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590 Views
Week 04 台灣 的族群 分歧. 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 : 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 1. 不易消化的「老芋仔」?. 「外省人」之稱,所指的不是一個同質群體。 而本研究以眷村為主,同樣認為眷村中因省籍、族群和性別的貫穿,而呈現各種差異。 在「整合主義」的框架下,每提眷村,必是談改建或更新的都市計劃問題,沒有從眷村本身談。. 胡台麗的 〈 芋仔與蕃薯 〉 在這議題上時常被引用,但仍限於國族主義整合主義的問題意識中,因其研究希望抽取出榮民此一族群的共同特徵(其實就是族群認同),所以忽視了其他社會向度和元素。
E N D
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認同政治的代罪羔羊:父權體制及論述下的眷村女性
1. 不易消化的「老芋仔」? • 「外省人」之稱,所指的不是一個同質群體。 • 而本研究以眷村為主,同樣認為眷村中因省籍、族群和性別的貫穿,而呈現各種差異。 • 在「整合主義」的框架下,每提眷村,必是談改建或更新的都市計劃問題,沒有從眷村本身談。
胡台麗的〈芋仔與蕃薯〉在這議題上時常被引用,但仍限於國族主義整合主義的問題意識中,因其研究希望抽取出榮民此一族群的共同特徵(其實就是族群認同),所以忽視了其他社會向度和元素。胡台麗的〈芋仔與蕃薯〉在這議題上時常被引用,但仍限於國族主義整合主義的問題意識中,因其研究希望抽取出榮民此一族群的共同特徵(其實就是族群認同),所以忽視了其他社會向度和元素。 • 本眷村研究以中台新村(假名)為焦點,採取「多重行動者取向」的途徑:這是一個交互主體性的策略,如實地根據眷村內部各種族群、性別和階級關係等出發。
2. 我們的研究取向、對象與方向 • 中台原為部隊營房,1994年七月台中市政府收回並著手拆遷,居民拿補助款另覓住處。其地理位置在鬧街但卻用圍牆與街道隔開,共74戶,每戶六到十四坪不等。 • 退伍前軍官階級有40人(上校級僅三人),士官退役31人,三戶軍階不詳。 • 這算是常態的眷村。
中台婦女有四類:外省第一代、外省第二代、本省第一代、本省第二代。中台婦女有四類:外省第一代、外省第二代、本省第一代、本省第二代。 • 67次訪談、32次田野觀察。受訪之30人中,第一代19人、第二代10人,軍官7人,士官8人,男性22人,女性8人。 • 本研究進行到一半時即意識到資料上的性別不平等。一方面是研究團隊的性別組成使他們不方便接觸到女性,但另一方面卻也是眷村本身的性別組成導致:男性住民不認為婦女可以談論什麼,幾乎壟斷了敘說的權力。
本文關注問題:眷村男性如何談論女性?在其中,女性是否有不利位置?本文關注問題:眷村男性如何談論女性?在其中,女性是否有不利位置? • 以下問題可能是本問無法好好處理的:眷村女性如何談論男性?她們是否認識到自己被討論的方式?她們賦予男性這種論述與支配的姿態什麼意義?
3.「第一代女性」如何被談論:妳有何利於家庭哉?3.「第一代女性」如何被談論:妳有何利於家庭哉? • 3.1「第一代女性」與「興旺的家庭」 • 所有受訪者都間接或直接指出,外省婦女不適合進行有酬經濟活動,這是因為她們的歷史背景與人格因素。 • 男性對好女人的要求,成為女性身兼二職(無償家務與薪資勞動)自我剝削的意識型態基礎。若女人不從,那就是壞女人。
3.2 第一代女性與「破碎的家庭」 • 這些士兵的太太有原住民、出身貧苦農家者、在茶室工作的、甚至精神異常的,基本上是社會邊緣人。 • 由於年齡關係,有三家人的太太「跟別人跑了」。在由於經濟條件和結婚年齡,也有小孩與父親年紀相差太懸殊的狀況(反成老年人的負擔,與「我的家庭真可愛」的中產形象相差甚遠)。無後家庭與破碎家庭都表現了父權的「理念型」家庭應是如何,以及無法達到此理念型時的焦慮。
4. 「外省第二代女性」:做為第二代男性準國族認同的「代罪羔羊」 • 眷村男性不管第一代還是第二代,同樣都依照自己的喜好標準來談論女性。不同的是他們的歷史經驗和階級經驗,以及不同的族群認同建構,使外省第二代女性被外省第二代男性以一種極特殊的方法談論。 • 事實上,外省第二代男性之後的世代,認同了中產福佬男性的台灣人形象,因此將自己與第一代和第一代的外省男性區格開來。
4.1 外省第二代女性如何被外省第二代男性「後段」談論 • 所有受訪到的男性外省第二代配偶都是本省人。很多時候,外男第二代對外女第二代的污名化是和對本省女孩的肯定一起出現的。當然,外男第二代後段的,想擺脫眷村人和外省人(父輩)的汙名。 • 和本省女孩結合,可有對方家族在經濟上和社會上的奧援。
為何外男第二代後段者,不以他們父兄為汙名化主要對象,而以第二代女性為劍靶?因為極度污名化父兄,可能會翻掉父權制,造成自己也不樂見的後果,柿子挑軟的吃吧!為何外男第二代後段者,不以他們父兄為汙名化主要對象,而以第二代女性為劍靶?因為極度污名化父兄,可能會翻掉父權制,造成自己也不樂見的後果,柿子挑軟的吃吧!
外省女孩 vs. 本省女孩:個性開放獨立、不高興就離婚、不夫唱婦隨、不做家事 vs. 與上述特質相反! • 女性對父權一夫一妻制的最強蔑視行動,性自主(性開放),自然被男性第二代當做「類娼妓」。 • 娼妓 vs. 節婦?
外男一代反而會覺得外省女性比較漂亮,「沒錢沒地,一定要讀書,氣質好,本省女孩都去工廠,沒氣質」。外男一代相較二代反而不那麼迷信,相對較疼老婆。外男一代反而會覺得外省女性比較漂亮,「沒錢沒地,一定要讀書,氣質好,本省女孩都去工廠,沒氣質」。外男一代相較二代反而不那麼迷信,相對較疼老婆。 • 本省女嫁外省男,不用拜拜,好耶。外省女嫁本省男,要拜拜,才需要「調適」。 • 拜拜,除了宗教意義,當然還有父權體制(宗脈人丁唯繫)的意義。
4.2 男性外省第二代後段者的階級經驗、族群認同與性別歧視 • 外男第二代後段會台語,則能跑業務。前段不會,則開計乘車,或其他台語不是必須的行業。若不是什麼有出息的行業,其父輩就簡單交代他們在「上班」。當然也有「有出息」者,就時常被當作階級流動成功的案子被村裡人談。
駁王甫昌「外省第二代在台灣政治民主化及本土化過程中,因上一代享有的絕對優勢權力逐漸喪失,而產生危機感」→不,正因上一代沒有什麼優勢,才造成他們經濟處境上的危機感。駁王甫昌「外省第二代在台灣政治民主化及本土化過程中,因上一代享有的絕對優勢權力逐漸喪失,而產生危機感」→不,正因上一代沒有什麼優勢,才造成他們經濟處境上的危機感。 • 駁王甫昌稱學台語是「基於生活或工作需要」而在「語言上…自然融合的過程」→不,「不會說台語,找不到工作就完了」(外二男後段之焦慮) 怎麼會是「自然融合的語言同化」? • 駁王:外省兩代間並非連續。
為何外男二代不選擇進如工廠:他們認為台灣人當工人是玩票性質,因為他們家裡有地。這當然是他們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但外男二代沒有地是事實,只能設法往業務方面前進,拓展人際關係。為何外男二代不選擇進如工廠:他們認為台灣人當工人是玩票性質,因為他們家裡有地。這當然是他們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但外男二代沒有地是事實,只能設法往業務方面前進,拓展人際關係。 • 講台語,並非認為此一語言的內在價值,而是為了生存、想辦法達到心目中的強勢階級(中產、地主)。
外省和本省對彼此都有一種想像,彷彿自己比較糟,對方過得比較爽。外省和本省對彼此都有一種想像,彷彿自己比較糟,對方過得比較爽。
結語 • 從下出發看事情的視角,較能拒絕由上而下採取國家機器角度看事情的方法,即整合主義的問題意識。 • 每一個群體內在都有多重認同切割與組合,不能將他們視為一個本質主義的、自然的物,而是會隨時間(世代)改變,也會設法排除自己想像中的對象,來達到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 研究應向一個基進多元主義和草根思考的方向前進。
長久以來對原住民相關的學術研究,偏執地聚焦在「防腐」、「包裝」原住民文化,猶如博物館陳列品,視而不見原住民活生生的現實處境。長久以來對原住民相關的學術研究,偏執地聚焦在「防腐」、「包裝」原住民文化,猶如博物館陳列品,視而不見原住民活生生的現實處境。 • 學術界傳統的論述,不斷地強化漢人社會和原住民社會權力不對等的殖民情境。
再現「傳統」原住民 試圖在固著原住民文化裡尋找「真正的文化」之想像。 後殖民學者 法農F. Fanon:「只有當被殖民者反覆呈現舊的、傳統的藝術文化形式時,殖民統治便不會被更具挑戰與解放力量的新形式所威脅。」
創造「浪漫原住民」 • 只關心豐年祭、狩獵祭,既定地刻劃樂天好命的、載歌載舞的原住民形象
台灣地峽人稠,漢人在不同時期進入與佔用提供原住民生存意義的土地。台灣地峽人稠,漢人在不同時期進入與佔用提供原住民生存意義的土地。 • 政府政策始終在「保護」和「經濟開發」中搖擺不定。
1980年代起,由原住民自發興起的三次大型「還我土地」運動,訴求歸還原住民保留地。1980年代起,由原住民自發興起的三次大型「還我土地」運動,訴求歸還原住民保留地。 • 第四次運動:2002年陳水扁的「新伙伴關係」,由政府允諾多元文化及族群和解。但缺乏相關法令的配合,承諾僅流於形式。
污民化的認同 • 受到殖民影響,原住民常常對於「我(們)是誰?」存有強烈的、殖民者建立的負面自我形象。 • 正名運動:重新建構起一個基於同樣被漢人主流文化壓迫的群體認同-「原住民」。
「原住民」僅是原住民追求自我主體意識的一個開端,不同族群間還需要在「母體部落」及「多元一體」的辯論中尋求屬於自我的認同。「原住民」僅是原住民追求自我主體意識的一個開端,不同族群間還需要在「母體部落」及「多元一體」的辯論中尋求屬於自我的認同。
博物館化的原住民 • 漢人主導經營+帝國主義心態的觀光客,強化「漢人文明,原民野蠻」的負面形象。
1890年英國報紙中描繪台灣高雄原住民與漢人交流活動的插畫。1890年英國報紙中描繪台灣高雄原住民與漢人交流活動的插畫。
「生態保育」興起 • 原住民尊重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視,「生態旅遊」的觀光模式出現。 • 如何平衡觀光發展而避免自主性喪失、表面化的大眾旅遊而缺乏實質助益等,是「生態旅遊」模式需注意到的問題。
原住民婦女從事性交易(參考歌曲:胡德夫,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原住民婦女從事性交易(參考歌曲:胡德夫,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原住民聚落常座落於天然災害頻繁之區:如何重新安置而不使原有文化解體?原住民聚落常座落於天然災害頻繁之區:如何重新安置而不使原有文化解體?
原住民的精神疾病:自我認同和價值崩解、殖民情境與文明化程度不同的影響原住民的精神疾病:自我認同和價值崩解、殖民情境與文明化程度不同的影響
都市中的原住民:缺乏有效的社會資本維繫社群。都市中的原住民:缺乏有效的社會資本維繫社群。
結語 • 人類學者的研究:為了取得學位還是為了改善原住民生活? • 有問題的是殖民者還是被殖民者? • 如何建立起原住民去殖民的主體性? • 學術界研究方法的反省、大眾對多元文化的追求以及相關法令的制定與修改,能夠成功達成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