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likes | 588 Views
COP10 最新發展與我國因應策略規劃分析. 李堅明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15/02/2005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 台北市. 目錄. COP10 會議進展:公約十年回顧與挑戰 歐盟、美國與中國因應氣候變遷之立場 全球能源展望 (2030) 京都機制的發展 UNFCCC, KP 與 WTO 調合分析 後京都時代全球因應策略 COP10 代表團政策建議. 壹、公約十年回顧與挑戰. 排放趨勢 氣候政策 技術發展 調適策略 提高公共認知 京都議定書. 排放趨勢.
E N D
COP10最新發展與我國因應策略規劃分析 李堅明 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 15/02/2005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台北市
目錄 • COP10會議進展:公約十年回顧與挑戰 • 歐盟、美國與中國因應氣候變遷之立場 • 全球能源展望(2030) • 京都機制的發展 • UNFCCC, KP與WTO調合分析 • 後京都時代全球因應策略 • COP10代表團政策建議
壹、公約十年回顧與挑戰 • 排放趨勢 • 氣候政策 • 技術發展 • 調適策略 • 提高公共認知 • 京都議定書
排放趨勢 • 已開發國家(1990~2001)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2億噸CO2當量(6.6%),其中經濟轉型國家經濟衰退導致約39.7%的溫室氣體減排,相當於整體附件一國家7.5%減排量 • CO2(燃料燃燒)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約佔81%,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比例如下:N2O(農業, 6%)、CH4(農業與廢棄物管理,10%)及HFC, SF6,PFC(半導體與工業產品, 3%) • 1990~2000年全球溫室氣體密集度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增加)所造成
附件一國家1990~2001年溫室氣體排放量之變化 10年成效 平均減量6.6% 京都目標 平均減量5.2%
氣候政策 • 氣候政策整合入國家永續發展政策之中,主要目標: • 低碳密集度生產方式 • 增加替代能源使用 • 促進能源效率(工業、建築、運輸及器具) • 財政與金融政策是主要的獎勵措施 • 實施排放交易制度 • 為維持產業競爭力,工業化國家主要採取自願性方案(能源密集產業),然而,對於績效不佳廠商仍給予適度處罰 • 企業推動雙贏策略
氣候政策衍生利益 • 氣候政策衍生利益(co-benefits)包括降低擁擠、創造就業以及節淨空氣與水質,例如: • 瑞典:實施「Energy 2000」計畫,需增加36億美元投資,估計每年可創造40,000就業機會 • 荷蘭:推動提升能源效率計畫,估計除了可以減少19,000GgCO2排放之外,可以永續性的節省能源成本 • 挪威:降低鋁產業的PFC,提高鋁產業競爭力 • 英國:過去六年除了降低約12百萬CO2排放量之外,還可節省55美元的能源成本以及創造就業機會 • 美國:利用農業耕作增加CO2固化,改善野生動物棲息、土壤保育、提升水資源品質以及創造遊憩機會等環境利益
非附件一國家主要氣候政策 • 能源效率措施 • 印度:節能法(2001) • 韓國:能源密集產業五年節能計畫、工業部門訂定產品能源密集度目標 • 泰國:訂定需求端商品或設備(空調與冰箱)能源效率標準 • 發展再生能源 • 韓國:2006年達到至少滿足2%能源需求的再生能源供給量 • 菲律賓:推動1999-2008年達到再生能源裝置容量410MW
技術發展 • IPCC估計CHP、混合引擎車輛及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至2020年可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至2000年水準重要的技術發展 • 透過國際合作與技術移轉促進碳儲存(storage)與固化(sequestration)技術發展 • 再生能源成本遞減(技術進步),發展潛力提升(約佔13.8%)
優先發展的技術(能源部門) • 效率(efficiency):提升電力與運輸部門單位能源使用之服務效率 • 替代能源(alternative source):增加使用低碳能源(天然氣)及無碳能源(核能與再生能源)與加強其技術發展 • 碳固化(carbon sequestration):加強不同能源傳輸階段之碳回收與固化技術發展
減排技術發展方向 • 能源供給與建設:氫能、再生能源、核能與能源建設 • 能源使用:運輸、建築及工業部門節能 • 加強衡量與監督排放能力 • 降低Non-CO2的氣候效果: • 由能源使用與廢棄物降低CH4 • 由農業活動降低CH4及N2O • 由半導體產業降低氟氯碳化物
脆弱性與調適評估─社會經濟情境 • 各國應面對如何調適未來溫度上升、季節變化以及極端氣候現象的頻繁發生 • 聯合國發展與規劃委員會(UNDP)倡議發展社會經濟情境(socio-economic scenarios)分析,主要原因是:社會經濟條件改變,將會永續改變該國氣候變遷脆弱性 • 提高脆弱性:人口增加導致污染增加,折損生態棲息 • 降低脆弱性:經濟成長促進技術進步
提高公眾認知 • 氣候與調適政策最後終將落實於民眾的支持上 • 藉助NGO力量協助政府推動民眾認知活動 • 加強廣告政府環境友善措施及企業環境友善產品,教育民眾因應氣候變遷認知於生活經驗上
京都議定書 • 京都議定對已開發國家CO2排放減量具法律約束力 • 透過國家通訊可有效監督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 • 認知國內減量的高成本,提出CDM, JI, 及ET三種彈性機制 • 歐盟將於2005推動歐盟境內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屆時「碳」將成為一個真正的新商品
參、主要國家立場 • 中國:未來公約談判上,應建立於下列基礎上: • 共同但有差異性之責任 • 氣候政策整合入國家永續發展策略中 • 氣候變遷之減緩與調適 • 技術移轉機制建立 • 具體行動方案
主要國家立場(續) • 歐盟: • 未來努力目標應控制低於20C(2100年)的溫升 • 已開發國家應率先提出有效因應行動 • 呼籲各國開始展開第二階段減量承諾之討論 • 美國: • 倡議多邊科學與技術合作 • 未來十年降低溫室氣體密集度18% • 致力於氫能、碳回收與儲存及再生能源技術發展
肆、世界能源展望(IEA,2004) • 全球能源需求(2030)主要依賴化石燃料滿足 • 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成長60%(平均年成長1.7%),由於技術提升,能源密集度將呈現下降趨勢 • 化石燃料佔初級燃料配比達85%,煤炭配比雖然略有下降,但仍然是最主要發電燃料
肆、世界能源展望(續) • 隨著全球貿易成長將影響能源供給型態 • 全球原油年成長率約為1.6%,至2030年約可達到1.21億桶/年,其中運輸部門是最主要消費部門 • 石油供給安全將日趨嚴重,應建立國家能源儲存清冊,以利石油存量管理 • 油價變化是導致石油供給不確定性之主要因素
政治能源安全評估(IEA,2004) (市場集中度風險指數) (考量石油進口國家政治風險) (考量市場流動性因素)
肆、世界能源展望(續) • 天然氣需求將超越煤炭需求 • 至2030年天然氣需求將成長一倍,主要來自電力部門發電需求的成長 • 天然氣儲存量足夠滿足全球需求量成長,帶動天然氣投資每年達1,000億美元 • 煤炭仍是未來最主要的能源結構,至2030年約佔22%
肆、世界能源展望(續) • 無碳能源佔電力配比低 • 至2030年電力需求將成長一倍 • 核能裝置容量雖然增加,但是有2/3 OECD國家核能至2030年將除役,故總核能發電配比將下降 • 再生能源發電配比增加,其中,水力發電配比減少,其他再生能源配比增加兩倍,由2002年的2%增加至2030年的6%,特別是風能及生質能的成長幅度最大
伍、清潔發展機制(CDM) • 自2002年以來,合計有26個計畫提出申請,包括亞洲及太平洋地區9件、西歐與其他地區15件及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2件 • 2004/11/18正式核定第一個CDM計畫,該計畫由巴西提出有關掩埋場甲烷回收發電的CDM計畫,估計每年可減少31,000噸甲烷(相當於671,033噸CO2),參與此計畫機構包括世界銀行、荷蘭政府與DNV驗證機構
Ranking Target Countries in Asia/ASEAN Commercial & Political Risk Abundance of CDM Opportunities Group 4 Group 3 Group 1 Group 2
陸、氣候與貿易法則的調合性 • 雙邊的目標(objectives)與原則(principles)可並存不衝突(friendly coexistence possible)─KP Art.2.1 及WTO的非歧視性及透明性 • 可擴大貿易相關氣候措施(trade-related climate measure))的使用範圍
潛在的問題焦點 • 產品規定(product requirements):強制性或自願性標準 • 補貼措施 • 碳與能源稅 • 排放交易(碳交易與綠色權證交易) • 計畫基礎的彈性機制(CDM, JI) • 碳匯(sinks, 植樹)
如何促進UNFCC與WTO調合 • 國家層級:加強各國貿易與環境部長及相關單位的合作 • 制度面:KP與WTO應針對爭端解決機制與遵行機制尋求對話機會 • WTO會員國在參加多邊環境協定(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 MEAs)談判時,應充分交換資訊與取得更多長期解決方案 • 國際層級:產品績效國際標準化以及環保標章的國際調合
心得 • 現階段WTO是我國重要國際舞台,在WTO與UNFCCC間存在諸多模糊地帶的情況下,應善用此平台,提出有利於我國參與ET與CDM的立場,掌握契機 • 有關WTO與UNFCCC之調合問題,國外均由國貿局負責主導與研究,建議國貿局應將此問題列為重點議題與施政重點之一 • 澄清國內視聽:附件一國家沒有達到減量目標,不會受到貿易制裁,而且依據目前WTO與UNFCCC的發展趨勢,尚看不出對我國有任何貿易制裁機會
柒、後京都時代全球因應策略 後京都時代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向: • 促進現有機制發展 • 推動排放交易制度 • 技術移轉協定 • 協助開發中國家調適與發展 • 減量承諾 • 附件一國家第二階段減量承諾協商 • 非附件一國家自願性減量承諾
國際減量模式分析 資料來源:Hohne et al.(2003)
評估準則 • 環境準則:環境有效性、開發中國家行動誘因 • 政治準則:公平原則的競爭力、關鍵國家接受性、信賴度及協商容易程度 • 經濟準則:成本有效性、經濟衝擊成本的確定性及考量不同國家情況 • 技術與制度準則:與KP及UNFCCC的相容性、協商程序簡化度及執行容易度
京都型態減量模式 • 環境有效性高 • 減量成本高 • 政治接受性低 • 與京都議書相容性最高 • 需要政策參數 (1)CO2成長率 (2)收斂基準年 (3)收斂水準
密集度(CO2/GDP)減量模式 • 排放量與經濟成長率接軌,提高國家減量彈性 • 減量成本低 • 政治接受性高 • 環境有效性不高 • 需要政策參數 (1)經濟成長率 (2)密集度收斂基準年 (3)密集度收斂水準
阿根廷(CO2=I‧GDP1/2)減量模式 • 排放量與經濟成長率接軌,提高國家減量彈性 • 減量成本低 • 政治接受性高 • 環境有效性不高 • 需要政策參數 (1)經濟成長率 (2)密集度收斂基準年 (3)密集度收斂水準
捌、COP10代表團政策建議 • 強化行政院永續會氣候變遷小組運作機制,推動整合性行動計畫 • 提升國內能源使用效率、推廣節約能源及開發低碳能源及加強能源安全管理 • 強化溫室氣體國家通訊內容,並提升排放清冊數據資料品質 • 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盤查、登錄平台及查核機制,並促成產業自願減量 • 關注住商及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成長,規劃及執行抑制策略
COP10代表團政策建議(續) • 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各部門規劃長期調適策略 • 進行氣候變遷脆弱性的科學長期觀察,並評估氣候政策的衍生利益 • 推動國內清潔發展機制計畫之可行性評估及示範 • 關注公約與WTO關聯性的發展,避免遭受貿易制裁及限制
COP10代表團政策建議(續) • 強化氣候變遷宣導教育,提升公眾意識 • 順應世界潮流推動綠色外交與科技外交,並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加強技術與資訊交流 • 後京都各國立場之持續觀察與分析,適時調整我國因應策略
COP10代表團能源政策建議 • 加強能源供給安全管理 • 研擬降低油價不穩定及加強分散油源策略 • 建立石油儲存清冊 • 評估氣候政策對能源安全之關聯性 • 建立能源查核與溫室氣體盤查結合機制 • 修改能源法 • 推動電力與石油產業自願性減量方案 • 建立電力與石油產業溫室氣體盤查 • 建立電力與石油產業溫室氣體環境報告書
COP10代表團能源政策建議 • 建立有效推動綠色能源發展策略 • 評估再生能源最適發展型態與潛力 • 研擬綠色權證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 研擬最適當的補貼措施及與WTO調合性問題 • 加強能源部門因應氣候變遷的衍生利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