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U.S. Mediation 2001 回首來時路&網路調解

U.S. Mediation 2001 回首來時路&網路調解. 報告人 王泰翔. 20090902. 報告大綱. 回顧 U.S. 調解的三個時期 萌芽期 茁壯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評析 Uniform Mediation Act 網路調解的萌發. 萌芽期 --- 調解代替訴訟. 1960 年代早期,尚未被普遍使用 調解初被廣泛使用是勞工與家事領域 支持者認為調解者的自願協議,會比法院判決對小孩子更有幫助;法官也偏好由當事人自行訂立扶養計畫。 亦有律師認為應限制調解發展,否則穢史爭議提早結束,對律師業務產生影響

tocho
Download Presentation

U.S. Mediation 2001 回首來時路&網路調解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U.S. Mediation 2001回首來時路&網路調解 報告人 王泰翔 20090902

  2. 報告大綱 • 回顧U.S.調解的三個時期 • 萌芽期 • 茁壯期 • 青年期 • 成年期 • 評析Uniform Mediation Act • 網路調解的萌發

  3. 萌芽期---調解代替訴訟 • 1960年代早期,尚未被普遍使用 • 調解初被廣泛使用是勞工與家事領域 • 支持者認為調解者的自願協議,會比法院判決對小孩子更有幫助;法官也偏好由當事人自行訂立扶養計畫。 • 亦有律師認為應限制調解發展,否則穢史爭議提早結束,對律師業務產生影響 • 法院卻認為調解有助於紓解案件量、當事人更滿意,故應促進調解發展

  4. 萌芽期 • 當時有許多新型的訴訟,例如環境訴訟、公民權等,法院調查證據耗時又費力 • 由於種種因素,案件量大爆炸。法院及當事人對於訴訟不經濟產生不滿,故開始對小額爭議及家事案件開始進行調解 • 但大體而言,集中在家事、鄰里訴訟、勞資爭議,影響範圍仍不廣泛

  5. 茁壯期---命定的成長 • 1970年代是見證調解進入個領域蓬勃發展的時期 • 由於家事調解的普遍,其他領域也開始使用調解,例如公司內部的紛爭、公共政策的爭議,調解也都被任,調解也都被任為較訴訟便宜快速。調解被認為是更快、更好、便宜的紛爭解決手段 • 實務人士需要大量訓練課程,大學部開始提供這些訓練課程,私人的訓練機構也在此時出現。

  6. 茁壯期 • 1972年,SPIDR成立;1977年,aba的想額紛爭解決委員會成立 • 調解人有組織,但卻沒有認證、學歷,以致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是調解人。 • 故某些機構變開始發起認證,卻引起爭議:調解人是否可以在不同領域執業?入有認證,律師是否會獨占這個產業? • 最終,直到今天廣泛的調解人認證制度仍未被建立,對於調解人的資格國家並未明確規範。而各機構提供的課程參差不齊,大部分僅為基礎的訓練而已。 • 對於隱密性的要求普遍獲得承認,但亦未有統一規範

  7. 青壯年期聯邦化&對隱密性及調解方式之爭議 A、調解的聯邦法制化 • CJRA民事審判改革法、ADRA行政爭議解決法,確立調解為國營事業 • CJRA確認民事審判應以:迅速、確實、經濟為原則,認為ADR係能達成該目標 • ADRA更進一步要求公部門善用ADR

  8. i.隱密性---規範面 • 調解好處之一,是當事人不用擔心調解過程中的表現會於後續程序中產生不利。關於這方面的規範很多,但各州間不一致 • Olam v. Congress Moortgage Company • 要求調解人證明調解協議出自當事人自由意志 • Rinaker v. superior Court • 調解隱密性次於憲法上有效彈劾權 • Foxgate v. Bramalea California inc. • 調解中約定可找專家參與,而調解人向法院洩漏當事人有無去找專家,縱然同意亦被判定違反保密義務

  9. ii. 調解的類型 • 調解人種類爭議:評價型或是促進型 • 有人認為評價型調解人本身就是矛盾的概念,但也有人說評價是不可避免的 • 有趣的是大部分的調解都被認為很像審判:將當事人拆成兩邊,調解人從中穿梭讓她們以為彼此差異不大。 • 某些促進型的調解員會讓當事人自行處理所有爭議

  10. 多變的調解方式 • 當事人的滿意度是一切的關鍵 • 正確的調解方式應是多變的,是提供當事人時間釐清問題、分析爭議 • 有人批評當事人是來解決問題的,且這種方式容易被操縱 • REDRESS訓練所有的調解員都要會這種多變的方法。成效卓著,能解決80%的案件,,以往只能解決30%

  11. U.M.A.法案 • 人類的事務到達一定的數量,就會想要彙整結果,把它制度化作成統一的規範。 • 調解也不例外,結果就是UMA • UMA主要是針對保密義務做出規範,為各州制定相關法律時之標準法 • 正反兩極的評價,有批評者以為毫無必要,但有人認為美國境內有300個以上的保密性規範,實需一個統一的標準法

  12. U.M.A.法案重點 • 未區分是否具律師資格 • 排除集體談判、校園調解等 • 5~8章皆是關於隱密性之規定 • UMA給予當事人拒絕公開任何調解事項之權利,並可要求他當事人或調解人亦不得公開。 • 如此若當事人要證明調解人曾說過什麼,也會被調解人封鎖;若須調解人證明之事項,也有可能被調解人拒絕 • 上述特權當事人、調解人亦可任意拋棄。但該保密特權不得用於隱藏犯罪計畫、犯罪行為;也不得用於當事人指責該調解程序存在偏見。

  13. U.M.A.法案重點 • 排除特權的情況還有很多:威脅、犯罪、公共信息、用來證明教養權濫用的調解紀錄。若為調解人與其顧客間之糾紛,調解人亦可不遵守該守密規範。 • 若無別的管道證明系爭證據,而該利益大過於守密義務的維繫,而該證據係用於證明重罪、推翻調解協議、證明他方規避協議之義務 • 調解人可向他人透漏調解是否發生、結果為何、當事人為何。僅能向特定行政部門透漏個案 • 調解人之公正性、與當事人之往來、資格、利益衝突,亦為可公開之事項 • 第十一章說明調解的法效性,及強制執行的要件

  14. U.M.A.法案評析 • 很多州本身已發展完備的規範與UMA不同 • 很多州規定調解人並無保密權,且法院可陰司法正義而向當事人收回該權利 • 若某些調解無法申請強執,則調解效果會減弱 • 家事及勞工調解有很大部份被排除在外 • 個州已有因地制宜規範,對UMA陽奉陰違 • 我們必須接受,調解已蓬勃發展,並非以一套標準法即可放諸四海皆準

  15. 線上調解---ODR • 線上調解之種類 • 可能全部在線上解決,亦可能只有部份 • 第一種為線上解決:發生原因非在網路上,僅因某些因素而使用線上調解 • 第二種係因網路使用糾紛而發生之線上調解,例如網路購物、網路交易等。 • 有另一種區別ODR的方式是看自動化的程度,有些ODR適用電腦自行計算結果配對雙方而產生和解,完全不需人工操作

  16. ODR分析 • 例如clicknsettle,雙訪各出三個價錢,若其中兩個差距不到30%,則軟體自動會出現折衷結果 • 要讓法院承認這種協議的法效恐怕有點困難 • SquareTrade進行多項服務,甚至包括線上調解人的認證 • 線上調解的風險在於毫無規範,使用人有基本科技門檻、亦有對他方信任度及隱私權保障的問題 • E-bay將調解程序與顧客做連結,並建立賣家的信用制 • 亦有的ODR並非線上交易,而是標榜可處理任何糾紛

  17. 線上調解的承諾及風險 • 線上調解的效率是有疑問的。 • 通常調解奠基於雙方有持續性的關係及之前交手的經驗,但線上調解通常是一次性的買賣,上述調解動機都不具備 • 最嚴重的問題應是線上調解人與當事人幾乎沒有接觸,看不出當事人的意圖、動機、感受;當然用寫的也聽不到對方 • 因此而產生的問題是,空間上的距離是否也會造成心理上的距離

  18. ODR之風險 • 線上調解的品質及標準更加無法控制 • 網路的無國界化,不但管轄權難以解決,很多複雜的全球化的因素也會隨之而來,使管制更加困難 • 美國政府在網路交易的政策傾向是自我管理,而非由政府出面 • 雖然在傳統調解不希望有太多規範以現職期成長,但線上調解似乎仍需要一定強度的規範 • ODR剛好在州法及聯邦法範圍之間,而產生不同之見解。但至少一定程度的公開揭露、保密義務、公平性、中立性還是需要規範

  19. 結論 • 對於新興的線上調解發展應靜觀其變 • 關於UMA並不認為會成為成功的法案 • 另一個可努力的方向是使用者教育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