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 likes | 778 Views
中六級 中國歷史:宗教史 利瑪竇 (1552-1610). ( 一 ) 利瑪竇來華 ( MatteoRICCI ). 「文化是生長的,它需要外界的 營養,正如它需要原來的土壤和 水份」 ( 林治平語 ). 自歐亞新航路發現以後,商人、 教士聯袂東來,尤其在明武宗正 德十一年葡人租據澳門後,澳門 漸成歐洲文化東傳的基地。. 天主教之耶穌會教士如方濟各先 後來華,然除羅明堅外,餘皆未 能進入中國大陸,能深入中國內 地,實始於利瑪竇。. 續 ( 一 ) 利瑪竇來華 ( MatteoRICCI ).
E N D
中六級 中國歷史:宗教史 利瑪竇 (1552-1610)
(一)利瑪竇來華(MatteoRICCI) • 「文化是生長的,它需要外界的 營養,正如它需要原來的土壤和 水份」(林治平語) • 自歐亞新航路發現以後,商人、 教士聯袂東來,尤其在明武宗正 德十一年葡人租據澳門後,澳門 漸成歐洲文化東傳的基地。 • 天主教之耶穌會教士如方濟各先 後來華,然除羅明堅外,餘皆未 能進入中國大陸,能深入中國內 地,實始於利瑪竇。
續(一)利瑪竇來華(MatteoRICCI) • 他實為從事「中國現代化運動」 的第一個勇士,也為中國提供了 「文化的營養」林治平。 • 中國近代科學的啟蒙者 • 梁啟超先生在近三百年學術史中 曾說:「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 士大夫,除了皇帝欽定的『性理 大全』外,幾乎不讀書,學界本 身,就像息貧血症的人,衰弱得 可憐。直到明萬曆未年,利瑪竇 等西洋人來到中國後,學術界的 風氣,才有了變換。」
續(一)利瑪竇來華(MatteoRICCI) • 中國教會傳教工作的導師 • 中國天主教的基石 • 利氏精妙的傳教方式,既能做到 傳教的目的,而且又能使中西文化 大融和,這是一種非常成功的傳教 方式,故羅光教授稱許他是一位 「先知」。 • 因為他預先知道中國傳教的途徑——在於「文化工作也預先知道中國復興的步驟—是為科學和倫理」。
(二)利瑪竇來華傳教的經過 • 利瑪竇,華字西泰,意大利教 士,利氏於1552年出生 • 1571年進入羅馬的耶穌會 • 1582年,羅明堅神父和利瑪竇一 起到澳門,準備中國傳教事宜。 在最初的幾年,在學習中國語文 上他成了利瑪竇的老師,在傳教 工作上,兩人是共患難同甘苦的 朋友。
(1)1583年在廣東肇慶---「仙花寺」僧 • 由澳門入境居住在廣東肇慶,在 此後的十餘年中一直在韶州、南 昌等地傳教。 • 1858年,建西式房子傳教,知府 送來題有仙花寺匾額 • 利氏為適應穿著和尚的袈裟 • 利氏為謀其傳教不引致國人之反 感,在留居廣東十多年間,除研 究中國典籍外,兼講授西泰天文
續(1)1583年在廣東肇慶---「仙花寺」僧 、地理、曆算之學, • 又開放肇慶教會圖書館,讓人參 觀,所藏西書,令士人驚嘆不已 • 又刻印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萬 國輿圖),地圖問世就大受士大夫 的歡迎。 • 利氏又展覽各種天文儀器,又贈 給當地官員,故時人認為利氏為 世界上偉大的天文學家,一時從 者甚眾。
《坤輿萬國全圖》 • 利瑪竇以當時的西洋世界地圖為藍本繪制此圖 • 以中國位於圖的中央,順應了中國的傳統觀念。 • 它是我國最初刊行的世界地圖,此後中國繪制的世 界地圖,一直沿用這種圖式。 • 《坤輿萬國全圖》以地球為一圓球,把東、西方兩 個已知世界彙編在同一幅地圖上 • 引進了南極洲、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等地理概念 • 第一次在中文地圖上,使用了赤道、回歸線(圖中 稱“晝長線”、“晝短線”)、極圈、南極、北極等名 詞,又以赤道、回歸線、極圈分地球為5個氣候帶, 把地球緯度和氣候的密切關繫,也標示於圖上。 • 據說利瑪竇用5種色彩渲染五大洲。
續(1)1583年在廣東肇慶---「仙花寺」僧 • 以西洋科學知識、天文儀器作為 籠絡手段,是明末首批入華的耶 穌會教士的一種策略。
(2)利瑪竇在韶州──易僧為儒 • 五年後,利瑪竇和麥安東修士到了韶州,建立中 國式的聖堂(第二所) • 當時江蘇名士瞿太素,就立刻趕到韶州。 • 利氏先教他同文演算法,後教渾蓋圖說,最後為 歐幾里得的幾何學。 • 利瑪竇後來知道和尚不為上流社會所器重,又改 穿士大夫服裝,頭帶方中,自稱道人,見客時以 秀才禮應對,當時的官吏和讀書人,也不引以為 怪。他的朋友們都很高興。彼此以讀書人相對 待。
(3)利瑪竇在南昌──以文會友 • 在韶州時利氏千方百計,費盡心機準備直上北京, 伺機晉見皇帝。 • 時機不利: 可惜在他抵南京的時候,日本發動朝鮮戰事,中國 派兵支援,反被日本擊敗,加深了中國朝廷仇視外 國人的心理,使得外國人更不容易進入北京。 • 利瑪竇神父知道時機不巧,就暫時隱退,居住 南昌,等待日後再謀發展。
續(3)利瑪竇在南昌──以文會友 • 利氏性格溫文儒雅、語句中肯、談笑自若、謙 虛誠懇的風度,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友傳教, 正是利瑪竇在南昌傳教工作的寫照。 • 出人意料的成果: 他在南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他與分封在南昌的皇族後裔建安王和樂安王建立了 友好的關係 • 王室成員、各級官員都對地球儀、玻璃器皿、西式 裝訂的書籍等禮物極感興趣, • 利瑪竇便在自己的住宅再一次舉行“科普”展覽, 表演先進的記憶方法 • 出版「交友論」,選擇適合中國人倫理觀的西方偉 人語錄加以刊行。
(4)利瑪竇在南京──論學闡道 • 公元1595-1600年間 • 由於工作出色,1596年被任命為中國耶穌會會長。 • 萬曆二十六年,利瑪竇隨同前任南京禮部尚書王忠 銘到達北京,但沒有絲毫進展,不得不絕望地返回 南京,繼續在王忠銘的庇護下生活。 • 他深入中國人的文化之中,旁觀儒生的祭孔活動, 與達官貴人關係良好,一如在南昌的生活。 • 唯一的改變是他在官員、文人集會時公開宣揚基督 教義和西方的風俗習慣,分發彩繪聖像,每每引起 激烈的辯論。
續(4)利瑪竇在南京──論學闡道 • 先後與李本固、三淮和尚等人進行辯論。 • 他更針對三淮和尚所說「人性不善不惡」的理論加 以批駁:「萬物都是上天所造,人性也來自上天。 上天為神明,是至高之善。人性與上天的性理既是 相同,人性怎麽可能是不善的呢?」 • 後來,他把和李本固學生答問的內容記下,編成一 篇文章,做為「天主實義」的一部分。
(5)利瑪竇上北京──進京朝貢 • 公元1600年,利氏與龐迪我神父 再到北京,帶備貢物中小自鳴鐘 各一,《萬國圖誌》一冊,西琴 一具,聖母像和獻天主經典等 物。 • 神宗喜愛西洋音樂,並詳問西洋 樂之意義,又令內臣學習西琴, 帝尤愛其自鳴鐘。 北京宣武門天主教堂
續(5)利瑪竇上北京──進京朝貢 • 得到貢物後,神宗准許此等外國 人留居京師。 • 利氏得以留居北京十多年,並建 教堂傳教,朝野人士,信奉者 眾,朝臣徐光啟、李之藻等都向 他學習算學和曆法,奉教者約有 二百人,基督教於是重新在中國 奠立佈教的基礎。 • 於1610年5月11日傍晚辭世,終年 五十七歲。 • 遺命龍華民為其繼任者。
續(5)利瑪竇上北京──進京朝貢 • 公元1609年,利瑪竇創信徒團體名曰「天主教聖母會」。 • 會中之人相約以德行為世楷模,按月聚會,互相策勵。 • 利氏在日常除了為志願受洗之人講說教理之外,又常努力求學,於中國文學造詣其深,四書、五經皆通曉,故在應對周旋之際,亦往往引經據典,闡明教義,深得當時儒者敬佩。 • 於1610年5月11日傍晚辭世,終年 五十七歲。 • 遺命龍華民為其繼任者。 • 利瑪竇死後,天主教逐漸被國人排斥,熹宗時禁 教,教士都被驅逐至澳門。
徐光啟 利瑪竇墓
(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以學輔教,適合明季衰亂之世的需求 • 天主教傳教事業的興盛,乃由於西教士以其特殊 的技能與學識,博得中國君主及官紳的佩服與敬 重的結果。 • 如神宗之禮敬利瑪竇,因他博學多才。 • 熹宗准許龍華民等再度入京傳教,是想借助他們 製造銃炮,以禦外寇,佐理曆政,以符天行。 • 而利瑪竇初至中國,只以科學術數呈獻,並未有 提及傳教之事。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以學輔教,適合明季衰亂之世的需求 • 當時中國曆法六舛,水利失修,西方儀器,正切 實用, • 利氏以其特有知識,大部份時間傳授天 文、地 理、曆算之學,「天地圖及度數探測其秘,製器 觀象,考驗日晷,並與中國古法吻合。」 • 他的弟子江蘇門士瞿太素,曾從利氏學幾何天算 之學,並為譯《幾何原本》第一冊; • 從他受業的翰林王順庵之弟子張養默及學人李心 齋的門生。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以學輔教,適合明季衰亂之世的需求 • 利氏以西方新奇之科學及儀器都以教引導,終能 突破海禁而入京師在此。 • 利瑪竇神父除了天文學原理外,也精通曆法,並 且親自動手造了渾天儀、天球儀、地球儀等儀 器。 • 當時明朝的曆法,是採用回曆,由於計算不精 細,時常出錯。利氏本來有意加以修改,可惜 沒有人接受。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以學輔教,適合明季衰亂之世的需求 • 後來曾經向利瑪竇神父學習天文學的李之藻和徐 光啟,被皇帝召入京城時,推薦利氏的曆法,使 朝廷準備的預測日蝕成功,利神父曆法因此大受 重視。這就是後來頒行天下的「時憲曆」。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與儒相通打進上層社會 • 為了得到中國人的信任,利氏本人亦盡量華化,方便傳教。他到了澳門,就著手研究華語; • 在肇慶時,為適應環境,著華服操華語,與士大夫遊。 • 他初著袈裟,儼然一洋和,但後察知和尚在中國不為上流社會的器重,又改穿士大夫服裝。 • 他深諳士大夫對於基督教雖不認為精神生活所必需, • 但總覺得基督教的博愛互助精神,實有裨於人心世道,可以「補儒正佛」。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與儒相通打進上層社會 • 又處處表示欣賞中國文化,研讀中國經史,藉科學知識及儀器吸引時人, • 採用當時中國流行的問答教授法,與士人交往,引起知識階級的注視及接受。 • 最後士人發覺其學說與儒家思想無甚衝突, • 故張星曜《天儒同異》云:「天學非泰西創也,中國帝王聖賢莫不尊天、畏天、事天、敬天者,經書具在,可考而知也。」漸對利氏所傳之天主教抱善意及容忍的態度。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深諳宮廷上下信任之重要性 • 利氏深諳直叩宮廷之重要性, • 先由士大夫及達官貴人著手。 • 蓋在帝制時代及仕紳佔有特殊勢力之明代社會, 此種由上而下之傳教方法,易於奏效。 • 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必偃。」此方法在當時頗為成功。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人品高尚,深得國人好感 • 利氏本人具有崇高的品格,宗教的熱誠, • 其優美的特點是「處事謹慎,待人和藹」; • 「感覺敏銳,學術精深」。 • 他最高的理想是把整個中國歸依天主教。 • 沈德符《野獲編》謂利氏「性好施,能緩急人;人 亦感其誠厚,無敢負者。」 • 利氏「無意行教,不求利祿」, • 「能克己,能勇進,能識時」 • 以及「在於他愛主心切,不求榮己,只求榮主」, • 在華期間又安份守紀,未犯中國法度,深得教外人士之信心,受人尊重,其教亦因而為人所重。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順從中國習俗,深入民間 • 利氏傳教,對中國固有習俗, • 盡量適應中國的傳統思想和儀式, • 極尊重中國固有文化, • 力主將「天主教中國化」, • 准天主教徒崇拜祖先,祭天祀祖等, • 並可自由參加孔廟的祭典。 • 他從古藉中找出「天主」、「上帝」、「天」等字 眼,指出他們乃代表中國人所敬奉的一種神明。 • 在生活上,他們又能與中國人打成一片,減少很多 人為的隔膜。如利氏初進廣東時,穿著中國儒生的 衣冠,改用中國的姓氏利西泰。
續(三)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方式 • 注重刊印書籍以助傳教,故影響大而收效速 • 利氏著述是東來教士最多者, • 達廿餘種,多以華文寫成,如天主實義,西國記法 等, • 又與郭居靜會提音韻字典,雖對傳教未有直接影 響, • 唯此深得國人信仰傾慕,有助於天主教在中國信仰 的基礎,奠下堅固的根基。 • 故利氏之注重刊印書籍,對其傳教,亦有收效。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佈教方面的成就 • 受重視程度:利瑪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天主 教教義亦因利瑪竇之身教、言教而大為推廣,一 時受洗入教者甚眾。 • 打入上層社會:在1642年時,明朝入教的宮女有 50餘人,太監入教的有40餘人,宗室入教的有140 餘人,可見天主教在明朝宮廷的影響力,正日益強 大。 • 設立教會的地區:在利氏死時,肇慶府、韶州 府、南昌府、南京、上海、杭州、北京各地均已 開創教會。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佈教方面的成就 • 來華傳教士日眾:同時因利瑪竇之引介,使為數 極多之西方傳教士接踵東來,如同會之龍華民、 艾儒略、鄧玉函、龐迪我、陽瑪諾、湯若望等。 • 利氏奠定了「基督文化」在中國之基礎。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啟導實證學風,提供有利條件有助考據學的形成 • 西學傳入中國,無疑使學術界內容更為豐盛。 • 明末純任主觀,最缺之科學精神 • 利瑪竇以學輔教,推介西方科學,驟然出現一股 講求絕對客觀實證的學風 • 例如歸納研究的天文學,為一切正確觀念之模範 的數學等侵入,故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亦因而改 變。考據學之興起,與此不無關係。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對歐洲之影響 • 他們將中國的四書譯成西文,其後歐洲人將易、詩、春秋等五經譯成拉丁文,於是中國學術思想乃大量傳往歐洲,使中國文化流於異國。 • 耶穌會會士如柏應理神父(Conplet)等,返回歐洲後即講些有關孔子及其言行中之智慧等問題激起知識份子的熾烈興趣。 • 北京教士們寄回歐洲的詳細報告,使歐洲人認為有深一層瞭解中國的必要。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對歐洲之影響 • 法國境內的耶穌會會士杜海德(Du Halde)曾將同事們的報告編成四冊書,名之為「中國通史:包括對中國地理、歷史年代、政治及自然形勢之描述。」 • 此書一經問世,銷路極廣,並被翻譯成數種文字。類此根據教士的報導所編成的書籍,成了十八世紀中國對歐洲(尤其是法國)有關藝術、文學方面的影響之主要媒介。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對歐洲之影響 • 另一方面,他們把中國思想傳到歐洲的同時,亦將宋儒之理學夾雜其中。 • 他們想將原始孔家傳進去,以附屬其教義。但歐洲一般學者,是不能辨別那是原始孔家的,因此,在接受原始孔家思想時,宋儒的理學也夾雜其間,對法德造成很大影響。 • 十八世紀的歐洲,被稱為哲學時(理性時代)。因這時代的文化特點,是期以哲學的文化,以推翻中世紀的宗教文化。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對歐洲之影響 • 換言之,即是想以理性的權威,來代替上帝的權威。 • 當此時大家皆非常尊重自由,應用理性的批評,因此也稱「理性時期」。 • 這個理性時代,就是受到中國宋明理學與宋儒的思想影響而來的宋明理學中的「理氣二元說」,更是一種無神論的唯物論的「中國哲學」, • 這帶給歐洲思想界一大刺激,給歐洲思想界以「反基督教」、「反神學」之學理基礎,因而形成了歐洲的「新哲學時代」。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耶穌會教士之來華傳教,不僅使中土人士接受福 音,還將西方科學技術及藝術帶進中國,使中國之 物質建設,亦漸起變化。此時,西方科學之輸入, 計有火炮、天文曆法、形數學、物理學、哲學、繪 畫術、建築術等。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曆法方面,西洋曆法的傳入,改正中國大統及回 回曆的錯誤。 • 我國雖自古就有曆法之學,惟年代久遠,推算難 免有誤; • 後利瑪竇等與李之藻合譯《乾坤體義》,介紹西 方天文曆法。 • 李之藻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參與曆事,奏上西 洋曆法,並推薦在華耶穌會士研究曆法的成績, 請禮部開局修曆;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曆法方面 • 崇禎二年,設西局,由徐光啟負責,鄧玉函、龍 華民及湯若望等均入局,製造儀器,譯算曆法。 • 至崇禎十六年,卒以新曆代替大統曆。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數學方面 • 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 • 艾儒略又著有《幾何要法》 • 湯若望定新法算書百卷, • 利氏與李之藻又合譯《同文算指》,於是西方幾 何、三角等數學理論全傳進中國。 • 萬曆以後,西方東來以開數學為各科之首,迄清季而未衰。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輿地學方面 • 利瑪竇至北京獻《萬國輿圖》 • 中國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 • 為介紹現代世界地圖至中國之始。 • 同時,使入地名之譯定、地圓學說、地帶之分 法,當時歐洲地理學界之最新發現,近代科學方法 與儀器作實地測量, • 利氏介紹世界地圖時,在圖上盡量介紹各國之文 物風俗,使中國國民眼界大開。 • 稍後艾儒略著《職方外紀》,清康熙時製成的 《皇輿全覽圖》,為數十教士經三十餘年時間用西 法測繪而成。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物理學方面 • 鄧玉函著《奇器圖說》 • 此書對於槓桿、滑輪、輪軸、斜面、重心、比重 等原理均有說明,為西方力學傳入中國之始。 • 熊三拔著《泰西水利法》一書,專記取水蓄水方 法,為講求水利者必用之書; • 湯若望之《遠鏡說》,詳言望遠鏡製法及原理, 為西洋光學傳入之始。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生物學方面 • 最早傳入西洋生物學知識,為利瑪竇所刻「無極 天主正教真傳實錄」,因該書所論,多採當時歐洲 的生物學說。 • 利氏又著有《西國紀法》,為西洋神經學傳入中 國之始,亦為西洋傳入第一部心理學書。 • 又命鄧玉函著《人身概說》二冊,為西洋解剖學 傳入中國之始; • 而熊三拔的《藥露說》為西藥製造最初傳入中國 的書。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物理學方面 • 鄧玉函著《奇器圖說》 • 此書對於槓桿、滑輪、輪軸、斜面、重心、比重 等原理均有說明,為西方力學傳入中國之始。 • 熊三拔著《泰西水利法》一書,專記取水蓄水方 法,為講求水利者必用之書; • 湯若望之《遠鏡說》,詳言望遠鏡製法及原理, 為西洋光學傳入之始。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物理學方面 • 鄧玉函著《奇器圖說》 • 此書對於槓桿、滑輪、輪軸、斜面、重心、比重 等原理均有說明,為西方力學傳入中國之始。 • 熊三拔著《泰西水利法》一書,專記取水蓄水方 法,為講求水利者必用之書; • 湯若望之《遠鏡說》,詳言望遠鏡製法及原理, 為西洋光學傳入之始。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哲學方面 • 李之藻與葡人傅訊際合譯之《名理探》十卷,為希臘哲學家阿里士多德之論理學。 • 利瑪竇之《天主實義》 • 龐迪我之《天主實義續編》;此等書籍之撰介,使中國對西洋哲學有所認識。
(四)利瑪竇來華傳教的成就 • 引進科學 • 藝術方面 • 利瑪竇等來華,攜有西洋畫不少, • 利瑪竇曾獻天主圖像一幅 • 聖母像一幅。 • 講求明暗烘染技巧,於中國畫影響不少。
(五)耶穌會士被禁教的原因 • 禮儀之爭 • 禮儀之爭導致清廷排斥天主教。 • 耶穌會士來華傳教時因容納中國禮儀習俗以致傳 教成功,這使在華之另外兩個教會(方濟各會、多 明我會)嫉視耶穌會的成功, • 因而就創造主譯詞及祭孔問題發生爭論,引致羅 馬教廷派員來華申禁,不許中國教徒保留祭孔祀 祖禮俗,引起清廷不滿,下令禁教。 • 可見天主教在華傳教時發生內鬨,耶穌會的傳教 方式與傳統保守的天主教其他各派格格不入,故 受到排斥。
續(五)耶穌會士被禁教的原因 • 文化方面 • 從南京禮部侍郎沈榷上疏的《參遠夷疏》中,反 映出耶穌會士遭到排斥的原因是其教義與中國文 化產生衝突有關。 • 沈榷攻擊教士亂變曆法、不祭祖宗、破壞倫常、 圖謀不軌及變亂道統、破壞文化等罪誣傳教士,一 時附和者眾,排教風潮遂起, • 自利瑪竇死後,後繼的耶穌會士不僅不盡量華 化,反而抗拒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中西文化衝突 的情況上,耶穌會士遭到民眾的排斥。
續(五)耶穌會士被禁教的原因 • 政治方面 • 耶穌會士參與政治鬥爭,間接令雍正下令禁教。 • 康熙晚年廢太子允礽,使皇位繼承人空懸,引致 宮廷出現政爭、諸子中第九子允唐與耶穌會士最 友善,故不少傳教士參與擁立允唐。 • 康熙駕崩,四皇子即位,是為世宗(雍正),乃對 傳教士懷恨。 • 與此同時又有“蘇努事件”,蘇努為清宗室,得 康熙之寵而歷任要職,其家人均嚮慕天主教。 • 而其中一子參與擁立九皇子以致全家被流放,雍 正數指蘇努兒子“背祖宗,違朝廷”,故雍正認 為耶穌會乃危害國家之徒,因而加以排斥之。
(五)耶穌會士被禁教的原因 • 經濟方面 • 耶穌會士不再受到清廷的重視,而中國人對耶穌 會士經濟來源猜疑,故在清初時受到排斥。 • 明末時期,耶穌會士得以在中國傳教,主要是當 時滿洲人常侵犯明朝國境,故明室希望得到西方 武器和曆等知識對抗外敵和穩定國家、但滿清統 一中國後,天下日穩,對西方的武器和曆法的重 視大減,甚至不需要西方傳教士的幫助。 • 而其時耶穌會士相當富裕,樂於捐輸以發展中國 之傳教事業,啟中國人之疑慮,恐其圖謀不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