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likes | 286 Views
和谐管理理论研究的 “ 新 ”“ 见解 ” —— 一个命题汇报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韩巍 2007/4/22. 引言 —— 关乎立场 “ 普特南在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第 8 章里警告我们: “ 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 我们相信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 ”
E N D
和谐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见解”——一个命题汇报和谐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见解”——一个命题汇报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韩巍 2007/4/22
引言——关乎立场 “普特南在《reason: truth and history》第8章里警告我们:“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相信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偏见,Joseph Henrich 在2006年的论文中论证,许多偏见都是生物演化在脑内的产物。所以,最关键也最困难的,是充分警惕自己的偏见,倾听他人的声音。” http://wang-dingding.blog.sohu.com/
引言(续)——关乎研究 第一个基本问题:省略 第二个基本问题: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怎样的?当然,这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课题。不过,经济学家不可能等待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写完他们的最终报告才开始研究嵌入在中国社会结构内的经济问题。注意,与“制度”一样,“结构”是难以定义的,更何况中国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内。比较恰当的途径,是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感悟它的真相。仅当你打算表达你感受到的那些重要性时,你才需要“结构”。后现代主义者放弃了“结构主义”立场,这是人文学的潮流,不是社会科学潮流。因为,放弃“结构”,等价于放弃“科学”。 第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社会是如何演化的?通常,我们应辨识一些基本的社会力量,它们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演化。所以,每一特定社会的研究者,都不可能只读书,他们必须直面现象。因为演化的真相,不能从书本得到。后者只是间接经验的知识表达而已。 http://wang-dingding.blog.sohu.com/
围绕“新”“见解”的五个问题: 1.和谐管理理论几个可能的研究方向; 2.那篇文章的两个主要观点; 3.面向一个重大理论建构的知识准备; 4.直面中国管理现实的研究; 5.“重构历史”——方法论问题。
1.和谐管理理论几个可能的研究方向 1)和谐管理研究应聚焦于“和”的研究,即组织“合作秩序”的研究,坚持“演化主义”的认识论,重点围绕 “多样性的组织构造和运作机理”开展研究(回答中国人能不能且如何被组织起来,并尝试提供很多可复制/推广的模版); 2)和谐管理应该从理论和经验研究两方面认真回答,在其演化主义认识论下很重要的两个问题:①战略是什么?②企业家的作用是什么? 3)和谐管理和其他系统的管理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和谐管理研究的永不放弃的批判性思考
2.那篇文章的两个主要观点 关于那篇文章,尝试进入战略的一个混沌状态中,去找寻战略和和谐主题的关系,但重要的是两点: 1)管理知识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一个谱系(类型学划分):我更强调它的“启发性”和“弱规则性”而不是“具有确定性关联”的“强规则性”或“定律”(一个派生的问题是——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管理知识的关系,以及谁的贡献更大的问题!); 2)管理实践的本质属性是“一系列猜想”和“不完备的实验”,而管理知识是为这种实验提供微弱确定性的技术路线的。
3.面向一个系统理论建构的知识准备 一个提法: 从O-E-M看和谐管理理论研究 O是指Ontology(本体论), E是指Epistemology(认识论),M是指 Methodology(方法论)。 具体讲,就是要回答下述问题: 1)管理(实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2)管理知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和管理实践的关系是什么)? 3)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获得管理知识? 请注意并追问李怀祖老师的一个富有洞见的处理?
一个猜想:本质意义上的谱系. 人性不可及(无涉) 科学不可及(无涉) (逻辑)实证 直觉/洞见 数学(统计学) 语言/旋律/图象 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唯一正确性/正当性? 而其盛行的结果很可能是我们的所谓研究正大踏步地与管理实践渐行渐远!而仅仅痴迷于所谓的纯知识——甚至是纯粹的形式化建构——如果我们不能使自己的探索成为组织目标达成的真正推动力,我很怀疑那些巨量的paper不过是对一种常识的 “再包装”,或者仅仅是一群人对自己”科学工作者“身份所表现出的“信仰”。
4.直面现实的管理研究 我们这些人当中的大多数最熟悉的——就是中国的一个叫做“管理学院/商学院/经管学院”的组织,但是我们见过关于这个组织的任何真实构造和运行机理的学术研究吗?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几乎没有在企业中有过什么经验,没有和真正的管理者有过接触,更不用说长期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这是我喜欢Mintzberg, schein 研究方法的原因),怎么就能通过有点儿“隔山打牛”的数据收集方式,用统计学去“完型(gestalt)”我们对于复杂组织的“认识”呢(关于统计学,即建立在相关性基础上的大量的组织层面的研究,我这里愿意提供一个文献:均值人与离散人的观念巴别塔——统计社会学思考迷思的两个基石,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什么是真正的组织问题?什么是真正的问题导向?
5.两个故事中的方法论问题 1)十几万与几个亿? 2)外教涉嫌sexual harassment
是情境,而不是其他! 找到真相的方法论---历史的重构/再现, 从医学探案到通灵术的启发 我想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能把交大管理学院这个组织的“结构”和“演化”讲清楚呢?
一个最“疯狂”的想法涉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的——“意义”问题.一个最“疯狂”的想法涉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的——“意义”问题. “我觉得”和谐管理研究有可能也有义务尝试去回答一个很大的具有典型“外部性”的问题:即中国传统的转化(林毓生),如果合作必须以信任为基础,显然,中国正遭遇着一个逐步形成“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链条且环环紧扣的危险局面,基于历史经验,我们很难指望除了激进的革命以外(甚至连革命可能也不值得期待),可以靠“政府自己”、靠“自然人”、或者“知识分子”去完成打破这一链条的使命(因为你会发现他们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征)。但惟有已经正在或终将面对“自由市场经济”规约的“企业”(必须选择某种程度上与中国传统的割裂!),最有可能承担这一使命,所以如果和谐管理研究中围绕“和”的探索,可以找到一种“可扩展”的更具“普遍意义上”的中国人的“合作秩序”的话,那么她或许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中国文化成功转型的脚步。
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起“管理实践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文化学者”,甚至“新闻工作者”等一道,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起“管理实践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文化学者”,甚至“新闻工作者”等一道, 如果我们能不仅仅使用“实证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语义学”,甚至“宗教”来开展管理研究, 才更有可能把和谐管理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
其实,我们真的需要一场革命(Radical change of paradigm)! 当然,要实现这种转变——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至少在交大管理学院这样的中国顶尖商学院中,允许她的学生使用数学以外的经验研究方法,研究组织现象并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尽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人要想不用数学写出可以发表在ssci期刊上的文章的确很难,但很显然,这只涉及“技术的合用性或研究的边际收益”而与“事实”和“实践”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