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likes | 624 Views
2011 年 11 月 9 日. 中国居民教育发展报告 —— 基于 CFPS2010 的调查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 教育经济研究所. 数据说明. 本报告采用 CFPS_2010 整合版 数据库,分析时均 未加权, 城乡划分的标准为 户口类型 。. 报告内容. 1.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2.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 3. 居民教育水平与满意度和健康 4.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 5.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E N D
2011年11月9日 中国居民教育发展报告——基于CFPS2010的调查分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
数据说明 本报告采用CFPS_2010整合版数据库,分析时均未加权,城乡划分的标准为户口类型。
报告内容 1.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2.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 3. 居民教育水平与满意度和健康 4.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 5.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CFPS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的学历水平偏低,其中,文盲/半文盲比重高达30%;大专及以上比例达7%。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CFPS_2010)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各种数据来源的文盲半文盲率比较 CFPS_2010关于教育程度的陈述是“到目前为止,您已完成(毕业)的最高学历是”,在此,小学未毕业的群体应该也是归为“文盲半文盲”的,所以CFPS_2010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 人口普查:文盲人口的定义是“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城镇分性别群体的教育水平差异(%) 农村分性别群体的教育水平差异(%) 城镇居民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在城镇和农村内部,男性的教育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在农村尤为明显。
报告内容 1.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2.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 3. 居民教育水平与满意度和健康 4.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 5.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2.1 分学历的年收入比较 分学历的年收入比较(CFPS_2010)
表分学历层次的居民收入差距(2010年)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2 分学历的年收入基尼系数(CFPS_2010) 分学历的年收入基尼系数 (1)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组内收入差距越小。 (2)本科以下学历层次组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4的“警戒线”。文盲/半文盲组和小学组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5和0.49,处于“收入差距很大”的区间;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组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7、0.45、0.43和0.40,处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区间;硕士组的基尼系数为0.37,属于“相对合理”的区间。 注:年收入在100与100万之间;
2.3 分学历的城镇居民年收入基尼系数比较 除小学学历外,CFPS_2010分学历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大于2004年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数据分析结果。 注:年收入在100与100万之间;2004年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调查队;2010年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2.3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城调队数据) 数据来源:基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2004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的计算结果。
2.4 收益率比较(CFPS_2010) 由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和教育差异都显著,因此全国的个人教育收益率最大。而农村居民接受高等教育后一般来说都会转为城市居民,因此样本中农村的受教育程度都很低,使得教育收益率变低。显然,农村居民的实际教育收益率应该大于9.8%。 注:年收入在100与100万之间
2.3 工龄驻点 (1)从全国的数据来看,工作年限的驻点为28.2年。 (2)城市居民的工龄驻点为55.6年,即:年龄大约70岁左右。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随着工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退休前不会达到最大值。 (3)农村居民的工龄驻点是24.1年,即:年龄大约40岁左右,这一年龄正是体力最好的时候,说明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还是依靠体力工作的。
2.3 分学历层次的工龄驻点 教育程度越高,则驻点工龄越大。 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组的驻点在17.3年;高中的驻点工龄在25.6岁;而大专以上的驻点工龄达到27.4。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分析的主要结论 • 教育收益率 • 仍然比较高:全国12.9%;城镇11.0%;农村9.8%。 • 城镇居民的教育收益率相比2004年的12.3%有所下降。 • 基尼系数 • 学历层次越高,组内收入基尼系数越小,与2004的特征一致。 • 就全国数据而言,本科以下的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 • 各组基尼系数相比2004年增大。
收入为0的观测值 成人问卷中包括21822个观测值,其中“您个人的总收入是多少元”问题中回答“不适用”的有1012人,“拒绝回答”的有15人,回答“不知道”的有122人,年收入为0的有6057人(占27.8%),1-99元的有289人。 在年收入为0的人当中,农村户口的有4483人(占74.0%),城市户口的有1554人(占25.7%)。 城市中年收入为0的人主要原因是没有工作,共有1444人(占92.9%),女性的比例为64.6%,显著高于男性。 在农村中,年收入为0的人中66.6%的人没有工作,而回答有的人比例为28.2%。农村中0收入的人中女性占73.1%,而男性仅为26.9%。
报告内容 1.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2.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 3. 居民教育水平与满意度和健康 4.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 5.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3.1 教育水平与生活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1)各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在不同教育水平间的差异很小; (2)相对于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来讲,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要高,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要低,而且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低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 注:城镇和农村的高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样本量很小,分别为12 和40,在此不予考虑
3.2 教育水平与工作整体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1)在城镇,中等教育学历的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最高,达65.2%,小学及以下学历的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最低,样本量很小; (2)在城镇,对初中及以上学历而言,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 (3)在农村,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而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略低于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除外)。 注:城镇高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和低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样本量很小,在此不予考虑。
3.2 教育水平与工作收入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1)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收入满意度显著高于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收入满意度显著低于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 (2)对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而言,城镇是中等教育水平群体的工作收入满意度最高,而农村是中等教育水平群体的工作收入满意度最低; (3)对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而言,城镇是工作收入满意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农村是工作收入满意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4)不同教育水平、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收入满意度基本一致。
3.2 教育水平与晋升机会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1)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的的晋升机会满意度略高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但不显著。 (2)对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而言,城镇是中等教育水平群体的晋升机会满意度最高,而农村是中等教育水平群体的晋升机会满意度最低
3.2 教育水平与工作安全性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1)各群体的工作安全性满意度随教育水平提高的趋势在城镇比在农村明显。 (2)在城镇,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安全性满意度与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相差不大(小学及以下除外,样本很少),都明显高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 (3)在农村,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安全性满意度明显要高于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以及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
3.2 教育水平与工作环境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1)各群体的工作环境满意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 (2)在城镇,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环境满意度与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相差不大(小学及以下除外,样本很少),都明显高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 (2)在农村,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安全性满意度明显要高于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以及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
3.2 教育水平与工作时间满意度 农村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城镇群体的工作整体满意度 (1)在城镇,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的工作时间满意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2)在农村,各群体的工作时间满意度在不同教育水平间的差异不大(大专及以上除外),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显著要高;
3.3 教育水平与身体健康 小学 初中 高中 文盲半文盲 大专及以上 不同群体身体不健康的比例 在各年龄组内,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也显著提高(Prob.>F=0); 不同教育水平群体之间的健康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拉大
3.4 教育水平与精神状态 经常感到沮丧、郁闷、不振奋的比例 (1)控制年龄因素以后,总体而言,精神状态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改善,且统计显著,在50岁及以上高年龄组中尤为突出。 (2)对不同受教育水平群体而言,40-49岁年龄组的精神健康状况都是最差的(小学学历除外),这或许与该年龄组面临来自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有关。 (3)对大专及以上群体而言,50-59岁年龄组的精神健康状况最好,这或许与该年龄组既无太大工作压力又无太多健康问题困扰有关。
3.5中小学生精神健康状况(10-15岁) 每周两三次或者每天出现上述问题的学生比例 中小学生精神状况绝大多数较为正常,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上述问题。
3.6 小结 (1)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依次降低,但其群体内部在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很小; (2)在城镇,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与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在工作整体满意度、工作安全性、工作环境、工作时间满意度等方面的差距不明显,但显著高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 (3)在城镇,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与的晋升机会满意度略高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但显著低于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 (4)在农村,中等收入&社会地位群体与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群体在工作整体满意度以及各分维度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差距不明显,但显著低于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群体; (5)控制年龄因素以后,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和精神状况也显著提高,且不同教育水平群体之间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拉大
报告内容 1.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2.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 3. 居民教育水平与满意度和健康 4.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 5.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城乡差异 分城乡上学群体的教育期望 城镇学生期望获得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两者差异统计上显著(Prob.>F=0)。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与子女自身教育期望 注:这里的“乡村”和“城市”指子女的户口类别,经过相关性分析,子女户口类别与父亲的相关性为0.782**,与母亲的相关性为0.845**。
报告内容 1. 中国居民教育水平 2. 居民教育水平与收入差异 3. 居民教育水平与满意度和健康 4. 中国居民教育期望 5.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基本描述统计 有教育支出的家庭的基本描述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7.1%,这个比例不是很高。从教育支出的构成来看,学杂费所占比例最高,达51.6%;其他费用次之,为13.8%;课外辅导(家教费)排在第三位,为10.4%。 变异系数较大的依次是课外辅导(家教费)、住宿费和其他费用,证明不同孩子在这几个费用上的花费差异很大。
分教育层级有课外辅导的家庭教育支出比较 • 从小学到高中,随着教育层级的增加,课外辅导费用也增加,但是大专及以上层次的生均课外辅导费要低于中小学生均水平。 • 对各教育层级有课外辅导与没课外辅导的家庭的教育总支出和家庭总支出进行统计检验,小学生样本在家庭总支出和教育总支出方面的方差分析结果是显著的;而在中学生样本中,教育支出的方差分析是显著的,而家庭总支出的检验都是不显著的。
农村和城镇课外辅导/家教费用比较 有课外辅导/家教费用的家庭数和比例 有课外辅导费用的家庭课外辅导费用的支出情况 由此可见,不仅城镇家庭有课外辅导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家庭,而且课外辅导支出也要远高于农村家庭。
分教育层级的住宿费分析 不同教育层级的教育支出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家庭总支出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教育层级学生的住宿费会明显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但是不会明显增加家庭总支出。 对于小学的100个样本中,有88个样本为农村户口,仅8个为城市户口,4个没有户口。很可能是2000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造成一些农村小学生家庭离学校过远而发生住宿费。
分城乡和收入阶层的比较 教育支出的比较 教育支出/家庭支出比较 表面看来,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率较低,但实际上是反映了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的教育资源稀缺,家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比城镇要少。
城乡各阶层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 以家庭总支出为横轴,以家庭教育支出为纵轴,衡量城乡的教育支出的基尼系数。 农村的基尼系数为0.58,城镇的为0.4,可见在教育支出方面,农村内部的不均衡要远高于城镇。
总结 • 从教育支出结构来看,学杂费和书本费仍然是最主要的教育支出类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国家的减免学费和书本费的政策,无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都不高;但是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书本费的负担仍然较大。 • 从课外辅导费用来看:1、高等教育以下的各个教育层级的有课外辅导家庭的比例大体相同,均超过20%。2、随着教育层级的上升,课外辅导费用也逐步上升,课外辅导费用显著的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负担。3、城乡课外辅导比较来看,无论何种教育层级,城镇有课外辅导的家庭比例要远高于农村有课外辅导的家庭比例。而且在课外辅导支出的绝对值上也远大于农村有课外辅导家庭。 • 从住宿费用来看,随着教育层级的上升,有住宿费用的家庭的比例显著上升。在住宿费用支出来看,小学生的住宿费用最高,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的样本,可见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 从分收入层级的家庭教育支出来看,1、无论何种收入层级,农村教育支出较低,的教育负担率也较低,但实际上是反映了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农村的教育资源稀缺,家庭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比城镇要少。
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p<0.05,**p<0.01,***p<0.001
是否参加课外辅导/家教的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p<0.01,***p<0.001