞卓越,大王不但沒有封侯來獎賞他,反而聽信小人讒言,想要誅殺有功勞的人。這種做法,是亡秦暴政的延續而已,我個人認為大王是不應該這樣做的。」項羽沒有答腔,只說:「坐下來吧!」樊噲就挨著張良坐下。樊噲側著盾牌猛力一撞,衛兵趴倒在地。樊噲進去,掀開營帳,面向西方一站,張大眼睛瞪著項羽,憤怒得頭髮都要豎起來,眼眶也好像要裂了開來。項羽見狀,手按劍把,挺直上身,問道:「來人是幹什麼的?」張良說:「是沛公隨身侍衛樊噲。」項羽說:「好一位壯士!賞他一杯酒喝。」有人立刻端來一大杯酒。樊噲拜謝,起來就站著把它喝光。項羽說:「再賞他一條豬腿。」又有人立刻送來一條生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再把豬腿放在上面,拔出劍來,一塊塊地切下來吃了。項羽說:「果然是壯士!還能喝嗎?」樊噲說:「我連死都不怕,哪會推辭一杯酒?想那秦王有虎狼般兇殘的心,殺人惟恐殺不完,用刑惟恐不徹底,導致全天下的人都反叛他。懷王曾與眾將領約定:『誰先破秦攻入咸陽,就立他為王。』現在沛公最先破秦攻入咸陽,任何東西都不敢碰,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守到霸上,等候大王到來。特地派遣將領守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出入,以及意外事故。這樣子辛苦付出,功勞卓越,大王不但沒有封侯來獎賞他,反而聽信小人讒言,想要誅殺有功勞的人。這種做法,是亡秦暴政的延續而已,我個人認為大王是不應該這樣做的。」項羽沒有答腔,只說:「坐下來吧!」樊噲就挨著張良坐下。

  44. 翻譯4 • 坐沒多久,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招呼樊噲一起出來。劉邦出帳後,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回來。劉邦對樊噲說:「剛剛出來沒有向項王辭行,這可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拘泥小節,講大禮無須計較瑣碎的禮數。現在人家正像菜刀和砧板,我們像待宰的魚肉,為什麼還要辭行?」於是劉邦決定離開,就叫張良留下來告罪。張良問道:「大王帶了什麼禮物來?」劉邦說:「我帶了一對白璧,要獻給項王;一對玉斗,要給亞父。碰到他們生氣,不敢呈獻。你就替我獻上去吧!」張良說:「遵命!」那時候,項羽的軍隊駐紮在鴻門下,沛公的軍隊駐紮在霸上,兩軍相距四十里。

  45. 劉邦留下車隊,只他一個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四個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跟隨在後,從驪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走。臨走前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小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而已;要估算我到了軍營後,你再進去。」劉邦離開後,抄小路回到軍營,張良才進帳向項羽謝罪,說:「沛公酒量有限,喝得太多了,無法當面告辭;特地叫我奉上一對白璧,行兩拜之禮獻給大王足下;另有一對玉斗,行兩拜之禮獻給大將軍足下。」項羽說:「沛公人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一個人抽身離開,已回到軍營了。」項羽接受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受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把它敲碎,說:「唉!這小子實在無法跟他共謀大事!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大家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劉邦回到軍營,立即處死了曹無傷。劉邦留下車隊,只他一個人騎馬,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四個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跟隨在後,從驪山下,經過芷陽,抄小路逃走。臨走前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小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而已;要估算我到了軍營後,你再進去。」劉邦離開後,抄小路回到軍營,張良才進帳向項羽謝罪,說:「沛公酒量有限,喝得太多了,無法當面告辭;特地叫我奉上一對白璧,行兩拜之禮獻給大王足下;另有一對玉斗,行兩拜之禮獻給大將軍足下。」項羽說:「沛公人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一個人抽身離開,已回到軍營了。」項羽接受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亞父接受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把它敲碎,說:「唉!這小子實在無法跟他共謀大事!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大家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劉邦回到軍營,立即處死了曹無傷。

  46. 三、座次安排 • 一般座次:古代宮室,坐北朝南,基本上決定了行禮時的方位。若是賓主相見,則主在東面西,賓在西面東,彼此平等,不分尊卑,並非以居西面東為尊。若是臣子朝見君主,進了大門,自然面向北方,君主從室中出來站在堂上接見臣子,自然面向南方,所以有「南面稱孤」、「北面稱臣」的諺語,其位次如下:

  47. 三、座次安排(圖示) • 君臣於堂上相見的方位 君↓ 臣1↑臣2↑臣3

  48. 三、座次安排 • 君臣於室內相見的方位:如果在「室內」,方位便不同了。因為室的門(戶)開在室的東側,所以室內的西南角最深最隱蔽,古人稱此西南角為「奧」,此即「深奧」一詞的由來。古人以奧為最尊,所以最尊者位置最靠近奧,他自然是東向的,不然就「面壁」了,其餘依次是面南、面北,最後才是最靠近戶的面西位置,因此室內的尊卑方位如下:

  49. 三、座次安排(圖示) • 君臣於室內相見的方位 ↓臣1 君→ ←臣3 ↑臣2

  50. 三、座次安排 • 鴻門宴的座次:鴻門宴在帷幕中進行,故其尊卑方位和古人在室相見時相同。項羽地位最尊,因此面東而坐在靠近西南角(奧)的地方;項伯是項羽的諸父,面東坐於項羽的北方;范增只是項羽帳下謀士,因此坐在次位;劉邦被項羽視為屬下,因而坐在第三位;張良的身分是劉邦的臣,所以坐於最卑的位子,因此史記說他「西嚮侍」;樊噲進入帳幕後「西嚮立」、「從良坐」,因為他身分最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