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likes | 420 Views
第十五講 遣返柬埔寨. W. Courtland Robinson 博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難民和疾病研究中心 . A 部份: 柬埔寨 1970—1990 年. (譯註: 柬埔寨近代史參見-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 東南亞政經專題期中報告:柬埔寨王國 〉 www.ncku.edu.tw/~cseas/report/cambodia2002-yu.doc ). 柬埔寨. 泰國. 資料來源: Robinson, W. C.《 雙重目光: 柬埔寨難民 在泰國的 歷史 》 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 1996 年出版. 越南. 柬埔寨. 邊境營地 省會.
E N D
第十五講遣返柬埔寨 W. Courtland Robinson博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難民和疾病研究中心
A部份:柬埔寨 1970—1990年 (譯註:柬埔寨近代史參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東南亞政經專題期中報告:柬埔寨王國〉www.ncku.edu.tw/~cseas/report/cambodia2002-yu.doc)
柬埔寨 泰國 資料來源: Robinson, W. C.《雙重目光:柬埔寨難民在泰國的歷史》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 1996年出版 越南 柬埔寨 邊境營地 省會
柬埔寨:1970—1975 • 1970:施漢諾王子被右翼政變推翻 • 美國支持新領導人龍諾將軍 • 北越支持高棉的共產黨,亦稱紅色高棉(赤柬) • 五年內戰,50萬人死亡,估計有2百萬人流離失所
柬埔寨:1975 • 1975年4月17日:赤柬攻陷首都金邊,和: • 強迫4至5百萬居民徒步到勞改營 • 驅逐外國人 • 廢除市場和貨幣 • 關閉佛教廟宇 • 消滅國家敵人
柬埔寨:1975—1978 • 超過2百萬柬埔寨人死於處決,工作過勞,飢餓或疾病
柬埔寨:1978—1982 • 1978年12月:越南軍隊侵入柬埔寨,趕走赤柬,扶植親越的共產黨政權 • 1979:赤柬勢力帶同成百上千的難民逃至泰柬邊境 • 1982:赤柬聯同兩個非共產政黨組成三頭聯合流亡政府
柬埔寨:1978—1990 • 在邊境有兩種營地: • 1. 難民營,由聯合國難民署支助 • 2. 流離人士營地,由聯合國邊境救援組織支助,多個柬埔寨反對派管理
柬埔寨難民在泰國:1979年 • 「行屍走肉」
人道主義應對 • 極不尋常的人道主義應對 • 物質支援方面成功 • 但是政治上失敗,因為沒有解決根源問題 • 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
政治拖延了人道主義應對 • 援助分開兩個層面 • 1. 幫助身處柬埔寨的人們,被視為同情政府 • 2.泰柬邊境的救援工作被視為協助反對派系
1991年泰柬邊境營地地圖 泰國 民主紅色高棉 (赤柬) 柬埔寨 高棉人民民族 解放陣線 (KPNLF) 奉辛比克黨 (FUNCINPEC) 聯合國難民事務 高級專員 (UNHCR) 資料來源:Robinson, W. C. 《雙重目光:柬埔寨難民在泰國的歷史》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 1996年出版
柬埔寨和平協議(1991年10月) • 四個敵對派系在巴黎簽署和平協議 • 放下武器/解除軍隊 • 由「聯合國在柬埔寨權力移轉機構」接管,直至1993年全國大選 • 容許大概36萬名難民從泰國營地返回自選地點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的遣返計劃 • 聯合國:安全回歸的五個先決條件 • 1. 全面和平和安全 • 2. 回歸人士得到安置耕地 • 3. 安置耕地清除地雷 • 4. 修建主要道路和橋樑 • 5. 捐款國大力資助
安置耕地 • 聯合國難民署承諾每個回歸家庭可得耕地2 公頃(5英畝),地點自選 • 有8萬5千家庭暫住營地,難民署需要17萬公頃耕地 • 1991年後期,聯合國尋找耕地代表團在西部省份找到23萬1千公頃的「潛在可供使用耕地」
安置耕地清除地雷 • 1991年後期,聯合國難民署下命調查回歸耕地區的佈雷情況 • 第一批受清查地區有7萬公頃: • 30,800公頃「可能沒有地雷」 • 28,000公頃「可能有地雷」 • 11,200公頃「佈雷甚多」
對聯合國難民署遣返計劃的反應 • 聯合國難民署邊界營區調查顯示,90%的居民想根據聯合國計劃回歸 • 有57%(約19萬人)希望回到Battambang省 • Battambang省中最受歡迎的地區是Rattanak Mondol,是近乎2萬7千人的選擇 • Rattanak Mondol受邊境營地的居民歡迎,原因有三個: • 1. 豐富的農業傳統 • 2. 位處與泰國相連的繁榮貿易路線(寶石,木材等) • 3. 接近泰國邊界
資料來源: Robinson, W. C. 《雙重目光:柬埔寨難民在泰國的歷史》 泰國國立朱拉隆功大學 1996年出版 Rattanak Mondol
小組工作 • 分成小組: • 第一組(或A組):回歸人士 • 第二組(或B組):Rattanak Mondol地區政府 • 第三組(或C組):非政府組織 • 第四組(或D組):聯合國難民署 • 1992年1月:還有兩個月,遣返就要開始。每組要回答以下問題: • 1. 你關心什麼事情和有什麼期望? • 2. 為遣返做好準備,你需要知道什麼或做什麼? • 3. 你期望國際社會提供什麼援助?
新消息 • 遣返前夕,聯合國難民署收到新消息: • 內戰已摧毀本地經濟,Rattanak Mondol是全省最窮困的地區 • 當地的4,700名居民,大多住在流離人士營地 • 赤柬和政府軍時有開戰 • 新調查發現,七個可能成為回歸人士的安置地點,「全部有地雷,拆除需時甚久。」 • 在知悉聯合國難民署登記的結果前,省和地區政府已報告,謂Rattanak Mondol「沒有能力」吸收回歸人士。
新消息:小組問答 • 每小組處理特別問題: • 回歸人士:你要去Rattanak Mondol,柬埔寨其他地方,或是留在泰國營地? • 地方官員:你是否依然抗拒任何人回歸,或是利用機會取得國際援助? • 非政府組織:你是否修改Rattanak Mondol的計劃,把行動改到柬埔寨其他地方,或是暫停遣返? • 聯合國難民署:你是否修改遣返計劃,試著把回歸人士送往其他地方,或起碼暫停遣返?
B部份:修改計劃和後果 第十五講遣返柬埔寨
修改計劃 • 1992年5月:聯合國難民署向回歸人士提出援助選擇方案: • A:耕地,建屋地,建築材料,400天的食物 • B:建屋地,建築材料,400天的食物 • C:現金(成人每人50美元,12歲小童25美元),400天的食物 • 方案A和B有時間滯後,又不是適用於所有地點 • 87%的回歸人士選擇方案C,再融合的金錢援助 • 方案C有彈性,但使人關注到: • 金錢能維持多久? • 可以買到什麼? • 人們會否精明用錢? • 如回歸人士選擇回去的地點依然有敵對衝突,滿佈地雷或是不能到達,聯合國難民署應該怎樣處理?
禁區政策 • 1992年10月:聯合國難民署訂出「禁區」政策 • 安全危機 • 有地雷 • 不容易到達 • 瘧疾流行,又有其他衛生危險 • 缺乏適宜飲用的水源和公共衛生 • 向希望回到「禁區」的難民解釋,勸喻他們改去其他地方 • 如難民堅持,聯合國安排他們到最接近,又有食物分派的「安全區」
後果 • 20個省份的64個地區列入「禁區」名單 • Rattanak Mondol是Battambang省兩個禁區之一 • 聯合國難民署在1992年3月開始遣返36萬人 • 約有6千人選擇在Rattanak Mondol定居,少於原先登記人數的25% • Rattanak Mondol依然是赤柬和政府軍隊開戰的前線 • 1994年,全區被迫撤退,在流離人士營地居住了幾個月
地雷傷亡依然甚高 • 1990年代,該區每七名成年男性有一人因地雷傷亡 • 90人中有一人切肢,是國家平均數的四倍 • 地雷是Rattanak Mondol區傷殘的頭號成因,也是三大死因之一
遣返的後果 • 回歸Rattanak Mondol是慘劇,原因是: • 原先的計劃行不通 • 沒有足夠的訊息來計劃和執行遣返 • 聯合國難民署因應新需求,及時修改最初的遣返計劃,值得表揚
未完的問題 • 未完的遣返問題 • 再融合方案的金錢援助可以維持多久? • 國際回應是否足夠? • 遣返柬埔寨是否長久的解決辦法?
總結 • 柬埔寨遣返計劃被歡呼為後勤支援和政治上的成功 • 大部份回歸人士安全回國,及時參加1993年的大選 • 再融合並不容易,因為: • 政治持續不穩定 • 經濟惡劣 • 數百萬個地雷 • 柬埔寨的國民生產毛額平均是270美元 • 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是每1千人有170
教訓 • 總結來說,Rattanak Mandol個案說明: • 遣返不能這樣處理 • 計劃遣返前,有那些訊息是必需的? • 在向回歸人士作出承諾前,要知道什麼資料? • 要人們負責任行動,應該給他們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