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 likes | 995 Views
三、磷酸戊糖途径 ( HMP 或 HMS ) 147 页. 实验现象: 用碘乙酸和氟化物抑制糖酵解,发现 G 的消耗并不因此而受影响,证明葡萄糖还有其它的分解途径。 用 14 C 分别标记 G 的 C 1 和 C 6 ,分别测定 14 CO 2 生成量,发现 C 1 标记的 14 CO 2 多,如果糖酵解是唯一的代谢途径,那么 14 C 1 和 14 C 6 生成 14 CO 2 的速度应该相同。. 1.HMP 或 HMS 特点.
E N D
三、磷酸戊糖途径(HMP或HMS) 147页 实验现象: • 用碘乙酸和氟化物抑制糖酵解,发现G 的消耗并不因此而受影响,证明葡萄糖还有其它的分解途径。 • 用14C分别标记G 的C1和C6,分别测定14CO2生成量,发现C1标记的14CO2多,如果糖酵解是唯一的代谢途径,那么14C1和14C6生成14CO2的速度应该相同。
1.HMP或HMS特点 • 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磷酸戊糖途径。 • 反应部位: 胞浆 • 反应起始物: 6-磷酸葡萄糖 • 重要反应产物: NADPH、5-磷酸核糖 • 限速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2.HMS途径的反应历程151页 6(G-6-P)+7H2O+12NADP+ ----6CO2+ 5(G-6-P)+12NADPH+12H+ + Pi • 全步反应是可逆的 • 氧化阶段: 6-p-G ---磷酸核酮糖 • 非氧化阶段:磷酸核糖分子内重排
(1) 6-P-G脱氢脱羧-5-磷酸核酮糖148页 6 6 6 •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
(2)磷酸戊糖同分异构化 6 • 磷酸戊糖异构酶 2 5-磷酸核糖 4 5-磷酸木酮糖
3C 7C 6C 4C (3)磷酸戊糖通过转酮、转醛、转酮 2 2 5C • 由转酮酶和转醛酶催化。 2 4 2 2 2 2
磷酸戊糖分子重排的总结果是 • 生成了4(F-6-P) + 2(3磷酸甘油醛) 4(G-6-P) G-6-P • 在细胞中若形成过量的磷酸核糖,可以通过戊糖途径转化成酵解中间产物与酵解途径相连接。
2.HMS产能的情况分析 • 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成CO2和水,另需5分子葡萄糖,共生成6分子CO2,12NADPH+H+,经呼吸链,可生成36ATP(按3计算) • NADPH+H+产生后主要是用来做为细胞内还原力的来源.
3.磷酸戊糖途径生物学意义153页 • 产生还原力NADPH+H+,可用于生物物质的合成。 • NADPH使红细胞中还原谷胱甘肽再生,对维持红细胞还原性有重要作用。 • 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要来源。 • 产生磷酸戊糖参与核酸代谢。 • HMS是植物光合作用中从CO2合成葡萄糖的部分途径。
四、乙醛酸循环(动物体内不存在) 159页 • 在许多微生物和植物中,除具有TCA循环外,还存在另一条途径即乙醛酸循环。相关的酶存在于线粒体和植物膜所特有的乙醛酸循环体。 • 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合成酶
异柠檬酸裂解酶 苹果酸合成酶 异柠檬酸 乙醛酸 苹果酸 琥珀酸 乙酰Co CoA 草酰乙酸 异柠檬酸裂解酶、苹果酸合成酶
苹果酸脱氢酶 HSCoA 1.乙醛酸循环示意图 与三羧酸循环不同的两个酶
2.葡萄糖可抑制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 • 有葡萄糖存在时,乙醛酸循环不能进行,只有当乙酸作为唯一碳源是,才进行乙醛酸循环。
3.乙醛酸循环途径的主要生物学意义 • 乙醛酸循环是TCA循环的中间产物的补充方式之一。 • 乙酸(或乙酰CoA)转变为四碳二羧酸(琥珀酸和苹果酸),而后进入TCA循环. • 是乙酸或乙酸盐转化为糖的途径。
练习题 • 1mol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可生成的乙酰CoA A.1mol B.2mol C. 3mol D.4mol E.5mol • 在三羧酸循环中,下列哪个反应是不可逆反应 ) A.柠檬酸→异柠檬酸 B.琥珀酸→延胡索酸 C.延胡索酸→苹果酸 D.草酰乙酸十乙酰CoA→柠檬酸 • 1mol葡萄糖经糖的有氧氧化可生成mol丙酮酸,再转变为mol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 1mol乙酰CoA和1mol草酰乙酸经三羧酸循环后可产生mol ATP和mol草酰乙酸。 • 三羧酸循环可以产生NADH·H+和FADH2,但不能直接产生ATP。
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次脱氢过程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一次三羧酸循环可有次脱氢过程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 • 活性葡萄糖即是。 •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主要是生成。 • 葡萄糖的无氧分解只能产生分子ATP,而有氧分解可以产生_分子ATP。 • 丙二酸是 酶的抑制剂。 • TCA循环中大多数酶位于_,只有_ 位于线粒体内膜。 • 糖酵解产生的NADH.H+必须依靠系统或系统才能进入线粒体,分别转变为线粒体中的_和_。 • 戊糖磷酸途径是代谢的另一条主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为生物体内, • 乙醛酸循环是动物植物体细胞TCA循环的中间产物的补充方式之一。
五、糖元的胞内降解178页 • 糖原的生物学意义 • 糖原(颗粒状)的降解
6-磷酸G 葡萄糖-6-磷酸变位酶 H2O 极 限糊精 糖原磷酸化酶a 非还原端 + 5 90% G-1-P Pi 寡聚-(1,4→1,4) 葡聚糖转移酶 糖原脱支酶 + H2O 磷酸化酶 G α-1,4-糖苷键 10% 磷酸解方式?:切α- 1,4糖苷键 水解方式切?:切α- 1,6糖苷键 G-1-P 糖元的胞内降解示意图
P P a b 磷酸化酶a与磷酸化酶b • 一种酶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 • 是共价调节酶 Pi 磷酸酶 磷酸化酶激酶 ATP
CO2+H2O 光合作用 淀粉 非糖物质 蔗糖 (植物)(C·H2O) 糖异生作用 纤维素 葡萄糖 合成 糖异生作用 糖原 (动物)营养物质 非糖物质 第三节 糖的合成代谢 糖的合成示意图
一、光合作用 反应总式如下: 光, 叶绿素 6CO2+6H2O-----C6H12O6+6O2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二、糖异生作用 154页 • 是指生物体内由丙酮酸、甘油、乳酸以及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物质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 丙酮酸-葡萄糖 消耗6个ATP •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 糖异生不是简单的酵解途径的逆过程。 2丙酮酸 +4ATP +2GTP +2NADH+H+ +4水 --葡萄糖 +NAD+ +4ADP +2GDP +6Pi
丙酮酸 丙酮酸 丙酮酸 ATP+CO2 ADP 糖异生 乙酰CoA ① 糖酵解 丙酮酸激酶 ADP ATP 草酰乙酸 NADH+H+ NAD+ ② 苹果酸 F-2.6-BP 6-磷酸葡萄糖 ADP 苹果酸 NAD+NADH+H+ ② ATP NADH 草酰乙酸 GTP GDP+CO2 ③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乳酸、生糖氨基酸等 1.反应过程 ①丙酮酸羧化酶(别构酶,乙酰CoA激活) ②苹果酸脱氢酶 ③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受激素调节)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6-二磷酸果糖 AMP ADP F-2.6-BP AMP ④ ATP NADH 柠檬酸 3-磷酸甘油酸 柠檬酸 磷酸果糖激酶 糖酵解 糖异生 6-磷酸果糖 ATP ADP+Pi Pi + ADP ATP 6-磷酸葡萄糖 已糖激酶 H2O Pi ADP ATP ⑤ 葡萄糖 ④果糖二磷酸酶(异构酶) ⑤葡萄糖-6-磷酸酶 • 此酶存在于肝内质网上,不存在于脑或肌肉中。
2.糖异生作用和酵解作用的代谢协调控制 • ATP丰富时,糖异生途径酶激活,酵解途径酶受抑制,使糖异生作用加速,酵解减慢; • 能荷减少,则酵解加速,糖异生作用减慢。 • 肾上腺素、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促糖异生作用: • 促使糖异生作用酶的合成; • 通过增加cAMP激活蛋白激酶,使酵解过程中的调节酶磷酸化而无活性。 • 胰岛素可抑制腺苷环化酶的活性,影响cAMP合成,使酵解过程加速,抑制糖异生作用。
3.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 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 不仅可回收乳酸中的能量,还可以联系某些氨基酸的代谢。 •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更具意义。
乳酸循环(Cori循环) 158页 肌肉运动 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生成过多而导致乳酸酸中毒 乳酸 血液 血液 血液 肝脏,乳酸-丙酮酸 糖异生作用 葡萄糖
三、糖原的合成181页 • 肝脏和肌肉是糖原合成的主要场所 • 所需酶 •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 糖原合成酶 • 糖原分支酶
Pi + Pi 1.G-1-P-UDP葡萄糖 • 需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需UTP UDP葡萄糖
4个葡萄糖残基以上的引物 + UDP 非还原端 还原端 2. UDP葡萄糖-糖原 • 需糖原合成酶;需4个葡萄糖残基以上的引物;
3.合成具有1,6-糖苷键的有分枝的糖原 • 分枝酶:4~6个糖苷转移酶 • 分枝可增加糖原分解或合成速率,并使糖原的溶解度加大。
胰岛素 肾上腺素、高血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素 糖原代谢的调节 187页
肾上腺素 细胞膜表面受体 G蛋白 无活性的腺苷酸环化酶 活性的腺苷酸环化酶 ATP-cAMP+PPi 无活性的cAMP依赖蛋白激酶A 活性蛋白激酶A 无活性的磷酸化酶激酶 活性的磷酸化酶激酶 活性糖原合酶 无活性的糖原合酶 无活性磷酸化酶b 活性磷酸化酶 a 抑制糖原合酶 促进糖原降解 肾上腺素对血糖代谢的调节 192页
胰岛素 激活 受体上的酪氨酸激酶 激活 通过某种激酶 胰岛素敏感蛋白激酶 激活 磷蛋白磷酸酶I 去磷酸化作用 激活 抑制 促进糖原合成 糖原合酶 磷酸化酶激酶 抑制糖原降解 胰岛素对糖原合成的促进途径 193页
思考题 • 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 •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所需酶类?特点? • 激素对糖代谢的调节? • 糖异生作用? 第146页4,6,7,8 第174页4,5,7,10 第195页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