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likes | 224 Views
校長變革領導. 改變的弔詭:假如我們不斷地改變,我們將永遠無法達到目的---我們必須持續地改變,因為學校內、外在環境(結構的、人員的、政治的,與文化的)事實上是瞬息萬變的,「維持現狀就是落伍」。(林明地,2002,頁4). 改革( reform)、 革新( innovation、improvement)。 『 革新』通常包括新觀念、新物件、新措施的實施歷程與結果,而改革通常是一種大規模的革新。」 . 學校變革的整全系統觀.
E N D
校長變革領導 • 改變的弔詭:假如我們不斷地改變,我們將永遠無法達到目的---我們必須持續地改變,因為學校內、外在環境(結構的、人員的、政治的,與文化的)事實上是瞬息萬變的,「維持現狀就是落伍」。(林明地,2002,頁4)
改革(reform)、革新(innovation、improvement)。 『革新』通常包括新觀念、新物件、新措施的實施歷程與結果,而改革通常是一種大規模的革新。」
學校變革的整全系統觀 • 變革的整全系統觀是一種動態的、統整的,以及強有力的觀點,同時考量個體(例如教師)、整體學校結構、教與學的工作流程、政治與行政脈絡、廣泛的學校氣氛與文化,以及這些層面的彼此互動 。
Fullan(1993)在其所著之一本書《變革力》(Change Forces)中指出: • 我們無法以命令的方式決定哪些事物是重要的(變革越複雜,越難以強制力去達成) • 變革是一行旅,而非畫好的藍圖(變革是非線性的,充滿不確定性與驚奇,且有時事與願違) • 問題是我們的朋友(問題無法避免,而且沒有它們,人們就無法從中學習) • 願景與策略性計畫是後來才產生的(未成熟的願景與計畫會使人盲目)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必須有同等影響力(針對疏離與團體思考,沒有單面向的解決方案)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必須有同等影響力(針對疏離與團體思考,沒有單面向的解決方案) • 集中化或分權化均無法有效(同時需要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 • 與外部較大環境聯結是成功的關鍵(最好的組織可從內部與外部學習) • 每一個成員都是變革代理人(變革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只交給專家,個人的心向與精熟是最後的保護)(pp. 21-22)
變革的種類 • 計畫性的變革與非計畫性的變革 「非計畫的變革」是隨機發生的,並未經過慎思、規劃、以及理念引導的,且通常都來自學校外部環境,多不利於學校的整體利益。「計畫的變革」是一種蓄意的,以改變組織運作方式、結構與職務分配、資訊與技術和資源等,以改變現狀的努力,比較有可能產生預期的結果 。
變革的種類 • 強制的、權宜的與根本的變革 「強制的變革」多來外部環境、文化的壓力所引起的變革。 「權宜的變革」與強制的變革 具有某種程度的關係,它是一種為避免實質改變,所採行的短期、調適與因應的變革。 「根本的變革」就與上述兩種變革不同,不會產生來來去去的流行風,亦不至於產生強制性變革所造成的被動性。根本的變革主要來自學校內部成員自願地對變革內容的認同、興趣、承諾,以及所具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所產生的真實、實體變革。
變革的模式 • 問題解決模式(problem-solving models)是一種變革的邏輯取向,類似作決定的過程一樣,它強調的是合理性(rationality)的程度能夠提高,希望能有效解決問題。 • 社會互動模式(social interaction models)強調傳輸變革的溝通管道與訊息,重視人際互動的型式。
變革的模式 • 研究-發展-傳佈-運用模式(research-development-diffusion-utilization)(簡稱RDDU)主要有三個獨特的階段(Lipham, et al., 1985)。首先進行基本的研究,並進行應用研究;其次,基於研究的發現做為發展技術設計、產品的基礎,以改善實際;最後,變革產生。 • 「聯結模式」(linkage models)在教育變革中經常被採用。此模式整合上述三種模式
學校變革的階段 • 組織層級的變革階段 1.計畫階段的挑戰 2.實施階段的挑戰 3.內在化階段的挑戰
學校變革的階段 • 個人層級的變革階段 察覺變革 瞭解有關變革的資訊 個人層級的考量,引發與實施 管理層級的考量,引發與實施 後果考量 同心協力推動 評鑑、精鍊 使其成為例行公事,以及 重新聚焦與更新等。
學校變革的領導策略 • 校長可以採行的十大變革領導策略: 一、扮演適當的角色; 二、設法尋找集體的共識、願景並經常加以闡述; 三、深入瞭解變革的方案內容; 四、成立助長革新的推動小組; 五、從與核心任務相關的具體可行事項優先著手;
學校變革的領導策略 • 校長可以採行的十大變革領導策略: 六、尋找並賦予變革的意義; 七、促進成長與學習,尋找推動變革的替代方案; 八、提升學校(成員們)變革接受度與能力; 九、瞭解並妥善因應變革的可能問題; 十、散播變革理念、保持耐心與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