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海岸生態

海岸生態. 嶺南衡怡紀念中學 第一組. 引言. 我們研究 海星灣 在 17-5-2007( 星期四 ) 由 13:15 至 16:00 的海岸生態 我們就不同的物理因素,包括光照度,氣溫,風速,溶氧量, pH 值,相對濕度和鹽度作出磡察。. 一般描述. 根據天文台預測當天潮退時間為 02:27(1 米 ) 及 15:59(0.2 米 ) ,潮漲時間為 09:07(2.4 米 ) 及 22:55(1.5 米 ) 考察當天陽光普照 考察前一晚曾下雨. 目的. 讓同學能夠有機會使用儀器和生態取樣方法 了解生境對海岸生物的影響 了解大自然與人類如何平衡地相處

rod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海岸生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海岸生態 嶺南衡怡紀念中學 第一組

  2. 引言 • 我們研究海星灣在17-5-2007(星期四)由13:15至16:00的海岸生態 • 我們就不同的物理因素,包括光照度,氣溫,風速,溶氧量,pH值,相對濕度和鹽度作出磡察。

  3. 一般描述 • 根據天文台預測當天潮退時間為02:27(1米)及15:59(0.2米),潮漲時間為09:07(2.4米)及22:55(1.5米) • 考察當天陽光普照 • 考察前一晚曾下雨

  4. 目的 • 讓同學能夠有機會使用儀器和生態取樣方法 • 了解生境對海岸生物的影響 • 了解大自然與人類如何平衡地相處 • 欣賞和尊重大自然 • 學習海岸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 研究方法(儀器) 物理因素

  6. 植物和動物取樣

  7. 非生物因素的量度

  8. 海水 基質 • 酸鹼值:8.39 • 鹽度(g/100g):2.9 • 總懸浮物(mg/l):0.014 • 顏色:灰

  9. 海岸動物分佈 個體數目 動物名稱

  10. 個體數目 動物名稱

  11. 個體數目 動物名稱

  12. 個體數目 動物名稱

  13. 海鳥 圓球股窗蟹 長腕和尚蟹 北方凹指招潮 螻蛄蝦 加夫蛤 石磺 灘棲螺 彩螺 藻

  14. • 生活在沙洞,在沙灘表面覓食。優點:能夠輕易四處行動,尋找食物和配偶。缺點:潮退時,沙灘會暴露在空氣和猛烈的太陽幅射之下,生物需要適應水分流失和暑熱壓力。

  15. 蟹(例子)-適應性 梭子蟹  於潮水上漲時進來尋找獵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 長腕和尚蟹  潮退時經常結集成群地在沙坪上活動,牠們會攝食沙泥中的有機物。可一邊360度旋轉身體,一邊向下挖掘,迅速地鑽進沙裡去。 圓球股窗蟹牠們會攝食沙泥中的有機物,並將已過濾的泥沙吐出成小沙球。

  16. 雙殼類 • 活在沙子裏優點:(1)避免沙灘表面的捕食者(2)減低被海浪捲走的危機缺點:環境容易積聚有機廢物,氧氣不足 • 適應方法:會挖洞,讓帶有氧氣的海水在身邊環流

  17. 軟體動物 • 絳體管口螠建有一個「U」形的洞,可以伸延達體長十倍的吻,在泥灘上掃食腐殖質,遇到騷擾時又能迅速收縮。血紅的身體是由於體液含類似血紅素的物質,能在厭氧環境下,仍能有效地運送氧。 • 石磺直接呼吸空氣,靠食腐殖質、海藻維生。有些物種會挖「S」形的洞,即使被水浸伋有空氣可供呼吸。

  18. 分析 • 近海的動物品種數量少,因為近海,容易比海浪沖走,但相對數量較多,因為海水提供了較多的營養予生物。 • 近岸的動物品種數量多,因為近岸,所以較難被海浪沖走,但相對數量較少,因為與海的距離較遠,所以提供的營養較少。

  19. 生物在沙灘的分佈取決於他們抵受長期離開海水的能力,即適應極端溫度及乾燥的能力。因此,在沙灘高潮區的生物比在低岸的要少,而亞潮帶則有最多種類和最大量的海洋生物。生物在沙灘的分佈取決於他們抵受長期離開海水的能力,即適應極端溫度及乾燥的能力。因此,在沙灘高潮區的生物比在低岸的要少,而亞潮帶則有最多種類和最大量的海洋生物。

  20. 討論 • 在這考察,我們在沙灘發現很多生物,而牠們絕大部分是腐生的,牠們攝食腐屍及無機物。牠們作為分解者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而這令到土壤更肥沃。 • 在樣線上的生物大多停留於泥灘,而並不是長浸於海水中的較低處。這是由於較低處的鹽度較高和有大的波浪;而在泥灘部分有豐富有機物作為分解者的食物。因此,大部份生物停留於泥灘。

  21. 於沙灘生存的大部分生物都有特別的適應方法 • 牠們有一個好的機制去調節水勢,否則會因為高鹽度而嚴重失水並導致死亡。所以,這些生物必須對高鹽度有高的抵受能力。 • 牠們有保護色(顏色與沙泥相近),可避免被捕食者發現

  22. 牠們有抵抗波浪作用的適應特徵從而避免被擊碎或沖走牠們有抵抗波浪作用的適應特徵從而避免被擊碎或沖走 • 由於沙灘只有很少的植物,所以大部分的生物都是濾食性而非草食性。 • 牠們攝食時大都選擇漲潮時覓食從而減少暴露於空氣之中

  23. 各種生物之間會有種內及種間競爭,因為牠們都是以屍體及有機廢物作為食物。但由於沙灘有大量的有機物作為食物,所以種內及種間競爭對牠們並沒有大的影響。各種生物之間會有種內及種間競爭,因為牠們都是以屍體及有機廢物作為食物。但由於沙灘有大量的有機物作為食物,所以種內及種間競爭對牠們並沒有大的影響。

  24. 為何沙會變黑的? • 到了一定深度,就不會有足夠氧氣讓好氧性生物得以生存,這裏會被一個主要由厭氧性細菌組成的族群所佔據,而這些細菌會釋放出某些化學質把沙粒染黑,並會散發出一種獨特像臭雞蛋一樣的氣味。這層沙粒稱為黑色厭氧層。

  25. 誤差 • 考察的時間不足,未能把各種生物仔細分類。 • 所獲得的數據只能表達某段時間的特徵。由於利用樣線在特定時間研究特定生境,所得數據不能表達全個海岸生境。此外,在不同的時段會獲得不同的數據。

  26. 改善方法 • 縮短每次取樣的距離,例如:取樣由距離10米減至5米,可以更清楚了解樣線上的各生物變化。 • 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取樣,從而取得潮漲及潮退時生物數目變化。

  27. 限制 • 生境被人類破壞在海岸四周均發現垃圾,例如:海水,沙灘。由於垃圾會影響海水pH值,而垃圾經分解後釋放有毒物質,會危害海岸生境生物。 • 生物的流動性高,我們所得的數據並不能代表所有時間的生物數量 • 考察前一晚曾下雨,會影響含鹽度和pH值

  28. 結論 • 海口的潮汐養活了獨特的動物群落,尤其是那些已經適應灘塗海岸生境的生物。大量沉積在海口環境的有機物質,是大部分的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包括沙螺(如灘棲螺)、雙殼類。大部分海口生物(如蟹和軟體動物)都可以在沉積物內挖洞。不過,幼細的沙粒會堵塞泥土空間,阻礙氧氣交換,形成黑色厭氧層。生物因氧氣供應和沙土流動而分佈在不同的深度。

  29. 後感 • 雖然我們只是研究一部分的生境,但帶給我們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信息─寶貴的環境正被我們嚴重的傷害。因此,我們必須時常保護及停止破壞環境。

  30.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